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师李忠智

风起故里(刘之龙)

<p>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忠智老师不仅在沧州文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在商业、厂矿企业中,在平民百姓中,提起老师大家都耳闻目熟,称赞有加,老师平易近人,有求必应,一视同仁,和蔼谦逊,品德高尚。</p><p> </p> <p>  早在2001年,老师曾自编自导,自筹资金,撰编了十集《漫览沧州》,并在沧州日报整版报道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爱好家乡文化的我被这则消息吸引了,当得知编导李忠智老师还是我的老乡就报着试试看的忐忑心情,“胆大妄为”地去沧县民政局找到老师请教,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老师非常和蔼可亲,还仔仔细细解说,并给了我一套《漫览沧州》全集光盘,我如获至宝,反复看了十几遍,《漫览沧州》以电视片形式生动形象地对沧州文化进行了全新解读,使我对沧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随后大家争相传阅,经常有人对我说:看了李老师拍摄的《漫览沧州》真好,原来咱沧州文化这么源远流长,完全不是《水浒传》上所说林冲发配“凄凉荒蛮”之地啊!或许这正是老师拍摄《漫览沧州》之初衷吧!</p><p> 还得知老师创办了《纪晓岚研究会》,并有会刊,在道东批发市场对面建有《晓岚阁》,向世人展现研究会学术成果,我就不定期地抽空去《晓岚阁》购买每期的《纪晓岚研究》,每每研读,心中对老师以及沧州文化学者所作的贡献肃然起敬。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考究的认真,令人折服!我对老师的认识在每篇文章中、每部著作中得到一步一步地升华!从《纪晓岚故里》《正说纪晓岚》《真实的纪晓岚》《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详注》……中,似乎体会到老师就是现代版的“纪晓岚”!</p><p> </p> <p>  时间走向2017年,南堤村《镜湖书社》的张义通、王润生、高宝如、周如海、王之廷等几位老师和先生,有意将大家多年来积累的文学和书法作品编辑成册,我有幸与时任南堤村幼儿园园长高相超老师也加入到队伍中来,在王润生、高宝如老师的提议下,大家盛情邀请李忠智老师担任主编,老师欣然应允,从此《南堤风华》一书,在老师的精心编排下,紧锣密鼓地操办起来,相超老师不分昼夜,一字一句在电脑上编辑,我们又反复多次修改,老师又多次审核,与老师接触逐渐增多,走近了老师。老师和蔼可亲,为人谦逊,学识渊博,无数次不怕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不图任何回报,亲自编辑、整理、升华。老师对《南堤风华》一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并撰写了洋洋洒洒的美文序言,还费心绘制了精美栩栩如生的一副副插图。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老师,就没有《南堤风华》的问世。此书的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人们争相传阅,沧州博物馆、文化馆、沧州师范学院等都来索书传阅留存!</p> <p>  在后来的日月里,我去沧州办事,只要老师在家,我就去拜访请教,与老师在一起会学到很多知识,与老师在一起非常高兴快乐!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讲人生之幸事:拜良师,结益友!</p><p> 当我来到老师家中,被老师的房间氛围所感染,满架的书籍,宽大的写字台、古香古色的笔筒画筒、处处尽现文雅墨香。玉米皮编制的墩式板凳、荷叶扇、荻草扫床条帚、梃杆盖顶、高梁秸扫地条帚、手绣沙发床罩……物物件件都流露着一种不忘初心爱家乡的情怀。</p><p> </p> <p>(放电影小憩,留下了工作照。)</p> <p>(炯炯有神,等待战机)</p> <p>(着老挝"巴特寮"军装,威武!)</p> <p>(打靶归来!)</p> <p>(冰天雪地,钢铁意志!)</p> <p>(摄影于屯溪市(今黄山市)1969年春天,为向党的"九大"献礼,一团抽调一个人,组成一个班,走访民间工艺美术老人,搜集素材。这张彩照并非如现在的彩照,而是在黑白照片上用透明颜色上色,没想到几十年老师保存得还相当完好,毫无褪色,非常珍贵。)</p> <p>(这是1978年在青海,喜爱马的老师,当年策马驰骋草原,飒爽英姿!)</p> <p>(这是老师在1975年援老时一个连和一个排的合影,至今与战友们还在联系和聚会,战友情,兄弟情!生死情!一生情!)</p> <p>(这是在老挝部队时,原稿特写,1975年老挝在稻田地边过沷水节,树上的"高声"随时都会在高空发生巨响,以示喜庆丰收之情,人们欢乐地跳着圈舞。注:“高声”是在竹杆上端绑上类似'钻天猴'的燃放花类,人们攀到树上,再登上梯子,再举高'高声'点燃后升入高空燃放!)</p> <p>(这是速写老挝医院门前,前来治病形形色色,贫贱富贵等各类人物。)</p> <p>  老师是现沧县兴济镇东姜庄人,原先也是和我一个“北桃杏公社”的老乡。出生在共和国未成立之前的1947年12月,父亲母亲是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民。在三年困难时期,小学毕业放弃上初中,回家务农,与父母一起农田耕作。耕作之余,到处寻书阅读。1965年在援越抗美时期应征入伍,在部队的大熔炉里,老师如鱼得水,因有天赋爱画画,迅速成为美术骨干,经常画幻灯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大锻炼大提升,并多次获奖。另外还自学了初中高中语文课程。</p><p> 当兵的宿命大多数是要转业的,老师也不例外,在部队十五年生涯后转业到沧县电影公司任职,老师更加刻苦学习,报考了河北大学中文系函授班,三年苦学,文学功底夯实,得到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赞赏,以致于在拥军支前活动中,沧县被评为全省“拥军支前模范县”。后来又任副乡长,副镇长,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又派往北京任沧县驻京办主任,回县后任县民政局副局长到2002年退居二线。</p><p> </p> <p>(1975年,老挝野战医院外景)</p> <p>(速写乌鲁木齐岚园一角)</p> <p>(阅微草堂,纪晓岚故居)</p> <p>(这是老师亲自设计“纪大烟袋”的大烟枪,生铁铸成,长达8.2米,重21吨。堪称世界之最。老师并撰写了气质不凡的“烟袋铭”)</p> <p>(老师精心画作的小扇面,色彩鲜艳逼真。)</p> <p>  老师才华横溢,文章速写插图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人物景物中心突出,情感世界丰富,在沧州文化界插图速描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留下影像的,经过老师的寥寥几笔,当年情景再现,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其实老师不仅速写插图画得好,彩画更是优美,水平更高,其中一副蝴蝶的扇面画,巧夺天工,美仑美奂,再配上自己的一首小诗: </p><p> 夏日寻芳玉扇挥,</p><p> 悄声扑打动轻微。</p><p> 清风一掠无踪影,</p><p> 蝶到手中扇里飞。</p><p>更是锦上添花,无比精神。</p><p> 老师的文章语句优美,朗朗上口。有思想力!有想像力!有感召力!《纪晓岚文化园》中,有一老师亲自设计的巨型烟袋,其中《大烟袋铭》就是老师的杰作:</p><p> 奇哉烟草,香缕漫萦。驱寒辟瘴,兴奋神经。</p><p> 吸抽成癖,难戒难停。《神农》未载,南美原生。</p><p> 移诸吕宋,中士始萌。明清之际,迅速风行。</p><p> 乾隆一代,嗜者营营。下逮舆隶,上至公卿。</p><p> 衔管喷雾,烟袅云腾。精制烟具,异彩粉呈。</p><p> 切丝揉叶,绣囊装盛。铜锅木管,玉嘴晶莹。</p><p> 晓岚学士,是为烟星。长杆巨斗,冠盖九城。</p><p> 锅装四两,氤氲陶情。私邸宫苑,吞吐全程。</p><p> ……</p><p> 作者胸罗万象,心织笔耕,触手生春,援笔立成!</p><p> 大斤石材公司的老总穆远方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商,多次出资支持老师们的文化创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大斤”这响亮又有内涵的公司名字,就是老师拟定后开始使用的。天下为大,匠心为斤。老师激情盎然,豪气满怀地写下了气势雄浑深厚的《大斤记》:</p><p> ……</p><p> 盖斤者,斧也;大斤者,巨斧也。盘古开天,吴刚斫桂,无不运此而作;遂石初民,利器唯石,石斧即其一。以神之恃,民之先标名之,正可据文化之源头,占行业之先机也。</p><p> 又,天下为大,匠心为斤。采石岳之云根山骨,撷九州之天韵神工;学郢人运斤成风,法孟生匠心独运。博收十取,施以精技,正石业之至高追求也。</p><p> 斤,又分量也;大斤者,沉重也。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于是乎含蕴其中矣。</p><p> ……</p><p> 为廊坊市黄庄子村史馆盛世馆撰联:</p><p>翻身解放,趁战火消弥,家园重建昭天下,扶贫济困,苦辣酸甜俱品尝,竭力尽心循大道;</p><p>追梦腾飞,沐春风浩荡,改革肇兴誉冀中,升级转型,农工商贸皆繁盛,扬眉吐气唱高歌。</p><p> 院内凌霄树有老师的《凌霄小记》尤如一朵瑰丽的花朵,吸人眼球:</p><p> 花朵曼妙,志在凌云冲霄;</p><p> 枝叶扶疏,坚韧不屈不挠;</p><p> 生命顽强,耐得干旱瘠薄;</p><p> 一旦土肥水足,即刻花繁叶茂。</p><p> 凭借五风十雨,藤曼奋力攀援,不断登高。</p><p> ………</p><p> 老师的文章对联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读老师文章如沐春风,如享阳光雨露。</p><p> 其实老师最大的才干是:寻访爱心有志人士,筹集善款的整合能力;上通政府,下达百姓,游刃有余的组织能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社会效益组合能力;说干就干不畏困难的执行力!传播家乡文化正能量敢为人先的魄力!</p><p> </p> <p>(老师在与中华诗词学会联合举办纪晓岚逝世二百周年时宣读祭文!)</p> <p>(与中华诗词学会成员合影留念)</p> <p>(同期进行的海内外诗词大赛作品评选在北京举行!)</p> <p>(老师精心设计的《纪晓岚文化园》)</p> <p>(三枚铜钱,诠释了纪晓岚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的诗意人生,同时又蕴含纪晓岚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p> <p>  老师学习刻苦,对学术严谨务实,一丝不苟,不辞劳苦,从来不死读书,独坐办公室,而是广交天下朋友,四海之内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入国家图书馆,下民间搜集,“上够着天,下摸到地”。老师经常讲: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理想有目标,理想想象是空中楼阁,要登上楼阁需要寻找第一步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迈上去。《弟子规》中讲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前面四个方面都是为后面“笃行”做准备的,如果没有脚踏实地去执行去落实,再高学问也是空中楼阁。孔子又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光学习不行,要付诸于行动。正如老师所说,先干起来再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执行者,一位强有力的文化传播者。长期以来,研究学习沧州文化,研究纪晓岚的学者不在少数,而老师是一位践行者,有胆量有魄力。亲自编导十集《漫览沧州》并推向社会。亲身独自一人去新彊考察纪晓岚二年流放生活经历。组建巜纪晓岚研究会》竖起一面旗帜,并发展壮大,抛砖引玉,吸引集合了大批有志学者,创办会刊,大写沧州,宣传沧州,开发沧州,文化兴沧,助沧州经济腾飞。各项学术成果达一百多万字,在全国得到认可。在纪晓岚逝世二百年之际又与中国楹联学会合作,进行了纪公公祭,征集全世界华人诗词对联活动。正如辽宁张振华先生的五律诗中所言“一人荣郡望,天下重沧州”,此次活动因“纪晓岚”而使沧州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这次大范围高层次的活动,为沧州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老师的文化贡献也因此被社会各界而公认。</p><p> 2009年6月,由老师主持修建的《纪晓岚文化园》正式开业,文化园占地70余亩,建有宦海书丛馆、阅微草堂、滦如槐姑室(滦阳夏录、如是吾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九十九砚亭、文漪阁等仿古建筑,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亲的乡土气息贯穿着整个文化园,古朴典雅,曲经通幽,别有洞天,独具匠心。此景点的落成,是沧州对外开放的又一闪亮名片,对现在将来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文化力量。</p><p> 2011年9月,坐落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岚园》,也是有老师提供大量史实资料才得以圆满完成,使之更加充分地展现了纪晓岚智慧的一生,提升了《岚园》的文化内涵。</p> <p>  2019年,老师74岁高龄,仍以顽强的毅力,不分昼夜在短短2个月内完成了《兴济风物》的编撰并出版,搜集,组织、留存了家乡本土文化资源,为2019年兴济全国千名古镇沧州旅发大会献上了一份厚礼。</p><p> 2014年10月,老师从纪晓岚研究会会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直到现在未能清闲,曾参编《沧县文史资料》,出任《二炮建团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主编,编辑出国援老的《援老抗美回忆录》,《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p><p> 老师毅然那么年轻,手机电脑仍然那么熟练,头脑仍然那么灵活,文思仍然那么敏捷。卸任不歇肩,离职不离岗,老骥伏枥,夕阳更红!</p><p> 李忠智老师的勤学笃行精神,永远激励着沧州文化学者砥砺前行!也永远是我等普通学习者的老师、楷模!榜样就在家边,就在身边,我们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一位乡贤而骄傲!而幸运!而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