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南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员及教研组核心成员培训总结

海南阿忠

10月15日上午,海南省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员及教研组核心成员为期2天的培训活动于在海口皇马假日游艇酒店正式开始,30位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员及教研组核心成员老师以及部分海府地区的通用技术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活动既邀请到了国内高校知名专家对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与课程的关系进行讲解、既有专业的理论学习,也有老师们动手操作的现场展示,是一场难得的学科培训活动,此次培训与以往的课程和教材培训有所区别,更加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知识的专业引导,在新课标新教材付诸实施的时刻,老师们更需要的是课程知识的专业指导,是教师们能从更高视角诠释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一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发挥教研员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管理、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作用,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及教研工作的实效。 <br> 15日上午的讲座专家孙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核心期刊《包装工程》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设计思维教育与推广、大数据可视化设计、交互设计与评价等研究工作。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业与信息化部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交互设计基础》。主持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小学设计思维导入及实施研究》。 <br> 孙教授首先对科学、技术、工程和设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技术的灵魂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通过孙教授的讲解,各位老师对于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解析产品的设计逻辑时,孙教授指出,设计其实包含了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在设计产品时,应从需求到样机,注重设计思维的推广。<br> 其次,孙教授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解析设计思维的推广。从交互设计,CMF设计(color 、material 、finishing)延伸回造型设计,空间布局设计,通过各种生活中的例子,如吸尘器、垃圾桶、创意水杯等,让老师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设计思维推广的重要性。<br> 讲座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孙教授讲到“功能的实现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的同时,不应把产品功能具体化,应保持抽象化属性。设计过程是复杂的,组成树状的结构,应让各部分协同进行。“功能矩阵”的产品功能化设计,具有多种不同的组合,不具体化,思维不受限制,方案多种可选择化,会让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善。<br>孙教授的《工业设计与设计思维》讲座,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既有精彩的演说,又有与学员们的互动,显现了专家高雅的情趣,显露了深厚的涵养,在整个过程中给了老师们很多启迪,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更大启发。<br><br> 15日下午, 30位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员及教研组核心成员老师在海南中学技术实践室进行了实践项目的实操制作,第三组的老师们各显神通,努力呈现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成果。<br> 16日上午,来自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李骏扬博士给培训教师们做了关于《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控制系统》的学术报告。<br> 李骏扬,工学博士,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长期从事控制领域相关工程研发,以及理工科基础教育研究工作,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新工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社会与普及专委会主任委员等。系统与控制是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尤其是控制部分。在上课中遇到一些问题,老师们还是不好理解,很困惑。通过李骏扬博士的这次讲座后,老师们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掌握了它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后就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李博士分析工程、系统和控制的问题的三大主题,并不是直接切入问题的主体,而是从问题的本质去分析,从而逐渐解决。即从七个故事入手,分析与其相连的因素,自然而然地得到问题的结果。总之,这次李博士的讲座,拓展了我们遇到问题,怎样去分析解决的方法,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学习和借鉴。<br> 第三组的老师成员们对此纷纷发表感想。<br> 周仁忠老师听课感受:李老师用一个新的角度和模式把我们教学中会遇到的系统,工程和控制问题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给我们进行了展示和讲解,感觉很新颖,也很受触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这些案例和故事,我们提升了对系统,工程和控制的认识,也给了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教材中关于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和感受到“故事”来进行描述提供了很好的角度和样式。总之,上午的讲座学习,收获满满。<br> 徐青霞老师:李骏扬教授的讲座,用连续的观点探讨了工程技术与基础课程的关系,以7个故事及大量素材为线索,贯穿了整个过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教授提出的“追本溯源好奇心,寻找共性与机理”。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要善于从不同现象中寻找共性,多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让通用技术课堂获得更好的成效。用段老师的话来说,这次活动对我们的收获确实是多层面的。<br> 王远程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李老师运用“故事”的方式引入,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体会到什么工程、什么是系统、什么控制。采用的故事或是大家熟悉的电影或是贴近生活的情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工程就在身边,控制离我们很近。这些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获得了多方面的启示。<br> 王燕老师:李骏扬博士的“控制系统”讲座说得很好,任何事件的可控制性是与很多的条件有关的,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可预知的。我在台灯的制作活动过程中深有体会,由于自己操作知识的不足,操作不当弄裂了两块木板,后面用木工胶粘连进行了补救,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但明明在学校操作是顺利,为什么转战地方就出现状况,这本身也是一种控制(操作技能学习的控制,备料的控制),说明自己的各方准备控制不足。另外还有李博士讲座中案例的利用与收集的方法也触动了我,案例丰富,收集方式多样,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更多的思考,关注生活中各种案例,活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br> 陈奇莹老师:李博士用七个故事做了一场深刻而又通俗的讲座,使我们对科技、工程和工艺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教材难点“开环”和“闭环”控制,李博士通过“流水线”、“升旗”、“调整手表”等例子,理清了“开环”和“闭环”控制的概念,在讨论例子的时候,要跟学生讲清楚讨论“控制系统”的范围,比如教材中的例子“电动控制窗帘”,在采用不同的控制系统,如动力系统使用“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的不同机构,就要选择不同的反馈系统。这在今后的教学和试题选择中更有目的性。<br> 杨蕊老师:李骏扬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七个故事,给我们诠释了工程、系统和控制三大主题的方方面面。李老师谈到工程上的项目基本都会延期,不会提前完成,因为第一次做完后一定会存在问题。以及生活中很多生活用品,如铅笔、牛奶包装盒、手机等形状的设计的原因,都是为了制造的方便。这些都是说明了工程制造的复杂性。这引发了我对实践课的思考,对于平时的学生设计和制作实践,应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改进,而不应该限定于几个课时就草草评价,结束实践。以及李老师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实例作为课堂上的素材,值得学习。<br> 16日下午,参加培训的教研员和核心成员教师分组讨论了这两天的培训心得和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遗憾。<br> 分组讨论后由海南中学的周仁忠、叶朝晖,海南侨中的黎永生老师分别做了课程实施关于教学规划教学常规,技术实践项目选择与规划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利用的观点分享,北师大万宁中学的全世红老师介绍了本校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丰硕成果和经验分享,让与会教师在课程实施和实践中有所借鉴。<br> <div>徐青霞老师代表第三组做了培训小结和收获分享:很荣幸参加这次的培训活动,也感谢周组长及第三组成员的信任,让我进行培训感受分享。本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这两天的培训对我们来说很实用,收获很大。第一天上午孙教授的讲座,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设计得过程引导可以是逆向的,也更加深刻地了解设计得复杂性。印象最深刻的是利用“功能矩阵”的多种组合,实现方案的多种可能性。孙教授还让我们意识到,专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要善于利用时间,提升自身能力。下午在海南中学进行的项目体验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厚积而薄发。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作为一名技术老师,怎样才能称之为“准备充分”?我觉得不光是材料、设备、工具的准备,还有着自身能力的准备。很多女教师会觉得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理论知识比较擅长。但是很多时候,人的潜能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觉得自身能力不够,平时可以多进行日常积累,进行工具及设备的正确、规范使用。多请教同行,还可以借助淘宝、国外视频等方式,进行自学。只有提升自身能力后,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今天上午李博士的讲座,用连续的观点探讨了工程技术与基础课程的关系,以7个故事及大量素材为线索,贯穿了整个过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博士提出的“追本溯源好奇心,寻找共性与机理”。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要善于从不同现象寻找共性,多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让通用技术课程获得更好的成效。用段主任的话,这次活动对我们的收获确实是多层面的。最后,我最大的感想是,如何把这次学习得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是每位教师回去后应该思考的问题。</div> 在最后的作品分享环节,国兴中学的杨蕊和鑫源高中的欧贻位老师代表第三组做了作品分享。<br> 在培训结束的总结上,段青主任对此次培训的过程和成果做了总结,希望老师们从现在起,去积累,去专研,这样我们才能扎实的走稳每一步。

设计

老师

教学

培训

讲座

李博士

课程

教研员

控制

李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