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它留下了你的足迹,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以此缅怀逝去的亲人们!(副本)

厚德载物

<h3><b>这是一组七十年代的历书,距今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它记录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情况。这个家庭的主人翁是刘志和,当时还生活在浙江金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六十师一七九团服役。他现在已经去世五年了,让我们翻开这一本本记录他生活轨迹的历书,还原那段尘封的历史,以此缅怀其在天之灵!</b></h3> <h3><b>这组历书很有时代特色,不仅有收藏价值,更是一个家庭珍贵的历史生活资料,极具纪念意义!</b></h3> <h3><b>这是1972年的历书,下面我们就沿着主人翁的足迹,开启回忆之旅吧!</b></h3> <h3><b>这一年,主人翁还在浙江金华地区参加“支左”。“支左”是“三支两军”的简称,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的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也就是派部队的干部战士支援左派、支援农业、支援工业,对派性严重的地区、部门和机关实行军管,对学生实行军训。</b></h3><h3><b>这一段时间记录了主人翁在支左期间,学习、工作、下乡调研等情况</b></h3> <h3>“三支两军”期间,到北京开会时在颐和园的留影</h3> <h3><b>开会、学习、听报告,研究工作,那期间经常往返于部队/金华地区/各县、乡、村之间,对学习抓得紧,是当时军地的主要特点,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读报纸、学文件,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b></h3> <h3><b>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开展了批林整风运动,并进行了一系列思想发动、学习揭批、对照检查等系列活动。</b></h3> <h3><b>支左期间,下县、下乡、下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非常频繁,工作具体,作风务实。</b></h3> <h3><b>这期间,跑遍了金华的县乡各地,双龙农场、永康、义乌、开化、东阳、湖州等地区。</b></h3> <h3><b>还经常往返于金华—-杭州之间,地方—-部队之间汇报工作,开会学习,调查调研等。</b></h3> <h3><b>从这本1973年的历书,记录的内容看,这一年批林整风运动已进入揭发和交心阶段,支左工作还在平稳进行中,生活上,春节期间,探亲访友安排周详。</b></h3> <h3><b>春节前,置办年货,春节期间老战友刘志远、俞成训互相串门拜年,节后又进入紧张的学习工作中。</b></h3> <h3><b>到基层调查研究,听汇报,学习上级文件,开会研究工作已成常态。</b></h3> <h3><b>1973年4月,不满四十四岁已患高血压症,时常头昏眼花,对此进行了检查治疗,并做了详细记录。</b></h3> <h3><b>到部队卫生队检查治疗,对每天血压记录详细。</b></h3> <h3><b>到杭州看病,检查拍片,看结果。</b></h3> <h3><b>5月22日,女儿刘英生病发烧,住部队122医院</b></h3> <h3><b>1974年开始,因身体健康原因,生病去部队卫生队,部队医院检查看病比较多,经常安排在家休息,这期间对家庭生活照顾比较多。</b></h3> <h3><b>生活上,有外债,战友之间借钱、借布票以及生活开支记录详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b></h3> <h3><b>1975年的历书记载,结束支左,已经回到部队工作。回到单位后,部队对政治工作抓得紧,主要进行了政治学习,先后组织学习元旦社论,毛主席著作,学习四届人大精神,学习周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等。</b></h3><h3><b>1975年7月,部队进行换防。陆军第二十军与一军对调,二十军六十师从浙江金华调往河南信阳明港,主人翁当时在六十师一七九团后勤处,随部队调往明港。家没有搬,还住在金华地区水产局家属院。直到1979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一直奔波于河南与浙江两地。</b></h3> <h3><b>部队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常业余时间看电影,其中《一个护士的故事》印象深刻。</b></h3> <h3><b>二月下旬曾经出差河南商丘和江苏徐州,接送老兵,在外面工作一个多月才返回部队。</b></h3> <h3><b>日常生活中与战友的交往以及经济往来的有钱如秀、赵克山、赵守信、刘先清、郭金祥、齐宝印等老前辈。</b></h3> <h3><b>1976年的历书记载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个有情有义,重感情的人,在部队利用业余时间看望连队时的老搭档,休假探亲的路上,故地重游,寻访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探访战争年代的老战友,走访在连队时的老部下,春节期间看望老战友老同事。</b></h3> <h3><b>1976年元月9日,运东西到明港,之后去战友张世明家玩,他们俩曾经是在连队工作的一对好搭档,六十年代初,在179团一机连一个任连长,一个任指导员。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去世,转业到地方后都没有间断。10日准备东西回金华休假过年,11日从明港出发到武汉,先后在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参观游玩。13日上午8:00乘船到芜湖,14日下午到达芜湖。由连队时的老部下老战友陶际楷陪同故地重游,参观芜湖的新老街道,察看当年的渡江登陆点,并分别拜访了在朝鲜战场上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现在已经转业到地方的张广美、曹光景和徐超同志,之后,顺江而下,沿着当年战斗足迹,经马鞍山到上海。在上海有看望了丁敬东和潘广如两位同志,在杭州还看望了吴尧同志,与他们都是战争年代曾经并肩作战,是一起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友。</b><br></h3> <h3>丁敬东(上海)</h3> <h3>吴尧(杭州)</h3> <h3><b>芜湖和上海是主人翁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就是从芜湖渡江的,在陶际楷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新老街道,查看了渡江登陆点,以及离开芜湖的主要建筑标志物—-江中塔,当年就是从这里出发,沿青弋江经马鞍山、嘉兴直奔上海,参加上海战役,经过紧张激烈的行军作战,5月解放上海,之后在上海浦东站岗执勤,保卫上海和平,维护上海安全稳定和生活秩序,直到1950年10月从上海启程,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b></h3> <h3><b>2018年8月30日,主人翁的子女到芜湖看望陶叔叔,这是在陶叔叔和阿姨的陪同下,游览主人翁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沿江参观在江中塔前长江边留影</b></h3> <h3><b>在家过春节,拜年战友互访探望</b></h3> <h3><b>1977年以后,主人翁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在部队没有安排具体工作,长时间住在金华,在部队工作时间不多,所以,直到1979年转业到地方前,农历本所记载的多是一些日常生活开支及日常活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主人翁平时好交往游玩,也好喝两口,烟酒开支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看电影是主要娱乐活动,所以日常记录中,每周安排是要看电影的。</b></h3> <h3><b>在日常记录中,其家庭生活开支,子女华祥和刘英的学费也是必不可少。</b></h3> <h3><b>通过这一本本历书上记录的文字,再现了一个军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它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