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方能常乐

张永昌

<p>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李太白曾有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消愁,以醉求乐,把世事一股脑儿地抛开,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可是人生一大乐事。人生在世,唯有知足,方可常乐。</p> <p>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快然自足而怡然自乐的人生。半生仕宦,他看淡世间荣华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恬静的田园生活,远离了世俗喧嚣的侵扰,不念名利,走进了奇山异水。生活清贫,可他知足。他体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快意,归隐山林,混迹于山水之间,每日“种豆南山下”,又自嘲“草盛豆苗稀”。他览阅山水,静听蝉鸣,山气氤氲,悠闲地采摘一朵菊花。与友人饮酒,把酒言欢,笑道“我醉欲眠,卿可去”。这样的生活岂不乐哉?这样的境界怎不令人神往?于陶渊明而言,这样恬静的生活令他分外满足,在知足中快乐一生,在知足中收获幸福,可见知足能寻得人生的真谛,心中的快乐</p> <p>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刘禹锡的惬意知足而自得其乐的人生。被贬边境,地方官员侧目,一心刁难。他被迫三易居室,最后居住于仅能容一桌的斗室之中,这等苦难若置于常人身上,想必定会怨天尤人,哀叹朝廷不明,奸臣闭塞。可刘禹锡却凭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情操,自得的阅金经,调素琴,享受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舒适惬意。它不因住宅简陋而凄凉,却因无乱音扰乱两耳而自在。他活在恬淡之中,活在满足之中,活在知足常乐之中。可见只有知足常乐,才能发觉平凡事物中的美,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拥有如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情万丈,才能活出自己的生命本色。 </p><p><br></p><p> 其实浩渺历史之中,知足常乐的事例,又怎在少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守静无以致远”,淡然知足的诸葛亮,笑挥羽扇,看樯橹飞灰湮灭,“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恬静知足的唐寅花下饮酒,自得其乐……他们无不因“知足”而常乐,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p><p> </p><p> 反之,若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不知足,必会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正如当初的嬴政“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功盖三皇五帝,享尽人间极乐,却得寸进尺,幻想着“可递三世而递万世而为君”,耗费巨资修建阿房宫,云游四方,最后落得帝王二世而亡的悲剧。 </p><p><br></p><p> 诚然,知足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知足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与环境后的准确选择,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心境,唯有知足方可常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