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典两诗(小结1—4期)

石竹居士

<p>1-4期 </p><p> (1)吾从实践中体会,五法即可:一则多看,选择自己中意的字贴多欣赏;二则多描,沿字帖笔画轨迹描红;三则多临,对照字帖里的字进行临摹;四则多创,择喜爱之名句名段或诗词歌赋转变为作品;五则多省,要经常反思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五法之关系呈递进之势,能到第四步时,则水平已属上乘。 </p><p> 鉴于大多数人一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中,不断妥协着自己,消磨着自己。我反复思考,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全中国人都能写好中国字么?有一个很实在、很朴素的方法——情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先爱上练字,这就是写好字的致胜法宝,这就是解决“写不好字”问题的关键所在。 </p><p> (2)怀素(737-799年),唐代书法家,今天的湖南零陵人,活了62岁。与李白、杜甫是朋友。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他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醉素”或“颠张狂素”。他传承下来的代表作有《自叙帖》《食鱼帖》《千字文》《苦笋帖》等,其中《自叙帖》最为著名,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忽然怪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酒后肆意发挥的表现。这一点与李白的个性很是相似,都属于率性、浪漫、豪放的文学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气象和境界博大深邃、浩如烟海。因此从布局谋篇到线条变化,是初学书法的成人群体培树书法情怀、领会书法风格的代表摹本。所以,学书法从草书开始也是可以的。 </p><p> (3)张芝,字伯英,汉族,他的籍贯是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人。他的父亲是“凉州三明”之一的大司农张奂(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两部部长)。张芝,生年不详,其艺术创作巅峰处于汉献帝执政期,卒年大概是公元192年(属于东汉后期了)。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的造诣和杰出的贡献,他比较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汉代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传统草法,改为了上下衔接贯通、富于变化的新写法,这种写法被后世人称为"一笔书"(大家都知道,古人写字都是上下写,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上一个字的末笔和下一个字的首笔相连,通篇一气呵成),这种写法在当时特别富有独创性,影响很大,其代表作《冠军帖》《八月帖》最为出名,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的喜爱,该作品用笔酣畅淋漓,结体法度严谨,充分体现了一位顶级书法大师非常精到的控笔能力。他被后世人尊为"草书之祖",并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为“书中四贤”。 </p><p> (4)王羲之,关于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清楚的记载。有两种说法(一说303—361,二说321—379)。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前两期讲到的是草圣和草书之祖。王羲之是书圣,面更宽泛了,这个评价在书法领域当属最高了)。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在剡县金庭。他做过官,阅历丰富,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将军等。他练习书法博采众长,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心摹手追,融会贯通,创新体势,形成特色,影响深远。尤其是他摆脱了汉魏笔风,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该作品字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他一改汉魏质朴古拙之书风,开创妍美流便之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在书法长河中,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p> <p>1-4期 典故 </p><p>(1)王羲之的《东床快婿》 </p><p> 东晋时期,有个叫郗鉴的太尉,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官职,太尉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正国级领导,正一品。郗太尉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璿(chixuan),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可谓他的掌上明珠。太尉对择婿一事非常重视,他打听到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双全,于是在一天早朝后,他便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知了王丞相。王丞相欣然答应道:“那好啊,我家子弟很多,那就由你到我府上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之后,郗太尉就安排管家,带上了厚礼,来到王丞相府邸。王府的子弟听说太尉派人来择婿,纷纷沐浴、梳妆、打扮,都盼着自己能够被选中。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出色。正在犹豫不决无法定夺时,管家看到东跨院的书房里,靠墙的床上有一位袒胸露腹的青年人(我们都知道他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王羲之),原来王羲之在半道上刚刚欣赏罢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正在可着劲儿入迷揣摩呢,哪有功夫理睬其他的事情,相亲的事儿早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他急忙来到相府时,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就随手脱掉了外衣,袒胸露肚(我们听到这儿也多少感到大书法家王羲之有点不拘小节哈),只见他一边喝着茶,一边摇着蒲扇,痴迷地揣摩着蔡邕的书法,全然没有意识到郗府管家的到来。管家回府后便对太尉如实禀报说:“王府中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忙前跑后紧张准备着,唯有东床上躺着一位公子,袒胸露腹,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郗鉴听罢哈哈大笑道:“我将来的女婿就他了!赶快带我前去相府!”来到丞相府邸,太尉见此年轻人既豁达又文雅,气宇轩昂,当即便下了聘礼,选定王義之做了郗府快婿。“东床快婿”又称“东床坦腹”,这个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p><p>(2)怀素的【墨池笔冢】 </p><p> 绿天庵是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零陵县志有这样的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rén子年毁于战争,同治壬戌xū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边有正殿一座,上边有种蕉亭,左边有醉僧楼,里面有怀素塑像。庵后有一处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刻有“砚泉”二字,再往北,是怀素洗砚的地方处,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当然,也有人说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砚泉的右边有“笔冢”塔,怀素学习书法十分刻苦,因长期钻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zhǒng”。笔冢是怀素和尚勤练狂草弃笔无数的历史典故。 </p><p>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地说道:“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一直以来传为佳话。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他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在寺院附近开了一块荒地,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待芭蕉长大后,他摘下叶子,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很快被剥光了,小嫩叶又舍不得摘,于是他便想了个办法,干脆将笔墨直接写在芭蕉叶上,不管数九连天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北风瑟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于修成了一代“草圣”。这就是怀素“芭蕉练字”的历史典故。 </p><p>(3)张芝的【对镜纠姿】 </p><p> 张芝自幼勤学书法,练字从来不择纸笔,有时拿着抹布蘸着水在石头上写,有时手执筷子在饭桌上划拉,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bó,也都是他先书写后,再洗干净做衣裳。他对书写姿势最为讲究,常常对着铜镜挥毫,这样做,可以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清楚自己的正面和反面姿势是否到位,正如唐代魏征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张芝变通了一下,他用铜镜来规范自己的书写姿势,也算是一大创造吧。 </p><p>【临池】 </p><p> 为了方便练字,张芝在自家门前挖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待每天必修的功课做完之后,至少拿出一个时辰的时间用来练字,每日如此雷打不动。每次练完后,到池子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干净,以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塘里的水便不再清澈,被逐渐染成墨色了。后来,人们便把练字称为了“临池”,业内人士提到“临池”也便是练字的意思了。“临池”的典故就是从张芝洗笔洗砚的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p><p>(4)王羲之的【仙人指点】 </p><p>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每天尽情欣赏着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迷人山色和自然胜景较好地滋润了他的书法技艺。 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地琢磨、推敲,对自己所写字的结体、气势、风格一直不满意,不断地修改字体的缺陷,已达到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程度。这天练得实在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睡着了。忽然,一阵清风拂来,吹走了他的困意,只见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上有位鹤发童颜的仙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还真不错哩!” “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过奖了!”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很恭敬谦虚地回答。他见老神仙仔细打量自己的字,便请教说:“今日有幸能遇到仙人,还请您多多指点书写之法呀。” 老神仙见王羲之一片诚心,便说道:“请把你的手掌伸过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这老神仙要干什么呢?但见老神仙神情严肃,便连忙把手伸了过去。老神仙拿起一支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真心实意喜欢练字,就赠你一个练字秘诀,日后你慢慢领悟,自有用处。”老神仙边说边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的书法水平将会提升很快,练成后记着给我写一部《黄庭经》。”说罢腾云而去。王羲之匆忙询问:“老神仙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山白云云……” 王羲之伸手一看,手掌上写的是个“永”字,从此以后,他反复揣摩、思考,一遍遍比划,一遍遍练写,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间架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边了,此后15年间,王羲之每日必练“永”字,从不间断,一直从中体味着“永”字的妙处。以至后来,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朋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芳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为了感谢天台山白云仙人的指点,他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了山顶的一个岩洞里,后人便就称它为“黄庭洞”了。直到今天,还有些胆大的“驴友”,非要爬到洞里找一找,看是不是真有王羲之书写的《黄庭经》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