<p>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p><p> 巜孙子兵法》火攻篇的收尾之作。对这段文字译成现代文。</p><p> 打仗打胜了,攻取了敌方的土地,而不去巩固战胜成果,这是危险的,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英明的君主会考虑这个问题,优秀的将领会落实和实践这个问题。对国家没有利益的,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对我方没有取得胜利的把握的,不要用兵,国家没有达到危险境地的,不要轻言战争。君主不可以一时之怒气而发动军事行动,将领也不可以一时气愤而向敌方开战;对我方有利的,可以起动战争程序,对我方没有利益的,要立即停止。有怒气可以重新回到开心的状态,有气愤也可以重新回归快乐的状态,但是国家灭亡了却是不可以重新回到原点的存在状态,人死了也不可以重新活过来。所以英明的君主会对战争非常的慎重,优秀的将领也会对战争非常的警惕,这是使国家安全和军队保全的规则。</p> <p> 上述文字,是孙子对战争的态度。</p><p>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先秦诸子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儒、道、墨在一般意义上普遍对战争持否定态度。儒家主张“仁者无敌”,从社会层面对战争予否定;道家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从道德层面反对战争;墨家倡导“非攻”,从慈爱之心出发,积极从事反战事业。三者反战的立足点不一样,但坚决反战的实质是一致。与此相反,法家则是战争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并从理论层面积极为战争兼并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p><p> 孙子对战争的态度,不同于儒、道、墨、法各家。孙子作为兵家战争观的主要代表,孙子则提出了“慎战”的概念。孙子不主张动辄使用武力,也不主张完全的“反战”思想。孙子在《孙子兵法》开篇时就开宗明义提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认为,战争决策要以客观分析为依据,以利害关系为原则,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盲目行动。</p> <p> “慎战”思想,放在今天的时局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p><p> 近年来,中国与一些国家因为领土争端和其他问题,出现过多次的军事对峙,但是始终坚守自我克制,不开第一枪;比如,中国军方与菲律宾军方的黄岩岛海域对峙,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在南海海域的侦察与反侦察行动,中国军队与印度军队在边境地区的对峙。所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坚持“慎战”思想。</p><p> 同样,针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问题,大陆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思想理念,最大限度的保持克制,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形成的历史问题。当前,对“台独”势力企图将台湾分裂出去的图谋,我们要作坚决斗争,必要时根据国家反分裂法的法理要求,用一切形式粉碎“台独”图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和平的重要力量,坚持“慎战”思想,但同时也不惧怕战争。“慎战”不是“不战”,而是在必要的特定条件下的雷霆万钧。</p><p> 纸上谈兵,也很有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