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军抗美援朝纪录片《断刀》

陈小琴 琴心剑胆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22日(星期一)起,CCTV9—纪录,每晚20:00,重播抗美援朝纪录片《断刀》,每晚播出一部(上下2集),共五部10集。</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借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播,除了电视长津湖纪录片《刀锋》被翻出,《断刀》也被翻出,两部片子总编导均为李鹰。真心感谢推广人,不过看视频要看正版,请看正版,下面给出央视频链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yangshipin.cn/video?type=0&amp;amp;vid=s000066p1mn&amp;amp;cid=61p7vy4ph51pwzk" target="_blank">《断刀》,共5集</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t000076jyh3&cid=xjbz2xrcyhmwnft" target="_blank">长津湖战役全记录——《刀锋》</a>,共6集。</p> <p class="ql-block">(请注意:版权问题)</p> <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断刀》、《刀锋》总编导、总撰稿李鹰,2020年1月5日上午,在纪念张爱萍同志诞辰110周年、李又兰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现场,摄影:陈小琴。</span></h5> <p class="ql-block">如果问抗美援朝纪录片《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为何有如此的生命力?或者说鹰师的片子为啥都好看?下面我2013年10月12日的微博可见答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2020年10月21日起每晚20:00,</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CCTV-9“特别呈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重播《断刀》。</b></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70周年纪念日,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老战士万岁军军长梁兴初夫人任桂兰阿姨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部纯爷们纪录片</b></p> 201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6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中视李鹰影视工作室推出了这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力作。该片主创团队不仅获得了详实的军史文献,还拿到了来自外方的丰富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独具匠心的创作,展示出一段激荡人心的铁血战争史,可谓是:<br>一场两种命运的大决斗,让人惊心动魄;<br>一部战争档案的全揭秘,让人明察秋毫;<br>一腔舍身相依的爱国血,让人潸然泪下;<br>一曲震天动地的豪迈歌,让人荡气回肠。 <p>38军抗美援朝纪实,全集近300分钟。</p> 该片以当年自始至终参加朝鲜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的战斗经历为主线,<br>通过讲述这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大落大起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再现出,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指挥志愿军在那场震撼世界的大战中,一举扭转战局的惊险过程。 <p>  《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分为《刀声震荡》、《绝地反击》、《夺命奇兵》、《生死冲撞》、《惊天逆转》5部10集。本片在国内同类节目中鲜见地同时引用交战双方的史学资料,多层次、多视角地准确反映出当年的历史真实,使内容更加客观与公正。节目中既有中美两国领袖的决策碰撞与将军们的斗智斗勇,也有普通士兵在生死战斗中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辉与浩然精神。情节的曲折;矛盾的层出;战争的激烈;命运的转折,既显示出细致入微的人类情感,又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全景的鲜明风格,是一部具有知识性与可视性的作品。</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一部《刀声震荡》上集</font></b></h1><br> 1950年新年刚过,一趟趟军用列车从广西北上。<br> 车上乘坐的是刚刚结束西南战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官兵。他们带着满身的硝烟从广西北上调防河南。<br> 如同世界各国一样,战后庞大的军队开始精简复员。这些在漫漫征途中流过血、挥过汗、洒过泪的老兵,该回家了。<br> 1950年6月25日夜间,朝鲜战争爆发了。<br> 第二天,美国驻远东海陆空军迅速参战。<br> 6月27日,美国宣布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割断台湾与大陆。<br>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干涉朝鲜内战的决议,并组成联合国军。美国任命正在日本东京的驻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br> 这位声称对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是了如指掌的将军又抽出了拿手的战刀。而在这位绰号“可怕而快速的军刀”将领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每次利刃出鞘都会给他带来新的荣耀。<br> 中国以焦虑的目光注视着近邻正被战火席卷的三千里江山。<br> 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七万多兵力,冒险在仁川港一举登陆,战场形势瞬间逆转。<br> 从9月30日开始,大批联军先后越过三八线进入***。<br> 担任志愿军总预备队的38军,突然接到了改为突击队,迅速开赴朝鲜的作战命令。<br> 在113师任副师长的刘海清虽然把要携带的物品都尽量减少了,但还是把一个笔记本装进了贴身的口袋里。他要在这个本子上记下自己第一次出国作战的经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一部《刀声震荡》下集</font></b></h1><br> 1950年10月12日,一份标志为4个A的紧急绝密电报被机要部门送错了单位。电报中的内容正是即将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出发时间、路线、方式和在朝鲜战区的集结位置。一旦泄密,后果不堪设想。<br> 10月19日,第38军军长梁兴初和政委刘西元率领有关人员,首先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br>就在中国官兵的双脚刚刚踏上朝鲜国土的这一天,联军攻占了***的首都平壤。<br>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写道:“平壤是敌人的首都,它的陷落象征着***的彻底失败”。他预言“这场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br> 正当意图切断***方面北退道路的美军空降兵在空中漫天飘舞的时候,金日成在鸭绿江口附近的大洞里见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得知首批20余万中国志愿军正在开进朝鲜。<br>此时,正在交谈的金日成与彭德怀都没有想到,自己差一点就成为对手麦克阿瑟在这次战争中最大的收获。<br> 中国军人一过江,就立刻陷入朝鲜半岛漫天的战火之中。<br> 在战前动员时,许多战士说:只要毛主席给飞机,美国咱包打!<br> 但从苏联人那里要飞机的希望落了空。初期的志愿军成了一支在现代立体战场上,对自己头顶上至关重要的天空完全无法设防的军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二部《绝地反击》上集</font></b></h1><br> 10月24日夜里11点多钟,正在摸黑行进中的38军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的作战命令。<br> 此时担任38军军长的梁兴初心理压力很大,上下都在交代,无论如何要打好出国第一仗,所谓“初战必胜”。<br> 然而,战场上一个意外的信息,却最终让这些摩拳擦掌的军人悔恨交加。<br> 上上下下绞尽脑汁要打好的第一炮,被打成了空炮。<br> 正在作战室等待各军消息的彭德怀大为震怒,大吼道:梁兴初啊,梁兴初,你误了军机,我饶不了你!<br> 11月21日,美军东线第7师的先头部队库珀(po)特遣队,长驱直入挺进鸭绿江畔惠山津的捷报传来,令东京麦克阿瑟的指挥部里一片欢腾。<br> 华盛顿的官员和将军们也都大喜过望,就好像听到了战争已经结束的钟声,开始大谈特谈战后如何与中国人谈判在边界设立中立区的问题了。<br> 战后美国学者评论说:而这些异想天开的人居然将联军遭受重创的现实弃之脑后。实际上,朝鲜这口大锅此时刚刚开始沸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二部《绝地反击》下集</font></b></h1><br> 1950年的11月24日,朝鲜战场上的双方都在忙。<br> 东京的麦克阿瑟在这天的早晨向记者们发表了一个致联合国和全世界的特别公告,宣布美军马上要在朝鲜战场上发动一个一举结束战争的总攻势。英国报刊评论说:这恐怕是世界战争史上极少有的一位高级指挥官将自己的进攻计划,像公布旅游日程表一样泄露给敌方。这显然是一种最奇特的打仗方式。<br> 美国学者认为,其实毛泽东给麦克阿瑟挖了一个大陷阱,并非常自信地引诱这位最高司令官一步一步地往里面跳。<br> 这一天,期盼胜利的毛泽东正在为部将们担心。他给彭德怀等志愿军将领发去急迫的电报。他的预感似乎出奇的灵验,仅十几个小时后发生的悲剧不幸被他言中。<br> 在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已经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数十万穿着单薄的志愿军士兵,正忍受着饥寒交迫和越来越严重的冻伤,按照战役计划穿行在异国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中。<br> 战后有人讲,说给志愿军带来最大伤亡的其实不是美军的炮火,而是饥饿和严寒。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第三部《夺命奇兵》上集</font></b></h1><br> 11月24日是麦克阿瑟繁忙和风光的一天。他率领部下和众多记者,从日本飞赴朝鲜,视察了整装待发的美军部队。在记者们照相机的快门声中,他下令发起“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br> 按照他的计划,东西两线同时进攻的联军部队将像一把巨大铁钳的锋利牙口,只要被其咬住都很难逃脱粉身碎骨。美军部队已经开始计划返回日本的胜利阅兵的时候该穿什么服装了。<br> 当东京的麦克阿瑟在柔和的灯光下,享受感恩节美食的时候,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朝鲜阴暗潮湿的山洞里,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正在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就着开水吞咽着煮黄豆。<br> 他们手下分别饱餐香热火鸡肉和难得啃上一口冰冻玉米饼的士兵,即将展开一场决定1950年朝鲜半岛命运的生死大战。<br> 双方战役指挥者手中的笔,都不约而同地圈住了地图上的一点——德川!<br> 在作战会议上, 38军军长梁兴初提议不用42军分兵配合,由自己单独包打德川。<br> 心中暗喜的韩先楚赶紧要通彭德怀的电话,故意大声报告:38军要单干!<br> 就在预定发起战役总攻击的前几个小时,死神突然从天而降,一下子击中了志愿军最高首脑指挥机关!<br> 德川之战,是38军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必要翻身的一战。先前有意步步撤退引诱对手追击的112师以及113师两师官兵,几乎同时连夜出发,奔袭敌人后方,包围德川。<br> 仔细想还不放心的梁兴初又出了一招。<br> 一支由侦察兵加上工兵的特遣分队组成了。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和113师侦察科科长周文礼领命带领这支300余人的队伍出征。<br> 正是这次任务造就了当年朝鲜战场上的一段传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三部《夺命奇兵》下集</font></b></h1><br> 1950年11月底,裹在朝鲜风雪中的德川一战,中国军队切断了联军东线与西线的联系,致使麦克阿瑟东西两线“圣诞攻势”的大铁钳散了架,而正在西线进攻的美军更失去了后方屏障。<br>麦克阿瑟发回的被人称为“颇有些歇斯底里”的电报里,联军在朝鲜战场突然陷入灾难的内容让美国政府大吃一惊。<br> 战场上***第二军团突然土崩瓦解的结局,使得在西线进攻的第8集团军右翼露出了巨大的缺口。意识到重大危险的美军西线指挥官沃克将军,立刻调兵遣将力图恢复被打乱的部署。然而,他的举动后来却被美国学者形容为如同“用一个阿司匹林药瓶的软木塞去堵一个啤酒桶的桶口。”<br>随军记者们毫不掩饰地报道:“现在前线从战壕到第8集团军司令部,人人皆知圣诞节回家的希望已告破灭,故士气较之寒暑表的降落还要快”。<br> 撤退,成为正面临在土崩瓦解的第8集团军保存力量的惟一方式。<br> 不想让一次战役我进敌退的失误再次出现的中国军队,上演了一场大穿插敌后、断绝对手后路的冒险行动。<br> 然而,担任奔袭任务的整整一师军队却在大山当中神秘失踪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四部《生死冲撞》上集</font></b></h1><br> 1950年11月28日,是激战当中的朝鲜震撼世界的一天。而频生的意外也让战场指挥官又喜又怒。<br>担任大穿插奔袭敌后任务的志愿军113师,在朝鲜的山地间一夜创造出了一个战场奇迹。就在彭德怀和梁兴初在指挥部里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这支部队已经插到大同江边,并最终以一夜行军145华里,在28日早清晨7点比对手早5分钟抢占了有利阵地,关死了三所里的闸门。<br>志愿军秘密抄了后路,立时震动了整个西线战场。对发动“圣诞攻势”一直忧心忡忡的联军西线战场指挥官沃克将军,曾经告知先头部队说:“一闻到中国军队的炒面味就立即撤退”。但是终于闻到了“炒面味”的他此时要在战场正面打击下全身而退,就要过38军卡在三所里和龙源里之间的这一关。<br>他命令正在价川的预备队第一骑兵师5团出动,冲开三所里通道。<br>中国士兵用十几门迫击炮、几百挺机枪、几千支步枪和刺刀,同美军数十架飞机、数百辆坦克、上千门大炮展开了一场大决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四部《生死冲撞》下集</font></b></h1><br> 志愿军337团1营1连2排排长郭忠田负责的阵地,是位于龙源里北山葛岘岭下面的一个小山头,离公路不过50米。<br> 29日上午,从三所里转道而来的联军大部队逼近阵地。他们正是南撤下来的美军主力。<br> 当时只有轻武器的志愿军用肉体与钢铁坦克的搏斗如同古罗马时代的斗兽场。<br> 阻挡南下联军的战斗正在进行,从顺川北上增援而来的美骑兵一师又杀到守卫者的背后,致力要冲撞开这条被他们称为“夹击岭”的撤退通道。<br> 这些因在占领日本期间过惯了逍遥日子,而曾被报纸记者们调侃为榻榻米上军队的士兵,踏着同伴的尸体发起的一轮又一轮冲锋依然十分凶猛,致使守军阵地险象环生。<br> 战斗中,美军上了志愿军的当,而志愿军也上了美军的当。<br> 双方来回拉锯。而每一次易手,都会在阵地上增加一层双方士兵的尸体。以至于参战的美军士兵把这片山岭称为“坟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五部《惊天逆转》上集</b></font></h1><br> 面对在朝美军的退路被堵,美军上下都认为只有杀开一条路。五角大楼的将军不同意进行任何妥协,因为那样的后果将是“其他人就会开始摆布我们。”但一切的前提是取决于美军是否撤得出来。<br>对此时的美军来说,突破志愿军的封锁就打开了生路。这些在二战中战绩显赫的王牌部队,向对手打出了钢铁的拳头。<br>1950年11月30日,是朝鲜西线战场上中国军队与联军战斗的关键一天。<br>志愿军上下都在担心正在三所里和龙源里拼死堵截的113师仅有的两个团显得太单薄了。然而就在38军军长梁兴初命令其它两个师丢开当面之敌、急速向113师靠拢汇合的时候,却发现其中一个主力师又在战场上失踪了。<br>松骨峰是书堂站北侧的一个高地。比对手领先一步占领制高点的中国士兵,始终处于南退和北援之敌的夹击之中,成为美军飞机和大炮瞄准的目标。<br>成串的炸弹、汽油弹、燃烧弹让土壤岩石都在燃烧,然而,它却像一根拔不掉的钉子。<br>此时阵地上的志愿军官兵知道自己是没有退路的,他们只要求在生命逝去的最后一刻,带着身下的这块被称作阵地的土地还属于自己一方的满足而离去。<br>松骨峰,成为了那一年代的中国人,久久难以磨灭的血色记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第五部《惊天逆转》下集</b></font></h1><br> 就在中国志愿军官兵在1950年11月最后一天的朝鲜山地上,向对手扔出一枚枚手榴弹甚至石块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弥漫着日益增加的阴郁气氛。对杜鲁门政府来说,朝鲜战争现在是一场抢救行动。然而,就在军方就如何对中国使用非常规手段的问题进行秘密探讨的时候,杜鲁门的一句却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br> 黄昏的落日下,在朝鲜的军隅里、凤鸣里、龙源里之间,被围困的联军被分割成小股,受到从四面压上来的志愿军的攻击。随着沃克将军果断下达的命令,“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开始了。<br> 彭德怀亲自起草电报,传令嘉奖在战役中穿插阻击的38军。他最后添加上的几个字让在场的邓华和洪学智大吃一惊。<br> 自战争开始以来一直处在焦虑之中的毛泽东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得知“联合国军”已被迫大规模撤退之后,他兴趣盎然地和一个叫柳亚子的民主人士和起了诗。<br> 麦克阿瑟挥出的“圣诞节攻势”的战刀,被中国军队出乎意料地砸断了。经过这场在清川江边和长津湖畔与“联合国军”的殊死较量,整个战局如同中共最高决策层期望的那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br> 1953年7月27日,历经两年的朝鲜停战谈判终于达成协议。<br> 在朝鲜经历了近3年战火洗礼的38军官兵,可以回家了。 <div><b><font color="#ed2308">CCTV9-纪录 部分播出信息:</font></b></div>2011年9月19日―23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特别呈现》时段(每天22:00)(1―5集)。<div><br>2011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节假日编排时段(13:00―18:00)(1―5集)。</div><div><br><div>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精彩放送<br>2011年11月14日(每天18:00播出)</div><div><br>2011年12月14日―1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精彩放送》时段(每天18:00)(1―5集)。</div><div><br>2012年1月9日―13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发现之路》时段(每天23:00)(1―5集)。</div><div><br>2012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节假日编排时段(13:00―18:00)(1―5集)。</div><div><br>2012年10月15日―1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寰宇万象》时段(每天19:00)(1―5集)。</div><div><br>2012年10月2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节假日编排时段(13:00―18:00)(1―5集)。</div><div><br>2013年3月4日―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时代》&《真相》时段(20:00―21:00)(1―5集)。</div><div><br>2013年8月5日―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时代》&《真相》时段(20:00―21:00)(1―5集)。</div></div><div><br></div><div>2019年6月19人―2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特别呈现》时段(20:02―21:02)(1―5集)。</div> <b><font color="#ed2308">其他电视台/频道/栏目部分播出信息:</font></b><br><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font></b><br></div><div>2010年11月29日(每天20:00播出)</div><div><br><b><font color="#167efb">四川卫视/魅力发现</font></b><br>2011年7月4日(每天23:45播出)<br><div><br><b><font color="#167efb">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font></b><br>2011年10月2日(每天20:40播出,10月7日起调整为每天20:30播出)<br><br><b><font color="#167efb">北京卫视/博览</font></b><br>2012年7月22日(每天13:05播出)</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font></b><br>2012年12月10日―14日(每天22:40播出)(1―5集)。</div></div><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012十大最热纪录片之·《断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史上最真实震撼战争纪录片</b></p><p><b>推荐理由:</b></p><p> 纪录片到底能不能做出战争大片?凤凰卫视纪录片《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做到了!《断刀》2012年登陆央视引起极大反响,中国战争纪录片不再一味美化,不再喊口号,不再歪曲事实。它第一次全面准确反映朝鲜战争历史事实,很多绝密资料首次公布,使内容更加客观与公正,让人在视觉震撼中作出自己的判断。</p> <p>2010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p> <p>总编导总撰稿李鹰</p> <h5><font color="#167efb">1993年11月,李鹰带领大型电视系列片《孙子兵法》摄制组在四川剑门关拍摄。</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李鹰制作系列片《和平备忘录》时在朝鲜平壤市街头拍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李鹰制作系列片《和平备忘录》时在分隔南***的军事分界线上拍摄。因为这里是军事禁区。按照停战协议,只能有民事警察在区内活动。所以摄制人员都带上了朝文“警察”的袖标。</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1993年11月,李鹰带领大型电视系列片《孙子兵法》摄制组翻越祁连山,从青海进入甘肃。行驶到山顶时休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李鹰带领摄制组在宁夏贺兰山拍摄节目。</font></h5> <h1><b><font color="#ed2308">主要获奖节目</font></b><br></h1><h3>  1、1982年7月编辑的专题新闻《八一献词》,被评为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节目一等奖。<br></h3><h3>  2、1984年2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忧乐协奏曲》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三等奖。<br></h3><h3>  3、1984年采访拍摄的电视新闻《李乃清不随亲人去港坚守边防》获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节目二等奖。<br>  4、1985年编辑的电视新闻《沈阳部队抗洪救灾立新功》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节目特等奖。<br>  5、1985年创作的十集电视系列片《长征,生命的歌》,获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评比特别节目一等奖;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特等奖。<br>   6、1986年创作的电视专题片《我们都是同龄人》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一等奖。<br>   7、1987年创作的十二集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特等奖;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特等奖。<br>   8、1987年拍摄的电视专题片《为了防止战争卷土重来》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二等奖。<br>  9、1989年创作的三集电视片《新中国四十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专题类政府二等奖,并被江总书记选中作为出访时送给外国元首的礼物。</h3><div>  10、1991年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片《和平备忘录》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视奖社教节目社会政治类政府二等奖;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二等奖。<br>  11、1992年、1993年创作的八集《军事天地》节目被评为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栏目类二等奖;全国青少年最喜爱的栏目。<br>   12、1996年创作的专题片《生命》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三等奖;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三等奖。<br></div><div> 13、1997年创作的十集电视系列片《孙子兵法》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系列片一等奖。<br>  14、1996年创作的《人民子弟兵--A3》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栏目一等奖。<br></div><div>  15、1997年创作的四集系列片《西北边塞》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片三等奖。<br>  16、1997年创作的“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系列片”之一《孟良崮》,获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专题片一等奖;获中央电视台97年度优秀节目一等奖。<br>  17、1998年创作的三集电视片《项英》获中央电视台98年度优秀节目二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评比中获专题类一等奖。<br>  18、负责的《人民子弟兵》栏目获中央电视台97、98年度优秀栏目二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比中获栏目类二等奖。<br>  19、1998年创作的“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系列片”之二《中秋夺城夜》,获中央电视台98年度优秀节目一等奖;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解说词奖及长片二等奖。<br>  20、1998年创作的电视片《陈纳德与飞虎队》,获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长片三等奖。<br>  21、1998年创作的电视片《中国第一兵》获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短片三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评比中获专题类一等奖。<br>  22、1998年创作的电视片《生死簰洲湾》获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短片一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评比中获专题类一等奖。<br>  23、1998、1999年度创作的“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系列片”在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评比中获系列专题一等奖。<br>  24、1999年创作的《烽卷黑土地》获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长片二等奖。<br>  25、2003年创作的《天地英雄—记大将陈赓》获中国纪录片长片三等奖。<br></div>   中视李鹰影视工作室是一支享誉盛名的、擅长电视节目制作的队伍。其中以中国电视纪录片著名编导李鹰为首的主要创作人员来源于被称为“在中国电视界独树一帜”的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多年来,在其手下诞生了一系列在观众心目中深刻印象的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又有许多被专家们称为中国电视界的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br>  从 10 集系列片《长征,生命的歌》到 12 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从 10 集系列片《孙子兵法》到《陈纳德与飞虎队》,从《孟良崮》到《中秋夺城夜》、《烽卷黑土地》,从 25 集系列片《撼天记》到《驯核记》等等,从6集《梦怀青萍》到10集《断刀》、12集《国之大器》,一系列作品组成了一幅幅包含中国政治、军事、科学、文化、历史等内容的绚丽多彩的画卷,并几乎年年在全国电视节目评比中夺得大奖。 李鹰本人也被上海电视台《经典重访》栏目评为当今中国 70 位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编导之一。 而在所有这一切之中,最可贵的是我们拥有一批与众不同、勇敢创造、思路新颖、技术精良的优秀电视节目创作人才 。 <h1><b><font color="#167efb">理念:</font></b></h1><br>  <b>脚步</b><br>  我们走过了一个颠沛的世纪,<br>  我们创造了一个影像的世纪。<br>  它是如此的丰富多彩,<br>  它将传承千秋万代。<br><br>  <b>作品</b><br>  把握惊天的国运命脉,<br>  包罗敏锐的触角视感。<br>  施展震撼的制作手段,<br>  铸就昭示天下的历史巨篇。<br><br>  <b>目的</b><br>  特殊的时代产生了我们,<br>  我们谱写着特殊的时代。<br>  其中的你、我、他,<br>  为民族昌盛推波助澜。<br><br>  <b>未来</b><br>  普天之下<br>  谁言今朝史笔,传世宏篇?<br>  惟有我们。<br>  呕心沥血,<br>  激荡雄魂。<br>  写上下五千年,<br>  鼓浩荡民族风。<br>  数风流人物,<br>  还看今朝! <p>  1950年夏,韩财同志在广西十万大山中参加剿匪斗争,朝鲜半岛爆发内战。同年秋天,134师从每个战斗班抽调一名经验丰富、打仗勇猛的老兵赶赴东北集结,韩财也在其中。他们乘火车一路北上,韩财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即后来著名的“万岁军”),作为首批跨过鸭绿江的部队参加抗美援朝。1950年入朝之后,韩财在志愿军第38军114师侦察连任副班长。</p><p> 志愿军第114师,也是一支勇猛顽强、英雄辈出的部队。该师基础好,擅长防御,有较强的战斗力。在解放战争期间,打遍大半个中国,共歼敌36576人。韩财在朝鲜参加了对整个战争进程都极为关键的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并两次荣立大功。1952年由于身体原因回国,在大连疗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99年2月,韩财同志(右一)与家人合影</span></p> <p>  今天,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70周年纪念日。虽然10月11日CCTV7—《讲武堂》已经播出这张照片是51年2月黎民拍摄的64军赴朝的照片,10月17日《解放军报》刊登了文字版《定格“巨龙”过大江》,今天各媒体还是那这张照片当50年10月19人赴朝的照片,包括《解放军报》微博。</p> <p class="ql-block">这幅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与周巍峙谱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同时发表在1951年第4期《解放军画报》的扉页上,并被当时全国各地的报刊普遍刊用,后来还荣获了志愿军总部颁发的二等奖。照片的原片如今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朝鲜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也都予以陈列。</p> <p><a href="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20-10/17/content_273574.htm"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定格“巨龙”过大江</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