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坊、进贤县陈氏牌坊、徐陂山天主堂 上篇

西楚长歌

第二十三次寻访<br><br>此次进贤行,终于在下午天气晴朗,温度还算可以的天气下,骑行共计150公里完成了。心念了好久了,几次都因为错误的地点误导,不适合的天气无果完结。<br>这次出行比较顺利,先是去终于看到了陈氏牌坊,然后看时间还有点多,便顺道还继续前行去了徐陂山天主堂。<br>此次前往进贤的方向,给我的感觉就是回来的路上,G320沪瑞线,回程的路面质量很好。部分道路都是柏油马路,路上出城的一段路还有隔离石墩,一路巡航回来的路程很畅快。能够畅通无阻的回来。<br>去罗源陈氏牌坊的路上还是遇到些事情,路面国道有些路段是双向车道,有个小车超大货车时,对向车道都有货车不远就要过来会车了,还不放弃超车,结果就是右边的车道的拖挂的司机踩下了刹车,让位。车头偏右边的方向急刹停下了。<br>小车倒是溜溜的就快速跑了,我跟车在最后面正好目睹了全过程。大拖挂急刹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停下来了,反正我是在后面就只闻到轮胎摩擦地面,烧焦的橡胶味道。<br>还是感觉可怕。都是这种心态,它会让,抢着挤占道路硬超车。<br>此次七里乡罗源陈家村,地图上没有导航的地点,还是我事后看有去过的,谷歌地图上连点标记上了。<div><br></div><div><br>进村后绕了一会就到了村子的水池塘,水塘边上就是陈氏牌坊,这个村子老建筑几乎全部没有留下来,只有一处红石的门框。可以说全村就只有这处陈氏牌坊还能保留完好。<br>初见给我的感觉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探寻未知的古迹感到开心。<br>前面的木牌坊挺高大的,尤其是层层叠叠的小斗拱,虽说现在也有一些现代的牌坊也能建造出这么多的斗拱,但是感觉历史气息还是不同,时间赋予了厚重的文化,而它又成为了传递文化的载体。<br>说实在的,看着这些古迹,老建筑,总能想到以前的生活或者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br>牌坊木质结构的还是明代的,能这保留完好的真的是不多见了,基本上能留下来的都是石刻的多,就我自己目前看到的,作为科甲明经类的。这还是独一份。<br>牌坊正面,全体朱红色,上面的科甲济美,理学明贤,明经传芳。看到就让人感觉到咂舌,在那样一个时代里,科举的地位高度可想而知。简直高到可怕。<br>深感中国科举制度顽强,基本上它就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核心。<br>这处牌坊确实很美。<br>柱子下面的八座狮子也是形态造型各异。这几座石狮子有明代的风格,江西类似的雕刻风格,就是上次在浯溪村看到的弈世科甲牌坊了,只剩两座的石狮子,雕刻的风格造型让我一眼就看出来,是同样的。<br>底下的小狮子同样都是起身而立,玩耍嬉闹。不像现在的狮子,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活灵活现的神韵。只能说是雕像。<br>陈氏牌坊后面就是昼锦坊了,印山石雕刻的牌楼,也是精美。<br>看多了牌坊的雕刻,我感觉都有点麻木了。还是为这份巧具匠心感到佩服。<br>拍了一会照,然后这里就基本上很快就结束了,主要还是感觉这个村子没能有保留下来的其它建筑。<br><br><br><br><br>江南现存最早石质牌坊的荣耀身份及其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让它冠上“江南第一坊”的名头,即便是有“江南绝唱”之称的安徽歙县牌坊,因为历史年岁上的差距而只能望而艳羡。<br>江南第一坊<br>乡村千篇一律的红砖白瓷房子,将进贤县七里乡罗源陈家村陈氏牌坊紧紧包围,位于村中央的陈氏牌坊看起来仍然最醒目。只差一年就满600岁了,江南第一坊仍然是当地标志性建筑。<br>2006年6月,陈氏牌坊一举拿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让人喜出望外。此前,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文博物学院以及《江南牌坊》专著作者联合对陈氏牌坊进行考察论证。<br>陈氏牌坊容颜不老,保存大致完好。它分为昼锦坊和理学名贤坊两部分,昼锦坊四柱三间,麻石青灰砖混合结构,坊高5.12米,宽8.08米,坊门楣上方两横梁间正中嵌石匾,石匾中间横刻正楷“昼锦”二大字,两中柱上方为菊瓣纹图案。牌坊石质坚硬,雕工精细,纹饰严谨,线条大方,人物动物花卉形态逼真。坊呈“人”字形,四角略翘,上盖陶灰瓦,中置莲花状顶。昼锦坊是石质牌坊,距离它12米处的理学名贤坊,却是木质,它与昼锦坊前后排列于一中轴线上。坊为四柱三间木结构,立于长方形浮雕石座上。<br>专家们给出的鉴定意见是,昼锦坊与理学名贤坊分别为明代永乐八年(1410年),崇祯十年(1637年)建造,其建筑纪年明确,是鉴定明代江南同类型建筑的标准物证,昼锦坊为江南现存最早的石质牌坊之一。“因为建造年岁最长,所以很多人称它为江南第一坊。”进贤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文先国说。<br>牌坊下威武石狮双眼炯炯有神,望穿数百年时空。牌匾边刻得很清楚,右刻“兵科给事中高旭进贤县知县佘曜为”,左刻“四川右参政陈谟立、永乐八年季春月吉旦”等小楷字。“牌坊主人当时只有26岁,也可以说是生人坊,昼锦二字更是大才子解缙亲自题写。”文先国一语提醒说。<br>陈谟其人<br>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从建造的目的看,大致可分为: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旌表节妇烈女。<br>那么陈谟是何许人?为何在年仅26岁的时候就能获得敕建牌坊的殊荣?文先国和考古人员翻阅了《明史》等大量资料,但有关陈谟的资料却少之又少,一般都只有寥寥几笔,其中《书史会要》提到,“陈谟字古训,南昌人,官给事中,善书。”如果不是陈谟墓葬在当地的发现,后人也许很难了解到他的身世,也难以解读这一历史谜团。<br>墓志上,陈谟的字号写得很清楚,“公讳谟字古训姓陈氏,晚号春谷”,因为兵乱最终定居在进贤。“陈谟青年时期楷书就写得非常好,成为一绝,尽管他没有取得过功名,在他20岁的时候,他被《永乐大典》主编解缙选中,进京纂写。”文先国说,仅仅过了几年,陈谟就登上了四川右参政的高位,这不能不说他的才德出众,因为他这种好学上进,村人对他敬重有加,民众请求建坊纪念。明代永乐八年(1410年),兵科给事中高旭和进贤县知县佘曜,立即请《永乐大典》主修解缙题写“昼锦”为陈谟立坊。事实上,解缙对于自己挑选的这位贤才也十分赞赏,欣然挥笔。<br>两百余年后再立坊<br>陈谟虽逝,但他的传奇并未结束,两百多年后,他的三名子孙把祖先的牌坊传奇复制上演。<br>这就是理学名贤坊。至明代万历年间,陈谟后裔中的陈良言、陈应元、陈良训三人分别为太学生、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学业有成,并分别任瓜州府同知,刑部郎中、河南兵部副使,浙江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等朝廷高官,显赫一时。崇祯十年(1637年),明朝廷官员再次为陈谟后裔众多读书有成及社会公德而共同立理学名贤坊表彰纪念。<br>理学名贤坊坊高5.96米,宽9.56米,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坊四柱各有石狮一对,背靠木柱,稳固牌坊。八只石狮形态各异,雕刻精细。坊背面(北)中格横刻“龙章世锡”,左右两格为素面。四匾皆黑底金字。昼锦坊与理学名贤坊以石牌坊与木牌坊和水池的合一建筑布局,历经两百余年形成的院落式牌坊建筑形式,为国内罕见。<br><br></div> 看时间还有些,便决定去地图上标记的下一个点,许陂山天主堂,在架桥镇。<br>去往架桥镇的路由于选择了乡道走,这一路上经过不少村庄,看到有一些村庄还保留有一些老建筑,但是不多,没有集成成片了。<br>许陂山天主堂,在地图上有标记,居然就是天主堂,我之前自己打的标记还是错误的,但是总算到了地方,一到附近就看见广场上的圣母像。然后便急着在附近找看有那里有小道能够进去,因为经过看大门,侧门全都锁住了。<br>结果没有,便在侧门停车下来,推了推侧门的门锁,全部是锁着的,以为又是要无功而返了,结果旁边来了位阿姨,问我来做什么,要进去的吗?阿姨看我是来拍照的。<br>便掏出钥匙打开了大门,带我进了教堂,顺带还带我在教堂里面转了一圈。<br>转了主教堂,居住区,修女楼,还有后面居住楼的圣母像。<br>出行这么多次,这是我第二次得到人家的帮助,很多次都是这种地方你能来但是不一定能够进去,太考验机缘了。<br>而且天主教,这种都是清代到民国时期老建筑,都被列为了文保单位,平时更是不会开门了,为了节省资源。<br>先是去了主教堂看了,然后后面的居住楼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变成了居民的稻田,然后围墙还保护了起来,圣母像便就在稻田中央。<br>另外还有就是修女教堂,跟居住区,阿姨讲说是修女老了后就是叫么么,还是什么,记不清了,就是说原来的修女老了后,有在这边居住养老过。<br>另外阿姨跟我讲述了,就是教堂原有一座是铜像的,是圣母像还是耶和华像,被拿到南昌去了,可能是在南昌文物局了或者博物馆了。<br>另外就是关于这座天主堂的一些历史故事了,圣母像据说是原来从日本带回来,还是哪里,也是据说,就是外面广场上的那座了。<br>另外就是当年传教教士,也是建立这座教堂,曾经来中国的。他们的后裔曾经也回来过,回访故地重游。<br>许陂山天主教堂文保碑也是新立不不就,现在教堂又全部在重修中,我来的时候,几座教堂地面外面还留着残砖碎瓦。<br>关于教堂的历史故事不消多说,阿姨还跟我将,现在教堂的区域,由于应该是历史原因,文革以后附近的土地应该是都被占了不少,还有附近的建筑也应该是少了些,现在通过回购,买回来了一部分区域,现在教堂四周围都是院墙围着了。<br>感谢这位阿姨,我还特意问了下她的尊讳。<br>阿姨在我来的时候就在广场阴凉处一群人坐着聊天,看完后,我便骑上车回去了。这次进贤行,还是很顺利的,都是确定的地点,没有落空。感谢这位阿姨,心善德美,祝她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