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彩石

爱的供养

<p>西彩石历史上行政区划沿革</p><p> 少昊氏 爽鸠氏之墟。</p><p> 虞 属青州之域。为青州之域。《禹贡》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春秋元命包》云:“虚危流为青州。”(《晋书·地理志》)</p><p> 舜 典云:肇有二州,隶季崱氏。</p><p> 夏 仍青州,《禹贡》,海岱惟青州,隶季崱氏。</p><p> 殷 仍青州,汤时隶逄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居之(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十八》)。</p><p> 西周 属谭国。《诗经》有《大东》,谭国大夫所作。</p><p> 春秋 初期属谭国。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国灭谭后属齐。《左传·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p><p> 战国 先属齐国,后属田齐。</p><p> 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全国分36郡,属济北郡。</p><p> 西汉 初,属汉之齐国。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管辖全齐之地七十余城。太后吕雉称制元年(前187年),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割齐国济南郡为吕王封邑。公元前180年,吕雉死,齐国恢复原由领地,济南郡又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把齐国领地分割为六个王国,分别分封给六个儿子,子辟光为济南王。景帝三年(前154年),济南王刘辟光参与吴王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叛乱被平定后刘辟光自杀,济南国被取消,改为济南郡,直属朝廷。</p><p> 王莽时期,改济南郡为乐安郡。《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应为三)年为郡。莽(王莽)曰乐安。属青州。”</p><p> 时,西彩石村属青州部济南郡东平陵县。</p><p> 东汉 隶青州部济南国(治东平陵)。《后汉书·郡国志》:青州,领“济南、平原、乐安、北海、东莱、齐国”。济南国,领东平陵、著、於陵、台、菅、土鼓、梁邹、邹平、东朝阳、历城等县。</p><p> 时,西彩石村属青州部济南国东平陵县。</p><p> 三国 属曹魏先为青州乐安郡,又为青州济南郡。</p><p> 晋 属于青州之济南郡。《晋书·地理志》载,“青州,……汉武帝置十三州,因旧名,历后汉至晋不改。州统郡国六,县三十七,户五万三千”。郡国六分别为,齐国、济南郡、乐安国、城阳郡、东莱国、长广郡。济南郡下属五县,《晋书·地理志》载为平寿、下密、胶东、即墨、祝阿。史家怀疑这段记载有错讹,误将“齐国”的县名列入,而将济南所属的平陵、历城、著、邹平、於陵、菅、漯阴等县脱漏了。永嘉七年(313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迁往历城。</p><p> 时,西彩石村属青州部济南郡东平陵县。</p><p>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由于异族入侵,政权频繁更迭,行政区划屡屡变动且混乱无序,经常土著州县和侨置州县互相交织,错综复杂,史志记载也多有错讹。</p><p> 刘宋 隶属青州部济南郡。《宋书·州郡志》载:“青州刺史,治临淄。江左侨立,治广陵(即在长江左岸的广陵侨置了南青州)。安帝义熙五年,平广固,北青州刺史治东阳城,而侨立南青州如故。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孝武孝建二年,移治历城。大明八年,还治东阳。明帝失淮北,于郁洲侨立青州,立齐、北海、西海郡。旧州领郡九,县四十六,户四万五百四,口四十万二千七百二十九”。又:“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晋世济岷郡,云魏平蜀,徙蜀豪将家于济、河,故立此郡。安帝义熙中土断,并济南”。所辖县为,历城、朝阳、著、土鼓、逢陵、平陵。文帝元嘉九年,济南境内又侨立冀州。《宋书·州郡志》载:“冀州刺史,江左立南冀州,后省。义熙中更立,治青州,又省。文帝元嘉九年,又分青州立,治历城,割土置郡县。领郡九,县五十,户三万八千七十六,口一十八万一千一”。宋孝武帝间,又侨立顿丘郡。《宋书·州郡志》载:“顿丘太守,江左屡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四,户一千二百三十八,口三千八百五十一”。侨置的顿丘郡辖四县,分别为顿丘、卫国、肥阳和阴安,户、口分别只有1238户和3851人。卫国县则由平陵县析置而来,清康熙三十年《章丘县志》载,“南宋(即刘宋,史家一般归其为南北朝之南朝朝代),……析置卫国县,属顿丘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亭山城县西南六十里,汉东平陵县地。宋元嘉五年,析置卫国县,后魏仍之”。卫国县域包括现在的西彩石、鸡山到章丘亭山的广大地区。</p><p> 刘宋时期,西彩石属于从平陵县析置出的卫国县,隶属侨置的顿丘郡。</p><p> 北魏 先隶齐州部济南郡,后分卫国属东魏郡。《魏书·地形志》:“齐州治历城。刘义隆置冀州,皇兴三年更名。领郡六,县三十五,户七万七千三百七十八,口二十六万九千六百六十二”。齐州所属六郡为,东魏郡、东平原郡、东清河郡、广川郡、济南郡、太原郡。又,“东魏郡刘骏置,魏因之,治历城,后徙台城,领县九,户一万九千一百三十,口七万三千五百七十”。所辖九县为,蠡吾、顿丘、肥乡、聊城、卫国、博平、安阳、东魏、临邑。史载,“卫国有挺城、石汤水、鸡山”。</p><p> 北魏时,西彩石属于齐州东魏郡卫国县。</p><p> 北齐 因北魏置。期间,高齐天宝七年(556年),废东朝阳县置高唐县,以废禹城县西有古高唐移置。高唐县城移址于女郎山之南(清康熙三十年《章丘县志》)。又,废土鼓、肥乡入卫国县。此时的卫国县,版图包括了现章丘西南部、南部的广大地区。</p><p> 北齐,西彩石亦属于齐州东魏郡卫国县。</p><p>隋 隶青州部齐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复为州。炀帝初,为齐郡。《隋书?地理志》:“齐郡旧曰齐州。统县十,户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三”。所辖十县为,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长山、高苑、亭山、淄川。其中“亭山旧曰卫国,后齐并土鼓、肥乡入焉,开皇六年(586年)改名亭山”。《元和郡县志》:“亭山县,本汉平陵县地,宋于此置卫国县,属顿丘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州。县东有亭山,因以为名”。期间,开皇十六年(596年)改高唐为章丘,章丘县之名自此始焉。又置营城县,大业初废入章丘焉。又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济南县,十八年改武强曰长山,大业初省济南县入长山。</p><p> 隋代,西彩石属青州部齐郡由卫国县改名的亭山县。</p><p> 唐 隶齐州。唐时,济南地区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忽而为州,忽而为郡,管辖区域忽宽忽窄,属县则析置省废和划入划出频繁,数量忽多忽少。</p><p> 唐初改齐郡为齐州。天宝初年,曰临淄郡。三载,改曰济南郡。乾元初年,复曰齐州。《旧唐书·地理志》:“齐州,上,汉济南郡,隋为齐郡。武德元年,改为齐州,领历城、山茌、祝阿、源阳、临邑五县。二年,置总管府,管齐、邹、东泰、谭、淄、济六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及谭州,省源阳县。又以废谭州之平陵、临济、亭山、章丘四县来属。七年,又置都督府,管齐、青、淄、莱、密五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淄郡。五载,为济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齐州。旧领县八,户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三,口六万一千七百七十一。天宝,户六万二千四百八十五,口三十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二。……今管县六,并三县也”。所管辖县为历城、全节、章丘、亭山、临邑、长清、丰齐、禹城、临济。期间,唐武德二年于平陵置谭州,并置平陵县,以章丘、亭山、营城、临邑隶之。八年省营城入平陵,又领临济、邹平。贞观元年州废,以平陵、亭山、章丘、临邑、临济来属,邹平隶淄州。此时,西彩石村属唐之齐州亭山县,期间曾短期属谭州之亭山县。西彩石村北之唐贞观五年(631年)《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载:“粤以五年岁次辛卯三月庚申朔越二日辛酉,安措于本乡齐州亭山县赵山之阳”。可见碑文所记于史书所载完全吻合。</p><p> 唐元和十五年,唐政府又一次对齐州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废亭山县入章丘县。《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十五年……,丙申,月犯心大星,光彩相及。废齐州丰齐县入长清,废全节县入历城,废亭山县入章丘”。西彩石在此后的1100多年中,历朝均属章丘县管辖。西彩石村北赵山之巅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赵山庙记》载:“赵山之地至唐元和朝始入章丘,宋元明之至明嘉靖间……”。 从残碑文字记述的内容看,应该是赵山一带自唐朝元和年间入章丘,历经宋元明数朝,明嘉靖至崇祯间或曾短期属于历城所辖。</p><p> 五代 沿唐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