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的年代到底有多饿?20201017

了一

<p>我是1952年出生,1960年我八岁,我娘分给我一个地瓜面少淀粉(地瓜秸子面)多的大窝窝头我还吃不饱,做了一锅豆面汤子,我喝了两碗,又喝了两碗刷锅水,当时我肚子比心口窝高二指,还觉得饿。</p><p><br></p><p>我娘比很多人的娘能,用衣裳和新旧布去新泰莱芜换地瓜干来,上碾子推成细面掺淀粉蒸窝窝头。给六口人每人一个分着吃。这是最挨饿之时。</p><p><br></p><p>俺村里有职工的家庭比俺家好些,没职工的家庭还不如俺家,俺哥妹四人外出一哥,有些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子弟们的更加挨饿,1961年土地分承包到户,种地瓜秋收虽然吃食单一,总算吃饱饭了。</p> <p>我是从饥荒年代过来的人,那时候整天就是一个“饿”字。我吃过榆树皮、桑叶、麦苗子、豌豆秧、水杂草、水葫芦叶子、茅根、萋萋芽等;同时吃过蛇、老鼠、赖哈蚂、蚂蚱、秃叉子、知了、豆虫、椿树蹦子等,还捡拾过地下的红芋皮充饥……</p><p><br></p><p>饥饿极了,便和母亲哭闹,母亲总是哄我们睡觉,并说:“人是一盘磨,睡倒就不饿。”饿得心里发慌,又怎能睡着呢!</p><p><br></p><p>饥饿,使人也没有了尊严,我曾与一帮饥肠辘辘的小伙伴们,偷食过别人家的东西……</p><p><br></p><p>后来,情况好转了一些,但还是常年“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常年难见肉食油腥,那时候能吃上“一块玉”的“好面”馍(小麦面),成了我们最大的盼望。</p><p><br></p><p>后来总算可以吃上面条了,我记得, 母亲第一次擀面条,是用上级分给的一点豆面,掺上许多红芋面在一起揉合,由于不舍得多掺豆面,总揉合不到一起,下到锅里都成了糊状。第一次吃面条,我一下子竟吃了6大海碗,小肚子给撑得鼓鼓的,几天里都很难受。</p><p><br></p><p>造成饥荒的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惨状,就不便赘述了。我这里想说的是:当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简直是“一天一个年过。”而且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一个“饿”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保持本色,勤俭持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br></p><p>我还要说,有些生长在蜜罐里的小青年,看不惯老年人的节俭,不懂得“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的道理,我便十分气愤。我要告诉你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p><p><br></p><p>度过饥荒,挨过饿的人,更应该把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作为必修课,来教育后人。</p> <p>要体验,就会有感触。</p><p><br></p><p>三年饥荒年代,只能回忆,不能怀念。我居住城市,吃不到鱼,吃不到肉,吃不到蛋,蔬菜都短缺昂贵。杨树狗子合面吃,榆树钱熬汤,玉米胡子(俗称)、苞米皮子淀粉合面吃等等。柞树叶子剁碎合玉米面或高粱面蒸饽饽。老家农村亲属,每天定量三两粮。我居住城市的郊区或周边农村也是三两定量。四川农村才一两定量(看电视节目获知,一个哥哥寻找他的弟弟,他亲手把弟弟抛弃在公交车上,转身离去。几十年前的事情,结果没有找到。一个是他弟弟被好心人领养了,再或者是饿死了。)。</p><p><br></p><p>现在年轻人不会体会三年饥荒年代是一种什么生活。</p><p><br></p><p>改革开放以后,使得很多人忘本,不珍惜粮食,肆意浪费。有些人发财了就得意忘形。</p><p><br></p><p>还有些人发出怪论:改革开放前生活如何好,吃的饱穿的暖,竟然有人胡说什么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p><p><br></p><p>改革开放前,教育没有免费;住房是城市工作的职工或干部由单位分房,分配到公房的人拿租金。没有公房结婚,自己盖偏厦或小房。农村人房子自行解决,有钱盖砖瓦房,没钱住泥草房;医疗方面,城市有工作单位的人享受公费医疗,家属报销药费百分之五十。农村医疗自费,文革中期成立合作医疗(农村卫生所)。</p><p><br></p><p>还有人说,那个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根本不存在的现象。</p><p><br></p><p>那个时代城里人和农村人普遍穷,尤其是农村的道上,哪有钱可捡。我在城里居住,路上能拾到一分钱两分钱非常困难。那个时代普遍挣钱少,都非常注意钱财保管。总之,无钱财可拾。</p><p><br></p><p>关于夜不闭户,更是不存在。我一九五七年回农村老家生活,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那年上学念书,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在农村学校念的。六零年回到城市生活。一九六八年下乡,在农村待了四年。从来没发现夜不闭户现象。</p><p><br></p><p>城里人也没有晚上睡觉不关门的。我知道农村老家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白天出去不锁门。农村人穷没啥可偷的,很少发生盗窃案。</p><p><br></p><p>所以,饥荒年代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生活相差极其悬殊,无法相比。</p><p><br></p><p>我希望国家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力度,未来将更加美好。</p> <p>1961年春天,是全国人民最难熬的日子,也是中国农民最难熬的日子。饥饿就像一片无际的荒漠,人们在这片无际的荒漠中痛苦地挣扎。</p><p>我本家有一位大伯,受患重病。他的两个孩子, 也就是我的堂哥,堂姐,无人照管。话又说回来,在这样的饥饿年代,我大伯就是没病又能怎么样呢?</p><p>村里人家少见炊烟,我大伯家根本就没有炊烟。我的堂哥领着我的堂姐,到田野里找东西吃。其实,他们完全是多此一举,早春的田野里依然如冬天一样的荒凉,干净。草根树皮早被饥饿的人们搜寻干净,地里到处都是新翻出隆起很高的松土。</p><p>堂哥饿得没有一点力气,小脸蜡黄,喘着粗气,我堂姐也如此。好在田野里有一片绿色,那是生产队唯一的一块麦田。他们两个爬进麦田,连拔麦苗力气都没有了,就像羊一样啃食麦苗。麦苗吃进肚子,他们肚子就不饥饿了,刷啦,刷啦!尽情地啃食,他们吃得很饱。</p><p>这一饱差一点儿要了他们的小命,这种东西进入肚子,是要拉肚子,是要死人的。我的堂哥堂姐爬回家,躺在柴草堆里,就开始拉稀屎,绿色的汁液,顺着他们的大腿流。</p><p>我的奶奶最早发现,奶奶无奈地回到家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了她珍藏的那块银元,连夜进了城。第二天半晌的时候,奶奶风尘仆仆的从城里回来。他的背后多了个包袱,解下,打开,是半块花生饼。花生饼很坚硬,她用刀刻,费了好大的劲,才刻出半碗花生饼粉末。奶奶熬了半锅粥,端了两碗到了我堂伯家,让我的堂哥和堂姐喝。一连喝几天,他们不拉了。奶奶把我的堂哥和堂姐从鬼门关里救了出来。</p><p>当时我们家人很多,20多口人,我的奶奶什么都敢卖,他说,只要能把人救出来就行。</p><p>箱子里面放了很多年的粗布,被奶奶换成了红薯干,银手镯换成了红高梁,这些东西在当时确实是美味佳肴。但是,奶奶换回来的这些东西毕竟有限,支撑不了多少日子。</p><p>以后的日子,奶奶就找一些干净的秸秆,干净的花生外壳。你不要认为,这些东西到处都是,如果遍地都是秸秆,花生壳,那肯定就有粮食和花生,人们就不会挨饿。当时,秸秆和花生壳也很难找,尽管难找,也比粮食好找。</p><p>奶奶把这些东西放在碾子碾碎,筛出细粉,就蒸出来糠馒头。这种东西吃进肚子确实抗饿,在在肠道里容易干结,拉屎却异常艰难,每天有大半天时间人们为拉屎而作难。一个人撅起腚子拉,另一个人站在后边用小棍儿往外剜,剜出来,用脚一踩,十分坚硬。</p><p>我的堂伯,也吃这种糠馒头,最终因为没有力气拉屎,而被憋死。死后,他的肚子鼓鼓的,肚子上青筋绽放。</p><p>我写的这些东西,现在的年轻人读了肯定会说我胡说八道。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朋友,也许觉得我写的还不够。那个年代,饥饿到底是什么滋味?就是我所写的这种滋味儿。</p><p>现在,有的人误认为三年自然灾害是六零年,六一年,六二年,其实不对。三年自然灾害,真正让老百姓吃点苦头的,那是五九年,六零年,六一年这三年。61年夏季,人们幡然醒悟,大种萝卜和红薯。六一年秋冬,人们有了红薯和萝卜吃,就告别了饥饿,后来的日子也就慢慢地好起来了。</p> <p>饥饿的年代到底有多饿?</p><p><br></p><p>真说得上是饥不择食!不管是什么都敢往嘴里塞,有些吃了拉肚子,有些吃了拉不出,有些吃了把命丢,为了忍受饥饿的难受填饱肚子,把命丢!真是不堪回首的饥饿年代!</p><p><br></p><p>现在有些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饥饿年代无比幸福,让他们饿半个月时间,体验体验饥饿是什么嗞味!</p><p><br></p><p>那些端起碗吃肉,搁下碗骂娘的人的确罪该万死!</p> <p>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也就是三年大灾荒时期,究竟有多饿用个数字来说明:无论大人小孩每天人均口粮只有2两,但在饿死人的年代能吃够2两吗?当时有"一天一两,饿不死司务长。一天一钱,饿不死炊事员"之顺口溜,人们饿急了几乎什么都往嘴里填:草籽丶草根丶各类树叶丶各类树皮丶各类野菜丶各类庄稼下脚料…。</p><p><br></p><p>人们饥饿难耐,各显神通,闯关东下山西逃荒要饭者不少,呆在家里饿疯饿病者有之,生产队春天下种,前天种下,不出三天挖光。人人都患浮肿病,两小腿肿得明晃晃。那时不用计划生育,妇女生娃娃极少扱小,小孩子没有一个活蹦乱跳,一般都是背靠墙脚坐在地上,两膝盖上托着一个显露青筋的大肚子。</p><p><br></p><p>一个村民在春播花生时溜进仓库狼吞虎咽填饱肚子之后,口渴难忍在村边小水坑里喝了些坑水,时间不长躺在地上捂着肚子翻滚,顷刻间涨破了肠子,要了性命。</p><p><br></p><p>那时,本人在县一中学习,学生无心学习,老师无力讲课,都是坐在椅子上随便讲几句。之后,取消早操体育课,再之后又取消了考试,学生每周都要两次下地里采集树叶丶野菜和草籽…。</p><p><br></p><p>记得放暑假时,学校改善一下伙食,每生分了约一斤多油条,吃了近一半时,才想到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让家里人尝尝?当时坐的都是11号汽车,离家近六十里的路程,走一段吃一条,饿了再抽一条,不到一半路吃完了…。现在回想起万分遗憾丶惭愧,眼里每每流出悔恨的泪水。</p><p><br></p><p>上学学习也是步履维艰,缴不起仅6元的学杂费,是母亲卖掉一斤粮食才算解.决了问题,没有练习本,又是母亲买了二张草黄纸剪开,用针线缝在一起,我格外珍惜,正面用完之后,舍不得丢弃,反面再用,勉强毕了业。</p><p><br></p><p>当下的年轻人,不了解那个年代,更不知那一代人的辛酸,老人也不愿再提心中的痛苦,所以老人与年轻人价值观完全不一样,那时生活虽苦,但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认识到苦不可怕,可怕的是丢掉了奋斗的精神及其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p> <p>我的父亲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那个时候分阶级成分,解放前我家因为是中农,有几亩地,多少有点家底,所以留传到爷爷手里的时候还是有的积蓄的。解放后的五八年,在那个挨饿的年代,父亲的童年远比他的同龄人要好的多。听父亲说,比他大五六岁的在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二十多岁饿的走不动路,要拿着拐杖才能出来,邻居爷爷家因为人多几个孩子饿的直哭。那时候的孩子,看到一点能吃的,简直两只眼睛都放绿光。父亲说,他虽然也饿,但是他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太奶,总是把自己的饭分给他一大半,老人饿的缝衣服针都捏不住了还是坚持把自己口粮分给他吃。父亲提起太奶时,那种想念,那种从内心对太奶奶的思念通通表现在脸上。太奶奶去世后,父亲每年在她老人家的忌日,和逢年过节的时候,都去上坟,几十年一次都没有间断过。</p> <p>我们60后虽然没经历上世纪50年代所谓的“共产风”,据说那时农村吃的是大食堂,有劳动能力的能吃个半饱,老人小孩基本就是稀饭,而且是那种能照见碗底的。这还算好的,听父辈们说有的还挖野菜拌糠吃,那时饿死的不在少数。到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已经开始搞集体,生产队,人民公社,日子相对比以前好一点,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但是,物资的缺乏现在人难以想象,买一块布,买一个馒头都要票,粮票,布票,油票应运而生。每到春荒两不接的时候,十之八九人家都是没米了,每天都是饥肠辘辘,唉,不说了,现在年轻人根本不懂,也不理解,到底什么原因,我到现在也没弄懂!</p> <p>吃食堂那会,我刚记事,奶奶从食堂打回一脸盆麸皮稀粥,全家十口人围坐着,看着脸盆里冒出的丝丝热气,不知怎么的竟然没有一个人动手吃。原来那麸皮做的粥特难吃,粗沥难以下咽,但人们饿的慌,最后还是吃完了。</p><p><br></p><p>六几年,我上小学,学校在十里之外,每天上学要翻过一座高高的山梁,有天放学回家,翻过那山梁,就走不动了,饿的眼前发黑,冒了金华子。不知那天怎么和其他同学走单了,一个人坐下休息,喘口气。忽然,眼前一亮:路旁的土坡上,散落着一片萝卜皮,谁用刀削的,吃了萝卜,扔了萝卜皮。那萝卜皮经太阳一晒,有的卷个个儿,好像疲倦的孩子,懒洋洋的睡着。</p><p><br></p><p>我一片一片捡起来,轻轻吹掉土肖,就香甜的吃起来,一片一片,眨眼睛,把萝卜皮都吃完了。左右看看,没有人,拍拍屁股,一下子有了劲儿,回到家。但是我从没有把捡吃萝卜皮都的事儿告诉你的过谁,就是母亲也没有给她提起,当饿了的时候,就回味那懒洋洋的萝剥卜皮……</p><p><br></p><p>还有一次,队里死了一头老马,队长召集社员把它剥了皮,全部剁成肉块,分了吃。父亲分肉的时候想我们兄弟多,就向队长把那个没有肉丝的光马头搭给我们,他说回来熬汤喝。母亲就在一口大锅里添水熬煮,煮的差不多了,马头捞出来,我和弟弟抱着马头乱啃,根本没有肉,全是光骨头,忽然我的手指头被弟弟一口咬住,我赶紧说:你咬住我指头了,弟弟还不愿意松口……</p><p><br></p><p>一会,我又咬住了弟弟指头,他连连叫喊。</p><p><br></p><p>现在数十年过去了,回想当年,那个饿……,说起来,孩子们都不相信哩!</p> <p>奶奶说:60年秋天村里家家到了生锅无粮的境地。我大伯家孩子多,吃饭正壮,情况比一般人家更严重,他家我小哥四岁。坐在巷口的碾盘上整个下午也不活动,饿的沒有力气动。生产队里收了玉米,队长为了救急,就先按人口每口人分了三个玉米棒棒,那时候没有良种,每个玉米棒棒也就十几公分长,在巷口碾盘上大伯妈就把玉米粒榼下来给了小哥一把,不一会小哥就把生玉米粒吃玩,小哥还想吃大伯妈不给他了,一大家人还都指望这点玉米续命呢。</p> <p>其实饥荒除天灾人祸,还有人们的思想意识,记得一九六0年下半年,我家门前几个榆树皮一夜被剥光,人们和着树叶糠菜做粑粑吃(那年我虚岁七岁),母亲带着我和四岁的妹妹去外公家,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的一个蔬菜农场,大约母亲是工人每月十八斤粮,我和妹妹都是每月八九斤,娘儿三每月三十六七斤,因为农场的菜要供应市民,有的乱菜叶乱瓜,西红柿工人检回家,每月供应羊肉娘仨不是十斤,所以妈妈还的找点苦菜,野菜,香菇和在一起包饺子吃,有很多人不够吃,都去找野菜。记的当时牧区死羊,死马很多,连死骆驼都有,人们不去捡着吃,由其羊头,羊肠,羊肚孑都没人吃,说那东西不能吃。</p><p><br></p><p>直到一九七一年我又去了锡林浩特一个生羊头一毛钱,一颗熟羊头二毛钱,羊水肚比羊肠羊肚贵是六分钱其它是五分钱,而我每月三十斤供应粮不够,单位每月交三元,煮羚羊肉干或羚羊肉,每年七月份各单位青年人枪法好的都去坐着卡车打羚羊,以补口粮不足。</p><p><br></p><p>八十年代我去探亲,因没脸回家,在当年的同事家吃饭,那里的猪肉比内地不贵,羊肉稍低于内地,,,,所以我说饥饿年除天灾人祸还有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条件,比如现在,过去比现在贵几倍的鱼肉海鲜比猪肉贵一样,比如在最饥荒年北方人连狗肉,大牲畜肉都不吃一样,现在人什么都吃,吃什么的都有,并且越是过去人们不吃的东西,现在越贵,,,,</p> <p>这个问题可以说真正能够说清楚的人不多,因为现大部分的人都是富里生,蜜糖里长大的人,他们怎么能够说出来饥荒的年代到底有多饿呢?真正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七八十的老农民也不多了,就是现在有的经历过那种饥荒年代的老农民,他们也无有文化,也不会用互联网,把事实经过报导出来。</p><p><br></p><p>因为我是农村七十六岁的老农民,今天我就把我亲自经历的一段和朋友们说一下。</p><p><br></p><p>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业经历了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当时国家的各项建设面临着粮食短缺严重威胁着各项建设,当时国家为了保住工业建设,农民接下了确保工业吃粮食的军令状。农民没有多考虑就无私贡献出来了自己的保命粮食。农民长时间陷入了无粮可吃的地步。农民因为长期缺乏无有粮食吃营养严重不良,好多农民得了浑身发黄浮肿病,倒了下去就在也没有起来看到国家发展强大的今天。那时我地吃的是麦秸粉碎以后配野菜吃。</p><p><br></p><p>那时我十五六岁,饿的受不了,和我的一个小伙伴,去地里找冻坏的红薯吃,因为找到一块,我先咬了一口因为太苦实在难吃我就没有再吃,我的小伙伴全部吃了下去,结果他中毒死亡了,就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饥荒年代真实的过程,不再往下写了,泪。</p> <p>感谢那个伟大的时代,让我真正体验到什么叫饥饿,什么叫美味佳肴。</p><p><br></p><p>记得69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生产队收工后还得去挖野菜,离村四里地,挖了一大口袋,由于太饿太累,实在背不动了,在村西土公路上休息了一下,可是背上后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恰巧有位老人路过扶了一把,终于背回家里,放下后,我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我妈妈给做了些糠面和高梁面牙糕,弄了些土豆丝苦菜汤,吃的那个香呀。</p><p><br></p><p>多少年过去了,我记忆犹新,那是我终身难以忘记的饥饿和一顿最香的一顿午餐。前几年,我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几样食材,可是怎么都吃不出那种感觉,或许不是我妈妈做的,因为老人家已去世十几年了。</p><p><br></p><p>珍惜我们的新时代吧,不要让那痛苦的历史再现。</p> <p>三年困难时期,农村有人因饥饿而死,有多少人,这个事讳莫如深,不能瞎说!</p><p><br></p><p>六、七十年代,经过过那个年代的有点良心的人,是不可能说好的,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坚难困苦的时期之一!</p><p><br></p><p>有多饿,几乎所有的入口能吃的东西都缺少。小孩子玩的时候,都是怎么能够吃到东西,吃生茄子吃的满嘴紫色,吃槐树花中毒,全身起疙瘩,吃生涩的柿子,吃得拉不出屎来,吃橡子面的窝窝头。春天吃野菜可不是现在那样吃新鲜,是那时的家常菜,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可吃!</p><p><br></p><p><br></p><p><br></p><p>上中学的时候穿一件军便装,几乎一年四季穿,没有第二件衣服。鞋子从手纳干层底、塑料底、到橡胶底,那可是等级不同的进步,但什么鞋在大拇指和小拇指那儿都有补丁,只要鞋底不磨透是不能扔掉的!</p><p><br></p><p>学校开运动会,是没有800米以上距离的长跑的,估计是人太饥饿,跑不下来吧!</p> <p>经历过三年大饥荒的人,对饥饿都有过深刻的体会,对粮食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绝对不浪费一粒粮食。</p><p>现代人对饥饿几乎没有什么概念,正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身在福中不知福。</p><p>饥荒年代,数以万计的人被活活饿死。无粮可吃的人们饥不择食,能有麸糠、野菜、草根、树皮,就算是好日子。</p><p>那么,饥荒年代的人们到底能有多饿?</p><p>三年大饥荒时,人们在吃光上述“好东西”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开始吃一些连家畜都不食用的一些奇葩的东西。</p><p>第一种就是观音土,也就是含有大量氧化铝的白泥巴,这种土比较细腻,从感官上看着像面粉,实则没任何营养。</p><p>但仅有一个好处,就是吃了能有饱腹感,使人忘却饥饿。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消化,很难排泄,很多饥民被胀死。</p><p>等到吃土的时候,草根,树皮早都被吃光了。村子里90%的家户都靠观音土来充饥,附近的山上已经挖不到土了。</p><p>观音土挖回来后,还要经过发水、磨细简单处理一下,然后渗合着南瓜花和野菜做成馒头状来吃,只为填饱肚子。</p><p>不少人因吃观音土而肚子发胀,无法排泄,最后被活活胀死。</p><p>第二种就是吃蛇虫鼠蚁。据记载,在甘肃一带,有人饿的实在没办法,只能在仓库打一些老鼠、蜥蜴,煮熟充饥。</p><p>吃上这些东西,最起码可以多活几天,不至于很快被饿死。在甘谷一带,有不少家户就是靠打老鼠吃才活下来的。</p><p>饥荒年代,根本管不了那么多,能吃不能吃的都会去吃。有些人饿的用煤块来充饥,床板的一圈都被啃食了不少。</p><p>在河南,饥荒尤为严重,很多人饿的只有躺着的力气,浑身没劲,抬个头都费劲,只能扭头去啃床上木头来充饥。</p><p>还有,大雁屎也是充饥的东西,不少人将捡拾的大雁屎用水泡开,将水滗掉,做成饼状物在锅里烙熟了吃。</p><p>有些人实在太饿,干脆直接放锅里烘干后吃。大雁屎发白的部分不能吃,只能吃青绿色部分,这是没消化的麦苗。</p><p>大雁屎还算好的,在陕西富平一带,有人饿的甚至在牛粪和马粪中找谷粒吃。除了这些外,还有不少残忍的东西。</p><p>饥饿的人们饥不择食,吃了这些代食品后,发生中毒的现象也很常见。不少树叶、树皮及野菜,都是含有毒素的。</p><p>在甘肃定西,大部分人家只能煮着喝谷衣汤,饿到一定程度只能躺下,都不敢下炕去喝水,因为已经没力气上炕。</p><p>尤其在冬天,一旦下炕上不来,就会被冻死在地上。起初靠喝汤还能维持着,后来慢慢就会浑身乏力,眼冒金星。</p><p>大人没有食物吃,小孩也就没奶吃,最终只能在饥饿中死去。稍微有点力气的人,会出去给家人讨饭,生死未卜。</p><p>留在家中的人,只能有气无力的躺在炕上,死亡随时都会来临。当人饿到一定程度,可能连喝口水的力气都没有。</p><p>只要躺下去的人,就再没有力气站起来,就算有吃的了,也未必能救得活。饥饿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极度虚弱。</p><p>在一本回忆录中看到,一家人全躺在炕上,唯一状态好的人下去拿水,来回都是爬着走的,一碗水拿来只剩半碗。</p><p>饥荒年代到底能有多饿?这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一种痛苦,就是要人命的那种饿,饿到你浑身瘫软,眼中冒火星。</p><p>在丰衣足食的年代,人们不应该忘掉过去的饥荒年代,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节约粮食刻不容缓,杜绝一切浪费。</p> <p>说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儿,那是天灾人祸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候我刚过十岁。某年放寒假的一天我饿着肚子正在外面玩耍,就看见我家养的大公鸡在那里啄吃着什么,上前仔细一看吓一跳,原来不知它是从那里捉到一小老鼠,身子只有四公分左右长短,正在那里进行着餐前的加工,还没等我看个清楚,邻居的李奶奶就颤巍巍的急冲过来,嘴里还不住的吆喝着,把我家的大公鸡吓得放下小老鼠就逃走了,李奶奶过来就把小老鼠捡起来,然后拿走了。我也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过了一会儿,就从李奶奶的屋里传出来一股火烧猪毛的味道,原来李奶奶实在是饿急了,把小老鼠放在火炉里烧熟后吃掉了。</p> <p>我只听我祖父母讲过,在万恶的旧社会,大多数穷人受苦受累,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家家户户无粮吃,又是兵慌马乱的年代,更是雪上加霜穷人 到处 逃荒要飯,卖儿卖女,我奶奶和她的父母逃荒到徐州,我奶奶到十几岁回老家河南,最后她的父母没有回到老家,死在异地。</p><p><br></p><p>奶奶说河南在一九四二年大災慌,八个月没下雨,又加上战争,大富豪和资本家地主过的天堂生活,底层苦百姓过的牛马不如的生活,再遇上自然災害,在四二年河南餓死的老百姓无数计算,尸体到处可见。我二奶奶的一个姑姑才十岁就是四二年餓死路旁的,有的小孩被卖给有钱的,有的餓的吃白干土,只有在旧社被餓死人的最多。自从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解放了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以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走向今天的富荣,是不易的。</p><p><br></p><p>虽然六0年国家受到自然災害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都是经过艰苦的生活度过难关,就是毛主席与各级领导同样受苦,更沒于人民特殊待遇,那时没化肥,沒农药,粮食无高产,种的杂粮多,小麦少,所以按粗细比例分配。</p><p><br></p><p>在六0年我记得还在上初中,在学吃的是红薯与红萝卜最多。也可能女的吃的少,也没有感到怎么挨餓,在那个年代省与省,县与县,村与村情况不一样,在五八年我父亲说′,只因有地方领导拥现极左路线,刮了一陣共产主义风气,虚报产量,所以有地方农村人民挨了餓,我们家乡也没有象有网上说的吃树皮什么的, 六三年我家发生水災,国家供应齐全,穿,吃,布,鞋,帶鱼,土豆,南瓜,也没有受餓,社员们高兴的说,没有毛主席共产党的好领导,保证餓死大街上,感到生在新中国的人民最有幸福感,永不受餓受凍,那里有共产党,就不会餓死人民!</p> <p>刻骨铭心,终生难忘!</p><p><br></p><p>我于1956年出生在苏北农村,当时有人称之为“苏北兰考”,可见其贫穷落后的程度。那时没有幼儿园,等到八九岁时直接上一年级。到我上学时,全家8口人挤在3间低矮的草房里,还开了个小商店,有个卖盐的缸,一个货架,一个柜台,另外还有烧柴禾的土锅灶,吃饭的桌子,再加3张床,正中还得有块空地接待顾客。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摆布得下的,当时似乎也不觉得怎么仄逼,因为家家基本如此,也都习惯了。</p><p><br></p><p>那时候不种水稻没有大米,都是玉米、麦子等粗粮。由于排水河道不畅,经常遭遇水灾,年年庄稼歉收,生产队所分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家家都计划用粮,防止到来年春天青黄不接时外出讨饭或到处借粮,只能煮稀饭,舍不得吃顿硬干饭。一天三顿粗粮,又都是稀饭粥汤,要是放在现在会有益于健康养生,可那时常年累月天天顿顿如此,肚子里又没有营养积淀,怎能不饥肠辘辘!没办法,饿得眼冒金花时逮着什么就吃什么。棉花的籽经过压榨去油后成了棉籽饼,应该是牲口的饲料或浸泡后当肥料,可那时全到了我们的肚子里,压碎后放到锅里炒,饿了抓一把。我家因为开小店有条件放点红糖拌一拌,口感要好一些,大多数人家顾不得这么多直接吃,要知道饼里面还留有棉絮啊!榆树皮我也吃过,庄子上榆树只有几棵,底部的皮都被人扒掉了,光嚼不吃,只舔皮里的油,润滑干涸的肠胃,缓解饥饿的折磨。秋天生产队要制作粉条(丝),准备到过年时每家分一些。当生粉条在绳索上晾晒时,我们就跑去迫不及待往嘴里揣,大人们先是赶骂我们,后来不由停下了脚步……</p><p><br></p><p>生产队里哪家小猪生病死了,那天就是我们的节日,因为可以吃到梦里都在想的肉了。死小猪宰杀清洗干净后,剁成很小的块,连同其它部件放到大锅里炒一下烹煮,要熟时放进一大堆菜,此刻大人和孩子拿着从家里带来的碗已守候多时了。那个肉太香了,回味无穷!事后家长送去约定的三五角钱,让死猪人家凑凑再买一头小猪,等长大了卖出去多弄点钱。</p><p><br></p><p>饿,在那个年代整天脑子里挥之不去,除了刚吃过饭时无此念头,稍过片刻便又悄然而至,接着肚子还会“咕咕”作响,仿佛在诉说人间的苦难!</p> <p>饥荒不期而遇,59年夏粮未收,存粮用尽,趕上青黄不接,人心惶惶。好不容易挖野菜、摘树叶、甜苣、苦苣、灰菜、玉谷、柳叶、桑叶、杨叶⋯⋯。高粱面拌榆钱,玉米面拌灰菜、盐醋调柳叶杨叶…..…。好不容易饥一顿饱一顿挨到夏收时节,盼望着夏收后能滋滋味味喝一顿刀削面。那怕是拌一顿拌汤也饱饱地喝上一顿⋯⋯。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场冰雹催毁了所有人的心理防线⋯⋯饥荒还在漫延。野外凡是能吃的野菜、野草、野果、树叶都吃光了。但是饥饿像一个幽灵,指使人们继续挖掘能吃的东西。先是瘪谷、谷糠,连玉米捧捧都磨成粉和在面里吃了。后来就试着挖草根、拨树皮:苜蓿根、菖蒲根、榆树皮.……洗净、凉干、磨成面试着吃。</p><p><br></p><p>这些东西一是难咽,二是吃下去便不下来。那个年代的病人,没有现在的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多数都是肠梗阻、胃肠穿孔、便秘、浮肿等消化道和营养不良症。</p><p><br></p><p>我42年出生,58年刚刚15岁,正好初中毕业上高中,正是人一生中长身体的最重要的阶段。这一年正好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开端,凡省办的高中、中专一律到静乐修汾河水库,(58年)不定量,随便吃。59年春季到山西阳高县和河北蔚县交界处修桑干河水库(后来听说叫前所水库)。该水库因为58年拦洪失败,垫的土坝全被洪水冲走了,前功尽弃。所以,59年实行一人一车,自已拉自已装车,一天40车,拉不夠不给吃饭。车根据装的满浅分三等,一等和二等一车顶一车,三等三车顶两车;男同学拉车,女同学推坡。三班倒,人停车不停。45斤/月定量,没有菜。三顿饭,班前、班中、班后。不知怎么搞的,遇到大调班时,尽然32个钟头才吃一顿饭,饿得肚子呱呱直叫。年轻人正是吃饭的时候,重苦力,一天1.5斤粮食连牙缝也渗不满。方圆十里地上的草都被挖光了,树上的叶子摘光了。一天晚饭一个同学因事打饭晚了一点,当他一只手端着一碗稀饭,一只手拿着一个二大王(白面➕玉米面馒头)正在从食堂往宿舍走着,突然跑来一个人一巴掌打来,稀饭扣了,馒头掉在地上,乘着夜色朦胧那个人捡上馒头就跑了⋯⋯。</p><p><br></p><p>期间学校党委李指胜书记曾到工地视察,讲话时报告一个坏消息:在本县同川下乡劳动的一位李姓同学,端午节吃凉糕多了点,肠梗阻不幸逝世。还叮嘱我们:前車之鉴,一定不要暴饮暴食。</p><p><br></p><p>三年困难时期,永生难忘的记忆就是"饥饿"。</p><p><br></p><p>饥饿是死神的伙伴,是天底下,地之上最可怕的幽灵。人类只有远离饿饿,才有谈婚论嫁,才能谈信仰、谈自由</p> <p>莫言小时候,家里来了个大学生邻居。那位大学生和莫言说,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饺子都是肥肉馅的,一咬直冒油。</p><p>一日三餐的香喷喷的饺子和石匠的女儿成为莫言创作的最大动力。</p><p>饺子在当年属于很奢侈的,当作家能吃三顿饺子,这就是当年莫言的梦想。谁能想到今天的莫言,居然是一个被饿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p><p>饥荒的年代到底能有多饿,看看莫言就知道了。</p><p>“在我的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会比现在聪明,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都与食物有关。那时候我家有十几口人,每逢开饭,我就要大哭一场。”</p><p>这是莫言在《吃相凶恶》中所回忆的,莫言说过记忆最深的就是饿,莫言的作品离不开吃,饥饿成就了莫言的文学成就。</p><p>莫言说:“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为吃我才发愤走上了创作之路”。</p><p>当时饿到什么程度呢?莫言说,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几乎天天死人。都是饿死的。起初死了人还掩埋,亲人们还要哭哭啼啼地到村头的土地庙去“报庙”,向土地爷爷注销死者的户口,后来就没人掩埋死者,更没人哭嚎着去“报庙”了。为了生存,连煤都要吃,莫言说,有一个生痨病的同学对我们说那煤很香,越嚼越香。于是我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越嚼越香。</p><p>饥饿是没有尊严的,莫言在《饥饿与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的演讲中说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p><p>莫言感叹,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地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p><p>曾经记者曾经问莫言:为什么他认为饥饿和孤独是自己创作的源泉?</p><p>莫言告诉记者:“吃喝拉撒睡,是一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内容。我五六岁的时候,是整个中国最饥饿的时候。我是饿怕了的人,对粮食有着最深厚的感情。到现在,我每次都会在超市的米粮柜台流连忘返,用手抚摩着绿豆、大米,就会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常常在睡梦中,梦见自己在抢购粮食。饥饿和孤独来自我对童年、故乡的记忆,所以是我的创作源泉。”</p><p>莫言说,“小说最深层里是一个饿怕了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莫言的作品少不了饥饿,童年的记忆已经深刻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蛙》里边写“王仁美吃得最欢。现在想起来她大概患有牙周炎,因为吃煤时她满嘴都是血”;《丰乳肥臀》中的炊事员张麻子以馒头诱奸美女乔其莎;在《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做小工是为了有一顿饭吃,生存的本能总是不由自主地引导他把目光投向吃的东西。</p><p>莫言称自己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他说:“人在饥饿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幻觉,所以你统观我全部的作品,里面描写的一个人对食物的幻想特别多,写吃的喝的地方很多,写人身体的感觉、肉体感官的地方特别多。”</p><p>“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莫言饥饿的历史记忆催生出了一代文豪,莫言是当代作家里边属于比较突出和优秀的。从莫言的作品里边看到了饥饿对人性的扭曲到了何种程度,煤炭可以变成人们的美味佳肴,馒头可以让女人失去尊严。时代的苦难历史的悲剧总是让人难以忘怀。</p><p>饥荒对中国而言实在是个太沉重的话题。中国是历史上的饥荒之国,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灾荒史,中国的几千年来的灾荒、饥荒发生之频繁、为害之大为世界之最。“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吃人事件史不绝书,“大饥”这个词在《资治通鉴》中一共出现41次,“人相食”出现33次。据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403起发生过人相食的记载。</p><p>不要说古代,仅仅看看明清以来的饥荒就足以触目惊心的。</p><p>明末饥荒严重,《明史》称“(崇祯)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p><p>清朝时期的大饥荒,发生在公元1876年至1879年,持续四年,大饥荒遍布整个北方,受灾人口高达两亿,一共造成1300万人死亡,被称为“丁卯奇荒”。</p><p>民国时代更是饥荒不断,惨不忍睹。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p><p>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p><p>1936-1937年,川甘大饥荒,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据1936年5月4日《天津日报》所载《成都通讯》的一则惊悚消息:……死尸的肉每斤卖五百文,活人肉每斤卖一千二百文!靖化县县长于竹君直接被现实吓疯了。</p><p>1942年,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p><p>1943年 广东大饥荒,300万人饿死。</p><p>1946和1947,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p><p>历史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人吃人的惨剧不能再上演了。莫言的经历和作品告诉我们,饥荒离我们并不遥远,前世之师后世不忘,国泰民安何等的来之不易。</p> <p>只有亲身经历过那段暗无天日的人,才真正有发言权。我姥爷今年近百岁了,他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小时候,无数次夏天的夜晚,借着皎洁的月光,他静静的给我讲述饥荒年代的残酷和绝望。</p><p>那时,他并未对我全盘托出,只是拣选了可以说给我听,并且不会对我心理造成太大影响的事情。</p><p>他避开了1942,着重给我讲了1957年到1959年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自己的感受。</p><p>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身为中国人,我想很少有人不知道。其中有个故事,是说人们饿极了,就连勒在腰上的牛皮腰带都扔锅里煮。</p><p>当时看到这个故事,不住的感叹长征的不易,但后来想想,很多很多的事,我们的祖辈们都选择带着那些黑暗的往事一并埋入土里了。</p><p>姥爷曾说,那时,大人都没得吃,偶尔有点吃食,都躲起来吃。家里的孩子饿的头都抬不起来,昏迷中闻到“香味”,一点点爬着,爬到大人的脚边,无力的“拽”着父母的破烂裤角,沙哑的从嗓子眼挤出一个“饿”字。</p><p>然而,大人连看都不看一眼,扭过头,用脚把孩子的手踢向一边。</p><p>我问,为什么不大家分着吃呢?这样大家都能活下去。</p><p>姥爷苦笑着摇头说,那时候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什么时候,加上那时没有避孕措施,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怎么分?分给谁?本来就不多的一点吃食,一分就没了,到最后大家都得饿死。</p><p>路边的野菜不要想,早就没了,有些体力的,还能动的,就出门去找吃的,荒郊野湖里,小渠旁,经常可以看到饿死的孩子,趴在路埂上,嘴边还有黄泥,眼睛混浊的你想象不到。</p><p>再后来,我大一些了,姥爷也曾零零星星的给我讲过饥荒年代的事。</p><p>他说,凡是你能看到的,能吃的不能吃的,都被人啃光了。那时,家里饿死人了,有余粮的人前脚刚埋,后脚就被人刨出来吃了。</p><p>我十几岁时,镇上有个疯老头,八十多岁,眼睛一到晚上,就冒着红光,像是要吃人一样。</p><p>开始我爸妈还瞒着,后来告诉我,那个疯老头就是饥荒年吃死人吃疯的,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会大晚上的去刨坟“过嘴瘾”,为此,他一大家子,没少被人打砸过。</p><p>直到后来实行火化政策以后,疯老头才消停,但没撑两年,就去世了。</p><p>电影《牧马人》中,秀芝就是从四川逃饥荒认识的许灵均,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能忍受,给别说嫁给谁了。</p><p>其实,关于那些年代的,从很多蛛丝马迹都可以发现,只是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的好转了,所以有些事,老一辈人不愿意再提起,真的太残酷。</p><p>所以,如果再有人问你,袁隆平凭什么拿终身成就奖,甚至有人要他立碑,那你就告诉他,因为袁老当仁不让,绝对的够资格!</p><p>最后,你一定要建议他:回家好好问问你的祖辈这个问题,袁老所做的事,意味着什么!</p> <p>那是一九六零年的春天,上二年的我放学回家,进门看到一位清瘦的老汉坐在堂屋,母亲让我喊"舅姥爷“。我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就放下书包跑向灶台,一看母亲在拌饺子馅(一小碗),母亲拉住我小声给我说"包几个饺子给舅姥爷吃,你们几先出去耍,等会再回来!","娘,我饿!"我两眼死死地盯着那个盛着一小把韭菜馅的饭碗!!娘生气的举起扞面杖,我无奈转向舅姥爷旁边的一个上面盖了一条半旧毛巾的竹篮,我偷偷地掀起毛巾,里面除了两块半块砖什么也没有!!舅姥爷看了我一眼,痛苦的转过脸去,两只慈善的眼睛流下眼泪。这时,母亲示意我领着妹妹出去,我饿着肚子到堂哥家去了。等娘喊我们回家舅姥爷已经走了,我和妹妹把饺子汤一口气渴光!第二天下午,有人来家里报信,娘说"你舅姥爷死了,上吊死的!哎!"当时,父亲在机关工作,不能去舅姥爷家吊言,娘安排堂哥带着我哥哥去了一趟,两个人是空着肚子回来的,娘每人给了一片地瓜干,算是奖励!哎!饿怕了,一直到一九八几年,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还是"吃过了吗?”</p> <p>沒有经过飢荒年代的人们是理解不了餓的滋味的。了解飢荒,是因为飢荒离人类並不遥远。因为天灾人祸是不会因为善良人们的意志而自动停止的。</p><p><br></p><p>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还是个懵懂少年。其中情景,刻骨铭心记一辈子。那年春天,队里千方百计每人每天只能供三粮食。红薯干还包含在内。为了不至于断炊,妈妈严格控制每天全家5口人只吃1斤半粮食。早春季节,一天两顿饭,干菜糊糊粥。晚上我餓的实在睡不着。爬起来找了一块咸菜疙瘩,就着两碗凉水喝到肚子里,才勉强睡着。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天快热起来,野菜树叶快点长出来。过来几天有了树叶,榆钱,榆叶,柳絮,槐花各种野菜都被人们扒得净光。人们寻找一切可能的代食品,榨油剩下的餅,谷糠,麦糠,红薯蔓磨成粉。和有限的粮食一起发面蒸着吃。老鼠,蝗虫,等等一切能吃的都敢吃。这也许就是飢餓的力量吧!终于飢荒过去了,每天三两粮食使人们捱过了最困难的时光。日子又一天一天的好起来。</p> <p>据上一辈描述,上个世纪1959年至1961年,山东地区由于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地里打不下粮食,老百姓的生活出现了极度困难。</p><p>刮下的树皮都不能丢掉,碾碎之后充饥</p><p>没办法,春荒不接的时候,老百姓只能把刚冒出嫩芽的杨树叶,槐树叶,榆树叶撸下来,用开水煮了之后充饥。满坡遍野的树叶撸光之后,最后再把榆树皮扒下来,晒干之后在石碾上压碎,做成食物冲击。</p><p>饿的不能动的百姓</p><p>特别是槐树叶,吃多之后人的身体就会浮肿,从脸上一直肿到脚跟。</p><p>没有灌溉设备,眼巴巴的看着早死</p><p>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无处去借,据说那个年代搬到黑龙江省的人员特别多,那里人稀地广,粮食稍微丰富一些。</p><p>在我们山东省城的农村落户人员,当时的城市人员还不如农村有点办法,实在撑不住的只好搬回农村老家,当时流行一句俗语:七级工,八级工,不如社员的一沟葱。</p><p>农民拿着箩筐在装树叶</p><p>由于身体长期得不到营养,很多人得上了浮肿病,肝炎病,妇科病,在那个年代病逝的老人也很多,70岁以上的人都有深刻的印象。</p><p>自从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农村再没有出现过第二次那样的现象,百姓的生活开始一天天变好。</p> <p>看了中国历年人口增长状况,发现1960年中国人口增长是负数,那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p><p>在中国现代史上1960年,不亚于一场战争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我家住离学校很近每天上半天学,刚上学那会儿还行,早上起来去上学时,妈妈能给我一块自来红月饼边走边吃……有时给我一把江米条,或是一块蛋糕。后来这些东西就买不到了。</p><p>早起上学时就改给窝头了,由于家中在当时就我一个孩子,就是再困难也要比别人家好些……可那时真弄不清楚早上的窝头为什么越来越小,早起拿着窝头从家走出来没几步路就把窝头吃完了。</p><p>到了1960年冬天的时候,就变成了菜窝头,清楚的记得爸妈都上班,头一天晚上妈妈就蒸好一锅菜窝头早起依然是给我一个菜窝头拿着上学,边走边吃的到学校。中午放学回家就我一个人,锅里还给我留着两个菜窝头,由于那时家家都生煤球炉子,妈妈就把锅放在煤球炉子上!把俩菜窝头放在锅中的屉上,火是封着的,锅里一锅水……到家后掀开锅盖菜窝头还是热乎的。有一个小碗里放些腌制的咸菜……</p><p>由于1960年,人们整整挨饿多半年了。大人孩子的肚子里除了棒子面就是野菜,一点油水都没有。每个人都饿得眼发蓝,天天在算记着上哪儿弄点儿吃的东西。很多家里自己做杆秤,每天把国家供应的那点粮食称着吃!就怕每天吃多了。到月底时吃光了咋办?</p><p>从1961年放了暑假开始,在家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学生们就开始每天出去捡吃的东西谁有心思写作业。每天大人们下班回家来首先看自家孩子今天在家捡来了什么?根本不问你写作业没有。</p><p>由于我爸妈都是北京木才厂的职工。北京木才厂是个上万人的大厂。紧靠马家堡,右安门,四倾山,大台子等农村,农民种啥,都等不到长熟,这些在家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就抽空窜到地里揪没长成的茄子,黄瓜。有一天下雨的天气……可巧那天的雨越下越大,如注的大雨夹杂着雷电,看菜地的农民都去找地儿躲了起来……</p><p>哇!就为了一口吃的,在家的大人孩子都蹿到了地里去抢茄子。那一次连茄子秧都拔回了家。麦子快熟了农民也是怕被哄抢不到开廉就收割了。那时侯,啥事都是小事,唯有吃是大事的时候,谁都阻挡不了去抢!</p><p>1961年底开始吃树叶了,在大红门地区有一家专门磨树叶的地方。很多人实在没得吃了1961年的冬天,路边被风刮的聚集了好多的树叶,人们用麻袋收集起来送到大红门换磨好的碎树叶末。回家来掺上少量的玉米面蒸窝头,后来掺的树叶太多了,根本就不是窝头了,用碗盛上一碗放上点盐,烧上两个糊了的辣椒……</p><p>【这是当年的面票一直延续到1995年】</p><p>最饿的时期就是1960年的下半年和1961年的一整年。后来就开始有序供应了,孩子分岁数,大人分工作岗位的轻重供应粮票了。我家首先开始好转了。爸爸做了杆秤略微小一点!妈妈用时在低着点,等到月底还略有富裕,而且到过年过节还有二两糖块儿,一包木耳,一包黄花,一包大料一包花椒,每人二两猪肉票,二两点心票二两油票,就这些东西凑在一起也不小的一堆呢!而且粮票也逐渐的含几斤大米几斤白面了。</p><p>【油票1992年还在使用这是过节时的补助油】</p><p>就这样慢慢好了起来。每提起这一段,我都想哇哇的大哭😭那一年我爸得了肝炎我妈妈瘦得跟个青秫秸杆,有的同学戏称我妈是西马场二号电线杆子。我两只大眼睛总是发呆,没有一点儿朝气。现在想起来不明白196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p><p>【布票】</p><p>致敬三农</p><p>刘苗三农领域创作2020年8月1日</p> <p>饥荒的年代到底有多饿?下面这个惨绝人寰的真实故事可以告诉你:</p><p>有个从安嶶来的逃难姑娘走进了赣西北山区的一户农家,家里只有正要吃晚饭的母子两人。姑娘一进门便饿得趴在地上不能动弹了。老婆婆见状,连忙把自己的一碗薯丝饭端给了姑娘,姑娘一口气扒完,眼睛还是眨巴眨巴地望着饭桌,儿子知道她还是没吃饱,也将自己碗里的薯丝饭勻了一大半给她,姑娘吃完,又喝了两大碗南瓜糊糊汤,精气神才渐渐回到了身上。</p><p>当姑娘听说男主人名叫牛牯,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光棍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哀求他俩收留了她,说愿意服侍老婆婆一辈子,愿意给她儿子洗衣做饭生儿子。老婆婆不忍心,说她还是个黄花闺女,怎么能嫁一个比她大那么多的男人呢?姑娘便一个劲地给她磕头,说不答应她就不起来,老婆只好答应了,当天晚上让便让他俩圆了房。</p><p>两口子才进房间不久,姑娘又闻到一股香味,她问牛牯:“这是什么?好香啊!”牛牯说:“刚才我娘把饭全让给你吃了,她在蒸红薯包哩。你吃不吃?”姑娘说你去拿几个来吧。牛牯笑了笑说,你还能吃呀?转身真的去端了一大碗来。</p><p>已经三年没沾过女人的牛牯,趴在姑娘身上就不愿下来了。姑娘却还在不停地吃红薯包。牛牯有些扫兴,说你等会儿再吃行吗?姑娘说你忙你的,不碍事。到了半夜里,牛牯觉得有点不对劲,姑娘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呀?用手摸一摸,发现姑娘全身冰冷绷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不知姑娘得了什么急症,赶紧起床请来村里的老郎中。老郎中看了看姑娘嘴里含着的半个红薯包,又摸了摸她那溜古溜圆比石头还硬的肚子,长叹一口气说:“这姑娘是活活给撑死的,</p><p>作孽啊!”牛牯一听,抱着姑娘哭得死去活来.....</p><p>听了这个故事,能明白饥荒的年代到底有多饿了吧?</p> <p>我来告诉你们这些后辈的人,六O年是最大的饥荒,这是三年自然灾害和还苏修的帐引起的极端年代。农村人吃树皮草根都不够吃啊!为什么?人太多了根本找都很难找到能填肚子的,死了多少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大人很多都全身浮肿了又有什么办法呢?五三~五四年也有过一次,那时是实行农村统购统销,即交完粮后再销回来,也是饿得要死。(不要以现在的每亩产量来衡量以前的产量,以前产量极低),经过那个年代的人现在都很老了,他们绝对不会浪费粮食,怕了。我六五年当兵,有某个省的新兵来都给我讲过有的吃过人肉呢!当时在太行山驻军时村上的百姓仍然还很苦。三个生产队的口粮如下:一个队每一天口粮四两一,一个队是四两,一个队是三两八,你可能会问几两玉米怎么吃,告诉你,把玉米碾成粉后和漂过的杏树叶砍碎后扰成玉米糊糊吃。北方兵刚到部队时一歺能吃十个多馒头,吓人不?这都是真实的事。我们当兵的每一个月定量是45斤,比例是:百分之三十五是大米和老面,百分之三十是玉米或小米。我这辈子工,农,兵都干过体会最深,所以说今天的生活在哪时己经是天堂的生活了!得珍惜啊!年青人。</p> <p>请自来!</p><p><br></p><p>饥饿的年代到底能有多饿?本人今年虚岁56,没有过个那饥荒的三年自然灾害,但是我的父母和两个哥哥,却真真切切地从那个年代走了过来,偿遍了人间最大的苦难——饥饿!</p><p><br></p><p>据父辈们说,在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粮食太过短缺,农民们几乎吃光了,农村所有能吃的东西!什么榆树皮、榆钱,菜根,野菜,麦麸,豆饼、玉米棒子等,更有甚者,实在抵不住饥饿,尽然抓起大把的米糠来充饥!</p><p><br></p><p><br></p><p><br></p><p>那时候,本村有一户人家,母亲是呆子,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更别说照顾小孩了,实在忍不住饥饿,小男孩就一把一把的吃着米糠。要知道米糠是用来饲养家禽家畜的,人吃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相信大家都可想而知!吃到吃下去了,也抵挡住了饥饿,可是到了排便的时候,只见小男孩疼的嗷嗷大哭,始终无法排出,最后他的姑姑用耳扒子,伸进去一点一点地往外扒,才解除了小男孩的痛苦!不过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现己退休在家亨清福了。</p><p><br></p><p><br></p><p><br></p><p>就在59年的时候,父亲参加了大队的深翻工作队,吃住在一起,妈妈带着三岁的二哥去投奔在安徽合肥开药店的二舅家了,家里只剩下了七岁的大哥一个人,那时吃公共食堂,一个村一个。每天早上按人口分发稀饭,说是稀饭其实就是一碗水!那时候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吹三条浪、一吸九条沟。比喻那时的稀饭是在确当不过了!就算你喝完了米汤碗底也难见十粒米饭!</p><p><br></p><p>没办法,饿呀,于是大哥一人到生产队的草垛中找寻未脱粒干净的稻粒,以及人家将青菜收割完了留在地里的青菜根,就这样艰难地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再以后,日子慢慢的变好了。那时候农村到处都是“毛贼”,不过那时的毛贼不为钱财,只为填饱肚子而己。</p><p><br></p><p><br></p><p><br></p><p>正应了那句:战乱出英豪,饥荒多毛贼!</p><p><br></p><p>在本文的末尾奉劝世人,珍惜粮食!粮食可吃不可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要等到缺粮之时,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p> <p>三年自然灾害确实苦,刚解放几年,百废待新,渊博知识,文武双全,一心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国家领袖毛主席,带头不吃一点肉,工作员流泪了,还要决战,考内国内国际重大事议,常昼夜思策南北,……! 还要防国内汉奸特务搞破坏,还要防蒋与美帝等国反攻大陆,还要防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人民又要饱受战火摧残, ……!</p><p><br></p><p>统帅高瞻远瞩,以超人的政治,思想,战略战术家,无人能比的胆略决策,粉碎了帝国主义的阴谋!!! 不然,任何人可以想像,将是什么后果,……?!</p><p><br></p><p>又一次挽救了中华民族,并在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主席带头艰苦朴素,一张床单补73个疤,带领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仅水库修建8万多座,划定沿海12海里海岸线,……!与周总理,朱老总等两袖清风为人民服务! 并留下许多遗产,(略)</p><p><br></p><p>大国基石: 仅两弹一星是永恒的遗产!</p><p><br></p><p>毛主席牺牲多位亲人友人,……,众所周知! 敬民如父母。毛泽东思想普照人间,所以世界人民,上至总统乃至百姓,非常热爱中国的李德胜一一毛泽东主席!</p><p><br></p><p>毛著是指引人类团结前进,平等富裕的宝贵财富和大道上永不息灭的灯塔!</p><p><br></p><p>没有昨天,哪有今天?!</p><p><br></p><p>牢记来时的路,不负韶华!</p> <p>出生在60年,一两岁包括睡在摇篮里的时候有些事还记得。大概两岁不到吧每天吃过早饭等午饭,每天九十点钟坐在门槛上哭,一遍又一遍哭喊着,肚子饿了,要吃饭。晚上整夜哭闹要喝水,后来带去医院看,没别的,营养不良,医生开条,配给七个鸡蛋,每天吃一个。我坐在板凳上,妈妈一口一口喂我蒸鸡蛋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p><p><br></p><p>那年头,我家是城镇居民,有定量供应,虽然被食堂等经手人层层克扣,副食品几乎没有,虽然很饿,总算保住一条命。</p><p><br></p><p>后来听父母说,他们最那时吃过“全🌽”,连同玉米苞壳、玉米棒芯一同粉碎的全玉米粉。吃过水葫芦。其实人是不能消化纤维的,吃全玉米非但不能增加营养,还减少了营造吸收,但是饿了没办法,多给胃填充些内容,造成假饱感觉。</p> <p>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这三年是新中国最艰难的三年,因要偿还苏联的债务,中国人民勒紧了自己的裤腰带,想尽一切办法还清了苏联债务。据母亲生前回忆,我家隔壁一老太太从食堂领了一碗粥,因年老眼花,不小心跌倒,一碗粥全洒在一灰堆里,老太太实在饿急了,就趴在地上连粥带灰一起吃下,第二天就去逝了。还有一老人,儿子当时在食堂工作,食堂工作可是美差,儿子在食堂偷偷带了两个红薯给父亲吃,父亲不敢在家里吃,怕被人发现连累儿子,就偷偷躲在厕所里吃,不曾想正巧有人来上厕所,吓得老人将红薯丢入粪池,等那人走了以后,又赶紧掏上来吃了,因为实右饿极了。</p><p><br></p><p>母亲说,为了解决饥饿,村里人除了将野菜树皮用来充饥外,还将蕨菜的根挖出来洗净晒干磨成粉,再掺上米糠,麦麸等做成粑粑吃。公社领导也想了一些办法,就在马路边,街道边栽上了南瓜,红薯之类,这样当时就有了别具一格的红薯路,南瓜街,我们村(现在是镇)街道当时就是一条比较有名的南瓜街,南瓜成熟时,街上方挂满了形状各异的南瓜,倒也是一条特别的风景线,既解决了部分温饱,也获得了上面的表扬和邻村纷纷前来参观效仿。</p><p><br></p><p>现在的老人都很节约,剩菜剩饭吃光光,因为他们曾经历过了苦难,知道饥饿的滋味和粮食的重要性。而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却不知道节俭,浪费严重,而且现在许多人都不重视农业,不知道本国农业的重要性,只知道进R粮食就够了,如果哪一天粮食被外国卡住脖子,会不会又要重演以前的饥荒悲剧?</p> <p>我是57年生,虽然6o年左右中国遭到3年大灾荒,人民生活艰难困苦,甚至还有个别饿死人的现象,这我小不记得。但这以后生活水平也与现在比差得很大。这是实事,。</p><p><br></p><p>但是,作为一个有点良心和头脑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刚从旧中国过来,怎么也得过一二十年和旧中国一样的生活,并且还得艰难困苦的创业、打基础。都会理解那个年代为什么那么贫穷,特别是中国6o年左右的大灾荒年代。</p><p><br></p><p>因为新中国底子就十分贫穷,国库仅有点黄金财宝己被蒋运到台湾。新中国49年1o月1日成立,连重庆和大西北还没解放。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国家刚刚全面建设发展。到了6o年左右又遭到3年大灾荒,苏修还向我们逼债,因此那时中国是雪上加霜。</p><p><br></p><p>那时虽然贫穷不会忘记,吃的粗粮多,细粮少,很少吃到白面馒头,与现在生活水平差的很多。但我十分感恩那时国家,我是家中老四,还能让我有生存权。那时如果也象中国80年左右,为了中国人生活好,经济迅速发展,那时就开始强行让夫妻只生一孩,生多就罚倾家荡产或开除公职。那时中国能少生2亿多穷孩子,其中就有我,中国人也一定不会那么吃不饱穿不暧。因此我现在即感谢父母生育之恩,更感谢那时国家和毛主席尽力了,把我们这代人养育的无文肓成人成才了的养育之恩。</p><p><br></p><p>感谢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最高统帅还以身示范领导老革命干部们,都能与我们百姓同苦同难同乐,不仅没有多吃多占,反而什么都和百姓分着吃。否则,如果和历来帝王将相一样,那时还不知得饿死多少人了。</p><p><br></p><p>没有毛主席老一辈革命家们,领导中国人民那灾荒年代勒紧裤带,克服了忍饥挨饿养育的3亿多人口宏利,就没有今天中国的辉煌。</p> <p>在很少提及挨饿的当年,只有我们过来人才能知道挨饿的味道!我那时已经懂事了,自58年建食堂我父母勤劳还交了3千斤稻谷,59年我姊妹四个下半年就饿死了我的小弟!那时我们吃枇杷叶,观音土,麦麦草,二年的存豆叶,58年窖的苕被水淹了59年吃个光,同时还没盐吃。饿得整天哭,饿得走不动路也可说又饿又冷!脚冬天没鞋穿自已做草鞋脚指流脓,再加上60年代把山林古树全砍光了,最后既没吃的又没柴烧。我们村有个姓何的人他儿子饿死了他又把他饿死的孩子煮吃了!过去的饿给我们不敢回想偶尔想起就是泪。我时常说我们这代人活到今天就很幸运了!我们应该珍惜粮食!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p> <p>这说的是60年三月份,我那时10岁,每个月购粮本上供应17斤粮食,我们住的这个居委会办起了大食堂,吃起了集体大锅饭。每天早饭是一碗高粱面糊糊,中午是一块包谷面发糕一铁勺水煮的萝卜片或洋芋片,晚上是一大黑碗包谷面散饭,上面加一铁勺水煮的萝卜片,一日三餐根本吃不饱,常常饿着肚子 ,在小学里念书不到放学的时间就急着想回家吃饭,一放学就饥肠辘辘的往家跑,在平房的大食堂窗台口,排起长长的队伍,急不可耐的打上饭几分钟就吃完了。那时候即便是杂粮饭能吃上一顿饱饭都不可能,可见当时的生活是多么困难。一年多以后集体食堂散伙了,虽然在家里人自己做着吃,但是粮食总是差七八天就没有了,几乎没有什么副食,更是一个月见不上一半回肉。只好满大院子摘榆树叶, 最后连柳树叶都摘完了,把这些树叶在锅里面煮一煮,在水桶里泡上一晚上,控干了水分,一多半的树叶子一少半的包谷面,烙成树叶做的菜饼子,有时蒸成窝窝头,就这样才能坚持到下个月打粮的时候,一个个饿的面黄肌瘦。母亲的脸浮肿起来,到医院检查后给一份浮肿病的证明,到粮站才能凭证明打上二斤黄豆,大夫说了,每次用水煮上两把,分开吃上十天八天,这样就浮肿消退了下去。有时从附近农村认识的农民手里,要上一袋子去掉包谷粒的包谷心子,放在石踏窝子里,踏成像麸子皮一样的碎渣子,一半高粱面一半包谷心渣子,因为很难用擀杖擀成个,用手拍成十公分,直径大小的饼子,在锅里烙熟,就是每天上学时拿的干粮。这样麻烦来了,吃上几天解不下大便,急得只想哭,蹲到地上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母亲只好用小棍给我往外掏大便,真是不可提及。</p><p>有一次还差三天,就没有粮食了,到山上高粱地里去,寻找那种最上面有一个指头大小疙瘩的高粱头,把它摘了下来,装到包里,整整一天功夫和哥哥两人一人装了一书包。剝开这个,我们叫霉包剥了绿皮,里面露出了和小拇指头大小的一个包着白色外皮的霉包,里面是黑色的粉状物质,这是高粱生的一种霉变病,但却可以吃,可以填饱肚子,拿回家放到蒸锅里撒上一些包谷面,蒸好就是一种面食,吃上两碗可以顶饥填饱肚子,撒上点咸盐没有什么别的味道,就像蒸熟的黑面粉,可以充饥填饱挨饿的肚子,不过吃完了以后,解的大便是像墨汁一样黑色的,当时并没有觉得不好吃最起码让人减少了饥饿。</p><p>初冬的时候,收过白菜的地里,和母亲两个人捡几袋子,黄叶子的白菜帮子,拿回家后铺在院子里晒成干白菜叶子,然后搓成菜干渣子,装在袋子里,以防不需时应急食用,用开水烫好的苞谷面和白菜叶的干渣子,各掺一半,烙成包谷面菜饼子,或者蒸成包谷面菜窝窝头,也是一种应付粮食不够吃的,很好办法。还有很多不一一细说,我亲眼见到两个逃荒要饭的人,就饿死在院子的路边上了。到了1962-3年年景逐步好转,慢慢的摆脱了忍饥挨饿的年头,这就是我童年十岁出头的困难情景,历历在目,终身难以忘记,更让我懂得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p> <p>饥饿的年代到底有多饿,只有亲历才能知道。1958年秋季至1959年春季,真是不堪回首,往事历历在目。1958年春季成立大食堂,不足两个月,粮食吃完,于是各户自谋生路,记得那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母亲,我大哥那年22岁,二嫂20岁,我虚岁10岁,妹妹6岁,五弟不足两个月,伙同邻居二嫂去胡集讨饭。父亲和二哥身为大队干部是不能去的。饥肠碌碌,胡集好点,各户皆是蒸菜,第二天五弟中暑,幸亏一过路医生抢救。饿了吃糠甜似蜜,不饿吃蜜蜜不甜,我吃过各种野菜,只差坟子上的狗尿台(有毒)。桑叶,芝麻叶,柳叶,七七芽皆是穿肠过。那有顺口溜为证:提起五八年,苦似吃黄连,米星面星皆不见,淡吃萝人无有盐,那时人饿急啦,不少大队仓库被砸,我村带头者被判刑,据我妻子回忆,她跟奶奶去仓库抢粮,抢了一小篮。人饿急,抢粮按暴动处理,我村逮捕3人,皆是地主富农。有人说,您这一代人尽是聪明人,有福的人,因为傻子早已饿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