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地形图测绘的两起两落: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

老村长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陆军测量总局局长黄慕松(来自互联网)</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民国时代地形图测绘的两起两落</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文:老村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0月18日于北京</p><p><br></p><p> 民国时代(1912~1949年9月底),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吸取清末编练新军加强测绘工作的经验,先后两次制订速测全国军用地形图的计划,因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两起两落,均未能完成。但是,所测军用地形图对于中国军民开展抗日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为人民军队创建后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最后夺取全国解放的胜利,提供了可供收集、翻印和利用的地图资料。</p><p><br></p><p><b> 一、两个速测计划制订的背景</b></p><p><br></p><p>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简称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参谋本部设陆军测量总局,黄笃谧任局长。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陆军测量总局迁往北京,改为参谋本部第六局,杨丙任局长,领导测制军用地图。在第六局之下,改前京师陆军测地局为北京陆军测量局,并增设制图局。1913年,曾留学日本学过测绘知识的黄慕松任第六局局长。1914年,参谋本部第六局改为第五局。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北洋政府从清末编练新兵运动中,认识到测制全国军用地形图的重要性,决定开展大规模地图测制。黄慕松上任后,即组织制订并公布了“十年速测计划”,并于1916年开始将原定测绘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改为1︰5万,将测制全国军用地形图的任务划分到各省。这就是民国政府制订了第一个测图计划。</p><p><br></p><p> 第一个十年速测计划的要点是:速测全国1︰5万比例尺地形图;编制或勘测调绘1︰10万、1︰20万比例尺地形图;编绘1︰100万比例尺中国舆图;培养和配备所需的测绘人才;充实各省陆军测量局的测量队伍;制定和建立必要的技术依据和基准等。计划测绘的军用地上,主要用于北洋军队的作战。</p><p><br></p><p> 由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南方诸省讨袁,不久袁死去,北方军阀混战,南方各省各自为政,整个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无安宁的时候。政令不能贯彻,经费无着落,许多省根本没有执行“十年速测计划”,执行的省也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北洋政府的测绘计划不仅得不到顺利实施,而且实际测量的成果成图质量差。这是第一次起落。</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南京政府制订的《完成全国军用、地籍图测量计划纲要》(来自寓公剑美篇)</span></p><p><br></p><p> 1928年8月,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洋政府陆军测绘总局(1927年由北京陆军测量局、制图局合并而来)自行解散。同年11月,南京政府将军委会参谋厅第九科与江苏测量局合并,组成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黄慕松继任局长。1929年,南京政府在北洋政府“十年速测计划”执行未果的基础上,黄慕松主持陆地测量总局又制订了《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民国19~28年),计划在10年内完成全国军用地形图和地籍图的测绘。这是民国政府制定的第二个测图计划。</p><p><br></p><p> 鉴于基础控制测量薄弱的实际,计划决定开展天文、基线、三角、水准、重力等大地测量工作;地形图测制,除修订作业规程外,还决定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由于原计划中仅有军用地形图,未包括政府急需的土地测量内容,遂于1933年将十年计划修改为《完成全国军用、地籍图测量计划纲要》,减少了一些省测制军用地形图的任务,增补了地籍测量的计划内容。这个计划纲要与“十年速测计划”相比,有以下大的改进:将基本控制测量放在优先位置安排;除测绘任务继续交由各省实施外,还组成了陆地测量总局直属测绘队伍,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分担测绘任务的新体制;加强了技术规程的修订和质量检验,增加了航空摄影测量新技术,将军用地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结合进行,由陆地测量总局统一组织实施,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测量而造成的浪费。</p><p><br></p><p> 从纲要制订情况看,南京政府对军用地形图和地籍图测绘是重视的,所测绘的成果成图质量也较北洋政府时期要好。但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又无可靠的保证措施,加之计划时间太紧、技术力量和经费不足,又发动“剿共”内战,计划也未能实现。从全国抗战爆发,直到南京政府跨台,再没有制订新的大规模测绘计划,只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和急需的地图测绘,结果计划也远未实现。这是第二次起落。</p><p><br></p><p> 总的来看,在民国时代(1912~1949年)的38年中,民国政府的地形图测制,是两起两落,制定的两个测图计划均未实现。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实测地形图覆盖范围不足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1916年河南陆军测量局测绘的1︰10万地形图(来自寓公剑美篇)</span></p><p><br></p><p><b> 二、第一个地图测制计划实施情况</b></p><p><br></p><p> 由于北洋政府的“十年速测计划”主要考虑测图,未对基本控制测量进行统一规划,也没有制订统一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因此,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大地测量,也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因各省测绘人员数量、技术水平、仪器装备精度及数量均不一致,采用的测绘方法也不相同。大多数省以清代在全国各地测量的经纬度点为基本控制点,用图解交会、测角交会或导线测量等方法测量图根点。各省假设高程起算点,采用空盒气压计进行测算。</p><p><br></p><p> 地形图测绘主要由测绘人员携带测图板,以调查测绘为主进行。1︰5万图廓为36×46厘米,不按经纬度分幅,称为旧图廓,没有采用正规地图投影,视地表为平面。据《中国测绘史》(第2卷)统计数据,北洋政府时期地形图测绘情况如下:测绘重要地区1︰2.5万比例尺地形图400余幅;测绘1︰5万比例尺地形图3595幅(台湾省被日本侵占未统计),仅占全国应测图幅数的11.7%,其中只有江苏、山西两省全部完成,完成本省图幅数一半以上的有浙江、河南、湖北、辽宁等4省,不到一半的有江西、安徽、山东、陕西、河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吉林、黑龙江等13省,未测绘的有福建、甘肃、新疆、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西康等9省和西藏、蒙古两个地区;有20个省编制了1︰20万比例尺地图,计有1253幅。</p><p><br></p><p> 对于第一个地图测制计划,虽然陆军测量总局决心很大,但因军阀割据,战争不断,许多省未执行计划或欲测不能。加之没有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测绘基准、地图投影和分幅编号,控制基础薄弱,各省各自为政,不仅计划没能顺利实施,已测绘的地图也大多质量不高,省与省间的地图难以拼接使用。</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1915年建立并在华北地区使用的北京水准原点(来自互联网)</span></p><p><br></p><p><b> 三、第二个地图测制计划实施情况</b></p><p><br></p><p> 南京政府制定的《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把基本控制测量优先安排,开展了天文、三角、水准、基线、重力等测量工作,控制测量工作得到了加强,但仍未能建立起全国统一使用的测绘基准。</p><p><br></p><p> 1931年,陆地测量总局在南京大石桥设大石桥基点,以其经纬度作为全国平面控制的起算基准。1933年在南京成立天文观测所,翌年开始天文测量,主要测量地面点的经纬度和方位角,用于控制三角点的坐标和推算垂线偏差。1932~1939年间,共测量天文点388点(其中一等天文点30点),测量中误差分别为:一等天文点经度±0.01时秒,纬度±0.09角秒,方位角±0.18角秒;二等天文点经度±0.03时秒,纬度±0.25角秒,方位角±0.2角秒。</p><p><br></p><p> 1930年开始三角测量工作,三角锁系大体沿交通线按经纬方向纵横布设,三角锁系分分四个等级布测,目的是将南京大石桥基点基准经纬度传送各地,为测绘地形图提供控制基础。其中,一、二等观测采用威特T3精密经纬仪,三、四等采用T2普通经纬仪。1930~1939年,共测量各等级三角点39431点,其中一、二等812点,占总点数的2.1%;其余为三、四等,占97.9%。另外,采用因瓦基线尺测量一、二等基线310条。</p><p><br></p><p> 全国水准测量以坎门高程系统为基准。该系统由浙江陆军测量局于1929~1930年建立,1930年5月开始验潮,1931~1935年进行一等水准联测,1936年1月启用。1929~1939年,采用威特精密水准仪测量水准点26712点,其中:一等水准路线2375公里、2796点,二等水准路线6442公里、8302点,三等点15614点。</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1932年湖南陆地测量局测绘的岳阳1︰1万地形图(来自寓公剑美篇)</span></p><p><br></p><p> 地形图测绘采用平板仪和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但除陆地测量总局航空测量队之外,各省仍以平板仪测图为主。1932年后测绘的地形图,按经纬度全国统一分幅,采用兰特勃正形割圆锥投影,称新图廓,高程起算点先以吴淞后以坎门高程系统为起算点。1929~1929年间,共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5587.5幅(包括平板仪和航空摄影测量测绘的地形图),其中1︰1000图576幅,1︰5000图356.5幅,1︰1万图1566幅,1︰2.5万图712幅,1︰5万图2377幅;1933~1939年间,采用航测方法测绘1︰1万地籍图84597幅。由于第二个测图计划较第一个有改进,开始使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地形图,采用正规投影和分幅方法,测绘的地形图精度和质量有所提高。</p><p><br></p><p> 第二个测图计划吸取了北洋政府速测计划的经验教训,对一些问题有新的措施,但仍是一个任务与实力不相符的计划,整个计划并未顺利执行,只有少数省执行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差距很大,如1︰2.5万地形图计划数24656幅,实际完成比例为1.7%;1︰5万地形图计划数3080幅,实际完成比例为74.1%;1︰1万地籍图计划数为1541000幅,实际完成比例为5.5%。另外,虽已临时确定或开始筹建测绘基准(坐标基准和高程基准),也陆续展开了大地测量工作,但测量成果不能及时提供测图使用,多数省未开展控制测量。因此,没有真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各省测量的成果仍无法归算到全国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中,不得不继续使用各自独立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控制测图,省与省之间的地图仍难以拼接使用。</p><p><br></p><p> 全国抗战爆发后,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陆地测量总局未再作长期测图计划,东部各省的测绘机构陆续内迁,航空摄影测量处于停滞状态,难以开展正常的测绘工作,主要使用平板仪测绘了西部地区一些急用的地形图,1940~1946年测绘地形图1503幅。</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二十世纪30年代使用的航空摄影飞机(来自《中国测绘史》第2卷,测绘出版社)</span></p><p><br></p><p><b> 四、民国政府地形图测绘的意义及遗憾</b></p><p><br></p><p> 民国时代38年间,始终处于战争状态,民国政府的地形图测绘两起两落,两项计划均未完成,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测绘技术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p><p><br></p><p> 认识到系统测绘全国军用地图的重要性。民国时代,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两次制订全国地形图测绘计划,说明政府和陆军(地)测量总局认识到速测全国军用地形图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该项工作是重视。民国时代测绘事业之所以能够在战争条件有所发展,这是重要的思想基础。</p><p><br></p><p> 开创了大规模测绘全国军用地形图的历史。民国政府两个测图计划的实施,是中国大规模测绘全国军用地形图的开始。虽然两项计划均未完成,但测绘了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地形图,较清末的局部地形图测绘有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事和经济建设用图急需。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的全国基础测绘奠定了一定基础。</p><p><br></p><p> 推动了中国测绘技术向近代的转变。民国时代开始考虑建立测绘基准,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测图技术规范,开展了多项大地测量工作,以控制测量为基础测绘地形图,发展了兰勃特投影的系列比例尺测图,并开始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测图,标志着中国地形图测绘基本完成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广东陆地测量局旧址(来自《中国测绘教育史》,解放军出版社)</span></p><p><br></p><p> 促进了测绘管理体制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民国建立后,随着中央政府军事测绘机构的建立,各省也相继建立了陆军测量局,保持了较为稳定的两级测绘管理体制。同时,为保证测图计划实施对测绘技术人才之急需,政府和各省将清末开办的陆军测绘学堂改为陆军测量学校,1912~1939年共培养军事测绘人才2600余人。1932年11月,上海同济大学创办测量系,培养经济建设高级测绘技术人才,1932~1949年共毕业大学本科学员107人。</p><p><br></p><p> 为人民军队创建后提供了可收集利用的资料。1927年8月1日人民军队创建后,初期没有专门的测绘机构和测绘人员1933年5月红军总司令部地图科成立后,大多部队陆续设立了测绘机构或编配了测绘人员,测绘队伍也不断扩大。但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测绘力量总体弱小,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地形图测绘,只能承担地形略图测绘、地图修测翻印、兵要地志调查、作战要图标绘等简易测绘保障任务,部队行军作战所需地图资料主要靠收集和缴获。</p><p><br></p><p> 但是,民国政府的地形图测绘也有很多遗憾。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制订的速测计划,均没有考虑到全国军用地形图测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计划安排太紧,经费不足,执行均不理想。整个民国时代基本处于战争状态,国家不统一、政局多变,外敌侵入、机构迁徙,加之测绘法规和技术规范不完善,都不利于测绘工作的开展,两个测图计划均未能完成。测绘基准的建立,需要大量大地测量数据,民国时代虽然开始筹建测绘基准,也开展了一些大地测量工作,但没有在全国布测天文大地网和水准网,也就没能真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各省仍主要采用独立坐标系和假设高程基准进行测图,所测地形图质量差异很大,且难以拼接使用。</p><p><br></p><p> 注:本文在学习《中国测绘史》第2卷(测绘出版社,2002)、《中国地图学史》(喻沧、廖克编著,测绘出版社,2010)等文献资料基础上编撰而成,有关数据引自《中国测绘史》第2卷。版权归作者老村长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