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我母亲何吉利的老相册里,保存着一张外公何励生在厦大的老照片(见下图)。照片上的人我原来大都认不出来,最近我对这张照片进行研究,发现上面的人物竟然大都是当时的名师高士,值得分享给大家。</p> <p> 照片下部写着“重庆弥月纪念廿三年十二月十九日”。“重庆”是我二姨何大智的小名,廿三年就是民国廿三年即1934年,十二月十九日是大智出生四十天,照片背景是厦门南普陀大悲殿,是外公在厦门南普陀香积厨为次女大智做满月酒,宴请厦大同事,宴后在香积厨旁边的大悲殿合影。</p><p> 外公何励生是诗作家、书法家、金石家,浙江瑞安人,1899年1月9日(农历戊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于瑞安,瑞安中学毕业第一名,就读之江大学(现浙大)文科,曾任上海南洋高级商业学校学监和国文教员、国技学会出版部主任、时事新报编辑,1928年夏厦大向全国延揽一批高级人才时,他经瑞安同乡、厦大国文系主任李笠教授介绍,到厦大任编译处编译员,独自主编《厦大周刊》,1930年任厦大秘书襄理,1933年起兼任厦大周刊委员会主席,干秘书工作一直到1958年退休,先后服务过四任校长。他与外婆叶月瑚1929年结婚,头两胎生了我母亲何吉利和大舅何大仁,大智是他们第三个孩子。照片上外公站在第二排左二,着灰色长袍,戴黑框眼镜,外婆站在第一排左一,身穿旗袍,前面站着四岁半的我母亲和两岁的大舅。大智才出生四十天,放在家里由湖南籍小保姆带着没抱出来。</p> <p> 南普陀临近厦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素菜供应,厦大师生常往就餐。因为当时厦大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周边都是农田或乡村,师生若要去厦门市区消费,走蜂巢山上的小路不方便,一般是沿着海边走路到沙坡尾,再乘小舢板去市区码头上岸,而到南普陀用餐最为方便。鲁迅先生在厦大任教期间,常与朋友到南普陀用餐。据他的日记,1926年11月13日“夜同丁山、伏园往南普陀寺观傀儡戏,食面”,1927年1月12日“晚丁山邀往南普陀夜餐,同坐共八人”。所以外公为次女做满月宴请同事,选在厦大附近的南普陀是很自然的。</p> <p> 厦大1921年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兴办,当时是私立大学。陈嘉庚先生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倾家兴学,将他在海外发展实业赚到的钱都用来创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在厦门选择南普陀附近郑成功练兵过的演武操场建设厦大校舍,头两年建设了映雪、集美、同安、群贤、囊萤五座楼,第五年又建成理化楼和生物楼。厦大创办初期规模较小,只设文、理、商、法、教育五科,每年招收本科生不到一百人,1930年改为五个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两百多人。由于受私立经费限制,没有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教师和职员十分精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较高。校主陈嘉庚和校长林文庆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不惜重金延聘名师,所以厦大各学科领军人物均为当时国内一流人才,大都三四十岁,年富力强,具有美英留学背景,有些是从北大、清华等公立大学聘来的。仅1928年夏天,厦大就聘来二十多位高级教学人才,例如杨武之(当时名杨克纯)教授一家就是当时来厦大的,其子杨振宁在厦大附属的模范小学就读一年多。外公也是与这一批教授一起到厦大工作的。因此当时国内私立大学之中,办学质量最高的是南方的厦门大学与北方的南开大学,培养许多人才,享誉全国。当时厦大先建设博学楼、兼爱楼两座教职员宿舍,后又专门在东面白城山上建筑了七座两层楼条件较好的教师宿舍,给这些带家眷的教授居住。当时外公外婆一家也住在那里,与他们既为同事,又是邻居,来往密切,夫人孩子之间也经常来往,家庭之间友情深厚。外公诗书功底深厚,这些教授不论何专业也都有一定诗文功底,外公与他们以诗为友,经常以诗同乐。借次女弥月之机,外公外婆宴请他们同喜同贺,彼时高朋满座,机遇难得,便请人摄影留念,留下珍贵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外公几十年后辨认这张照片,写了一张不完全的名单,附在照片旁边。从照片左边算起,前排第三四人是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张希陆教授和夫人张淑贞,第五人是林文庆校长,第六七人是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杜佐周教授和夫人周德芳,第八人是陈子英夫人张涵初;二排第一人(黑西装)是商法学院(1934年商学院与法学院合并)院长陈德恒教授,第三人是教育学院院长孙贵定教授,第四人是法律学系主任傅文楷教授,第五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着灰色中式衫)是厦大秘书詹汝嘉,第六人(着白色中式衫)是</span>历史社会学系主任徐声金教授,第七人(前排杜佐周正后)是法律学系张庆祯教授;右上方长袍墨镜者为中国文学系缪篆教授,其左手边是生物学系陈子英教授,陈的左手边是教育学系李相勖教授;后排第一人为中国文学系辛际周教授(袖手白衣者),第二人是银行学系冯定璋教授,第三人是中国文学系主任余謇教授,第四人是高教研究所钟鲁斋教授。</p><p class="ql-block"> 林文庆校长亲自前来赴宴,因为他与外公私交很好。他祖籍福建海澄,居新加坡,曾任孙中山大总统的秘书兼医官,1921年被陈嘉庚先生聘为厦大第二任校长,一直当到1937年改为国立为止,为厦大的初期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其发妻为南洋闽籍华侨领袖黄乃裳的女儿黄瑞琼,可惜婚后十年英年早逝。林校长是一位精通英语的儒学大家,十分热心研究中国古文化,曾经将屈原的《离骚》全文翻译成英文出版,还收藏大量名人字画。他与外公有共同的爱好,因而对精通书文字画的外公十分欣赏,与比他小三十多岁的外公结为忘年交,不仅经常带外公出席公务活动,还经常一同参加业余文化联谊,赠送外公多张个人照片,并专门邀请外公全家到鼓浪屿他家别墅做客。</p><p class="ql-block"> 余謇教授古文、诗词、书法功底深厚,与外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经常赋诗唱和,互赠书法。他是江西南昌人,十八岁考中举人,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毕业,1927年到厦大,任教二十六年,治学极勤,老而不倦,对于声韵、文学造诣很深。他曾与外公夜餐后书赠外公一诗:“野蔬家酿送人行,饮罢谈余夜有星。明朝会趁晴风便,稳澹沧波看月明。”此件书法保存至今。后来他还专门为外公出版的诗集《山居集》题词。</p> <p> 陈子英教授与外公私交很深。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我国遗传学先驱之一,在中国最先开展了现代海洋生物学研究,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1931年他在厦大组织成立中国第一个群众性海洋学术组织中华海产生物学会,并任该会主要负责人。1934年他又与秉志等三十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产于厦门同安刘五店海域的文昌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是五亿年前脊索动物的祖先,陈子英对它进行研究,于1931年发表《中国文昌鱼一个雌雄同株标本的研究》,1932年发表中国文昌鱼第一篇分类学论文《福建南部厦门文昌鱼的历史》。当年他曾请外公吃文昌鱼,外公即席口占两首七律,其中有“坐傍秋灯啖素鱼”和“味同鲈刽列奇蔬”之句。</p><p> 张希陆教授为我国奥运先驱、南开大学创办人、校长张伯苓的长子。其夫人张淑贞是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平群的胞妹,曾任天津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校附属幼稚园教师。张希陆教授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来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资格到美国留学,回国先到南开大学,再到厦门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科研,与外公有同仁之谊。抗战爆发他与其他几位教授离开厦大时,外公特地赋诗赠别,前半首为“客中送客别情牵,又是沧桑列眼前。著作等身堪寿世,论交异地亦奇缘。”</p> <p> 照片中的教授许多都是江浙人,与外公是同乡,乡情深厚。如陈子英教授是江苏吴县人,教育学心理学家杜佐周教授是浙江东阳人,会计学家陈德恒教授是浙江嘉善人,教育学家孙贵定教授是江苏无锡人,银行学家冯定璋教授是江苏武进人,缪篆教授是江苏泰州人。</p><p> 说到缪篆教授,还可以多说几句。他在厦大曾与鲁迅同事,鲁迅先生1926年11月17日的日记记载:“下午校中教职员照相毕,开恳亲会,终至林玉霖妄语,缪子才痛斥。”其中的缪子才即为缪篆,时任哲学系教授。据说他嗜书如命,在乘海船赴厦大任教途中,坐在船头专心致志地看书,浑然不觉风高浪险,家人频频惊呼,他仍不为所动。传说他还有一个奇特的习惯,读完一书,就把最重要的几页撕下来,其他扔掉,可见其记忆超人。他专门为外公1932年出版的诗集《逭暑集》作序。他还是当代画家范曾的外祖父。</p> <p>(本文已刋于2020年8月出版的《老照片》杂志第132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