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山探访名人墓

毛毛

<p>秀丽岳麓山,不仅建有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云麓宫、麓山寺,更有诸多的历史名人如黄兴、蔡锷、龙均甫、胡子靖、丁文江、齐学启等人的墓地也建在了这里。其历史的厚重,规模的庞大,建筑的奇特,环境的幽美,成为岳麓山不可移动的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参拜、缅怀、祭奠。</p><p>10月18日,长沙毅行户外一行19人,从二里半龙均甫墓开始,到中南大学齐学启墓结束,用了八个多小时,行程16公里,探访了山上共42座主要的历史名人墓。集户外徒步、爬山、探路和访墓于一体,在崎岖的山道上穿梭寻觅,在历史的长河中缅怀追思,度过了充实、健康、美好的一天。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长沙会战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惊心动魄,精彩纷呈,引人入胜……</p> <p>龙均甫,(1763—1825),名杉,字君甫,清湖南攸县人。为地方名儒,一生安贫乐道。嘉庆末年迁居长沙。龙均甫墓建于道光六年(1826),1933年增建墓塔、牌楼。龙均甫墓,也是岳麓山二里半第一个历史名人墓。</p> <p>陆军七十三军七十七师墓。抗战时期的陆军73军,为湖湘子弟组成的地方部队,虽为俗称的杂牌军,但以作战英勇而著称,其中77师又是73军中最骁勇的一支劲旅。墓地依傍赫石坡而建,气势磅礴,恢宏大气,彰显昔日抗战将士们为赴国难,凛然捐躯的大义和豪气。</p> <p>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赫石坡,建于1946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三次“长沙会战”,国民党陆军第73军暂编第5师、第15师、77师、193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英勇奋战,壮烈殉国,公葬于此。公墓占地约2000平方米,由忠义观、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墓碑方柱平顶,高10余米,正面朝东,刻楷书:“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墓后忠义观系存放阵亡将士的骨灰处。2006年5月31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陈明仁墓,是陈明仁与谢芳如夫妻合葬墓,位于岳麓山电视发射塔下方。陈明仁,湖南醴陵人。1949年,陈明仁与程潜等宣布率领全湘军民起义,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逝世。2009年,陈明仁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归葬湖南,与妻子谢芳如合葬岳麓山。</p> <p>谢晋(1883—1956),字廓晋,湖南衡阳人。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湖南都督府参议、南路筹饷总局局长。先后参加讨袁、护法诸役。后任广州第二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武汉国民政府国家预算委员会、购料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存诗稿200余首,与李澄宇等共称“南社湘五子”。1956年8月4日病逝,葬于岳麓山。</p> <p>李毅之(1907.4-1955.11),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创者,原湖南农学院第一任院长(1951年3月至1954年11月兼湖南农学院院长)。曾用名玉涵、九臣、震宇、云生,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原新乡县)大块镇小块村。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新乡县早期参加革命活动的领导人之一。1930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后在京津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活动。1932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南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农林厅副厅长、农林水办公室主任等职。</p> <p>黎尚雯(1868—1918),长沙府浏阳县青草市人,字瑞章,号桂荪。黎尚雯为晚清秀才,服膺王夫之、顾炎武学说,与谭嗣同、唐才常交谊甚笃。光绪二十一年(1895),浏阳大旱,民不聊生,欧阳中鹄奉命成立救火机构,黎尚雯参赞其事,出其储粮救济灾民。光绪二十三年,他助欧阳中鹄等人办浏阳算学社、不缠足会,次年又协助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创立南学会、时务学堂,办《湘报》。光绪二十六年(1900),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黎尚雯参与其事,事泄,唐才常殉难,黎尚雯避居衡州。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成立,他任教务主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黎尚雯加入同盟会,并协助禹之谟创办湖南惟一学堂。黎尚雯1918年病逝长沙,公葬于岳麓山。</p> <p>任凯南(1884—1949),字拱辰,清湖南湘阴县熟塘乡(今属汨罗市)人,著名经济学家。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留学日本、英国。1922年任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校长,兼省立图书馆馆长,筹建大麓中学。后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抗战时期,一度任省参议会参议员。</p> <p>彭实猷,名光闾,字实猷,光绪二十四年(1898)农历五月十一日出生于浏阳县永安镇彭家冲,系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彭珮云的伯父,幼年就读于彭氏武夷小学。1914年考入长郡中学,入校后参加进步学生团体——“辅仁学社”,探求救国真理。1918年被陆军保定军官学校录取,成为第八期步兵科二队学员。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投身北伐战争,参加了丁泗桥战役和攻打汉阳、汉口的战斗。</p> <p>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晚更号耐林翁。15岁遵父命从湘潭人叶德辉受业,攻读《说文解字》、《四库提要》。16岁转入官办求实书院续读经史、算学、英文。1905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受聘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和教学。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诂、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等。30年代发现形声字声类有假借现象,并收集到声联义的例证数百条。</p> <p>龚宪(1892—1928),别名龚吕,湖南长沙人。少时就读长沙后入湘军,湘军第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龚宪任第三团团长,北伐军攻克南京后兼任二师副师长,独立第二师改编为第四十军,龚宪任第四十军教导师中将师长。1928年春奉命率部队继续北伐,于4月13日与孙传芳残部在山东鱼台旧城基激战,教导师连营团级军官牺牲近半,龚宪同阵亡。有史文记载,龚宪投身先期革命,致力于祖国山河统一,舍身于一、二次北伐之中。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定《龚宪墓》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认定龚宪为革命烈士。</p> <p>林修梅(1880—1921),湖南省安福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3年考入长沙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炮兵营长。1906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先后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长期进行反对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历任护国军湖南总司令部参谋长、湘军旅长、代理零陵镇守使、湘军第二纵队中将司令、湘西靖国军总司令、广州军政府顾问、国民议会参议员、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等职。1921年因病逝世,1928年10月举行国葬典礼,安葬于岳麓山屈原祠后。</p> <p>董纯,湖南省平江县思村乡人,早期共产党员,先后曾担任平江县女界联合会会长、全县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平江地方执委、妇委会书记等职。“马日事变”后转移到上海,在中共中央驻上海通讯处、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做交通情报等工作,后被叛徒出卖而入狱并判刑,在狱中身受酷刑而坚贞不屈。后在抗战国共合作时被释放,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调湖北省委、湖南省委工作,曾先后任中共祁阳县委组织部长,中共衡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解放前夕再次进中央党校学习。后随军南下,先后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妇委书记、省政府委员、省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幸的是1955年在下乡巡视工作中,因汽车事故中以身殉职,时年五十二岁。</p> <p>高继青(1927—1949),湖南宁乡人,1947年10月进入湖南克强学院学习,并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党的领导下,他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追求光明,积极投入迎接解放的秘密斗争中。1949年6月19日在执行任务时,惨遭特务残酷杀害,时年22岁。长沙解放后,克强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0年6月,湖南大学团委追认高继青为青年团团员。</p> <p>余昭常(1867—1911),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幼跟随唐才常的父亲唐寿延发蒙读书,1890年浏阳同乡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有人推荐余昭常前去应聘,被委派在武昌、汉口一带查核税厘。余昭常为人正直,性情豪爽,以公正廉洁自勉,不接受任何馈赠,目睹满清官场黑暗腐败,愤而辞职,流落江湖,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9年9月余昭常在长沙结识革命党人焦达峰,一见如故,协助焦达峰在平江、浏阳、醴陵、长沙一带联络会党,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10月22日长沙新军宣布起义,一举成功。此时军政府业已成立,考虑到湘西还有部分州县尚未光复,焦达峰委派杨任、余昭常前往常德招抚。清军西路巡防营统领陈斌升不甘心失败,欲图报复。11月3日陈斌升派原巡防营兵丁将杨任、余昭常抓捕,剖心杀害。</p> <p>焦达峰(1886-1911)辛亥革命烈士。字鞠荪,湖南浏阳龙伏人。早年入浏阳高等小学/长沙高等普通学堂预备科学习。后加入哥老会,参加1906年萍、浏、醴起义,任起义军将领李金奇的参谋。失败后逃亡日本,入东斌学校学军事。不久加入同盟会,任调查部长,专事联络会党。1907年8月,与邓文翚、刘公等组织共进会,为同盟会外围组织,改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为“平均人权”,以便联络会党。1909年先后在武汉、长沙设立共进会机关部,开展革命活动。</p> <p>童建吾(1884-1911),名杰,湖南岳阳人。毕业于岳阳师范学堂,1908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长沙起义,同年长沙兵变后被误杀。1913年孙中山,黎元洪为其昭雪,将其国葬于岳麓山。</p> <p>禹之谟(1866—1907),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运送粮弹,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1903年加入华兴会,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湖南分会首任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同年8月10日在长沙被捕入狱,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备受酷刑,坚贞不屈。1907年2月6日,被杀害于靖州东门外。就义前高呼:我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p> <p>彭遂良(1880-1911)字若海。宜章人。至长沙,入禹之谟所办的惟一学堂。次年夏,随禹发动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被放逐回乡。1907年冬,在族叔彭邦栋策动下,与李国柱等合组东兴造纸公司于嘉禾、临武边境,为革命交通机关。事泄,复于湘粤边境山区潭源洞组织“土著垦牧团”,进行秘密活动。1911年11月初,与彭邦栋等在宜章发动起义,率部入城,遭防兵袭击殉难。1912年民国政府追赠陆军上校军衔,1913年公葬于岳麓山。</p> <p>陈天华、姚宏业合葬墓。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近代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人,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 1896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投海殉国,时年31岁。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p><p>姚宏业(1881—1906),字剑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益阳下梅塘人。1904年赴日留学,设路矿学校,首倡保护路矿主权,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5年因与陈天华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旨在禁止中国留学生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陈天华蹈海后,姚宏业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因遭官绅阻扼,加上诽谤流言,于1906年3月27日悲愤投黄浦江而殁。</p> <p>张辉瓒(1885—1931),早年投身湘军,曾留学日本和德国。曾参加护法战争,兵败之后带残部赴广东,所部编为国民革命军。 历任副师长、师长。民国13年,张辉瓒兼任湖南省省会警察厅厅长。1930年奉蒋介石命令进攻中央苏区时被红军俘虏,在群众大会上被愤怒的农民杀死。</p> <p>蒋翊武(1884年12月21日-1913年9月9日),汉族,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初名保勷,字伯夔。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 蒋翊武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1913年,蒋翊武在广西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时,被亲袁的广西军阀逮捕并杀害。</p> <p>覃振(1884—1947),字理鸣,原名道让,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早年就读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早稻田大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部评议员、武昌首义湘桂联军督战官、大元帅府参议、湖南巡阅使,后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司法院副院长等职。民国36年4月18日,覃振病逝于上海。中国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颁国帑为之治丧,国葬于长沙岳麓山。</p> <p>刘道一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青枫峡上,为刘道一与夫人曹庄合葬墓。</p><p>刘道一(1884~1906),原名吉唐,字炳生,一号培雄。祖籍衡山,先租刘议宗迁居县域白石铺杨柳冲。父方峣为湘军营勇时,因仗义释放被俘的太平军总制林迪荣,避祸徙匿至县花萼乡八斗冲,改名鹏远。刘遭一幼年聪慧,五六岁入私塾读《孟子》,能琅琅成诵。性格开朗,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后入县城益智学堂、长沙修业学堂学习,受革命潮流和兄长揆一的影响,思想激进。读《汉书·朱虚侯传》,对“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这句话非常欣赏,便自号“锄非”。</p><p>清光绪三十年(1904),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他首先加入,并参加长沙起义的准备活动。二月,以优异成绩考取留日官费生。东渡后,入东京秋瑾、黄人漳等10人组织以反抗清廷、光复中华为宗旨的“十人会”。后与秋瑾等又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他加入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任书记、干事等职,办理对外交涉事务,黄兴说他是“将来外交绝好人物。”</p><p>光绪三十二年秋,他与覃振、蔡绍南等被派回湘“运动新军.重振会党”,酝酿武装起义。在萍乡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抵长沙,邀集革命同志数十人在水陆洲船上开会,提出5点行动计划·约期在年底清吏封印时举事。会后不久,由蔡绍南、龚春台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于}月十九日爆发,声势浩大。屡败清军。清廷调湘赣数省军队镇压,相持月余,起义失败。此时他在长沙等地运动新军,准备年底起义,引起清吏注意,在由衡山返长沙途中被清军逮捕。狱中与友人书写道:“彼若刑讯,则吾自承为刘揆一,以代兄死,吾志决矣。”在监狱墙上题诗,有“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虚”之句。清吏初疑他是刘揆一,刑讯逼供。他在供词中却大书清政之残暴、中国之危亡及世界政治要略数千字,使审讯官瞠目咋舌。清吏复开列数十人名单,逼令供为同党,他坚决拒绝,又遭酷刑。他大声叱斥说:“士可杀不可辱,死就死!”清吏侦知他不是刘揆一,又无罪证,便将搜得他刻有“锄非”二字的印章作为罪证,判处死刑。十一月十六日(1906年12月31日)被惨杀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p> <p>刘人爵(1913—1949),湖南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警官学校。由于受到毛人凤赏识,刘人爵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警务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调到成都受训,之后派到重庆。后来刘人爵以父母年老家中无人照顾为由,调回湖南。1949年8月,刘人爵出任湖南省会警察局局长,暗中联络中共,策划起义,为毛人凤所忌。1949年9月4日遭保密局特务暗杀,9月5日伤重身亡。</p> <p>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南自明清以来,一直与湖北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关系密切。辛亥革命运动中两省革命党人始终怀有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信念。1911 年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之后,湖南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响应,解除了武汉战场的后顾之忧。当清廷重兵进攻汉阳,武昌革命政权形势危急时,湖南省军政府又以精锐之师新军第 49 标各营为基础,补充新军约 1700 多人,组成湘军独立第一协(旅),由王隆中率领 5 个营于 10 月 28 日出湘援鄂,此后的一个月期间,湖南省军政府又分两批派出湘军独立第四协(旅)甘光典部和第二协(旅)第三标刘玉堂部增援汉阳。湘军素以勇敢善战著称,有“无湘不成军”之说,在汉阳前线,援鄂湘军和鄂省起义军并肩作战,打乱了清军原来乘势进攻汉阳,包抄武昌,进而扑灭武昌起义之火的行动计划,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武昌,助推了全国革民国元年湘军独立第二旅援鄂凯旋纪念命高潮。据史料统计在湘军援鄂战役中死伤千余人。</p> <p>五轮塔前石牌坊,上有匾曰:“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塔之后方有经堂,再后五六丈,为入塔正门,门额“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等字。</p> <p>岳麓山五轮塔由唐生智主建于1927年,系以佛教最高塔式来作为北伐将士的纪念塔,又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1927年2月13日,当时由任国民革命军西路总司令、八军军长兼湖南省政府主席唐生智部署,省会长沙各界人士在五轮塔公祭北伐阵亡将士。1927年2月14日的湖南《大公报》、《国民日报》对当时盛况均作了详细报导。</p> <p>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又称五轮塔,通体为石结构,分五层,高11.18米,建于1924年,系大思想家顾炎武之后裔顾净缘率当时长沙著名佛教团体“二学园”四众弟子所建。1927年北伐战争后,为慰英灵,时任国民革命民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率军及省会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盛大公祭活动,以佛教缘起性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五轮是指地、水、火、风、空,其形即地方、水圆、火三角、风半月、空圆点。意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基本物质构成。2002年5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杨卓林(1876—1907),湖南省醴陵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任侠,萌发革命思想,遍游东南诸省,联络各地会党。曾入南京将备学堂。期间德国无理要求划南京狮子山为租地,两江总督周馥拟允诺,苏沪人士集议反对,杨卓林激于爱国热忱,提出暗杀周馥。故交陶森甲劝杨卓林勿作无谓牺牲,并资助其东渡日本,先后入铁道学校与神田区等警监学校。常至横滨,随李植生研制炸弹,后由黄兴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陈天华在日本投海殉国后,杨卓林迁居横滨,继续研习制造各种炸弹及使用方法。</p><p>1906年萍浏醴起义爆发,杨卓林在南京运动军队和会党响应。起义失败后,杨卓林策划暗杀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被捕。端方派要员审讯,杨卓林慷慨陈词:我是革命党,尝阅欧洲历史,知中国非实委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亡。法国卢梭云:不自由毋宁死。佛家云:众生一日不出地狱,即余一日不出地狱。白种迫我黄种,杨卓林立志保种救国,是非俟千百年后史家评论。端方亲自审讯,杨卓林怒而掀翻案桌,慨然道:我志不遂,死耳,天下岂有畏死杨卓林耶!1907年3月20日,杨卓林在南京英勇就义。</p> <p>黄爱、庞人荃合葬墓。</p><p>黄爱(1897—1922),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人运动领袖。1913年考入湖南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19年2月,考入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在天津学联执行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工作,与周恩来一同战斗。1919年9月,被周恩来邀请为觉悟社第一批社员,因向北洋政府请愿,被拘押38天。1920年1月,经李大钊介绍去上海《新青年》杂志社工作,得以阅读大量革命文章,决心从事工人运动,并得到陈独秀的赞许。1920年6月回乡工作,在工人中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并对工人现状做了较系统的调查,同年9月,回到长沙,结识毛泽东、何叔衡等,并与老战友庞人铨等,发起组织湖南劳工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和教育部主任。并先后在长沙建立基层劳工会20多个,会员达7000多人。1922年1月13日,湖南第一纱厂工人发动大罢工,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赵恒惕派军警包围劳工会,将黄爱、庞人铨逮捕。1922年1月17日,将黄爱杀害,时年25岁。</p><p>庞人铨(1897—1922)湖南湘潭人,字寿纯。湖南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1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与黄爱在长沙共同组织湖南劳工会,任出版部主任,并建立女工新剧组。1921年写有《人道之贼》、《金钱万恶》和《社会福音》等新剧,同时,通过劳工会领导工人罢工斗争。1921年底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月17日与黄爱一起被湖南军阀赵恒惕杀害于长沙。</p> <p>李仲麟(1886-1920),字契隽,湖南體陵县人。早年入湖南新军,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长沙起义。后参加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1917年,发动湘南起义,任护法军前卫司令。1919年,广东军政府授为陆军少将。1920年被害身亡,被誉为湖南“护国元勋”。1928年5月国葬于岳麓山。</p> <p>陆军第四军阵亡将士墓。</p><p>陆军第4军前身为粤军第1师,1925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下辖4个师和1个团(叶挺独立团),1926年11月,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第12师及叶挺独立团扩编为第4军。陆军第4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在北伐战争中率先攻入湖南,分别在湖南与江西大败吴佩孚及孙传芳,奠定北伐的成功,有着“铁军”之称。</p><p>1927年年初,宁汉分裂,第4军在张发奎指挥下向武汉效忠。第11军陈铭枢等则因与唐生智不和,离开军队赴南京,第11军亦交张发奎指挥。其后武汉与南京分头北伐,第4军及第11军在河南再大败张作霖奉军。同年7月底,武汉方面决心分共,第4军军中国共产党员甚多。最终共产党于8月1日在南昌发动起义,由共产党控制的第4军一部分参加。</p><p>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残部发动了湘南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4月底赴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后部队整编,改名叫中国工农红军,由于部队中大部分军官都来自国军第4军,而且第4军的“铁军”名头实在响亮,于是将番号定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这就是红军队伍中为什么还没有第1、第2、第3军却来了个第4军的原因。</p><p>在几次长沙会战中,第4军作为第九战区的直辖部队,同73军等部队一道,与侵略者展开“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殊死搏斗。</p><p>历经3次长沙会战后,第4军还一度受命为“孤军”驻守长沙,与日军进行逐街逐巷的白刃血战,从而完成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大包围。</p><p>日军3次进犯长沙,均未得逞,于是又第四次进犯长沙并做了充分的准备。日军进攻之前几个月,第4军已由洛阳移驻长沙,担任防守长沙的任务,军部设长沙城内,第59师驻黑石铺,第102师驻浏阳河附近,城防部队由第59师每月派一个团轮流担任。</p><p>第四次长沙会战虽然由于第4军军长张德能的指挥失误而失败,但却有效地迟滞了日军打通大西南的战略计划,为建设西南大后方和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此间,第4军将士重创日军,自身也付出巨大牺牲,战后撤守衡阳之际,全军人员只剩下三分之一。</p><p>此役后,继任军长欧震在岳麓山中建起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岳麓山穿石坡湖北侧山林间,虽有游步道通过墓旁,但因隐于密林中,数十年来无人知晓。</p><p>该墓前有“光荣万世”的碑栏一块,墓碑由三块条石组成,中间有“陆军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之墓”;右边一块刻有“湖南省主席吴奇伟、兼军长欧震、中华民国乙酉年冬月刊(1945年)”;左边一块刻有数十位敬立该碑的人名。该墓占地20多平方米,墓冢系三合土覆盖,墓围青砖堆砌。岁月绵长,此墓平实低调的隐于山林之间。</p> <p>刘昆涛(1887-1918)名建藩,字昆涛,清长沙府醴陵县人。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同盟会员。先后任广西新军学兵营骑兵队长、混成协骑兵营管带。武昌起义后,随赵恒惕出师援鄂,后赴南京,任第八师骑兵团长。1913年参与“二次革命”,事败后去日本,入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湖南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长,改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17年署零陵镇守使,拥护孙中山“护法”主张,与林修梅宣布衡永独立,揭开护法战争序幕。后转战湘东、湘北,屡败北洋军。1918年5月,在株洲齐家桥中伏,坠水牺牲。</p> <p>程宣,字博权,湖南醴陵人,曾任广东革命政府讲武学校(后并入黄埔军校)大队长,参加第一次东征。1928年,在平定叛军杨希闵、刘震寰的战役中牺牲,1928年归葬岳麓山。程潜题写“浩气长存,流传千古”碑文及《哭亡侄宣诗》。</p> <p>吴道行(1560—1644),明末学者,字见可,号嵝山,湖南善化(今湖南望城)人,宋儒吴猎之后。早年师从岳麓书院的张元忭,教授于长沙惜阴书院,人称“嵝山先生”,晚年成为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以“朱熹张栻为宗”,治学严谨,与高世泰为至交,王夫之曾师从之。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吴道行不食而卒。葬于岳麓山飞来石侧。著有《易说》、《嵝山集》、《嵝山堂集抄略》、《读史阙疑》等。</p> <p>胡元倓(1872—1940),湖南省湘潭县人,字子靖,号耐庵,1872年9月9日出生于湘潭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经担任湖南大学校长(1929.7-1930.8)。1897年入选拔贡。1902年入选湖南首批官费留日生,东渡日本,就读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民国时期在湖南长沙创办明德学堂(明德中学前身),其“磨血办教育”的精神是为千古佳话,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与张伯苓齐名。</p> <p>易本羲(1887—1911),湖南湘乡人,辛亥革命志士。是辛亥革命时期华兴会、科学补习所最早的成员之一。长沙武备学堂毕业,16岁便跟随黄兴革命,加入华兴会。后因在学堂组织义勇队,被清廷通缉,乃避走武昌,遁迹行伍之内。旋与胡瑛、吕大森、宋教仁等组织“科学补习所”,以科学补习为名行革命之实。易本羲长期奔走革命,辛苦劳瘁,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给易本羲以极大的刺激和打击,忧愤交加,于1911年5月19日在长沙病逝。</p> <p>陈作新(1870—1911),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899年随唐才常在湖南联络会党,准备举事。1902年入湖南弁目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任新军二十五混成协炮兵营排长,旋改任步兵四十九标排长,因倡言革命被撤职。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该协创办随营特别班和测绘班,兼任教官。1910年春,长沙发生抢米风潮,拒绝参与镇压,拟乘机起义,再次被革职,仍留长沙,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武昌起义成功后,积极筹划响应。10月22日新军攻占长沙,成立军政府,被推为副都督。10月31日新军管带梅馨发动兵变,陈作新与焦达峰同时被刺牺牲。</p> <p>黄兴(原名:黄轸,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愚诚、张守正、冈本义一、今村长藏等。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著作有《黄兴未刊电稿》《黄兴集》《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p> <p>谭馥(18??年—1909年),湖南湘乡人。早年加入秘密社团哥老会,1906年随同帮会参加了湖南反清的萍浏醴起义。起义失败后到广州,组织保亚会,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07年革命党人在广东钦州防城发动起义时,曾策动清军巡防营起义,未成功。1908年,在广州散发保亚票,准备联络人员进行反清武装起义,又未成功。1909年在湖南郴州被清政府逮捕,押回广州,虽经严刑逼供,仍英勇不屈,直至壮烈牺牲。</p> <p>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在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后于1915年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p> <p>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江苏泰兴人,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 其在动物学、古生物学、地理学、地图学等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代表著作有《丁文江的传记》等。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湖南因煤气中毒逝世。</p> <p>齐学启(1900-1945), 宁乡县人,1923年(民国12年)从 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诺维琪军校学习,1929年回国,1932年任上海市保安第二团团长,率部参加“一二八”抗战,1937年参加“八一三” 淞沪抗战,均立战功。1938年到长沙任 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参谋长。该团于1941年秋改编为新编第三十八师,他升任该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p><p>1945年四5月9日,汉奸蔡宗夫等人害怕其通日的所作所为暴露,将齐学启刺杀。</p><p>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颁令褒扬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并追赠为陆军中将。</p><p>齐学启将军的忠骸由云南沾益空运长沙,公葬于岳麓山。冯玉祥将军曾在诗中称赞齐将军“……师长齐学启, 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