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虽生在长沙,但仍有很多景点,只闻其名不见其面,2020年10月17日偶心血来潮背上借来的单反相机,走寻几个老景点,通过照像写生,学习感悟人文历史。</p> <p>妙高峰,旧时湖南长沙城南第一名胜。</p><p>有副对联:“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海拔70米,亦为这一带的地片名。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p><p>但如今这里的妙高峰,已经看不出高峰了。</p> <p>妙高峰巷(城南旧事街)</p><p>如今是一条名巷,与旁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第一师范的建筑有点相仿,灰墙深色瓦,全是平房与两层瓦屋。感觉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点像生活在遥远的年代。</p> <p>南宋时的妙高峰,是城外的一个高坡,周围多是荒地,登山可远眺湘江。1161年,一个叫张浚的四川人来长沙做官,这是他被贬多年后重新起用。可他并没有在长沙呆太久,随后又被调往建康府(就是今天的南京)。</p><p>但他在长沙留下一座府邸,不知是否是想让自己颠沛跌宕的一生有个归宿。他看中了妙高峰,寓居于此,并在此修建了宅院,后儿子张栻又将这座私家园林改成书院。</p> <p>起初,它并不知名,几年后,它因为另一个学者的到来而名声大噪。</p><p>张栻曾到衡山师从胡宏学程氏学。程氏学发源于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张栻学出名了,这引起了远在福建的朱熹的注意,他要来论道。</p><p>1167年,朱熹不远数千里,来到长沙。两人在岳麓、城南两书院展开了多次会讲、辩论,那些关于涵养之序以及太极、仁等问题的争论,今人听起来似乎不明所以,但它是闽学和湖湘学派的第一次大碰撞,“朱张会讲”因此名扬天下。</p> <p>朱熹住在张栻家里,他们在此“坐而论道”,再去湘江河西的岳麓山。妙高峰下有老龙潭(亦名锡塘),再连接一条小河,直通湘江。老龙潭水面广阔,张家园林的小湖就与之相连,朱熹、张栻就从家里直接登舟,到湘江边的朱张渡,沿途还要经过两座小桥。</p><p>两年后,张栻也离开了长沙,城南书院和张家园林就逐渐荒废。</p> <p>张栻“点亮”的城南书院,此后历经了几百年的寂寞,元明两代,除了明正德、嘉靖两次短暂兴复讲学之外,城南只有高峰寺的佛家香火,而无儒家书生踪影。</p><p>直至1714年,清代首修城南书院。</p><p>1745年又迁于天心阁下。</p><p>1822年,湖南巡抚左辅再次将其回迁妙高峰原址,增建了山长居、监院署、文星楼、南轩祠等。相比于南宋的张家园林,“规模视昔十倍”。道光皇帝还御赐“丽泽风长”匾。书院在全省招生138名,与岳麓书院相等。</p> <p>曾经规模宏大的书院,如今还保留有一栋小房子,在妙高峰巷与书院路交叉口。大门常年紧锁,门口一株梧桐,中秋已过,洒了一地的落叶。</p><p>从城南书院走出来的学子,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曾国荃、李元度、瞿鸿機等,几乎都是在晚清搅动风云的人物。</p> <p>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改城南书院为湖南师范馆,次年再改为中路师范学堂。三年后,另一所私立师范在咫尺之外成立,号简易师范,招收学生84人,也是湖南私立师范之始。</p><p>当革命最终席卷到湖南时,一切又迅速变化。中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第一师范,简易师范成为私立妙高峰中学。</p><p>1922年,湖南教育界名宿宾步程、曹典球等人创办明宪女子中学,时为长沙实力最强的女子中学。女中与书院路第一师范毗邻。</p><p>第一师范延续至今,女中于解放后改名为长沙市十五中学,妙高峰中学则成了今天的长沙市第十一中学,1955年才从妙高峰迁走。</p><p>1930年,虚岁15的浏阳中学学生胡耀邦,因中学停课而转来长沙妙高峰中学读书。</p> <p>创设师范、女中是那时的新潮,幼儿园却似乎少之又少。不过,在这少之又少中,曙光仍然初照长沙。</p><p>1910年,留学日本的回族人蒋葆仁女士,与妹妹蒋素泰捐出积蓄,抵押首饰,并献出冯家湾私宅,建幼幼小学堂。随后在礼贤街(现沙河街东段)附设蒙养班,后改称“幼幼幼稚园”,这是长沙最早的三所幼儿园之一。</p><p>“幼幼”,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p><p>今天,历经百年沧桑、几经易名的幼幼幼儿园,依然在青山祠社区内办学。</p> <p>走到妙高峰北侧发现福王墓藏在青山祠社区的民房小巷内。</p> <p>这个与朱熹有关的人来到妙高峰北侧,只不过,他是以亡人的身份。</p><p>1196年,南宋宗室名臣赵汝愚被宰相韩侂胄所贬,去往永州的途中,在衡阳暴卒,传闻是被人毒死。他的遗体被运至长沙(另一说是衣冠冢),葬于妙高峰。</p><p>赵汝愚是一个临变能定大事的人。1194年,作为太上皇的宋孝宗病逝,其子宋光宗向来与父皇不合,所以连丧礼都不去。而光宗此时也已患病,不能临朝,一时间人心浮动。</p><p>此时任知枢密院事的赵汝愚请宪圣太后垂帘听政,并逼光宗退位,宁宗即位,才稳定了局势。赵汝愚也因此任右丞相,他举荐朱熹为待制。</p> <p>但赵汝愚也是一个大意的人。朱熹认为韩侂胄觊觎相位,劝赵汝愚防备,赵不以为然。最终韩侂胄弹劾赵汝愚“同姓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将其贬往永州。此时赵汝愚终于看清了形势,对送行者说:“看侂胄用意,必欲杀我。我死,君等方可无事。”</p><p>赵汝愚的福王爵位,还是在四十年后,宋理宗追封的。</p> <p>从劳动广场出发走到了化龙池。</p><p>化龙池原名“玉带街”,万历四十年(1612)善化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 因街在池西,遂改名为化龙池。至今保留明清时期的麻石路面。</p><p>长沙人讲化龙池,就像北京人讲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一样。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用酒精和激情诠释人生的地方,每个晚上9点以后便是化龙池喧嚣的开始……</p> <p>巷子深处古色古香的化龙井。</p> <p>化龙池背后还有一个传说故事。</p> <p>清晨,仰看湖南省第一高楼,化龙池远离喧嚣,归于平静,没有了璀璨的霓虹灯、摇摆的音乐……</p> <p>中午午餐后又走到了天心公园。</p><p>天心公园始建于1924年,其中的“天心阁”是中国八大名楼之一,地处城区中心,地势是长沙市最高处。</p><p>天心阁已有2000多年历史,原名“天星阁”,开始只有一层,经过几个朝代修建变成了三层,后改名为“天心阁”。1938年11月,日本侵略中国快打到长沙,国民党火烧长沙五天五夜,烧毁房屋90%以上,烧死几千人,烧伤几万人,当时“天心阁”也被烧毁。现在的“天心阁”是1983年重修的。</p> <p>现在“天心阁”的老城墙和清朝时代的“红夷”大炮,都是长沙古城的见证。</p> <p>枫杨,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可达1米;50年以上树干皮深纵裂,这棵约85年啦。</p> <p>1852年太平军北上长沙,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率五千先锋队,先后突破清军在城南石马铺、金盆岭、黄土岭的几处阵地,乘胜进驻妙高峰,控制坚固民房和制高点,炮轰长沙城。</p><p>此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刚卸下云贵总督任,奔赴长沙。行前,他在贵州的下属胡林翼写信告诉他,极力推荐一个叫左宗棠的人。这是作为城南书院老同学的胡林翼,对当时尚无一官半职的左宗棠一次至关重要的提携。</p> <p>张亮基到长沙后,聘左宗棠为幕僚。</p><p>太平军在城外挖地道,在城墙下埋炸药,炸开一个缺口,太平军蜂拥而入。情急之下,左宗棠下令,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一时间,石块纷纷向太平军砸过去,才挡住了攻势。</p> <p>而太平军主帅萧朝贵在南门口身先士卒,执旗督战,清军把红夷大炮搬上天心阁轰击。一声炮响,炮石如雨飞来,正中萧朝贵前额,把他从马背上打了下来,后因伤重不治阵亡。</p><p>太平军经此打击,在主力赶来仍屡次受挫后,放弃攻打长沙,北上武汉。长沙,也成为他们入湘以来唯一没有被攻占的城市。</p> <p>如今的天心阁前城墙上有红夷大炮,下有太平军雕像。</p> <p>从天心公园出来经过简牍博物馆,走楼梯下到古玩城内部。</p> <p>古玩界有句行话叫“捡漏”,长沙人叫“捡篓子”,意指花少量的钱买到真正的古董。</p><p>北京有潘家园,长沙有天心阁。老长沙人都知道,天心阁附近的白沙路每周总有几日是特别热闹,那里迎来送往的全是“淘宝”人,这条长沙人口中的“古玩一条街”,便也有了“过节”的氛围,很多人都爱在这里找“捡漏”的乐趣!</p> <p>有道是“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随着民间收藏的兴起加上文物交易之繁荣,长沙在国内文物市场有着一席之地,而白沙路的“古玩一条街”,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p> <p>作为长沙古玩城的后起之秀,白沙路在2011年前并未因古玩而出名。那时候真正能在古玩界排得上榜的,当属清水塘古玩市场,曾是全国文物古玩市场响当当的“聚宝盆”,是任哪个“淘客”都有所耳闻的古玩盛地。</p><p>2011年,因长沙市博物馆改造工程清水塘古玩街进行搬迁,从清水塘出走的商户纷纷转投其余各大古玩市场。</p> <p>随着时间推移,加之市场优胜劣汰,大浪淘沙过后,西临天心古阁,北抵简牍博物馆,距“长沙第一泉”白沙古井仅百余米,呈菱形环绕的街道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白沙古玩街,汇聚古玩城之甚,隐隐有了长沙古玩界“半壁江山”的势头。</p> <p>天心古玩跳蚤市场,每周五开市,只营业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想淘好货一定要赶早。</p><p>周五清晨,玉石、瓷器、书画、钱币等琳琅满目的古玩,摆满了天心阁古玩市场前坪、天井、乃至地下停车场。</p> <p>一字排开的遮阳伞和围栏圈起了不足百余米的“跳蚤市场”,数以百计的摊主早已摊开了自家的“藏品”,一块布摊开便成了自家的地盘,来自五湖四海的“淘客”驻足把玩,买卖双方或蹲或坐,“捡漏”仿佛成了他们之前达成的某种默契——每一件上好的藏品,都是从地摊上流通出去的。</p> <p>古玩界的地摊文化由来已久,民国时期便有专门为古玩应运而生的“鬼市”,早年在长沙清水塘,打着手电,凌晨四点前去古玩市场“捡漏”大抵是懂门道的“老口子”。现在,古玩地摊有了规范的管理,据天心阁古玩城的负责人介绍,“以往跳蚤市场的摊位,都是先到先得,自2016年开始开放了网上预订平台,想来摆摊的人,就要提前一周在网上填写信息、付费即可。”因为地摊交易的火热,这里甚至有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地摊班长。</p> <p>细细看来,地摊市场虽鱼龙混杂,却有着一定的规矩:地摊分两排排开,在广场上行成一行供人行走的过道,广场里面的藏品更为精致,而围栏外的摊主,多是卖一些旧物,比如:小人书、收音机、各类徽章等。听说也有没抢到摊位的摊主,直接开车来到现场,打开车尾箱,把琳琅满目的物件一一摆上,看着也像那么回事。</p> <p>不同于其他集市的吆喝,古玩市场的地摊,很少有主动揽客的摊主,卖家询价仿佛变成了买卖双方的某种暗号,看好再问价代表着一件交易的开始,而“新手”如我,看不懂,自然是不敢主动询价的。</p> <p>地摊淘客们,有带着好奇心猎奇的游客,有真正的古玩“大佬”,还不乏一些摄影爱好者,熙熙攘攘的环境下,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傍晚六点撤市后,地摊逐渐冷清,淘客们各奔西东,但只要每周五的太阳照常升起,天心阁古玩街便会一如既往地热闹。</p> <p>除了沿街对立的各大商业古玩城,转角处随意冒出的私人古玩工作室,有着不同于古玩城的小巧精致,或用葱茏的绿竹装饰,或用厚实的红木装点,无论大小,都在告诉你这条街的与众不同。</p> <p>走路来到了仅百余米远的长沙第一泉”白沙古井。</p> <p>在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 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p> <p>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自古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p><p>后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长沙水指的都是白沙井之水。</p><p>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厚,煎药、熬汤皆极佳,而且无论冬夏,泉眼不溢,泉井里经常保持同样多的水量,永不溢出,也永不枯竭,水位用不变。</p><p>至今许多居民仍不辞远劳,来这里取水以作饮用。</p> <p>古井自开凿之日起就往外涌着井水,从古至今,无分别心。</p> <p>一天下来边走边拍也有2万步左右,身体又累又饿,还好有品赏地道美食,莲子蒸土鸡、湘南腊肉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