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州古城(之六)井塘古村(上)

绿水青山

<p>在云门山望寿阁前,一位游客说离这里十二三公里有一个古村落非常原生态,都是石头砌成的。石头建的村子,我确实也看过几处了,最典型的就是河北井陉县的石头村。这个村子怎么样?从云门山下来,抱着疑惑的心理,驱车前往。</p><p>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王府街道办事处。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p><p>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p> <p>在导航的指挥下,顺着公路很快就到了井塘古村。离村口不远有个停车场,我便停了进去。看门的人说,继续向前走,看到一个有字的大石头,下台阶就到了。</p> <p>下去后,是一条山沟,山沟里林木茂盛,在山沟的一侧修了一条林荫小路,栏杆上有个牌子写着“景区入口”。哦,原来是景区啊?不会是人造景点吧?</p> <p>往里走,小路两侧出现了一些卖货的摊点,都是山货。</p> <p>有几个人围着卖蜂蜜的摊点在选购蜂蜜。</p> <p>用玉米皮包上茅草编织的草垫、篮筐、钵等小器皿,是传统手工艺,这种茅草非常结实,抻拉不断。</p> <p>非假非节,游人不多,摊点也显得冷清。</p> <p>从这条小路出来是一片开阔地,公路从右侧也到了这里,开阔地上有停车场,南面是售票处,过了售票处是个小水库。</p> <p>售票处对面向右拐才是景区的正式入口,里面有检票的。</p> <p>穿过紫藤长廊,最先看到的就是水沟西侧的这个乡村饭馆。</p> <p>顺沟向前看就是这座古桥。</p> <p>古桥前面就是古井。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考证,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此泉便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p> <p>我近前看了看古井,井水不深,看着清冽干净。有游客用井边的水桶打水。</p> <p>打上来的井水,当即饮用,据说甘甜可口。打上来的水就可饮用,在现代农村中,包括名胜古村中,还是不多见的。</p> <p>大树的枝叉上还帮着高音喇叭,那是集体经济的产物。</p> <p>过了石桥右侧的石墙上有路标,指示前方是“关帝庙”、“天地牌位”、“《红高粱》拍摄地”。</p> <p>石墙里面就是关帝庙。</p> <p>从这里进入券门就是进村——进入景区了。</p> <p>进村的路就是上山的路,石头台阶、石头墙,石头房山石头院门,庭院是平整的地方,大多已断壁残垣了。</p><p>在平整的路边,有村民卖土特产。</p> <p>这个院子介绍衡王嫁女。</p> <p>井塘村代代传颂着衡王嫁女的动人故事:</p><p>明朝,青州第三代衡王(康王)朱载圭的三女儿下嫁井塘村的吴仪宾,成全了郡主与农家郎的“幸福”姻缘。衡王出重资在井塘村建起了相当规模的仪宾府。清康熙五年,青州衡王府被抄,井塘仪宾府受到牵连,仪宾府主人当夜远逃,繁华不在,空留遗恨。</p> <p>豆腐坊只有幌子了。</p> <p>前方路口,墙上有路标。张家老宅向左,吴家老宅向右,民俗四合院下面就是。</p> <p>路口石板上,村民有做买卖的,有就地休息的。</p> <p>石碾和路标。</p> <p>此院是元代曾为官青州的浙江张姓后裔,于清初自临朐涝洼村迁来时建的。东、西、南、北屋和耳房以及大门楼构成当地标准的四合院。</p> <p>张家大院前方是物产馆和孙家老宅、南碾的通道。</p> <p>正吃午饭的这位老妇人自称是张家大院的主人,身后小屋是她的住所。</p> <p>现在的张家大院是婚俗馆,介绍当地的结婚习俗。</p> <p>老妇人去屋里吃饭了。</p> <p>穿过石阶石巷,来到了制作黑豆糕的展馆。</p> <p>院里兼售柿子酒。</p> <p>两位村民在做鞋垫。</p> <p>出了酒坊就是农产品馆,门口还有一个小饭馆,游客可在此就餐。</p> <p>看看天已过午,也该吃饭了,我要了一碗肉丝面,六块钱。</p> <p>旁边这桌人多,等着吃炒菜。这里的青菜绝对是绿色食品。</p> <p>老板娘颠炒勺还挺熟练。</p> <p>这碗面够我吃的了。</p> <p>在这里稍事休息,接着转没转完的古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