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文化源远流长,给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之感。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于诗文化的学习与熏陶已渐渐淡薄。10月17号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深圳市教育名家白皛老师给我们分享的《好玩的诗》观摩课。</p> <p> 白老师先以“诗是……”为导入,启发学生去思考,是到底是什么?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评出他们心中诗是情感,是营养品,是知识,是……接着,白老师又用数据分析向我们展示了每个朝代古人作诗的数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们得出结论:古人写诗很多,而且作诗成了常态,最后白老师让学生们去对比现代人作诗的数量,学生们觉得现在作诗很少,而且很难。</p> <p> 白老师结合这种情况,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写诗也并非都是名篇佳作,或者诗意晦涩难懂,反而有些著名诗人也作过很多通俗易懂的打油诗,这样的创造风格让我们对于诗歌创作不再那么“爱恨交织”而是有了亲切感。这样我们才会有兴趣去读诗和创作诗。</p> <p> 读诗不只是简单的朗读,而是要有感情的吟诵,最后在吟诵的基础上吟唱诗歌,赋予诗以情感,以灵魂,让吟唱者与诗人进行一次文化的交流;一次心灵的对话;一场灵魂的洗礼。</p> <p> 我们除了要会读诗以外,还要会作诗,我们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作诗也是一样的,我们也要贴近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白老师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们自己开动脑筋开始作诗,经过十多分钟的创作,学生们向我们展示了学习成果,作诗效果斐然。由此看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不能只单单为了考试而机械背诵,囫囵吞枣似的学诗,要带有欣赏的眼光和感性的情怀去品诗,去写诗。让诗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p> <p> 在白老师 《好玩的诗》微课结束之后,白老师又和我们分享并一起探讨了“诗心与诗教”这一话题。白老师说,学诗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行为习惯,要把学生的思维意识给转变过来。所以他就在学校实行吟唱诗歌的校园文化,并且让学生每天吟唱着诗歌上下学,这样来激发学生们学诗的兴趣。他的这一举措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说“诗歌可以让我们灵魂不死”,让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感受无限的诗歌魅力吧!</p> <p> 最后白老师亲自吟唱了一首诗作为结束,这首诗简短且稀松平常,但在白老师的吟唱下却是那么的魅力无限,让听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繁华盛世的唐朝与李白对饮,又仿佛隔空喊话与苏轼谈心……</p> <p>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人除了创作大量诗歌之外,还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古文言文的学习也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一种方式。来凤华是优秀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接下来就由来老师为我们展示蒲松龄的《狼》,让我们感受了不一样的古文魅力。</p> <p> 来老师首先让学生们齐读课文,先读出句逗,反复阅读,纠正读音,并且在熟读之后,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接着就是从标题入手,探究故事情节,让学生去发现更换题目会不会影响文本内容的表达来概述文本。这样一来,学生从原来的单一的复述文章内容变成了探究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更乐于探究学习内容。</p> <p> 最后在来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很有兴趣的完成老师设置的练习,在来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会自己写课文导读,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吧!</p> <p> 来老师的课注重实践,而作为“教育理念的首倡者”王君老师则是注重跳出文本之外,探究社会本质。王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欧阳修的名篇《卖油翁》,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不同教学风格的名师们的教学理念。</p> <p> 《卖油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卖油翁,哪里来的底气来说陈尧咨的射技是唯手熟尔呢?这一问题的发问,激起了学生们思维拓展的兴趣,学生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是卖油翁技高胆大,也有同学说是因为陈尧咨心胸宽广,不与他一般见识,还有些同学说是因为卖油翁家有钱等等。</p> <p> 最后王老师为我们揭晓答案:原来是当时的北宋朝代,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富足和乐,而且民风淳朴,商业发展形势较好,卖油翁也是家底富裕,再加上技艺高超,所以才会直言不讳。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原来《卖油翁》的背后除了告诉我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之外,还有很多可值得探究社会问题。</p> <p> 王老师的课别具一格,新颖独特,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枯燥为趣味,让学生们有了新鲜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动力,更能事半功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p><p> 感谢今天所有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再次收获满满,我们定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适用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p> 分享人:</p><p> 信美丽</p><p> 王秋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