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大同晚报·印象大同》发表《话说兰池书馆》

原创/老大同忆旧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话说兰池书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大同古城内大西街北侧的兰池街,解放前至上世纪50年代末曾是大同最热闹的集市贸易场所,也是曲艺活动的集中地。因为这里居民多,跑买卖的也多。书场周围少不了卖吃的卖喝的,还有茶馆儿、小人书铺这样的小买卖,热闹的集市贸易场所为兰池街成为曲艺活动的集中地创造了条件。</p><p><br></p><p>  旧时大同的曲艺艺人,有露天说书的,但很少,大多是找一间比较宽敞些的房屋。兰池这儿茶馆有七、八家,各家茶馆同时又都是说书馆。书场借用茶馆为的是场所幽静,书客便当,听客舒适。</p><p><br></p><p>  当时,这里迎门垒起个尺把高的砖台,站在上头面对着听书人。一把扇子、一张小方桌和一块醒木就是说书者的全部道具。凭它可演出无人的旷野和千军万马的战场来。当然,演唱西河大鼓的又配以鼓板道具,也可运用特长吸引书迷。</p><p><br></p><p>  书馆的门前,总是挂着个木头牌子,上面横着一行写着说书人的姓名,下面竖着大字写上评书或西河大鼓书的名称。</p><p><br></p><p>  书目大都是长篇的,有极强的连贯情节,往往是一讲就要半个月,如《说唐》《三国志》《封神演义》《杨家将》《水浒》等,再加上说书艺人的添彩活儿、卖关子,听来十分引人入胜。当时名噪一时的评书演员有柴大虎、苏庆玉、张镇乾等人,西河大鼓演员有康德祥(人称二康)、席玉亭、康巧玲等。</p><p><br></p><p>  当年,听书人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要不然每每都是风雨无阻,天天准时到场。在早,听书人多是托鸟笼的主儿,有钱也有的是闲功夫,往书场里一泡就是半天。为了迎合市井俗人,说书人往往也会在神魔、剑侠故事里掺上不少狎邪的玩意儿,书曲演员也常常被不良之徒取乐打哈哈。不过,因为来听评书和鼓曲的大多是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当然服务必须周到细心,付出的劳动多,票价又不宜太高,这样就吸引了不少老书迷成为常客,他们坐在摆开的长条凳上乐不可滋,时常是座无虚席。</p><p><br></p><p>  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的书场活动频繁,60年代以后,因书馆赚钱不多,又很辛苦,故此没落下去,兰池书馆日渐暗淡,书场活动也逐渐有所转移,只有少数几家开设在火车站附近。</p><p><br></p><p>  往事如烟,但当年说书艺人的辛酸苦辣让老大同忆起,真是感叹良多!现如今距旧时兰池书馆原址往西不远处的大同潘家园外围的云海曲艺社里,频传大同方言数来宝的佳音,成为大同市的文化名片,大同人闲暇时倒是又多了一处休闲之地,可喜可贺。        刘印军</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66bduf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105.《大同晚报·印象大同》发表《难忘儿时的中秋节》</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