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岁月(四)

蓝天的蓝

<p>  炮团沙井子营房大门,摄于2018年8月29日。</p> <p>  炮团沙井子营房礼堂,摄于2018年8月29日。</p> <p>  1974年于炮团二营</p> <p>  1974年于炮团一营</p> <p>  1975年12月6日,炮团开始了冬季拉练。</p><p> 接到命令,全团官兵闻令而动、迅速集结部队,战士们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地从沙井子营房出发,向山丹、永昌、永登等地域挺进。我们是炮兵部队,全团火炮、牵引车足足拉了几公里长。</p><p> 部队拉练,源于1969年北京卫戍部队的一次千里拉练,那次拉练,既锻炼了部队,又增强了军民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回北京后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个《千里野营拉练总结》报告,毛主席看后批示“野营拉练好”。从此后,拉练成为部队每年进行训练的必须课目。</p><p> 拉练第一站,山丹陈户公社的一个村庄,我们分散住进老乡的家。住进老乡的家,就要保证老乡家的“缸满院净”。河西少雨缺水,部队的拉水车往往保证不了饮用水,我们就用装有大水桶的架子车,去村头拉“涝池水”。这是村民为收集雨水、地表水而修建的蓄水塘,供村庄人畜饮用。混浊的“涝池水”也有限,首先要保证乡民用水,部队人多,用水都很节约。</p><p> 在拉练中,与老乡们的接触多了,使我对“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p><p> 驻地老乡,对战士如亲人一般关心爱护,在拉练中,吃面条和米饭的次数更多了,老乡常帮助我们扞面条,他们是做面食的能手,同时,我们做的米饭也给老乡送一碗;西北农村,当时还都是土炕,每天都把炕烧得很暖和,老乡从炕眼把谷物壳及碎柴料填入,把晒干的驴粪,用“推耙”推入,均匀铺就,点燃后火苗以燃香的方式,持续为战士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一次睡到半夜,我突然醒来,屋内浓浓的烟味,看到我脚旁的被子闪着火星,急忙把火星扑灭,后来知道是房东怕我们冻着,燃料添多了,特别是靠脚的炕口。第二天,房东大娘找来一团棉花,镶在棉絮洞内,把我的被子缝补好了。</p><p> “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让我深深感受到,这支军队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p><p> 在拉练途中,我被抽调去后勤处任战勤参谋,周参谋已决定转业没有参加拉练,让我代理后勤战勤参谋。</p><p> 自古兵家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说明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p><p> 战勤参谋直接受后勤处长指挥,与其它股配合,写文书,拟方案,上传下达,使后勤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随处长行动,拉练中三五天就要转移一个地方,每次转移驻地就要忙一次。</p><p> 每转移到新驻地,就要协助后勤首长组织实地勘察、确定后勤指挥所开设地点、确定卫生队、运输队、修理所等位置,联络指挥连架设电话、电台,向司令部报告后勤各单位地理位置,并向后勤各单位发出命令指示。</p><p> 拉练锻炼了战士们的意志,军事素质得到提高,实战水平也提高了。</p><p> 同时也进行实战的演习,所以有时是夜间行军,汽车闭灯驾驶,这是每个司机表现过硬本领的时候。</p><p> 炮团在当时也算摩托化部队吧,行军都是坐车,步兵全靠两条腿,所以,在行军路上碰见步兵团时,很是羡慕我们。</p><p> 据说当时在师部开会,闲聊时宋团长说炮团打了多少炮(弹),步兵团长幽默说:你们有我们打的泡多吗?每个战士脚上都有几个泡!</p><p> 其实炮兵行军也很辛苦,坐在车上,就是一个字:“冷”,晚上大部队行军也慢,有时我们冻得受不了,干脆跳下车,跟在车后步行,“以动防冻”;还有汽车水箱容易“开锅”,因为气温低,水箱容易结冰,最后剩下不多的水就“开锅”了。</p><p> 记得一次夜间演习,半夜架锅做饭,炊事班准备做面条,没有水,只好捧雪化水,把表面薄薄的一层雪刨开,把下面的雪捧在锅里,看着白白的雪,在锅里化开后,上面却漂浮着一层杂质。吃过面条暖和一些,演习就要开始了。我守在电话机旁,快速记录电话内容。在天寒地冻的野外,手发僵,握住笔,钢笔圆珠笔都要冻,只能用铅笔。一页纸也写不了多少字。</p><p> 拉练快结束了,回到张掖,回到沙井子,眼看要进营房了,接到命令,就地野外露营,第二天再进入营房。</p><p> 露营要求两人合铺。先把雨衣铺地面,再铺毛毡、褥子、床单,穿绒衣裤,反戴皮帽,两人“头脚相靠”,睡一晚,一点没觉得冷。</p><p> 通过拉练,磨练了战士们的意志,使战士们适应恶劣的环境,练就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吃苦不怕死的精神。拉炼提高了战士们的实战本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