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座迷人的山水洲城

依恋

<p>  在浩翰无边的银河里,有一颗闪亮的主寿星辰——长沙星;在中华神州的大地上,有一座迷人的山水洲城——长沙城。</p><p> 长沙,别称星城,它是一座闻名中外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p><p> 长沙,历经3000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岳麓书院等历史遗址。</p><p> 岳麓山、湘江、橘子洲是大自然赐予长沙最宝贵的礼物,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历史上遗下了太多美好的华章:</p><p> 长沙,无数先哲贤良与之结缘,屈原、贾谊就曾居于此;</p><p> 诗圣杜甫留下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千古绝唱;</p><p> 宋代朱熹、张栻“岳麓会讲”,对中国思想史的交流发展,其影响巨大;</p><p> 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驻足于橘子洲,激扬文字,指点江山。</p> <p>  1925年寒秋时节的一天,毛泽东独自来到橘子洲头,面对奔腾不息的湘江水,胸怀激荡,浮想联翩,写下了壮怀激烈的《沁园春·长沙》:</p><p>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p><p>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仰天长问,凝结了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将走向何方的深深思考,抒发了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和满腔豪情。</p> <p>  橘子洲,浮卧于湘江之中,绵延十里,以盛产美橘而得名。</p><p> 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矗立于橘子洲头,展现于湘江两岸。雕像的头部充分刻画了一个在橘子洲头沉思、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他那宽广的肩膀犹如一座巨大山体,惊涛裂岸,气势恢宏,伟岸壮观,如同大河大川溶于毛泽东的博大胸怀。</p><p> 夜幕下,毛泽东雕像栩栩如生,绽放光芒,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让人仿佛看见了当年32岁的毛泽东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p> <p>  夜暮下,橘子洲上,横跨湘江而过的橘子洲大桥,恢宏大气,灯火辉煌,扮靓了湘江,点亮了星城长沙。</p><p> 山、水、洲、城,仿佛一副流动的画卷,让人陶醉;于橘子洲漫步,观麓山红枫,眺湘江北去,望星城美景,赏满树橘红,吟主席诗赋,其乐融融,让人恋恋不舍,留连忘返。。</p> <p>  湘江之滨、岳麓山脚下、爱晚亭旁,山清水秀,景色优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就位于这里。</p><p>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一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于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p><p> 湖南大学起源于岳麓书院,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1950年8月,毛泽东为其亲笔题写“湖南大学”校名。</p> <p>  毛泽东塑像矗立于东方红广场上,为千年学府永添光辉。</p><p> </p> <p>  东方红广场边的自卑亭。</p> <p>  湖南大学之后,便是岳麓书院,书院山门上悬挂着“千年学府”匾额。</p><p>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历经千载,兴学不变,真正称得上是“千年学府”。</p> <p>  山门之后是赫䂀台,当年,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早起爱上岳麓山顶观日出景观,每当看到日出,便拍手称颂″赫曦”,后来,书院主教张栻便在此建了赫曦台。</p> <p>  赫曦台之后,是岳麓书院大门。</p><p>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p><p>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悬挂于大门正上方。</p><p> 自此,岳麓书院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p> <p>  书院二门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额,两侧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翰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p> <p>  岳麓书院讲堂,这是书院讲学的中心场所。</p><p> 讲堂内正中上方悬挂二副御匾。“学达性天”是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为表示对理学的推崇,御书“学达性天”,赐于岳麓书院。</p><p> “道南正脉”御匾是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朝廷为给天下书院树立榜样,表彰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颁赐御书“道南正脉”匾。</p><p> 讲堂上摆放的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朱张会讲”而设的。当年朱熹、张栻岳麓会讲盛况空前,听讲人数达数千,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p> <p>  书院中轴线的最后一重建筑是御书楼,这里是书院藏书的地方,“御书楼”匾是集理学大师朱熹的手迹而成。</p> <p>  书院南侧,古树翠竹之间,张栻大儒的雕像立于这里,他峨冠博带,一手拿书一手抚剑,深邃的目光凝视前方。</p><p> 张栻,字敬夫,号南轩,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始,主教岳麓书院,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p> <p>  书院的南侧是一个园林——百年轩,园中麓山寺碑亭里安放着麓山寺碑。</p><p> 麓山寺碑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丹,江夏黄仙鹤镌刻,因其词章、书法、刻艺三者俱精,故有“三绝碑”之称。</p> <p>  书院的北侧是文庙,也称为孔庙。</p><p> 过棂星门,右侧被称为“万仞宫墙”的照壁前面,矗立着孔子行教像,塑像面对着大成门。</p><p> 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画像,万世师表匾额悬在其上。</p><p> 在古代,文庙对于岳麓书院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p> <p>  岳麓山,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72峰最后一峰,称为灵麓峰。南北朝刘宋《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p><p> 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我对岳麓山红枫景色情有独钟;12月初的一天,我来到了长沙。</p><p> 从书院后门而出,三步并做两步,便到了赏枫胜地爱晚亭,此刻红枫红了;远远望去红枫绿树相映成趣,爱晚亭倒影于水中,景色迷人。</p> <p>  爱晚亭,岳麓山名胜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p><p>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诗人杜牧这首《山行》,是不是描写的岳麓山景,不得而知;不过,在清代,将当时的红叶亭改为爱晚亭,却是真正的缘于此诗。</p><p>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常与蔡和森等聚于爱晚亭,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求,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三字。</p> <p>  岳麓山没有险峰深壑,人们来此更注重它的历史和人文。</p><p> 岳麓山,“儒释道”三教聚于一山,山下的岳麓书院,山腰的麓山寺和山顶上的云麓宫,分别是儒家、佛教和道教的胜地。</p><p> “一座岳麓山,半部辛亥史”。在岳麓山,被列入各级不可移动的文物墓葬,就有80多座,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黄兴墓、蔡锷墓。</p><p> 不过,我来岳麓山,更在意的是“红”,岳麓山的红,浓缩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中湖南人所经历的激荡风云;如今,“红”,早已红遍了全中国;此时,来岳麓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乐融融。</p> <p>  爱晚亭往上,过一座石桥,眼前是一个简朴的单檐六角亭,亭中立有一方石碑,碑上刻有“放鹤”二字。</p><p> 碑的后面刻有“二南诗刻”四字,“二南”指的是宋代岳麓书院主讲张栻(号南轩)和宋代湖南学政钱沣(号南园),后人将宋、清相差600余年的两位文人的诗句刻于同一块石碑上,为小小的放鹤亭平添了一层历史的积淀。</p> <p>  离开放鹤亭顺山间石阶,又见一座六角凉亭,名叫“半山亭”。</p><p> 相传,半山亭原名“蒋公亭”,为的是纪念葬于此处的辛亥革命先驱蒋翊武,后来由于此蒋公和彼蒋公容易混淆而改名半山亭。2011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中,此亭又被改为″翊武亭”。</p> <p>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自古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p><p> 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的一副绝妙佳联至今仍被广为传颂:</p><p> 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p><p> 天心阁阁栖阁,鸽飞阁不飞。</p><p>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按星宿来分,“天星阁”正对天上“长沙星”,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星、祭祀天神的地方。</p> <p>  如今的天心阁有楼阁三层,位于长沙中心城区东南角的古城墙上,它是长沙古城的一座伟岸壮观的城楼。</p><p> 天心阁下的古城墙,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长沙王吴芮所筑,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p><p> 古城墙下,一组“太平军魂雕塑”再现了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攻打长沙城的战斗情景,向世人展示了一曲农民暴动的悲壮颂歌。</p> <p>  天心阁坐落在30多米高的古城垣上,近有妙高峰相伴,远眺岳麓山为屏;登上天心阁,极目四望,星城美景,尽入眼底。</p><p> 天心阁地势高峻,为攻守险要,这里是兵家必据之地;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至今,古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和几尊大炮。</p> <p>  一组崇敬先烈的建筑立在天心阁城垣上一侧,依次为崇烈亭、崇烈门和崇烈塔。</p><p> 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而建。</p> <p>  杜甫江阁,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来到长沙,此处是不能错过的一处圣地。</p><p> 杜甫江阁为缅怀杜甫而建,背临湘江,面向湘江大道,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p><p> 江阁为四层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厚重、古朴、雄伟;江阁的二层为杜甫纪念馆,馆正中为杜甫塑像;江阁的南北连廊为杜甫诗碑廊,因杜甫在世时59年,为表纪念故精选出出59首杜甫诗篇,展现在江阁的南北连廊里。</p><p> </p> <p>  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辗转前往湖南投奔旧日好友、潭州刺史韦之晋,不料,来到长沙时,韦之晋已不幸暴卒。</p><p> 贫病交加的杜甫,只得在长沙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个年头;在湘江边租佃了一间简陋小房,诗圣将其取名为“江阁”。</p><p> 两年多的时间里,杜甫与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诗50多首,留下了: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等名句。</p><p> </p><p> </p> <p>  杜甫在晚年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江阁成了杜甫唯一安身的地方。在这里,杜甫结识了不少新友,还遇到了旧友、大音乐家李龟年,欣喜感慨之中,杜甫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p><p> 公元770年冬,杜甫从长沙前往岳阳的船上逝世,时年59岁。诗圣一生遭遇坎坷,最终没能叶落归根,在江上的船中去世,令人叹息不已。</p> <p>  长沙,既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于这里走出了黄兴、蔡锷等名人。</p><p> 黄兴路步行街、蔡锷路从解放前至今都是长沙市核心城区最为著名的两条马路。</p><p> “黄兴铜像下见”,这是长沙本地人以黄兴铜像为标志性的接头之语,由此可见繁华依旧的黄兴路步行街,在长沙人心里的地位是何等的高。</p> <p>  长沙坡子街,拥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千年老街,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p><p> 坡子街,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被誉为中国四大小吃名街。</p><p> 这里是吃货们的天堂,长沙臭豆腐全国闻名。1958年4月毛泽东视察湖南时,来到火宫殿品尝了臭豆腐,对臭豆腐赞不绝口,此后,长沙臭豆腐更是名声大振。</p> <p>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网红美食街,来长沙就一定要去逛逛太平老街。</p><p> 走在太平老街,能让你心动的,不仅是“古老长沙”的湖湘文化,还有那香味四溢的美食。</p><p> 游人一边逛着古街,一边吃着小吃,很是惬意和快乐;这舌尖上的美食,让人不禁想起诗圣杜甫的诗云:“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p> <p>  长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是已故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家乡。</p><p> 刘少奇故里位于长沙市宁乡花明楼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地,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p><p> 如今,有着非常好听名字的花明楼,已成了旅游胜地,与刘少奇故居交相辉映,共同构筑出这方山水的奇美。</p> <p>  沿百级花岗石台阶,拾级而上,两侧青松傲立;不觉之中来到了铜像广场,广场深远开阔,四周山头连绵起伏,松柏之中簇拥着刘少奇的铜像。</p><p> 铜像神情似微笑,似沉思,满怀沧桑地遥望远方,飘逸的风衣将其衬托得更加伟岸,再现了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使人油然而生敬意。</p> <p>  刘少奇故居,这是一户典型的农家,土木结构的四合院约有二十多间,故居前面为一口水塘,郁郁葱葱的树林环绕在故居周围。</p><p> 故居正门上悬有1980年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p> <p>  刘少奇,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 就是从这个小山冲走出,投入革命,成为世人瞩目的伟人。</p><p> 瞻仰于此,很是让人怀念。</p> <p>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