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deep="9"> 伍伯聪 撰文<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许书纪先生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许经明,是晚清的秀才。许先生自小聪慧好学,饱读诗书,文学功底厚实,且为人正义。解放前就积极参加和支持地下革命工作,创作多部地方革命戏剧,宣传抗战戏剧等。解放初期,率先将本地民间流传的“陈三五娘”故事整编成梨园戏剧,而长期广泛地流行于闽南及东南亚地区。他是中国第一届戏剧家协会会员,是本地区德高望重的资深学者。本人学生时代起就与许先生一家较为熟悉,时常受其教诲和启发,一些往事,令人难忘,值得回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 “大块文章”的“文章”<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闽南地区,凡有新建的楼房,大多在其楼上的正中处,建一凸起的小牌楼,须雕上图案和造型,并写上显眼的几个大字,多数写有“XX楼”“山川毓秀”“大好河山”“国泰民安”“国富民强”“锦绣江山”等颇有气质的字眼,来增添建筑的气势,这些已成为了闽南地区民居楼房大建筑的“标配”。 记得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在许先生家,见到一位先生的熟人,其老家的楼房即将落成,前来向许先生请教,为其拟定词句并求字。只见许先生稍加思索,便提笔书写了四个大字“大块文章”,字体方正有力,但从字面上看,就是不明白其含义,记得许先生当时解释说,这是古时候类似于锦绣江山的另一说法。由于我们这一代人,文革时所学习的语文基础基本是“老三篇”“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诗词”等,古文的学习基本空白,同时当时的条件,无心,也难以进一步查阅其出处和含义,就只能铭记在心几十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最近,笔者利用闲暇时间,浏览百度,查阅了其具体的解释和出处:“大块文章”语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的“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此语中,“烟景”是美丽的风景,“大块”是自然大地,“文章”是错综的花纹,华美的色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况且阳春三月用美丽的风景感召我,大地又给我以锦绣般的色彩。通过此番解释,就明白了许先生将“大块文章”题于新落成的楼房之上,既不落于俗套,又适合物境的绝妙之笔。<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二 一个关于“美”的传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对于美的表达语言颇为丰富,如对女性有:“貌美如花”“羞花闭月”“亭亭玉立”等等。对男性则有:“一表人才”“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等等的常用词句。现代称呼英俊的男子则常用“靓仔”“美男子”等。然而,在古代,闽南地区对年轻英俊的男子则另有专门的称呼。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记得有一次,听许先生讲述了一个关于民间美男子称呼由来的传说:在古代,年轻的女子,平时不出家门的“闺秀”与年轻男子的接触机会较少,青春妙龄的女子们往往利用参加庙会或者民间的传统活动等机会结伴出门参加活动,既可开开眼界,又可物色心仪的男子。在流动的人群中,如果女子觅见一位英俊心仪的男子,为了传达爱慕的信息,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感应,又羞于呼叫陌生的对方,如何交流呢?这些参加活动的女子就想了一种既能表达爱慕信息,又能让对方能感应,同时既文明又含蓄的方法:每人出发前随身准备一些花朵,见到心仪的男子时便向其“投花”,如果一位男子沿街受到众多的女子“投花”,则说明该男子是公认的“美男子”,因此“沿街投花”简称“沿投”就成了闽南话中对美男子的称呼了 ——“沿投”或“沿投块”。一群青春萌动的女子,成就了这样一个美的传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三 戏剧家的“情景实验”<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许先生于解放初期就因其整理的民间戏剧“陈三五娘”而享誉戏剧界,是泉州梨园剧团深受大家敬重的专家。由于解放初期国家的制度不够不完善,许先生曾遭受到一段不公的人生的挫折。讲述本故事情节,还得先从其遭受挫折的经历说起。解放初期,当时的泉州地区文化局的一位领导马某人,正管辖梨园剧团,此人堪称人面兽心,道德败坏,利用其权力,多次非礼剧团女团员,当时,许先生见状义愤填膺,仗义阻止和揭发其不齿行为。此人便怀恨在心。更为不幸的是上世纪50年代福建本地的“反地方主义”运动,加上马某人暗中使坏,许先生不幸卷入这场政治漩涡,被冤枉判刑7年,受尽磨难。直至服刑第5年之际,“反地方主义”的错误得以纠正,同时,马某人因再次对当时来泉州交流演出的天津曲艺团(河北梆子)的一位女演员施行非礼,之后那位受辱的演员到天津后立即到上级控告,最终东窗事发,马某人被处分,此时,许先生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重返工作岗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听许先生讲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德化劳改农场的事:当年,许先生曾一度负责养鸡场的饲养工作,他观察到,在日常的投食时,发生众鸡抢食,总有一只鸡受众鸡排挤,每次都被啄得成“臭头鸡”,到底此只鸡因何特征标记才会引起众鸡的“欺负”呢?为此,许先生做了个实验,他把这只“臭头鸡”的鸡冠,涂上墨汁后,将它重新放回鸡群中,此时,居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场面:这只平时饱受“欺负”的鸡,在鸡群中突然变成了王者,总反啄其他鸡,并抢食在先,完全成了鸡群中的“黑张飞”!。一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在许先生那儿成了“戏剧性的试验”场景! 这个试验结果,似乎揭示了一些现象:1 虽然“人不可貌相”,但表象也往往具有欺骗性。 2 竞争者具备自信心加上合适的表象,也是克敌制胜的一种“正能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善于观察生活,从简单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规律,挖掘和提炼美的精华,总结出哲理现象,是作为戏剧家的许先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此可见一斑。<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许书纪先生在他的97载的人生经历中,坚持正义,坚持学习,为社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位很值得我们晚辈敬仰和追忆的长者。仁者寿,智者乐且寿,便是对其人生的朴实写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20. 2. 6)<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 <h5>泉州美食街牌坊镌刻的许先生所编撰的对联:</h5><h5> 小天地大场合留我一席</h5><h5> 品人物说古今饮他几杯</h5> <h5><p></p><p> </p><p><br></p><p></p><p> 许书纪先生简介</p><br> 许书纪,又名纪生<1912-2008>,许集美先生的胞兄(三兄)。1941年投身抗日洪流,组建晋江县二抗剧团,宣传抗日工作。1945年5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在闽南和香港一带积极开展活动。<br>建国后,任晋江县首任文化馆馆长,1954年奉命组建闽南戏实验剧团(现省梨园剧 团)任艺委会主任。1957反地方主义,被错判为反革命,受尽磨难,1963年获平反。1983年办理离休,享受县处级生活待遇。<br> 许书纪是新中国第一批、泉州市第一个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是当代知名剧作家和楹联家。他学识渊博,在编剧、音乐、诗歌、楹联、书法、美术等方面造诣颇深,独树一帜,获奖甚多。他去世后,2010年入选“晋江当代著名文艺家”(全部仅七人入选,其中包括四个旅外名人,实际只有三人生活在本地)他被誉为世纪文化老人,编入晋江文化丛书,载入了晋江史册。<br> 他改编的梨园戏“陈三五娘”获大奖后还拍成电影,成为传世之作。六十年代初,他创作的泉州地下斗争现代戏“刧狱记”(订名黎明曲),后来被改编成8集电视剧“刺桐花红”。<br> 他在1941年参加晋江县第二抗剧团时所编写的抗日歌曲传唱至今,入选泉州市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音乐演唱会。<br></h5> 许先生的部分作品 <h5> 晚年仍精神矍铄,笔耕不息的许先生</h5> 出版于2005年的许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