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善而迹非

瑞凝

<p>是非而观其志,当事者本身的各种局限性,就不免明有所见,聪有所不闻,感到“世”之难“知”了。一般来说,正人君子毕竞是大多数,而心不一,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歪人邪子”却也并不少见。这里,不避重复累赘再举例,以昭明论旨:人们熟知的”王莽谦恭未篡时”,”杨广善作忠贞态”,都是野心家为了达到险恶目的而善于”夹住尾巴”装好人的典行;他却以贪位而不得善终;唐代奸相李林甫《赠韩席待郎》诗说:”揆予秉孤直,虚薄忝文昌”,实际是口蜜腹剑的家伙。南宋的襄阳州官蹇材望,在蒙古军队尚未打来时,他指天发誓,说要奋身抗敌,并嘱咐部下,万一他为国牺牲了,就给他墓前立个碑,上书:“大宋忠臣蹇材望”。没想到,蒙古军队打到襄阳时,他竞第一个出城投降,也是典型的两面派。现实生活中,貌温厚而狡诈,状谦恭而险恶,以及言甜心苦,顺情不忠,外宽内忌,绵里藏针者无不有之;也有苟子说的奸事,奸心,奸说之徒,有杨雄说的”诈人",又有曹操说的”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之类的情形,等等。鱼龙混杂,加之“大海涛浅,小人方寸深”,因之把人把事看错,甚至看颠倒,而将好人当坏人、坏人当好人的司空见惯了。如春秋战国时深谋远虑而能言善辩的蔡泽,仅仅因为“鼻如蝎虫,肩高于项”,两膝有点蜷曲,走遍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居然谁都看不上他,后经范睢鼎力推荐才被秦昭王录用,可见知之者之寡;曹操在求贤时虽然讲了上述很有见地的话,然而他自己看错的人也不少,他举荐的孝廉魏种在兖州竟背他而去,完全出他意外。明崇祯皇帝做梦都想有“忠臣”,并概叹说:“安得岳飞之”,当他真的有个岳飞一样忠勇的大臣袁崇焕时,他却忠奸不辩,以至听信谣言,中敌反间计,将袁崇焕这位赤胆忠心的肩国大将残酷杀害,弄得到头来他自己也亡国亡身。</p> <p>尽人皆知,林彪是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人物,没想到他搞了个”571工程”,来了个”折戟沉沙”。林彪摔死后,周恩来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说我们事先知道林彪是反革命,那许多事情就不好解释了。对人对事有一个认识过程,坏人坏事也有个暴露过程嘛。话虽不多,倒是说出了知人论世上一个辦证唯物主义的真理。……知人论世虽说难,而写了《人物志》的刘劭却又说:“莫贵乎知人”,明人钱琦也讲过:人”不可有世俗之情,然亦不可不知世俗之情。有世俗之情则不能处己,不知世俗之情则不能处人”。可见知人难归难,“知”还得“知”。虽也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说,而于人昭昭,总比对人昏昏不知其然要好些。所以,为了知人知世,历代前贤都是绞尽了脑汁的。姜子牙在《六韬.论将第十九》中提出,知将要看”五材十过”。“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他认为,“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也就论人,也就是知人论世。在吕尚之后,孔子提出要从“文、行、忠、信”等方面来考察人;《汉书.刑法志》中则讲到《周官》的“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提出要”观其出言,不直则惑;观其瞻视,不直则乱”,用察颜观色,以揣摩人心。《汉书.杜周传》中提出”达观其所举,富观其所予,穷观其所不为,乏观其所不取”;在《诸葛武侯心书.知人性第三》中,孔明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也就是从说从各方面去观察了解人。刘劭也曾提出过看人的“八观”、”五视”、”六机",🌇🌾🌾🌾🌲🌲🌲</p> <p>林则徐认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府衙的一副堂联中,规行矩动,身体力行。他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办鸦片时,离京当天,即传示驿站,沿途”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办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一路上说到做到,两袖清风;到达广州次日,即告示百姓:今后公馆一切实用,均系自行备买,不收地方供应。不准丝毫抑勒赊欠,…有借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由于无欲则刚正,使他在腐朽的清朝统治阶层中,出泥而不染,悉心国事,成了千古颂扬的民族英雄。所谓欲者,欲念,欲望之谓也。正像鲁迅先生所说,要生活就有食欲,要廷续则要有性欲。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贪欲。这类贪欲一生,则欲壑难填,就可能会引出许多祸患。古代有首《不知足》打油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是足,又想娇容美貌女。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骑马。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梦一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