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杭州域外研修感悟侧记 2020年10月12日至17日,我赴杭州参加了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北京知子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协办的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级研究班的学习。这次培训是我省第六批学带培养对象在域外的一次高层次的“研修旅行”。12日晚上8点整,我们在杭州举行了隆重又庄严的开班仪式。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王彬武,教师工作处副处长韩润社;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处长吉延石、副调研员郭恒;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长远,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白珍,省教科院的华钟老师;知子花教育副总裁蒋柯达等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韩润社主持。<div> 开班会议上,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王处长在讲话中精准概括了此次培训的四个特点,层次卓越、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来之不易。要求广大培养对象增强研修的收获感,深入了解“深度学习”研修的主题,顺应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及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新问题。</div> 省教育厅和省教科院精心设计了此次研修的主题为“深度学习”,采取专家授课讲座和名校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教学实施能力和工作实效,为进一步推进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工作夯实基础。 培训开始前,我百度了一下关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知识。其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杨清的文章《走出“课堂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令我对“深度学习”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文章认为,“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发展。教育领域中由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尔约率先开始了对深度学习的实验研究,并在1976年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针对只是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收知识的浅层学习,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div><div> 在早期研究中,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者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水平认知加工、基于理解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与之对应的是低水平认知加工、机械记忆、被动的浅层学习,如马顿、萨尔约、比格斯等。与之相应,何玲、黎家厚作为我国最早公开发表“深度学习”相关研究论文的学者,也是基于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对比,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随着研究的推进,研究者对深度学习有了更为丰富和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div><div> 一是挖掘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恩特威斯尔提出,深度学习具有联系观点、寻找模型和原则、使用证据和检查论证的逻辑正确性等四个特征。张浩、吴秀娟认为,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应用、面向问题解决。郭华认为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四个方面。与早期研究相比,研究者不再局限通过与浅层学习的对比来分析深度学习,开始挖掘深度学习,尤其是课堂中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特别关注学生积极主动、有深度地参与。<br><br> 二是强调深度学习丰富的目标与结果。有研究强调深度学习的结果指向学生深度理解基础上的迁移,如布兰思德福等认为,深度学习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深度理解课程内容形成长时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但更多研究强调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达成系列的能力和目标。美国卓越教育联盟强调深度学习要将标准化测试与掌握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等能力联系起来。张康莉认为,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感知课程价值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迀移应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应指向多维目标和多重结果——学生不仅要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还要实现能力的发展和积极情感的体验。<br><br> 三是从对学生有深度的“学”转向对教师有深度的“教”的研究。不少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深度的“教”。米里斯认为,为了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参与的活动,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反馈和作业。安富海强调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教师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景、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郭华认为,深度学习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自觉引导,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以及能有序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营造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互动氛围,并依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br></div><div> 有了以上关于深度学习的初步概念,我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报告,从深层次上进一步的理解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div></div> 首先,我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学习共同体研究学院院长陈静静博士主讲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陈博士讲到,驱使她致力于“深度学习”研究的根本动因是她发现我国学生学习力正在急剧退化!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学生学习力最充足的却是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div> 陈老师从如何带领孩子探知未知的世界,如何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形成自主的、协同的、深度学习;从低年段--学习素养的慢速养成)到高学段--学习素养的加速发展),增强对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行程,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div> 她非常渴望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困境与需求。她主张打破传统的仅专注于教师教学的观察与评价的教研模式,逐步转向基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历程的课堂教研模式。<div> 在陈老师10年的行动研究中,她深入课堂,精心研究三千多个课例、跟踪观察五千多名学生,通过对学生学习表面世界的拆解来进入学生学习的真实世界,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全身心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div> 陈老师主张,让学生把已知表达(书面或口头)出来,让学生提问,了解个体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分析预测出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境与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专业支持与学习帮助。同时,学生相互之间也需要倾听,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融合与分享而形成学习共同体,从而助力于深度学习的成果。 </div></div><div> </div></div></div> 第二位讲座的老师是来自重庆市壁山区凤凰小学副校长朱丽华老师,朱老师所做的的《深度学习基本特征及教学设计》让全体学员明白了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还了解了设计深度学习型的课堂教学的操作法宝。 朱老师认为,深度学习特征一定是知识的结构化、学习者的经历与体验和学习者知识的迁移与创造,期间一定伴随着高阶思维与思维进阶。所以,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有两大法宝:产出导向和深度交互反馈。其中,产出导向主要以教学设计为主,交互反馈中教师的职责就是组织、追问、提炼,要让人际能力和自我能力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第三场讲座由原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缪老师的讲座题目为《促进深度学习的课程教学变革》,她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导入,提出深度学习不仅仅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更要解决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程建设问题,即“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她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从基础课程的有效拓展、教学形态的有效转型、考试评价的有效变革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支持四方面探讨了深度教学变革的有效途径。<div> 缪老师认为,想要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教师就要成为学生行为的设计师。那么,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只有把“有效地教”、“有效地学”和“有效地作业辅导”高度统一与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div> 第四场讲座由浙江大学曹立人教授主讲,曹教授的报告题目《学习绩效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漫谈学习策略与学习效率》,他从影响学习的三大心理因素:能不能学(能力与基础)、想不想学(动机与情感)、会不会学(方法与策略)切入展开了《学习绩效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讲座。曹教授从学习目标的动态管理、有准备的去上课;绩效导向的听课模式;绩效导向的作业设计;绩效导向的复习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学习的策略与学习效率,将心理学与策略“深度”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上。<div> 其中,曹教授认为,学习绩效导向的学习模式有两点,分别为:1、学习目标的动态管理;2、认真预习,有准备地去上课。 绩效导向的学生听课模式主要有四点,分别是:1、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2、超前思考,比较听课;3、抓住老师的讲解重点;及时总结、反思;4、注意和老师交流。绩效导向的作业设计可以用“三套作业设计”法,分别是:1.基础性作业 (通做) ;2.提高性作业 (先行者做);3.补缺性作业 (适合者做) 。曹教授的讲解使深度学习有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措施。</div> 第五场讲座是由原浙江江苏南通金沙中学校长凌宗伟所做的《教、学、评怎样才能“合一”》的讲座,凌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不断通过现场互动,让在座老师逐渐明晰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 凌宗伟老师的讲座生动风趣,有效的激发起了与会老师们热情的参与。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何为“教学”,就是要以教促学,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深刻体会到“教、学、平”三位合一的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要通过“教、学、评”来切实做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 第六场讲座由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学习共同体浙江分院院长莫国夫教授做了题为《课堂深度学习的完整意义及可能性》的专题报告,莫教授从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学习生态三方面交流了课堂深度学习的建设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实操性。 莫国夫教授老师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理论应该有如下的基本认识:学校教学要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要成为课堂深度学习实施的研究型专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莫教授提出,课堂深度学习建设路径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要重构学习内容,二是要重构学习路径,逐步形成以学生的学习历程引领教学的设计历程。三是要重塑学习生态,要倾听学生学习的声音,构建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15日下午,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分学段深入四所学校开展名校观摩活动,我们高中段全体学员参观了杭州十四中学康桥校区。十四中校长唐新红介绍了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管理模式,学生成长管理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特别是艺考学生、体考学生的通过多种专业的成长方式真正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激活了学生成长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实现自我的价值。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以《狠抓强师计划 破解教育难题——大力推进陕西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为主题为全体学员作了专题报告,王厅长的讲解高屋建瓴,系统的讲述了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特别是我们陕西省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力度,实行了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得建设,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地发展平台,通过王厅长细致的讲解,让我们在座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同时更看到美好的发展愿景。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樊星彤工作坊将带着本次学习所获,在以后的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断内化、反思、提高。下阶段,工作坊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阵地,不断促进工作坊专业成长,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校际联动等途径,更好地起到引领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间教育均衡做出应有的贡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