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县文联“艺术老区行”

东南西北

2020年10月15日,兴隆县文联组织举办“艺术老区行”活动,兴隆县诗词协会、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30余人参加了活动。<br>  活动启动仪式在抗日民族英雄孙永勤家乡——兴隆县蘑菇峪镇孙杖子村的“孙永勤广场”举行。<br>  广场上矗立着孙永勤纪念碑和半身塑像,碑文上记载着孙永勤生平。 广场一侧并列十座纪念碑,碑文分别由中国十位将军的后人撰写,宏扬孙永勤精神,鼓舞人民斗志。 仪式由兴隆县文体局副局长、兴隆县文联主席王久侠主持,兴隆县蘑菇峪镇党委书记孟庆华致欢迎词并简略介绍孙永勤事迹,兴隆县文体局党委书记闫海涛、兴隆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王金石分别讲话。兴隆县委党校张副校长出席了仪式、 艺术家们聆听讲话。 <br><div>  艺术家们在这里合影。</div> 广场的对面就是孙杖子村村委会,仪式结束后艺术家们到这里参观孙永勤事迹展。 艺术家们参观“民族英雄孙永勤”展览大厅。 展览共分为九个部分,讲解员依次讲解。 第二部分,前言。 1893年,孙永勤出生在原热河省(现河北省)兴隆县黄花川村(现孙杖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读书习武,铸就了他正直的人格,周恤贫寒成为了他生活的准则。为保护家乡父老,抵御匪患侵害,他毅然组织成立了自卫团,乡亲推举他为自卫团团长。 日寇侵占承德后,为了抗击日寇,1933年12月11日,孙永勤成立了民众军,组织发动了黄花川农民抗日大暴动,这支开始只有16人的民众军,在孙永勤带领下壮大,连战连捷,军威大振,所到之处,开仓济贫,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 后来,孙永勤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 民众军”为“抗日救国军“,亲任军长。“抗日救国军”连战连胜,使受奴役的百姓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抗日救国军”迅速发展到四个大队,一千多人。<br><br> “抗日救国军”转战于长城内外的兴隆、承德、宽城、青龙、遵化、迁西、平泉等地,摧毁日伪据点100多处,歼灭日伪军5000多人,给日伪势力以重创,队伍迅速发展为四个大队,共5000多人。 1935年5月24日,日军少将酋川在飞机上亲自指挥日军一万五千余人,用大炮摧毁抗日救国军阵地。孙永勤率军掩护一千四百多战友突出重围后,于十二时十五分,遭受日军扫射而壮烈殉国,时年仅42岁。 1935年8月1,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告全国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称孙永勤为抗日民族英雄,名字与吉鸿昌、瞿秋白、方志敏等并列。 “八一宣言”全文。 孙永勤的英雄事迹名垂青史,他的后人们立誓继承其遗志,发扬其爱国精神,把家乡和祖国建设得更好。 之后,艺术家们返回蘑菇峪,参观了该镇扶贫移民小区。<div>  蘑菇峪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秉承孙永勤的革命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成绩显著。<br>  这六栋崭新的居民楼,是镇里的异地搬迁扶贫工程,帮助近500口人摆脱了贫困,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div> 小区的环境优雅。 大家认真听取孟书记介绍。 再后,参观了伪警察署遗址。 日伪时期“集家并村”后的“人圈”遗址。 当年人圈的围墙残垣,这是人圈的门口,台阶还是原来的。<br> 活动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是“解放”村,领略那里天然美景。<div>  我们就在此山脚下的农家院午餐,享受乡间传统的美食。</div> 这里是革命老区,过去交通闭塞,现在一路柏油、水泥路,我们的大巴车畅通无阻。 公路的南面远望,那是著名的“五指山”。它是抗战时期雾灵山根据地的三大战场之一“五指山根据地”的核心地带。 近处的秋山秋树五彩斑斓。 吸引得摄影家快门频按。 画家们就地写生。 画家戴铁松的画稿已然成形。 一整天的“艺术老区行”活动圆满结束,艺术家们却任重道远。他们决心继承和发扬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宣传家乡、建设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