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山西(二十一):尧庙-陶寺遗址(尧都)的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获得证实

蓝海

<p>陶唐时期,“尧都平阳”,即今临汾,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p><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尧帝姓伊祁、名放勋,生于伊祁(今临汾市尧都区伊村),因封于唐,又称唐尧,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相传四千多年前尧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奠定了中国的最早格局,推进了华夏文明的进程,被尊为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相传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指定历法、敬授民时;咨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在尧的治理下,各部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联盟,形成了国家的雏形。</h3><p><br></p> <p>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p> <p>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庙山门</h3><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仪门,乃礼仪之门,古时候拜谒和祭祀尧帝的帝王官员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才能恭恭敬敬地前往拜谒。</h3><p><br></p> <p>通往仪门大道两傍是陶寺遗址的各种陶器(仿)</p> <p>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国新办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认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p> <p>发掘成果八大“最”:</p><p>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p><p>2、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p><p>3、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p><p>4、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p><p>5、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p><p>6、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p><p>7、史前中亚最大的城址;</p><p>8、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国巨石阵早500年。</p> <p>山西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这里曾是帝尧国都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也正是陶寺遗址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获得证实。</p> <p>陶寺遗址使中国原文明开始于夏王朝,整整提前了300年。</p> <p>国际历史学界关于文明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种文化必须具备文字、青铜器和城市,才算进入了文明时代。按照欧美历史学者的标准,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的历史属于传说时代,夏朝的历史也是传说时代,只有商朝的历史才是信史。</p> <p>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中国的历史书籍中是一个常见的说法,《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开头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五帝本纪》记述了从黄帝、颛顼、帝喾以至尧、舜时代的历史,有完整的世系,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帝喾则是蟜极的儿子,玄嚣的孙子,黄帝的曾孙;帝尧是帝喾的儿子。</p> <p>尧,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公元前 2377 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诞生,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15 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 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 年,90 岁禅让于舜,118 岁时去世。</p> <p>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凤楼下层三孔砖券门洞可通往后边的广运殿,古代祭祀尧帝时,君王走中间,大臣们则走两侧门洞。</h3><p><br></p> <p>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p><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尧井台,上古时期,人们都择水而栖、沿河而居。相传尧帝”寻蚁造井”井,首先开始利用地下水,此后人类逐渐依井而居、形成村落、城镇。</h3><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系古时一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昼伏夜长,树寿绵长,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夜笑柏”。</h3><p><br></p> <p>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召见众臣共商国事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高二十三米,通进深二十六点三米,通面宽四十三米。殿内有十二米通顶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实为国内罕见。大殿龛内,有高达二米八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尧王,据说姓伊,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现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相传尧王以前就住在土阶上的茅草屋子里。《韩非子 . 五蠹》中写道:尧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调味,用土缸盛饮水,粗布仅掩身体,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烂不堪不换。可见尧王的生活十分艰苦。</p> <p>诽谤木就是在尧帝办事的宫门前,树立一根木柱,谁有意见都可以站在下面发表,哪怕是说错也赦免无罪。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击鼓告知。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这样一来,大家渐渐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世方法。</p><p>尧最初设置的诽谤木,只是一段木头,后来这木头成为完整的一根柱子,而且光洁滑亮;再后来这木头还雕上了云纹,还有一条龙;再再后来,竖木上有了横木,而且上头有了飘逸的云团;再又往后这诽谤木设在了城边,而且路口、墓前也有了。木头的变成了石头的,以致变成了现今屹立在天安门前后的华表。</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是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勋,13岁被封到陶地任职,15岁被封到唐地为唐侯,因而亦称陶唐氏。尧16岁被推为首领,在位90年,他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设立“华表木”“敢谏鼓”,实行禅让,首开民主政治之先河;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创尧天舜日之盛世。孔子赞尧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帝尧高寿114岁而终,至今民间将高寿者亦称为“尧年”。</h3><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两侧与尧并称为“五凤”的四位大臣是:四岳,尧时期掌管山岳祭祀的官儿。后稷,是主掌农业的大臣。羲和,尧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掌管历法的官儿。皋陶,尧时期任大理之职,是方管刑律的大臣,他执法如山,公正廉明,据说“画地为牢”就是他民明的。</h3><p><br></p> <p>广运殿后是寝宫,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宫龛内塑有尧王和其夫人的像。据说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一亩多大)、梳妆台等。</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的寝宫始建于唐麟德年间(公元664年),宫内供奉着帝尧与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传说帝尧定都平阳不久,去仙洞视察民情,巧遇鹿仙女,双方相爱,择日成婚。成婚之处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对面山峰红光照射,状如腊烛。此后,人们把帝尧与夫人分女成婚的山洞称之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烛夜之说,所以华夏儿女反成婚之居皆称为“洞房”。</h3><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任命羲和、羲仲等人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制定了历法,一年以366天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润月的办法解决,这就是农历的来历。尧钦定历法,有序了农业,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因而在宫前尧门通道两侧刻制了象征日月星辰的石雕和二十四节气日历图,使帝尧功绩得以形象展现,国祖尧庙更具文化特色。</h3><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