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追逐十月的和风,沐浴金秋的阳光,在这个满载成熟,满载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区域教研活动。十月十九日上午,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全面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研工作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p> <p> 郝校长和几个兄弟学校的老师参加了本次道德与法治的教研活动。对于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p> <p> 一个人与山水,偶遇的是花树清风,邂逅的却是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富了人生知识。一个人与道德,偶遇的是点滴难题,邂逅的却是生活中的美好,丰富了自己的道德世界。</p> <p> 课前展示三德操,让学生们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为上课做好了准备。</p> <p> 第一节课为我们执教的是年轻漂亮、幽默、做事要求完美的张静老师,她为我们带来的《健康看电视》,张静老师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p> <p> 让学生借助图片交流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从中揭示看电视的利弊,从中得出健康看电视的结论。</p> <p> 活动和体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核心的要素,张静老师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去尝试。让学生表演小品坐在沙发里看电视的场景,这是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生生动的表演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欣赏小品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快乐,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哪些是不健康的看电视的方式,知道了应该如何健康的看电视。</p> <p> 张老师这节课把枯燥条纹式的知识用儿歌的形式唱出来,符合学生们的年龄特征,让学生记住健康看电视的注意事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亮点纷呈,让儿童在琅琅上口的歌谣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如何将健康看电视的意识,帮助孩子们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p> <p> 第二个执教的是来自铜谷小学四年级的张赟老师,她执教的课题是《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p> <p> 张老师的课堂不仅注重了活动性,而且本节课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体现着生活性的特点,上课时,老师从学生身边入手,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塑料制品,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又展示了丰富的图片,拓展生活中的塑料制品,打开学生的思维。</p> <p> 这堂课的其它方面也体现着生活性的课程特点。例如,在探究“塑料为什么会被广泛运用”时,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带到课堂,通过“摸一摸”“泡一泡”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总结出塑料的特性。这样探究出来的结论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小组合作下真实体验后获得的。另外,学生通过阅读角了解塑料制品带来的困扰,老师在此基础上又补充和拓展了很多生活中学生不常见但非常典型、引人深思的例子,以视听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些塑料制品给动物带来多大的危害、给人类自身又带来多大困扰,从而使得后面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做好了认知与情感铺垫。</p> <p> 老师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学生直接参与到丰富的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寻找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塑料制品在我们的身边。然后利用自主学习单设计了认识塑料袋的性能、探究塑料的困扰、减塑小妙招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塑料的用途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对塑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合理使用塑料制品,保护环境的意识。</p> <p>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团队评课看出,台上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p> <p> 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及同仁们也借此机会,畅所欲言,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p> <p> 最后李贵静主任针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了总结,教学研究是教师永恒的职业方式,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会不懈追求,与天职相牵,与教研为伴;我们将永不倦怠,教研永远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