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一日游

杨金荣

<p>2020年10月17日,星期六。时值仲秋,适合出游,小学同学一行8人相约游览黎里古镇。黎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国家4A级景区。</p> <p>黎里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上海约2小时车程,交通便利,自驾或乘坐公共车都可抵达。一行8人中,有3个同学各自乘坐地铁到世纪大道地铁站汇合,在世纪大道公交车站搭乘自驾车前往。</p> <p>另外4个同学乘坐公交车前往,离家出发时间需要更早一点。先各自乘坐地铁到虹桥火车站汇合;换乘轨交17号线,从起点站虹桥火车站到终点站东方绿舟;再换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公交2路车,从起点站东方绿舟到终点站黎里古镇游客服务中心。公交车每小时发一班车,车上乘客较多,只有1个同学坐到了座位,其他3人只能在车上站立。自驾小车在苏同黎公路追上了公交车🚌,差不多同时在上午9:50左右抵达目的地。</p> <p>停车场紧邻公交车站,就在游客服务中心旁边。连续几天都是阴天或小雨,隔天还在下雨,当日却如愿放晴,游人心情大好。</p> <p>在高速公路上行车途中,就看到路边广告牌上的几个大字:“心里、梦里、黎里”,令人心往神驰。游客服务中心免费提供详尽的景区说明书,封面下方也有这句广告语。</p> <p>黎里古镇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至今仍保持明清风韵,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镇。</p> <p>女同学自然先声夺人,先来张合影。</p> <p>全体拍一张集体照。</p> <p>此地是中日合拍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外景地。1982年初,中日恢复邦交10周年之际,两国联合拍摄了这部影片。黎里古镇历史上多有棋坛高手,风景秀丽,明清古建筑较多,因而被选作主要拍摄地。影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叙述两个围棋家庭的艰辛惨痛,反映侵略战争带给中日人民的深重灾难,颂扬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真挚友谊。</p> <p>摆一个下棋的造型,“对弈者”和旁观者一本正经。</p> <p>留影打卡点。</p> <p>堪比明星照。</p> <p>小河驳岸。</p> <p>老树古桥。</p> <p>过街廊道。</p> <p>老宅旧屋。</p> <p>制作传统杆秤的传人,是位女士。</p> <p>花花草草。</p> <p>小景怡人。</p> <p>别具匠心。</p> <p>此处必留影。</p> <p>拍得还不错。</p> <p>轻松自然。</p> <p>品尝风味小吃干煎小鱼。</p> <p>再品尝人见人爱的油墩子。</p> <p>又有顾客光顾。</p> <p>移步换景。</p> <p>适合慢游。</p> <p>水岸老街,古色古香。民间歌者,韵味十足。(视频)</p> <p>一不小心,抢镜头了。</p> <p>摆拍的神态,好像总不如抓拍。</p> <p>再拍一张全体合影。</p> <p>黎里古镇名人荟萃,文化气息浓郁,建有各种纪念堂、博物馆、展示厅等等。</p> <p>东圣堂是重要场馆之一。</p> <p>堂前留影。</p> <p>东圣堂为纪念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而建。赵磻老(1121-1200),字渭师,号拙庵,山东东平人,宋朝孝宗年间,任临安知府、权工部侍郎及秘阁修撰。57岁时归隐黎里花园浜,汇聚本地村民和北方移民升格村庄为乡镇,带头整治河道与镇容镇貌,营造吴江第一个私家花园,致力教诲乡人传播文化。逝后黎里百姓为其塑像,建造圣堂,永世不忘。</p> <p>内部陈设和布展,其实是一个民俗博物馆。</p> <p>抚琴拨弦,拈毫弄管,鸟语花香,“诰封二代”。</p> <p>中国锡器博物馆,号称是国内最大的锡器博物馆。</p> <p>展品丰富。</p> <p>展厅中赫然看到“鍚荼壸”三个大字。其实这是一个梗,应读作yáng tú kǔn,不读xī chá hú。“鍚荼壸”比“锡茶壶”各多一笔,一不小心有可能认错。</p> <p>“鍚荼壸”的故事有各种趣谈,其中有一说法是:候补知府王庆给张之洞送礼,意图谋官。张之洞正在品茗,遂用正楷写了“鍚荼壸”三个字,说:“做官必得识字,尔可识得这三个字?”王庆自忖,如此简单的三个字还用考我,岂不笑话?便脱口说道:“张大人取笑小生了,那‘锡茶壶’三字岂能不识?”张之洞说:“仔细再认一遍,没看错吧?”王庆肯定地说:“锡茶壶常用,怎会错得?”张之洞把手一挥:“送客!”第二天,张之洞发文将这位候补知府遣回原籍,并在文中写了几句话:“我书本为鍚荼壸,尔则念作锡茶壶。三字各仅一笔少,音义显别形易误。令尔再面十年壁,从此不读锡茶壶。”</p> <p>黎里古镇展示中心正门,隔河拍摄。</p> <p>里面亭榭楼阁,花木繁盛。</p> <p>1805年时的黎里镇地图。</p> <p>展示古镇民俗文化等内容。</p> <p>柳亚子旧居,原名周赐福堂,系清朝直隶总督周元理私邸,约1780年建成,占地约2600平方米,前后六进。1922年,柳亚子以3000大洋典租此宅,在此居住5年。从小河对岸拍摄,可以看到正门全貌。</p> <p>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号安如;16岁时崇信天赋人权学说,以亚洲卢梭自命,更名人权,号亚卢(亚洲之卢梭);18岁时再更名弃疾,号亚子,五四以后实行名号统一,以后即以亚子之名行世。柳亚子是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写了6000多首诗词。1909年11月发起成立南社,1923年组织新南社。1926年5月出席广州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反对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后遭通缉逃亡日本,回国后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抗战胜利,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新中国成立,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p> <p>纪念馆入口处桌上摆放着介绍柳亚子的书籍,可以免费取阅。</p> <p>1987年5月,为纪念柳亚子诞辰100周年,在其故居建立“柳亚子纪念馆”。馆匾由屈武题写。</p> <p>序厅上方是毛泽东题写的“人中麟凤”牌匾,当中置有柳亚子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基座正面是邓颖超题写的“柳亚子先生像”六个大字。两侧墙面上是毛泽东与柳亚子唱和的诗词。周恩来在1945年为柳亚子题写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郭沫若在1945年10月发表短文,称柳亚子为“今屈原”。</p> <p>柳亚子于1958年逝世,早于我们的记事之年。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通过毛泽东与其唱和的这两首诗词才听到柳亚子的名字。</p><p><br></p><p>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p><p>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p><p>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p><p>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p><p>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p><p><br></p><p>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p><p>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p><p>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p><p>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p> <p>赐福堂正屋。</p> <p>磨剑室书斋。陈设大部分是原物。</p> <p>陈列大厅门楣上方挂着“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由廖承志题写。</p> <p>展厅内是柳亚子全身塑像,神形兼备。展品有珍贵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全面介绍了柳亚子爱国奋斗一生的事迹。</p> <p>毛泽东、周恩来签署的任命书、聘书,和江苏省颁发的奖章。</p> <p>柳亚子曾经用过的老物件。</p> <p>后进房屋内还设有“吴江南社纪念室”,介绍早年南社的组织活动和历史业绩。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主要发起人是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与柳亚子。南社是中国近现代规模最大的具有鲜明革命倾向的进步文化社团,陈去病说,“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柳亚子说,“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廷的标志了”。南社以苏州和上海为活动中心,辐射全国,影响巨大。南社前后共有1183名社员,连同各地分社社员在内总计3000多人,集合了大半个中国的众多知识精英。南社以文会友,以笔作枪,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摇旗呐喊,在辛亥革命反对帝制复辟和军阀独裁的斗争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南社社员多有可歌可泣的表现,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p> <p>后院建有碑廊,36块碑刻记载柳氏五代家族的形状事迹,是研究柳亚子及祖辈的珍贵资料。</p> <p>楼上房间原为柳亚子夫妇及其一儿两女的住室。楼上有一处“复壁”(即密室),1927年“清党”时,5月8日深夜,柳亚子遭军警搜捕,幸“藏身复壁”,方得“虎口脱险”。但楼上部分没有对外开放,可惜无法登楼参观。</p> <p>到饭点了,镇里餐馆不少,在这一家用午餐。</p> <p>餐后继续参观游览。镇上有徐悲鸿艺术馆。</p> <p>当代陶瓷艺术馆。</p> <p>天主堂。铁门紧闭,无法入内参观。</p> <p>网红打卡地拍照。</p> <p>当日第3张全体合影。</p> <p>小学、中学双料同班同学也要留影,这个理由可以有。👍</p> <p>白墙黛瓦,水中倒影。水乡美景,流连忘返。</p> <p>现在各景区常见穿着汉服的女子飘然而过。</p> <p>独行女侠装备精良,捕捉镜头动作频仍。</p> <p>游客有备而来,拍摄旗袍装。</p> <p>也有的在拍照前整装多时。</p> <p>一日游时间还是偏紧,不知不觉到了告别的时候,再回看一下古镇美景。</p> <p>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走马观花,还有一些景点和场馆如御碑亭、进士第、道观、南社通讯处和六悦博物馆等还没有走到,有的还在整修如倪徵燠纪念馆,都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来看了。回到停车场,与乘坐公交车的同学道别。</p> <p>小车后排可以坐3人,返程可以多搭乘一人。经行车2小时余,顺利返家。</p> <p>感谢同行者提供几个场景的美照,得以完善并完成此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