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弘扬龙江精神(原创)

鄭吳章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10月18日,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组织50多位会员到漳州高新区颜厝镇上洋村港口社革命老区村,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开展“不忘初心使命,弘扬龙江精神”&nbsp;主题党日活动。</p><p> 上午9点正,中共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兼合式支部书记、会长陈建英一行50多人在上洋村党支部书记蔡艺鹏陪同下,参观了李金发故居,缅怀革命烈士,聆听讲解员讲述李金发先烈的革命事迹,并参观了上洋村的村容村貌,感悟革命先驱的艰辛,感受老区建设新面貌。</p><p> 随后,驱车到榜山镇洋西村龙江精神纪念园,在林兆明馆长陪同下,参观龙江精神纪念馆。龙江风格诞生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年代,但它却是超出地域、跨越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所提倡大局精神、全局观念,奉献精神、协作观念至今仍然值得弘扬。</p><p> 诏安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一行3人参加此次活动。</p> <p>上洋村支部书记蔡艺鹏详细介绍李金发故居目前的规划状况,下一走的计划方案,要求相关部门重视,大力弘扬革命烈士精神,别让烈士流血又流泪。</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在李金发故居,会员们聆听讲解员李十二讲述李金发先烈革命事迹</span></p> <p> 漳州早期党和游击领导人李金发</p><p><br></p><p> 李金发(1907—1932年),漳州南乡四社港口村人。少小时读过几年私塾,13岁休学到漳州城广源布店染坊当学徒,后到田下鼎兴染坊做工。1926年参加丝纱染织工会,接着被选为丝纱染织工会主席,并领导该工会工人取得“二五”加薪和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的胜利。1927年春,参加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同王占春深入漳州南乡组织农会,建立武装并领导广大农民掀起“抗捐、抗税、抗息、抗租、抗伕”的“五抗”斗争,还带领农民武装严惩半林圩的捐棍郑仪水,木棉庵的税虫陈庭禄,极大地鼓舞了农民抗捐税积极性。  </p><p> 1929年9月6日,他与王占春带领农民武装袭击南乡何里庵反动族长会议,击毙反动族长11人。1930年11月,李金发任中共漳州县委书记,1930年冬,中共漳属特委组建,兼任中共漳属特委委员。随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任支队政治委员。后来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从此同陶铸、王占春一起领导支队转战漳州南乡、程溪和靖和浦边区一带,狠狠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1931年7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成立,李金发兼任委员。1931年冬,李金发、王占春等随同邓子恢一道到小山城、龙岭、龙溪墟一带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靖和浦边区根据地。1932年2月,为兼顾老基点的工作,李金发从小山城返回南乡。当天深夜,他冒雨回四社老家。由于叛徒的出卖,李金发等3人被捕禁于漳州监狱。在狱中,李金发同狱中三个战友疏通看守,挖通了监狱墙洞,越狱逃到上洋浦里村交通员洪麦家中,继续进行斗争。同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东路军进军闽南,李金发则留在南乡做好配合中央红军进漳的工作。他带领游击队员收缴散兵的枪支,分发宣传标语,发动农民群众烧田契、分粮食。4月19日下午东路军攻克天宝,傍晚已迫近漳州城郊。当晚李金发陪同邓子恢在古县大庵召开千人群众大会,会议结束时已接近午夜,李金发随即带领10多个游击队员率先挺进漳州。当他走上漳州新桥头时,被敌守桥哨兵开枪击中腹部,流血过多,于黎明前牺牲,</p> <p>参观李金发先烈故居旧址后,全体会员来到龙江精神文化园参观学习!</p> <p>   漫谈龙江精神</p><p><br></p><p> 龙江风格诞生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半个多世纪历史长河的淘洗下,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已经逐渐被时间湮没;而与龙江风格相关的人、相关的物、相关的事却在激流的冲刷下放射出更加夺目、永不泯灭的光芒。为了保存龙江风格的“光芒”,龙海人民先后四次建了龙江风格馆。</p><p> 一,龙江风格的由来</p><p> 龙江又名九龙江,位于福建省南部。《八闽通志》有九龙戏于江的记载,九龙江因而得名。九龙江是漳州市第一大河、福建省第二大河,由北溪、西溪、南溪组成,流域在东经116°50′-118°02′、北纬24°12′-25°44′,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其中漳州境内流域面积7566平方公里。北溪为九龙江干流,河长285公里。北溪自龙文区口社入境,流经江东、马崎、长洲、澳头,至大沙洲与西溪汇流,流经海门岛入海,龙海境内河段长4.1公里,年均流量25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1.39亿立方米。西溪为九龙江最大支流,流域面积3940平方公里。西溪自龙海颜厝镇下庄,流经丹州、马州、水头、洋西、北溪头,至大沙洲与北溪汇流,境内河段长10公里,年均流量11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6.57亿立方米。总之,两大支流在龙江风格的原产地,即今龙海市汇合。</p><p> 历史上,地处九龙江下游的龙海是以拥有充足的水资源而又缺水闻名的。1963年春,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肆虐龙海大地。为了抗击特大旱灾,抢季节、抢农时,保证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在龙海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投入艰苦卓绝的抗旱斗争。在九龙江西溪堵江截流引水过程中,榜山人首先作出自我牺牲,淹掉1300亩小麦、秧田,确保堵江工程的顺利完成和下游10万亩稻田的灌溉用水,经过科学运筹、奋力拼搏,始于“丢卒保车”,终于“卒车俱保”。人们把这种“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精神誉为“榜山风格”。后来,随着抗旱斗争的深入,“榜山风格”在整个九龙江流域推广普及,海澄玉枕、角美沙洲等都“舍局部,顾全局”,最终形成境界高尚、内涵丰富的龙江风格。这是龙海人民发扬大局精神,以集体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龙江风格轰动全国,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学习的榜样和时代精神的楷模。龙江风格是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党风正,民风好。只要我们的党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榜山人明知堵江截流淹了自己的田,还是毫不犹豫地派出最强壮的劳动力参加堵江大会战,他们说:“淹千三,救十万,这是‘丢卒保车’,值!”。正如当时群众所说:“过去的灾年是‘当官的花天酒地,市集上黑天暗地,老百姓呼天喊地。’现在的灾年是‘共产党管天管地,抗旱灾惊天动地,老百姓欢天喜地。’”总之,龙江风格的由来不是任何人有意塑造的奇迹,也不是任何人任意总结出来的典型,更不是从一般教科书中简单演绎出来的形象,而是活脱脱地产生于龙海生产斗争中的真实写照。</p><p> 二、龙江精神纪念馆的历史</p><p> 龙江精神诞生于特定的年代,但它却是跨越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摒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鼓励每个个体的奋斗和追求,但是仍然需要提倡大局精神。过去,有些对龙江风格的宣传带有极端思想影响的痕迹,但这无损于龙江风格的光辉,龙江风格与时代同行。龙江风格,与龙江风格有关的人、物和事,不会被历史遗忘,也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正因为如此,龙海人民在龙海先后经历了四次建馆。</p><p> 现龙江精神纪念馆建在龙江风格的诞生地洋西村,洋西原称窑西。洋西村宋属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十一都,明属龙溪县十一都文山社,清属龙溪县十一都郑黄高保。龙江风格诞生时的1963年,洋西属龙海县榜山人民公社洋西生产大队。现全村有4586人;村域总面积4.2平方公里,村民历来以农业种植粮食为主,烧制砖瓦副之。目前以“龙江颂文化园”为核心,分南北两线。其西区延伸至中心城区,东区延伸至江东古桥。“龙江颂歌”核心项目:包含宝珠岛环境整治提升和“古窑陶艺文创园”两大工程,建设凌波碧水广场、环岛绿道、景观桥和陶瓷艺术馆、陶艺工坊、修缮砖窑作业棚、江上农家菜馆等项目。宝珠岛环境整治提升主要建设1.3公里环岛慢道、景观桥和绿化提升。目前区域内花田、花海种植,环岛慢道,景观桥已完成使用。龙江精神纪念馆就建在古窑陶艺文创园内。纪念馆的周边建起了观闸台、亲水平台、景观桥、临江台、瞭望台。通过这些观景平台,人们不仅可以隔江远眺漳州市区的江滨风光,还能观赏到当年堵江截流的洋西水闸的全貌,同时还可以追寻龙江风格的发生、发展、弘扬传承的历史轨迹。</p><p> 三、龙江精神纪念馆的现状</p><p> 现在的龙江精神纪念馆的前身是一座废弃的两层水利管理房,管理房分前后两栋,前栋单层建筑面积78平方米,两层共156平方米;后栋单层建筑面积46平方米,两层共92平方米;整栋管理房总建筑面积248平方米。2014年初,龙海市对管理房进行修旧如旧,今为龙江精神纪念馆的展示馆。展示馆后栋二楼为放映室,前栋楼房为展示馆。展示馆一楼大门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龙江颂”牌匾,馆内陈列着独轮车、人力水车等堵江抗旱的物件,并通过图片与影像,再现半个多世纪前的龙江旧事。馆内的排列顺序如下:一是前言。前言描述了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袭击龙海大地的情景。全县大部分山泉枯渴,水库干涸,大片水田龟裂,人们架设七级水车,但还是有11万亩水田缺水。龙海人在抗击特大旱灾中,逐步形成龙江风格的经过。二是千年旱情。千年旱情介绍了从唐贞元六年(790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间,九龙江流域旱灾的情况,重点指出,1963年的旱情是千年来较大的一次。三是旱情肆虐。描述了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2月,龙海已经四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全县76座小二型以上水库,蓄水量仅有40%,很多水库甚至干涸见底。九龙江支流西溪流量只有2.71秒立方,流量最大的北溪也只有22.5秒立方,南溪已经断流,全县有11万多亩水田缺水灌溉,如不解决引水灌田问题,早季将有一半以上水田要抛荒。四是堵江抗旱。1963年2月6日,龙海县委领导召集榜山、石码、莲花、东园、东泗等公社和水利等部门领导乘船沿九龙江西溪考察水情和堵江地点。决定首堵西溪,在洋西的江面上筑起一条拦江大坝,抬高江水水位,迫使江水通过公字闸进入九十九湾干渠,灌溉下游十万亩水田。当时,榜山公社党委委员徐学文在会上表态:“小利要服从大利,小我要服从大我。”。这就是著名的“舟中会议”,此次会议龙海县委作出了“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堵江决策。五是首堵西溪。一万三千多名民工参加堵江截流大会战。各条战线火速支援堵江会战:“货郎担”来了,医务人员来了,居民漏夜突击缝制堵江工程急需的草袋。经过昼夜奋战,九龙江西溪全长535米的拦江大坝胜利合拢,滔滔九龙江水流入万顷良田。六是北溪堵江。西溪堵江成功后,为了解决角美、紫泥和厦门海沧等公社近十万亩农田的用水,龙海县委决定在北溪堵江引水。北溪拦江大坝历时13天,共有12000人参战,大坝长600多米,高5米,总投工11.32万工日,投资10.54万元,受益面积6万多亩。七是群策群力。全县干群团结一致,因地制宜,采取封江堵河飞架渡槽,开山凿渠,机电抽水,挖井流塘等措施,完成大小抗旱工程近3000处,完成土石方57万方,投入劳力52万人次。八是顾全大局。在首堵西溪过程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舍己为人,丢卒保车,淹掉300多亩即将收割的水麦和甘蔗,及一部分秧田,接待3000名民工,献出5万多斤茅草等义举,为堵江引水做出了表率,以及后来榜山公社“淹千三,救十万”等感人事迹被人们称颂为“榜山风格”。九是团结协作。一些受益的社队主动帮助受损的社队,形成了既保车又救卒,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十是喜获丰收。1963年12月26日,《福建日报》刊发了一条榜山公社喜获丰收的消息。楼上展示馆分为五间。第一间为媒体报道。著名诗人郭小川来到龙海,一篇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记闽南抗旱斗争》刊登在1963年6月2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还配发短评《“榜山风格”的光辉》。同一天,《文汇报》也发表了新华社记者李峰、林俊卿采写的通讯《九龙江畔一曲抗天凯歌入云霄》。两报联手把“榜山风格”首次推向全国。第二间为龙江颂(革命现代京剧)。1972年1月,由中央定为八大样板戏京剧的《龙江颂》,把龙江精神迅速提升为全民的精神。第三间为芗剧《碧水赞》及话剧《龙江颂》,配有电视播放。芗剧《碧水赞》上演了,话剧《龙江颂》晋京演出,在首都北京为各界演出32场,观众多达4万人。周恩来、李先念、邓子恢等中央领导,曹禺、田汉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先后观看。第四间为龙江风格在全国广为传唱,特别是现代京剧把风格推向高潮。第五间为精神传承及永驻。这里藏着与龙江风格有关的书籍,具体如下:一是《纪念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理论研讨文章汇编》。1993年12月,龙海市委宣传部召开纪念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活动,与会专家学者从理论高度总结阐述龙江风格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这是有关龙江风格的第一本理论文章。二是《榜山风格纪实》,1994年,龙海市政协文史委编辑,这是有关龙江风格的第一本文史资料。三是《龙江人寻找龙江颂》,2002年,龙海本土作家年月撰写,这是有关龙江风格的第一部报告文学。四是《瞬间永驻——龙江风格老照片集》, 2003年龙海市委宣传部与龙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共同合编的,这是有关龙江风格的第一本画册。五是《龙江精神读本》,2013年由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龙海市委宣传部合编了该书,这是有关“龙江精神”的第二本理论文章。六是《龙江风格的光辉》,2013年龙海市政协文史委为了整理和保存反映龙江风格的宝贵文史资料,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永放光芒的龙江风格,编印了这部专辑,该专辑着重选载那些亲历、亲闻、亲撰的文章,也包括根据亲历者口述整理的写实文章,其中既有过去已经收入相关文集的,也有这次刚刚搜集到、首次向广大公众披露的文章和资料,特别是那些失而复得的珍贵史料,因此,该书属于史料性资料是有关龙江风格的第二本文史资料。</p><p> 总之,半个多世纪以来,龙海人民始终为能拥有龙江风格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引以为豪。龙江风格不仅是龙海的龙江风格,更是全国的龙江风格;龙江风格不仅是当年的龙江风格,更是永远的龙江风格。历史将永远铭记——我们坚信。</p> <p>龙江精神纪念馆讲解员以图片,沙盘,视频,影像展示,向参观的会员详细介绍龙海人民战天斗地抗旱保丰收的动人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