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游苏州

CXG

<div>烟雨江南的苏州是一种朦胧美的享受。真的,给我遇到了,在微微细雨下,我们领略了苏州的胥江河、寒山寺、虎丘的美丽景色。<br></div>胥门,也称老胥门,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胥门与盘门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 <br>《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惟胥门为防太湖洪水进城,宋元以后就无水门。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结构与盘门陆门内门相同。<br>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东向(城内)尚存横额,“胥门”二字已毁。门洞左、右残存垣长约65米,残高7.2米,砖石尚较完整。西向(城外)砖石保存甚少。<br>据史料记载:苏州城最早建立就是伍子胥的一大功劳。当年,伍子胥率领人员,不辞辛劳,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成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虽经2500多年漫长历史的演变,但时至今日,姑苏城池仍保持了伍子胥主张的“必立城廓”的风貌。苏州人不忘这位神勇智慧的伟人,便把与他有着深刻关系的此座城门叫做胥门。也有这样的传说,说是当年吴王夫差信任奸臣,不听伍子胥的劝谏,逼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后的头颅被挂在城门上示众,于是这座城门就被叫做胥门。<br> 胥门。 胥门。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其父伍奢被楚平王杀害,为避免株连才到吴国,后来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成为吴国的贤相。因功被封为申,故又称为申胥。伍子胥先后辅助吴王阖闾、夫差治理国事30多年,政绩卓著,有口皆碑。尤其是孙武死后,吴国的军队主要由伍子胥指挥,在攻楚伐越中打了不少胜仗。因此,伍子胥又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军事指挥家。当然,伍子胥晚年的命运不佳。当夫差在打败越国之后,狂妄骄横,穷奢极欲。伍子胥看到夫差已坠入越王勾践缓兵求和的计谋之中,多次进言忠谏,而夫差非但不听,反而听信太宰伯的谗言而疏远伍子胥。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伍子胥知祸不可免,便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后来夫差以此为借口,赐剑子胥,命其自刎。伍子胥临终前对夫差派来的人说:“我死后可将我的头挂在城门上,我要看着越军入城。”说罢自刎而亡。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还建造了伍子胥庙,把一条小巷改名为伍子胥弄。 万年桥与六下江南的乾隆有关的说法,主要流传在民间。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苏州,恰巧苏州的万年桥刚造好,还没有起名字。当地大小百官便希望乾隆皇帝能为这座桥赐名。皇帝老儿满口答应然后思前想后,却也没有想出称心如意的好名字。一天清晨,乾隆微服来到桥头,正好看到一个身穿红缎子、脚穿绣红花鞋的新娘子正要上桥,便好奇地上前看个新鲜。那时的苏州有个规矩,新娘子过桥要念上几句吉利话,祈求将来发财得福。新娘子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一听就拍掌叫好,当即取名为“万年桥。”皇帝金口玉言,谁敢说个不字?万年桥一名也就这样传了下来。 万年桥。 胥江河沿途景色。 胥江河沿途景色。 胥江河沿途景色。 胥江河沿途景色。 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是寒山寺的最高点。从寒山寺山门到藏经楼一路明清风貌过来,普明塔院置身眼前,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br><br>寒山寺始建名“妙利普明塔院”。塔为一寺标志,寺以塔院冠名。寺经几焚,塔遭三毁。然建塔之志不灭,建塔宏愿常萌。时值国昌民安,性空和尚首举倡议,时为监院的秋爽法师鼎力协助,复巍峨宝塔,辟威仪塔院,唤唐风重新,使塔影再现。 寒山别院是以绿化造景为主的绿地公园。园内,一条逶迤的卵石路将“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点串连起来。站在园中北眺,江村古桥、古寺钟楼、普明宝塔历历在目,相依相伴,聆听寒山钟声随风而来,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别院高处,有座雅致的松茂亭,亭内立着一块由我国革命先驱李大钊书于1919年的《枫桥夜泊》诗碑。 <br>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br>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br> 寒拾殿房顶上塑像。 寒拾殿房顶上塑像。 寒拾殿房顶上塑像。 寒山寺大雄宝殿作为供奉佛祖的殿堂,又有其独特布局。最突出的是一般寺院大雄宝殿在佛祖塑像罩壁後,供奉的是“观音渡海”众菩萨像,而寒山寺大雄宝殿佛祖塑像罩壁後却没有塑像,供奉的则是寒山拾得的石刻像。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之手。石刻像中,寒山右手指地,拾得袒胸露腹,谈笑自如,形态淳朴,好像两人在无拘无束地进行辩论,以深悟佛祖的教诲。在这裹,寒山拾得的石刻像取代了“观音渡海”众菩萨像,在全国寺院裹,只有在寒山寺大雄宝殿里,寒山拾得取代了观音的位置。寒山寺大雄宝殿凸现寒山拾得的形象。蕴含着寒山拾得向佛祖取经问道的深意。,构成了一幅寒拾问道的胜迹。 百罗汉堂共三进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一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有泥塑金身的罗汉共五百尊,单双号相对而列。江浙一带有“数罗汉”的风俗,依男左女右的顺序进入石拱门,拜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想着自己的心愿,随愿选一尊有缘的罗汉作为第一尊开始数起,数到本人今年的年龄(虚岁)那一尊止,记住罗汉的号数。最后向僧人请罗汉牌上的诗,自行体会。<div>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阿罗汉,即自觉者。佛教认为,获得阿罗汉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所谓“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比丘众五百大阿罗汉,或佛陀涅槃后,第一次结集佛教经典时的五百阿罗汉,为了纪念第一次结集,后世设立了五百罗汉堂。<br></div> 相传,这是寒山拾得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为纪念寒山拾得,後人称此井为”寒拾泉”。寺僧曾长期饮用这口古井的水,并用井水向过往路人施舍茶水。 “饮水思源”,看到这口古井,就会追思当年寒山拾得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弘法的艰苦历史。 ”寒拾泉”遗迹,已成为寒山寺祖师寒山拾得的文化“遗踪”。<br> 心包太虚。 寒山寺有座殿堂称“寒拾殿”。相传,丰干禅师是寒山拾得的师傅。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丰干禅师临终前,给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给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篾盒,并说,诵透此经就会得道。数年後,两人相遇苏州,分外高兴。各自拿出半部真经放在一起,又拿出荷花和盒放在一起,两人顿悟,意识到“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不约而同,脱口而出“这是一部和。(荷)合(盒)真经!”两人由此得到了“和合真经”,成为传承和合的祖师。从此,他们在苏州建立寒山寺,弘法和合化育天下,演绎出一系列美丽的和合故事。寒山拾得的和合形象深入人心,被誉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其为“和合二圣”。寒山拾得被大家公设为和合的化身,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作为和合祖师的“寒拾殿”,当然拥有和合祖庭的地位。 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 寒拾殿房顶上塑像。 寒拾殿房顶上塑像。 寒山寺的钟声,独具和合魅力,有沟通心灵、感悟人生的神奇力量。寒山寺钟声源于唐代的“夜半钟声”,千年以来钟声不断。 张继《枫桥夜泊》诗是唐代寒山寺钟声的最早记载。据长寒山寺志》载,“唐钟炼冶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可惜唐钟早巳不见踪影。现在古钟楼上愁挂的钟,是江苏巡扭陈夔龙于清光绪三十二年,重修寒山寺时所铸,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千年钟声在我国改革开放後赋予了新的内涵。自1979年12月31日新年夜,苏州举办“首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 活动以来,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32届。从全国看,寒山寺i除夕听钟声”活动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已成为苏州文化旅游项目的品牌和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br> 寒山寺有一匾,上书“无上清凉”。寒山子正是得到了他自己的清凉门。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一位落魄的和尚来到寒山寺,对着这“无上清凉”大彻大悟,挥笔而成“且将冰水比”,一时间怡然自足。试问人世间能将生死视为冰水之人能有多少?因此我常常羡慕寒山子,羡慕他能看破“冰水不相伤”。古来多少人被誉为“旷达之士”,但比起寒山子的一眼望穿生死,相差甚远。<br> 普明宝塔。 普明宝塔。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br>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br>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br>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br> 普明宝塔。 普明宝塔。 寒山寺1500年前开山有塔,名曰”妙利普明塔”。随着岁月流逝,塔几毁几建。自元代以来,已有600多年不见塔影。现在的普明宝塔于1996年重建。该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呈正方形,五层,高42.2米。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 重12吨。 这座宝塔有两大历史功绩:一是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重现寒山寺的盛唐风采。二是填补了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塔建筑在中国绝迹的历史空白, 再现了唐代建筑艺术,为世人展现出唐式建筑源头在中国的历史本来面目。 寒山寺普明宝塔是佛教建筑艺术的精品。<br>  <br> 和合福道,是和合福“到”的谐音。是寒山寺于2010年10月完工的和合大道。和合福道,东西走向。柬有新建山门,风格仿光绪三十二年1906 陈夔龙修葺的山门。现在的山门气势更宏大,正面中间的门洞上方嵌“寒拾遗踪”石碑一块,为明代翰林学士姚希孟题,背面上方嵌“妙利宗风”石碑一块,为清末江苏巡扭程德全所题。道北侧为黄墙黛瓦,内有梵音钟声,法堂佛语。南临“大钟苑”,内有“中华第一诗碑”、、“天下第一佛钟”。道南侧有新建“寒山子诗碑廊”。西端矗立有”和合”太湖石一块,如莲花盛开,笑迎香客。走过福道,沾福纳喜。和合福道把寒山寺古区和寒山寺新区合为一体,展现出寒山寺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br>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山石为流纹岩。虎丘山往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层之下都分布着侏罗系火山岩。<div>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br></div>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虎丘塔。 虎丘塔。 虎丘塔。 虎丘塔。 虎丘塔。 吴分楚胜坊始建年代不详,从式样、材质推断为明代所立。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青石砌筑, 柱方形,柱端雕卷云纹,横额正反镌“吴分楚胜”四字,意为吴地分享楚的景致。<br> 这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叫小武当。这里前有石桥,中有青石牌坊,后有湖石假山群。石桥名小武当桥,又名中和桥。原来还有中和井,坊额上刻有“吴分楚胜”四字。武当山是海内名山之一,在湖北均县,旧属楚国,以风景幽深、道观宏伟而著称。此处题字,指明了小武当的特色有似于湖北武当山。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剔透,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假山间有石观音洞,俗呼“海潮观音”。今天古洞还在,佛像已不复存在。 <p>响师虎泉。</p> 虎丘塔。 虎丘塔(云岩寺塔)现残高48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腰檐、平座、勾栏等全用砖造,外檐斗拱用砖木混合结构。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据专家推测,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已向东北方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二山门为元代建筑,其结构尚承袭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为两段圆木相接而成,故俗称“断梁殿”,其门扉、连楹、屋顶瓦饰及部分斗拱虽经后世修补,但仍保持了元代风格。虎丘山寺建在山里,是深山藏古寺的格局,而山门建在山前,形成山藏寺,寺包山,山寺合一的模式,在中国古代众多名山古刹中是一特例,游山即为访寺,建筑与山体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云岩寺塔重修碑记。 巢云廊。 虎丘第三泉又名“陆羽井”。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在虎丘寓居,发现虎丘泉水清冽沽莹,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一口石泉井,所以得名。后被唐代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于世。进入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静幽雅。泉井的崖壁之上建有小小的四方亭子。井泉周围石壁陡峭如削,浑然天成,被苏东坡赞为“铁华秀岩壁”。后人遂称其为“铁华岩”。清代范承勲将这三个大字书写得粗扩而又豪放,刻于壁上;其侧还有芝南书“第三泉”。不过,现在泉井的水质如何?还可否泡茶,我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泉。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三泉”。 虎丘剑池。 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使人肃然起敬。时人看了无不称好,谓之应梦观音,传为佳话。 古石观音殿。 古石观音殿。 古石观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