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Joyce姜姜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在异乡为异客&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逢佳节倍思亲</p><p><br></p><p><br></p><p> 转眼间,庚子已入秋,2020的不凡让中秋节与国庆节撞了个满怀,值此佳节,趁工作之余,去观看了刚刚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明明是一部喜剧,却看的我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大概是因为对于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是铠甲,也是软肋,太多共情的地方触动心弦,那一刻真的想家了。而唯有真情流露的时候,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许久未提笔,这一次,想记录下我的观后感……</p><p><br></p> <p>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p><p><br></p><p> 伴着熟悉的旋律,进入全篇五个小故事。</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北京好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故事的主人公是在北京漂泊的异乡人张北京,和找他借钱看病的老家表舅,主要讲述了张北京用自己的城市医保卡给表舅看病的乌龙事件。故事的开篇,张北京开门时的满脸疑惑,显然是和老家的表舅很久没有见面,也不常联系。对表舅突然上门的借钱,也是找理由避而远之。然而,张北京后来为什么愿意用自己的医保卡给表舅看病,我想故事的转折大概就在那两包大白兔奶糖吧。表舅说“我记得这是你最爱吃的。”或许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唤起了多少儿时的回忆,那种人情味儿,是在大城市难以感受到的。其实电影里能够看出张北京的生活压力也很大,奋斗多年才刚刚攒够买车的钱,毕竟北京是一线城市的代表,而故事的最后,表舅发现自己也有医保,并且也能够申请国家的补助报销。这也侧面的反映出我们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贯彻落实和关注重视。</p><p> 时光悠悠,岁月漫长,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愿我们都能有个健康的身体,在诺大的城市,守住那份弥足珍贵的温暖。</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天上掉下个UFO</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中秋之夜,贵州黔南的阿福村惊现神秘UFO,瞬间轰动了全国上下,引来了《再进科学》节目组的记者老唐和小秦,前来探寻真相,还有一并回乡调查的科学家董科学。村长王守正和商人王出奇,和农村发明家黄大宝。几人共同演绎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又完美的诠释了科技兴农的力量。佟丽娅的角色演绎,也让我们不禁感慨,以前,因为重重大山,棒打了多少鸳鸯。然而现在,可谓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最后一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这个小故事,大概是我整部电影让我泪目最多的。讲述的是在海外教书的范老师,患了老年痴呆症,琐碎的记忆依稀停留在乡村教书的日子。为了唤起老师的记忆,曾经的孩子们,复制了20年前的最后一课,仿佛一次时光穿越。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们的嘱咐和关心,不禁感慨,范老师所做的远不止教书育人,更是无微不至,孩子们的衣食父母。一句“十年就这么一个老师”,足以看出那个时候,乡村教育有多么艰难,而做乡村教师又是需要多么大的情怀。破旧教室的熟悉开场、雨天穿行在田坝上、街道的分岔路口、村镇办公室的颜料……人的记忆从来不会消失,它们只会逐渐隐藏在脑海深处,终究在某一天某一刻还会想起。范老师的无私奉献,将十年青春热血挥洒向这个村子,收获了姜小果等众多学生的成长、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收获了小山村的大变样、和那栋象征希望的梦幻彩色教学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篇小故事,浓浓的师生情让人感动,也不禁感慨国家的强盛,乡村教育的发展。“师者,授业解惑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感谢几位老师,一位是出现在我青春叛逆期时的班主任,一位是高三时期经常给我买好吃的,把我当“姑娘”一般的高中班主任,另一位是大学期间认识的我的主持师父和周易师父。我很庆幸每一位出现在我人生重要时期的老师,都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有些情义是要永远铭记的,感恩遇见。</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回乡之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这个故事,或许是整部电影带给我反差感最大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在陕西的毛乌素沙漠,曾经寸草不生漫天黄沙,如今却已是绿树葱葱。家乡“沙地苹果”的商人乔树林,为了帮助家乡致富寻找买家,却遭到电商带货达人闫飞燕的嫌弃,两人因回母校参加校庆,共同踏上回乡之路。开篇乔树林以一个说大话、爱吹牛、爱面子的形象出现在观众视野里,不禁的想要让人吐槽一番。然而当校庆开始,却也是乔树林形象的反转,原来乔树林之所以欠下巨债,是因为他不顾一切回到家乡,出资想要改变了这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即便失败过,痛苦过,第一批在黄沙下种的苹果,很难吃,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可谓是和开篇的形象三百六十度大反转,他们的老师曾说“等你们将来,学了本事,把这里变个样。” 相信如果老师能够看到,一定会非常的欣慰。</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神笔马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这则小故事来自东北黑土地,讲述了马书记放弃去俄罗斯留学画画的故事,下乡扶贫,来让家乡变得更好。我的家乡,就在遥远的黑龙江,离俄罗斯有一湖之隔,所以看到这里的时候,更加佩服马亮的选择,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情怀,才会放弃那么好的机会选择建设家乡。淡淡的乡愁,愁的是那家乡没变。淡淡的哀伤,伤的是那家乡的退步。因为近年来,黑龙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远赴他乡,遍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经济的日益下滑,再加上气候环境的影响,让很多想要家乡的人有心无力,而能够真正付诸于行动的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看到马亮为家乡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时,真的很钦佩。就连他的妻子后来得知真相时,也还是理解了马亮的决定并且为他感到自豪。</p><p><br></p> <p>  五个小故事,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情怀”二字,粗中带细,细中有爱,家乡在心里,从不遥远,也不曾消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然而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并不懂得什么叫做家乡。无论是身在其中,还是于家乡之千里之外,无论是哪种距离,家乡永远都在我们心中的一处不可动摇的位置,阳光可以照进温暖我们心窝的地方。就像一棵老树的根,埋的有多深,才能开的有多茂盛。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p><p><br></p><p> 小时候家乡四季分明,长大后家乡只有冬季,好想再慢慢的感受一下故乡的春夏秋冬。在外多年,也越发体会到有句话叫,远方成了我的家乡,家乡成了我的远方。我以为家乡是个地点,现在我明白了,家乡其实只是段时间。也有多少人为了心中的志向,从小就离开了家乡,踏入红尘,尝遍世间人情冷暖,待到人已老去,再回家乡, 一切早已物是人非。</p><p><br></p><p><br></p><p>其实天高地迥,南北无边。</p><p>到头来,原来吾心安处即是家乡。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