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汪仲华

老顽童

<p class="ql-block">在报社工作的老乡杭苇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上站在头排正中的是我的父親汪仲华。他周围的人都是芜湖市老年网球队的队员。他们应邀去杨州打比赛,闲暇时游览杨州瘦西湖,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我父親退休以后,退而不休,一心朴在网球运动事业上。 </p><p class="ql-block">芜湖一中退离休教师协会理事长、59届他的学生张晓林回忆说,“80年代市领导决定利用一中的一块空地建两片网球场,当时资金、技术都遇到诸多困难,但退休了的汪老,以一个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不仅亲自跑经费,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亲自反复试验黄土、沙石、灰的配方比例,不顾身心疲惫,日夜奋战在网球场上,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场地建设。那时网球运动,在芜湖刚刚起步,大家对此项运动很陌生,为了开展好这项新型的体育运动,汪老首先动员了大批的各年龄段的体育爱好者参加网球运动,手把手教技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大力宣传下,我市逐渐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网球运动员,我就是汪老培养的第一批网球运动员。汪老还倡议在市内开展多种网球比赛,并且带领我们一起到外地参加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久以后成立了芜湖市网球协会,建立了规章制度,较正规的开展了这项运动。我曾长期担任市网球协会的常务副主席及主席等职,亲身见证了汪老对芜湖网球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由于日本入侵,我的父親背井离乡,远赴当时的后方陝西汉中(我的出生地)后来又去河南信阳小住,48年 回到芜湖。由于他在抗战前就是老七中(芜湖一中前身)的学生,在当时又是有名气的运动员,当时担任校长的唐道海。立马录用了他,自此芜湖一中就成了他的安身之地。芜湖解放后,:?芜湖高级中学被政府接收,后来改名芜湖一中,自1949年4月至1984年退休,又退而不休,直至1992年11月故去,一刻不停地从事体育事业,一干就是四十年。当一中把赭山校址让给安徽师大学以后,我们家曾在市体育场附山的朱家圹住过两年,53年芜湖大水把我们“冲”到芜湖一中新校址居住。打那以后,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他整天挂着一个哨子,干嘛呢?除了上体育课和学生做操,吹响他外,还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吹着哨子去喊住校的同学起床去跑步,他带着他们跑,一边跑,一边吹哨,一吹就是几十年,除了文化大革命停话期间之外,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腊月从不间断。那时,作为孩子也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事,但当我当了老师,当了校长以后,我才体会到,这件事对老师来说这是最难的事。</p> <p class="ql-block">熟悉芜湖一中历史的校友回忆说,“五六十年代,芜湖一中体育运动出现蓬勃生机,涌现了不少田径体操方面的优秀人才,芜湖一中的体育成绩是蜚声于省内外的,历次省运会上成绩令人瞩目。这不仅归功于学校的重视,同时也是汪仲华先生及与之一起并肩战斗的刘金虎、林一中、许远智及李道让等众多老师们共同奋斗的结果,充分显示了一中体育团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除了担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外,许多社会体育活动也都需要他承担,汪仲华先生从不推辞,一生中他参与了数也数不清的体育裁判工作。由于长时期积累,经验丰富,他被授于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在许多田径赛事中他都担任裁判长一职。1958年他还参加过在青岛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裁判工作,退休之年,他还在芜湖一中承担的全省部分重点中运动会上担任裁判。汪老师还担任由省政府批准的安徽省黄山长跑协会及安徽省老年体育协会委员,此后他依依不舍的挂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普生,芜湖一中60届学生,在芜湖一中上学当过马拉松运动员,曾两次破马拉松全国纪录,65年参加世界马拉松比赛,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他回忆我父亲时动情地说,“(汪老师)对体育事业的认真劲头也表现在他发现、培养和训练运动员方面。往往一次训练下来,他早巳身躯疲惫,但他总是收拾好运动器材,最后一个离开运动场。为了培养芜湖第一位马拉松运动员,汪先生吃了不少苦,常常是运动员在公路上跑,他骑着车在后面跟,等每次训练下来他都累得够呛。”</span></p><p class="ql-block">那时,培养的优秀运动员何止张普生,直至现在我还能叫出我父親他们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的名字,象邓国富,陈善斌,敖越,施华美…….。我是他们的学弟,对他们非常熟悉和尊重,因为他们不仅运动好,学习也好,后来都以优异成结考取全国有名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田径健儿朱德茂(芜湖一中59届毕业生)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荣获400米中栏赛第4名。</p> <p>运动健儿施华美1953年8月6号捧回省赛四项冠军荣誉。</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親1912 年出生,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江边码头和一些童年伙伴在一个空场地踢足球。那时进入芜湖的英国军舰上的水兵也来此踢球,双方参与交手,对方胜多负少。</p><p class="ql-block">77年前 ,芜湖小伙子们曾和英国人组成的球队进行了一场较量,结果中方胜了人高马大且实力,胜过他们一筹的英国水兵队。球员和观众们都兴奋至极,拍手叫好。一中退休老师胡新斧先生曾在芜湖大江晚报场披露了这次球赛的全过程,文中在提到参赛人员之一的汪仲华名字后面特地注明他是芜湖一中教师。上个世纪20年末,我父親的体育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年他曾通过各级选拔,先后代表芜湖市及安徽省参加在安庆举行的华中地区运动会,及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田径运动会,在1931年安徽省举行的运动会上,我父親一举荣获100 ,200 ,400和110米栏四项冠军,并打破当时该四个项目的省纪录。</p> <p class="ql-block">2012年12月,在我父親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一中学生谢训祥,张普生倡议和组织下,由安徽省老干部协会和芜湖一中退休协会出面,在一中举办了我父親100周年诞辰纪念会。那么冷的天气,来了几百学生和我父亲的同事。纪念会还收到51年以来的海内外校友的来信,来电。</p> <p>纪念会主持人谢训祥讲话</p> <p class="ql-block">芜湖一中著名运动员,60届校友,时任安幑省老年体协负责人的张普生在会上讲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