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大资深运动队杭州秋季毅行记

朝碧海而暮苍梧

<p>2020年,经历了不平凡的开始与坚守,不知不觉已来到了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的十月。怀揣对母校的思恋和对同学的牵挂,看着战胜了新冠疫情后涌动着的旅游热潮,我们这些当年浙江大学校运动队的佼佼者们也早已按捺不住驿动的心,于是由上海资深运动群的同学发起,经在浙大资深运动队群里商讨后,我们决定利用10月17~18日周末的时间,在杭州举行一次秋季毅行活动。</p> 17日上午,上海的同学们赶来了杭州,出发时间未到,都已经汇集到了校门口,对本次活动的热情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p>下午一点钟,除两位同学临时有事约在西湖景区碰头外,在校门口集合的12名队员全部到齐。从左至右分别是:韦钢(电机78排球、田径)、夏胜天(土木78田径)、孙为明(无线电83田径)、姚伟立(化机77游泳)、曹平(计算机77排球)、杨红(化自78篮球、排球)、王建军(化工76篮球)、陈慕燕(石化78篮球、排球、田径)、孙小青(机械78拳击)、胡光(化工84田径)、束世平(化自78足球、田径)、王石更(石化78田径)。</p> <p>我们的毅行徒步路线由胡光同学精心设计,他是当地徒步爱好者爬虫队的队长。这个队的核心成员是胡光在浙大读研究生时的同学,自然也是我们的学弟学妹们。他们每周六徒步,已经坚持整整7年了,杭州及其周边的山山水水都被他们走遍了。作为胡光的师兄师姐,王石更和我也在两年前加入了这支队伍。只要我俩人在杭州,必定雷打不动地参加爬虫队的活动,这种集健身、赏景、会友、聚餐和贴近自然于一身的活动,实在是太迷人了!</p> 因为校园仍处疫情的管控期,所以我们直接从学校大门口出发,很快就进入了杭州植物园的竹类植物区。想当年,乘7路公交车在玉泉站下车后,必须穿过这片竹林方能回到学校。如今,7路公交车的路线依旧,所以浙大学子对这片竹林都分外熟悉。在这片近百亩的土地上,种植和收集的观赏竹和经济竹达一百多种,清泉潺潺穿林而过,“翠竹曲径,碧波映影”的景观给人以清雅幽邃的感觉。 出了竹类植物区就是植物园的大门,这里是灵隐路和玉泉路的岔路口,我们熟悉的7路车就是在这里停靠玉泉站。当年很不经意的一条路,如今成了一条漂亮的景观道,40年光阴带来的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杭州真是越来越美啦! 过了植物园牌楼,我们先向着灵隐方向而行,接着拐进龙井路前往茅家埠。经过了2003年的整治修缮后,有着传统香市风貌的原生民居聚落茅家埠,已成为了一处访古寻幽的文化走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创办者都锦生故居就位于此地,青石门台、黛瓦白墙,清雅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往昔的历史风貌。都锦生故居由祖屋、工坊、纪念室、陈列室等组成,展示都锦生的生平和丝绸文化。 都锦生,1898年2月12日生于杭州西湖茅家埠。自幼喜画风景,喜摄影,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浙大前生),毕业后留校任图案课教师。想不到都锦生还是我们的老前辈呢,真让人骄傲啊!都锦生富于开拓和创新,将西湖风景转变为织锦。1921年亲手织出《九溪十八涧》,次年创办都锦生丝织厂。1926年,其《宫妃夜游图》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获金奖。到1931年,其门市部已遍布全国十三个大城市。杭州沦陷后,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停产,1938年举家迁往上海。1943年,都锦生患脑溢血逝世,年仅45岁。<br> 茅家埠僻处西湖一隅,被戏称为杭州人专属的私密后花园,外地游客鲜有光临,有闹中取静之优,因此是爬虫队经常光顾之地。平时徒步,我们经常是从杨公堤进,自茅家埠出,而这次胡光特地带我们从景区的西侧牌坊进入,平添了一份仪式感,因为此牌坊就是闻名遐迩的上香古道起点。明清时期,从水路而来的香客,一般都在茅家埠泊舟登岸,然后经上香古道去天竺、灵隐诸寺进香。 走上玉涧桥的拱顶,眼前是一幅清闲淡雅、赏心悦目的画卷:澄净开阔的水域白鹭翩飞,青山隐隐山水相依,古桥明廊曲折蜿蜒,桥畔的八角亭因此得名黛色参天亭。平日里亭中总有大妈们拍照习舞,此时她们应该是归巣休息或者操持家务了。 在此拍照留念,王老师自然成了香饽饽。王建军是我们校男篮的绝对主力,当年的三步上篮几乎迷倒众生。他高我们两届,毕业后留校担任过石化专业的政治辅导员,一直是我们的贴心大哥,现在则是我们资深运动队的主心骨,大家都尊称他为王老师。王老师侠义担当,热情待人,南来北往的同学只要来到杭州,总是会找王老师聚聚聊聊,久而久之便成了我们历届同学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杭州站站长”。在大学里我们就喜欢听他“讲故事”,四十多年过去了,腹中收藏的趣闻逸事就更丰富了,听他说“故事”是我们每次相会时的一道大餐。 茅家埠以水为美,以水为魂,这里河汊纵横交织,蜿蜒曲折于浓荫之中;桥梁风格各异,玲珑精致中尽显古朴典雅。我们刚才走过的玉涧桥为经典的圆拱造型,是茅家埠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桥梁。 圆拱桥如长虹卧波,平铺桥似长笛横吹,与密林疏竹相依相偎,与碧水清流相映成辉,为绿意盈盈的水域抹上了一道道靓丽的秀色。 茅家埠水陆交围,岸线曲折,水渚间绿植葱郁,古道上风光如画,沿路亭廊多以茅草结顶,简朴却不失秀气野趣。亭中小憩,刘禹锡的《陋室铭》飘出了我的脑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确是十分符合眼前的情境。 <p>在熙熙攘攘的西湖之畔,茅家埠远离了车水马龙的喧嚣,独守着怡然自得的绿荫碧水。它的那种野趣,那种纯粹自然的美貌,对于城市生活者来讲,实在是一块难能可贵的休闲胜地。</p> <p>在这片水域点缀有三个亭子,分别称为:靖云、芳桂和清壑,周围雾气氤氲,岸芷汀兰,野趣横生,质朴清幽。亭中总有携长枪短炮的“中国大叔”驻守,据说这里有翠鸟觅食,夏日里还有大鱼跃出衔食荷花,所以路人经过都得静悄悄的,就怕打扰了大叔们的好事。午后“打鸟”的大叔已少了许多,我们得以进入亭中一览风光。</p> <p>姚伟立是我的学长,但由于特殊的年代,77级和78级实际上只差半年。她是校游泳队的,虽然在运动项目上没有交集,但由于是一个系的,又都是活跃分子,所以一直都有交往。姚伟立多才多艺,爱好广泛,除了游泳,她还喜欢拍照,本文中的不少照片是她提供的。姚伟立还喜欢唱歌,17日晚餐后还和几位卡拉OK爱好者去了歌厅。你看她在靖云亭里的气场,一点都不输给那些拍照的大叔大爷们!</p> <p>这位穿着专业户外服装的是曹平,他居住在北京,是17日一早特意飞来杭州参加本次活动的,这让我和伙伴们很是感动。曹平是当年校男排的两大主攻手之一,是一个技术型的选手,精准灵巧是他的特色,看他打球仿佛有一种艺术享受。时过多年,他年轻时打球的样子还在我的记忆里。当年的浙大男排在学校的诸项运动中,水平是最高的,帅气的男排队员在那几级同学心目中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毕业后,除了王老师、王石更和我之外,很多同学就没再见过曹平,所以他此番归来是一大惊喜。</p> <p>走过茅家埠来到杨公堤,行不远就是曲院风荷。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西湖十景之一,夏日里满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 在我以往的印象里,曲院风荷是一个不大的园林,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加入了爬虫队后,但凡湖畔徒步,曲院风荷必然是少不了的。如今的曲院风荷,自跨虹桥畔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后所建的御碑亭,沿岳湖、金沙港直达卧龙桥外的郭庄,迤逦数里,建成以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湖滨密林等5个景区,面积达426亩,一跃成为西湖环湖地区最大的公园。 G20峰会期间,精彩绝伦的大型实景秀《最忆是杭州》,就是在我们所立的玉带晴虹桥前这片名为岳湖的水面上呈现的。那天造地设的场景,那无与伦比的演出,惊艳了全世界的目光,撩拨起国人无限的自豪。<br> 玉带晴虹桥的南侧是西里湖,现在这里是国家划艇队的训练基地,每每路过这里,都会看到水上健儿们你追我赶的场面。 <p>走过玉带晴虹桥就到了苏堤,两位队友倪海鹰(土木77篮球)和姜贤放(土木78田径)在这里与我们会合。苏堤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沿途是欣赏西湖风光的绝佳选择,特别是在桃红柳绿的春天。</p> <p>苏堤是大文豪苏轼第二次来杭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的。堤上建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石拱桥,杭州人喜欢统称之为“六吊桥”。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西湖的美景在苏轼的努力下造福千秋,而杭州的百姓也始终铭记苏轼的丰功伟绩,他的雕像和伟迹介绍就布置在与南山路相连的苏堤路口,每日受到无数游客的凭吊。</p> <p>胡光因家中有事,在和姜贤放碰头后就先行离开了。原计划是走出苏堤后先到太子湾公园,然后再往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可是领路的老杭州姜贤放居然弄错了太子湾公园的方向,直到见到了净寺的围墙方才醒悟。于是我们将错就错,干脆直接去了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这样也好,因为有些同学平时从未走过这么多的路,此时已经有点吃力,所以一进入公园便在濯缨池边坐下休息了。</p> <p>与我们在校时相比,西湖的水质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引入了经过澄清处理的钱塘江水,以及对西湖周边的环境治理与修复。周边流入西湖的小溪有四条,分别是金沙溪、龙泓溪、赤山溪和长桥溪。为了保护西湖水质,从2004年始,对环境压力比较大的长桥溪流域开建了以水的复活为主题的生态湿地公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手段,就地净化长桥溪流域居民分散性生活污水。此项工程通过地下污水收集廊道,将流域内未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全部收集起来,送入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作初步处理后,又通过地上部分的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再次进行水质净化,最终达到地表Ⅲ类水体的水质标准后排入西湖。它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园林景观艺术巧妙结合,建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不可多得的精品。2012年,该项目获联合国人居署“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p> <p>我俩在西湖博物馆里专门了解过有关西湖的前世今生,以及为改善西湖水质所实施项目的介绍,又数次到访过这个生态修复公园,所以对园中布局及其功能已有所了解。按流程,分别为初级人工湿地区(菬颖池)、充氧区(挹清池)、二级人工湿地区(浣碧池)和地埋式沉砂区(濯缨池)。为了节省体力,我们的参观是逆着流程而行,到了开阔的浣碧池后,便进入拍照模式。</p> <p>先来一张全体合影,可惜胡光已先行一步离开,但多了土木系的两员大将:左一的姜贤放和着红装、披白色运动服的倪海鹰。</p> <p>合影后就是巧立名目拍照了,首先上场的就是化工系的队员。化工系当年是学校的第一大系,运动人才也特别的多,几乎包揽了学校各项重大赛事的第一名。每次运动队活动,化工系到场的人数总是最多,这次毅行也不例外,化工系又占了一半。左一的束世平是化自78的,曾是校400米栏冠军和4X400米接力队队员,同时也是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由于他每天早晨背着书包出去,晚自修后才回宿舍睡觉,平时都和运动队的同学玩在一起,时至今日他们班的同学提到他时还是会说:束世平在学校的时候就和你们运动队的同学玩得好,连同宿舍的同学都没我们运动队的人了解他,哈哈哈!这次活动最初的动议就是他提出来的,而且提早一天就到了杭州,下午独自去学校附近怀旧了一番,傍晚又到西湖边去溜达一会。</p> <p>看到化工系合影后,其他系的同学提议,非化工系的也来个合影。着靓恤的王老师依然是香饽饽,愉快地占据着所有合影照片中的C位。</p> <p>土木系也是当年运动场上一支劲旅,尤其是田径和男篮。记得王老师毕业后的那一年,他指导的化工系男篮不慎以微弱的差距败给了土木系,从此土木系这帮同学就把这次胜利一直挂在了嘴边,叨叨了四十年依然喜形于色,弄得王老师只能感叹: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位于右一的倪海鹰是土木77的,好像土木系险胜化工系男篮一役就有他的份,他还是校编辑部的文青一员。最近看了他写的传记,已经对他的文笔佩服得五体投地了!</p> <p>接着是来自于学校三分部(也就是现在的浙大之江校区)运动员的合影。别看计算机系现在成了一个大学院,在我们进校那会儿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系,曹平就是计算机系的第一批学生。系虽不大,却也横空出世了几位校队顶级高手,有当年校男排主攻之一曹平和二传之一孙树华(现居美国),还有校女篮的主力前锋张淑敏(现居英国)。她是孙树华的同班同学,也是曹平的师妹。王老师右手边的是我们的学弟,无线电83的孙卫明,大家都昵称他阿腾(臀)。他的400米成绩无人能敌,因此是三分部的风云人物。关于阿臀的传奇有两个版本,一说其臀部像装着一部发动机,跑起来特别有劲;又一说他比赛时能甩对手一大截,后面的人只能看见他的屁股。不管何种传说,孙卫明跑得快是有口皆碑的哦!</p> <p>校排球队此次有两男两女参加活动,是除田径队外人数第二多的队伍,自然得来张合影。我们的男、女排曾经双双获得省高校冠军,并同时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三好杯”排球比赛。除了刚才介绍过的主攻曹平,另一位校男排队员是现在生活在上海的韦钢(左一)。他是电机系78年级的,除了排球之外,也是校田径队铅球选手。韦钢是福建人,在上海高校工作了几十年,说起话来仍带有一点乡音。我近些年大部分时间在上海生活,与韦钢也才重逢不久。我没有细数“浙大资深运动队群”里沪杭两地的人数,现在大概比较接近了。</p> 曾经的校篮球队员合影,出场的三人竟然都是化工系的。王老师未毕业的时候,化工系的男篮称霸全校,女篮更是独孤求败,根本没有人可以撼动我们的位置。当年校女篮的三大主力都在化工系,那就是杨红、叶楠(现居美国)和我。以化工系为大半壁江山的校女篮,横扫全省高校无敌手,昂首挺进全国第一届“三好杯”篮球赛,一直打入了决赛阶段。在此隆重介绍一下照片右侧的杨红,在校期间,她是我除了同宿舍女生外接触最多的一位。我俩同系但不同专业,彼此的宿舍相挨,虽然上课不在一起,但杨红和我一样,既是校女排的主攻,又是校女篮的主力。我们还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上海、北京的排球、篮球集训,又一起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三好杯”篮球赛、排球赛,你说我们这对姐妹花的感情有多深吧! <br> <p>校田径队4X400米接力的到场了三位,分别是姜贤放、束世平、夏胜天。还有一位记得名叫王玉枢,可惜他已因病英年早逝。位居最左侧的是姜贤放,他是当年学校400米冠军,特点是步幅大频率快,姿势轻松灵动,高个子队员屡屡是他的手下败将。姜贤放性格开朗,终日笑咪咪的,所以人缘很好,熟悉的人都叫他阿放。当年姜贤放是土木系的体育部长,为土木系的体育做了不少贡献。最右侧身形高大的是夏胜天,也是土木系78级的。他是温州乐清人,和我同宿舍的两位女生是地地道道的老乡,所以从一进校我们就认识了。夏胜天身体素质极好,弹跳力尤其出众,经校田径队姚老师点拨后,在三级跳远项目上脱颖而出,居然赢了我们系跳远男神邵天明,成了全校冠军。代表系篮球队上场时,他的任务就是抢篮板,为队友输送“炮弹”。将化工系男篮从连坐数年冠军宝座上拉下马的那一战,夏胜天不知疲倦的跳抢篮板功不可没。</p> <p>一番热闹后,众人继续游园。浣碧池是经过前两级水处理后进入的二、三级人工湿地,池水深约40~90cm,水生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为主,对流入的水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处理。</p> <p>继续逆流而行,就来到了具有曝气功能的挹清池。这是生态处理的第二道工序,水道狭长曲折,布置有多级跌水,从而使水体含氧量增加,促进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的接触,对污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p> <p>我们最后来到的这片区域谓之菬颖池,是公园的初级人工湿地。水深约40cm,水景以漫滩为主,配置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这里既是景观水系的源头,又是初步吸收、利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开始。</p> <p>收集来的生活污水怎么会一开始就那么干净无味呢?答案就在我们此刻所坐的这个台子之下。与常见的敞开式污水处理系统不同,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工程采用了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其主体部分建造在地下7米处,节省空间的同时起到了保温作用,冬季效果尤为明显,既加强了处理效果,又节约了主体结构的投资,降低了运行费用,同时大大降低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异味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此拍摄了第一天徒步的最后一张合影,然后向晚餐的目的地莲花人家而去。</p> <p>这是我们第一天的徒步路线:浙大玉泉校区~植物园竹类植物区~(龙井路)~茅家埠~杨公堤~(郭庄)~曲院风荷~苏堤~(净寺)~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中国丝绸博物馆)~莲花人家。全天徒步10.5公里以上。晚上把酒言欢(此处省略10000字)。</p> <p>10月18日上午8:00,除了三位告假的队员,大家准时出现在了学校大门前,运动员连续拼搏的本色依然没丢。我和曹平到青芝坞找咖啡,早餐店都已热闹非凡,咖啡吧却还在睡梦中,西风东渐已久,但细微之处仍可见中西差异。在我们上大学的那个年代,青芝坞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小村落。其实此地历史悠久,在晋代就有渺渺炊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吟诵的就是青芝坞。如今的青芝坞,早已恢复其诗画江南的千年古韵,尤其是位于浙大的边上,因此也成了学生和校友们的宠爱。</p> <p>赶在清晨免费进园的最后时刻进入了杭州植物园,这是杭城的一片绿肺,也是我们的梦萦之地。休息了一整夜的绿树青草,在清脆的鸟鸣声中欢迎我们的到来,空气里透着植物的芬芳,让人情不自禁地深深呼吸。不辜负美景,拍张集体出工照。</p> <p>山水园的池塘中白鹭翩翩起舞,撩得我们心旌荡漾。在一个隐蔽的位置,还停着一只色彩斑斓翠鸟,实在让人喜出望外。要知道日日在茅家埠附近端着长枪短炮 “打鸟”的大叔大爷们,等的就是捉迷藏般出现的翠鸟,可我多次经过那里,从未见到翠鸟现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随辅导员观鸟识物的学生成群结队,身挂望远镜,手持小本子,真羡慕他们从小就有这么好的学习知识的条件。</p> <p>我和阿放只顾着拍翠鸟,回头一看已不见战友们的身影,他们会走哪条路呢?脑袋中灵光一闪,一定是去看望玉泉的大鱼了。果然不出所料,这帮老小孩们正凭栏鱼乐,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欢乐的神情难以言表!</p> <p>玉泉饲养的大青鱼色深如黛,体型粗壮如鱼雷,游弋起来似海豹群舞,大嘴一张能吞下整个皮球。这种鱼体长如人,最重能过百斤,硕大的身形让人过目难忘。在那难忘的岁月,每每学校有红烧鱼块时,有好事的同学就会嚷嚷玉泉的大鱼死了,害得胆小者都不敢去买来吃。</p> <p>杭州人爱喝茶,所以茶室是必不可少的,想不到在玉泉鱼跃景区内也有一处。暖阳普照,煦风如丝,露天的茶座已经坐满了大爷,饮茶玩牌快活得不亦乐乎。当我们将来老得腿脚不灵活时,聚到人间天堂来喝喝茶、聊聊天,一定也能快乐每一天。</p> <p>虎跑泉、龙井泉、玉泉为西湖三大名泉,前两泉能饱人口福,玉泉则重在饱人眼福。玉泉是三大名泉中最古老者,如今在玉泉庭院外又开凿出一处湖湾,景致因水而活,人们的游兴日增。“年深须变化,泉清自逍遥”,经过杭州人民的精心呵护和建设,玉泉已成为一处闻名四海的赏泉胜地。</p> <p>见到这尊名为《苏醒》的雕塑,我有点惊喜。虽然此雕塑建于我们毕业之后,但母校100周年校庆时,我们班同学以此为背景拍过集体照,那时她位于玉泉路和玉古路交汇的丁字路口。在我的记忆里,这个雕塑的模特,是当年浙大门口一家小店主的漂亮女儿,如今风韵犹存乎?</p> <p>植物园里的红亭子,想必大家都不会忘记,是学生活动和新老校友们拍集体照比较多的地方。相隔了40年,我们这些老运动员再次来访,在亭前的亲水平台上留下了快乐的身影。</p> <p>植物园留给我们浙大学子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在里面走一整天都不嫌多,但是我们得兼顾别的景点,玉泉植物园今日就只能点到为止了。</p> <p>胡光的大脑好像是多晶硅做的,密密麻麻的杭城小道没有记不清的,连植物园里的小径也难不倒他。他带我们在洪春桥附近出了植物园,然后沿曲折的龙井路一直往前走,行之不久就看到了林彪行宫-704工程的牌子。据说这是林彪指挥建造的一座战时指挥所,始建于1970年4月,因此称为704工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深挖洞、广积粮、时刻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兴建了许多防轰炸、防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军事工程。想不到林彪会把他的指挥部建设在杭州的西湖景区里,可谓是 “大隐隐于市”之终极实践了!</p> <p>龙井茶无疑是杭城的经典符号之一,徒步途中总会与错落有致的茶园相遇。漫山遍野的茶园,于壮观里扬洒出悠雅的江南韵味,有着其它城市中难觅的“森系”拍摄背景,可以拍出更“西湖”的清新美照。</p> 西湖边上的群山,似乎是上天对杭州城的恩赐。山形绵延委婉,山体绿荫相接,土质酥松透气,自古就为当地百姓滋养着万亩茶园。又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溪湖穿插其中,造就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人间仙境,直让到访杭城的人们流连忘返。<br> <p>我在杭州已徒步多次,想不到龙井这一带还可以穿茶山而行,真得好好感谢胡光设计了如此幽美的路线。我们边走边做深呼吸,清甜的空气里似乎充满了茶多酚。</p> 我们延着龙泓涧向上游进发,此径有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涧水发源于龙井,因有御题故称龙泓涧。泉水甘冽,常年流淌,经涤心沼、过溪亭一路向下,最后注入西湖。 杭州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自然天成的景色,让人情不自禁想放飞心灵。下图中的五人劲头最足,昨日晚餐后还去卡啦OK吼到了半夜,此时又开始互相拉歌。左一是机械78级的孙小青,估计我们运动队群里的很多人都不熟悉,因为他当时练的是非常冷门的拳击,那时候在国内许多人都还没听说过这项运动。他的脚力很棒,曾是当年登老和山的冠军,可惜这也是个“非奥”项目。孙小青多才多艺,是当时学校书画社的社长,是个走到哪里都热闹的活跃分子。 沿着乾隆皇帝走过的道,坐在御题的振鹭亭中歇歇脚,这种感觉不要太好。亭柱上置有楹联一副:“幽明径仄树容美,清澈水穷苔色亲。”是为眼前景色之书面写照。阿放同学在此酝酿气息,给我们献唱了一首《在这等你三千年》。这首情歌比较长,阿放唱得来是声情并茂,可惜我只记得了其中有n个“三千年”。 振鹭亭附近野趣横生,留有荪壁山房、神迁栖处亭等传统建筑,体现了旧时代文人趋静觅幽、纵情山水田园的生活情趣。清乾隆皇帝先后四次巡幸龙井,历次皆题咏“八景”,形成《龙井八景》诗三十二首,若想了解这些诗作,可入建造于路边的龙井八詠诗碑廊细读碑刻。过了见证上天竺高僧辩才和文豪苏东坡友谊的过溪亭(又称二佬亭)后,石径开始明显上升。此系辩才为方便行人香客,化缘募集资金而建,因广植翠竹,逐渐形成一条修篁夹道的盘纤小径,由此而得名风篁岭,也为清乾隆御题龙井八景之一。 走过风篁岭,马路对面的一条石径可通往“龙井问茶”,它由原先的龙井寺改建而成。龙井茶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字号,居于首位的是狮峰龙井,产自于位于山上的龙井村。我很喜欢“龙井问茶”的环境,每次路过都会入内品茗一番,但今天有心却无时间,只能改日再约伙伴于此了。 过了“龙井问茶”后,再登一小段石阶便遇一古朴的小牌坊,上有“龙井”两字,此地就是龙井村所在了。 每次穿行在龙井村,都有一种悠然温馨的感觉。当地的百姓非常富裕,临街而设的店铺,不紧不慢地经营着生意,使得走街串巷也成了一种享受茶文化熏陶的乐趣。龙井村的男女老少,个个都是推介龙井茶的能手,话语之间无不透露着生长于斯的自豪。 下行至龙井村的南村口,我们开始进入九溪十八涧的核心景区,此时收到了章翼师弟打来电话,他要来和我们汇合,于是相约在钱塘江畔的九溪站碰头。 “九溪十八涧,西湖最胜处”,这是对九溪十八涧最为精辟的形容。大学时期对九溪的向往多于实践,一是九溪离学校很远,交通极为不便,来此游玩得花上一整天,对珍惜时间的我们来说太过奢侈。再则那时候的九溪、龙井一带都是没有经过开发的,记得读书时到过一次九溪,也只是在口子上走了一段路就返回了。来杭州买房居住后,因为到九溪乘公交只需几站,所以我已成了九溪十八涧的常客。 <p>此条几公里长的山径充满了野趣,在六处溪流漫过之处置于石步,游人可涉水而过,也可自石上鹤步而行。记得2018年11月校百米飞人郑一舟从美国回杭探亲时,我们也组织了一次徒步,是从三分部经九溪、龙井最后走到母校。在经过九溪的一处漫水路面时,王老师拿出当年三步上篮的劲头,想轻点隐约露出水面的石头而过,不慎在长有青苔的石面上一滑,重重地摔了一跤。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旁边有位杭州老倌直叫:“断了,断了,骨头肯定跌断了。”想不到王老师站起后仍是一条好汉,穿着稀湿的鞋裤,强忍疼痛率领我们继续前行,这种脚骨不断直管走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下图中的过水路面就是王老师历险的地方,若能在那块大石头上刻下“王老师失足处”,就更有纪念意义了。哈哈哈!</p> 一路上溪水因山而飘忽,山径因水而曲折。众人马不停蹄一路向南,几度柳暗花明,又过了“溪中溪”和“九溪烟树”等核心景观后,终于来到了溪水的入江口,位于之江路的九溪公交站就设在此处。<br> <p>18日徒步的目的地是现在的浙大之江校区,也就是当年的浙大三分部,我们这批人仍然习惯称其为“三分部”。在之江学院的大门口,大家迫不及待的来了张合照。最左侧高挑身材的是才在九溪站加入队伍的章翼学弟,他在我毕业数年后入校,但和我同出一个师门,先后都是跳高教练梅老师的弟子。章翼曾跃过2.05米横杆,破了当时的省高校记录,这已是当年专业运动员的水平了。</p> 之江校区也处于新冠疫情的严防死守阶段,幸好王老师事先有过安排,所以我们一行才得以顺利进入,让不少伙伴圆了多年的梦。我们在校的时候,三分部只有两个系(计算机系和无线电系),学校的大型比赛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玉泉本部举行的,因此三分部对资深运动队的不少成员至今仿佛是谜一般的存在。 此时已经过午,走了十多公里路程的我们已经又累又饿。阿放拿出昨晚卡拉OK包厢中扫来的食物,平时不待见的花生米、牛肉干、猪肉脯、鱿鱼丝和爆米花,此时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吃嘛嘛香的学生年代。 章翼的儿子活泼好动,一路蹦跳着随我们从九溪走到了三分部,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也许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童年吧!这小傢伙精力充沛,在草坪上一刻不停地翻筋斗,惹得爷爷辈的倪海鹰也忍不住起身与其比试。海鹰小时习过武术,童子功在今天算是派上用场了。 1998年9月,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宣告了新浙江大学的成立。随着近些年对古建筑的重视和保护,之江校区以“保存相当完整的近代大学建筑群”而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了“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的称号。如今之江校区里的主楼、钟楼、旧图书馆、校医院、教堂等老建筑均已修葺完毕,司徒雷登曾经居住过的下红房和上红房这两幢别墅目前正在修缮之中。 曹平入校后的头两年是在三分部度过的,旧地重游感触颇多。当年男生们居住过的那五幢平房,早已被改造成了多层的学生宿舍,曾经的校园生活,只能留在自己的记忆里了。听说校园里还有“情人桥”和“熊猫馆”,让曹平十分惊讶,他说怎么自己没有一点印象呢!“情人桥”位于山谷小坝的水面上,“熊猫馆”则是位于山坡高处一座独立的院落式建筑,因为是女生宿舍,所以被男生们赐以其名。显然,这些带有浪漫色彩的名称,都是学弟学妹们脑力激荡的成果了。 最终,第二天的徒步一直到六和塔才结束,全程超过了14.5公里。虽然连续两天的毅行有些辛苦,时间也安排得有些紧凑,但大家对此次活动均予以了积极的评价。<br> <p>热爱生活,珍惜友谊。希望我们资深运动队群的成员能继续保持紧密联系,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提出促进友谊、有益健康的点子,创造尽可能多的欢聚机会。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让我们期待着再一次的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