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武庆堤

小荷

<h3>                   <br> <br> 二0二0.九.二十六.周六<br><br>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退休后,乔迁武汉居住已有两三年时光,一直想到一些旧地或母校去走走看看。时逢周末,小孙子随他爸妈外出游玩,难得空闲,我只身一人轻装轻松出门,外出怀旧去了。<br><br>        说起武庆堤,即便在武汉武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因它太小太没名气,且随着一九五四年洪水的冲刷,早已名存实亡,如今只剩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还在,一条只有四十余户居民的武庆堤小街还在。据悉,武庆堤的“庆”字缘于早年小街那头曾有“福庆堂”所致。<br>        而一字之隔的武金堤却名气要大很多,虽然其堤身已没有防水功能(因五四年后江边已修长江干堤),但却是武昌武泰闸至金口的一段堤上公路,蜿蜒几十里,车来人往,川流不息。<br><br>        六十六年前我出生在武昌武庆堤边的湖北省船舶制造厂,三年后随父母辗转鄂城黄冈。一九六六年我上初中,文革“串连”来武汉时,我曾专程去过一趟“省船”,十二三岁的我,沿着解放路解放桥,武金堤一步步走过去,走了很长一段路,拜访了早年的邻居夏伯伯一家,看了看我出生的地方,走了走“蜗居”心间已久的武庆堤。夏伯伯原是“省船”的木工师傅,也是建厂时的老师傅,伯母是家庭妇女,其儿子夏大哥大我上十岁,因小儿麻痹症留下腿疾,成年后靠传呼电话亭为生。因同是宁波老乡(我母亲是宁波人),钱夏两家走的很近,夏大哥待我亲如兄弟,小时候常带我玩耍嬉戏,情同手足,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忘的印记。这也是我两次不顾路途遥远,执意重访武庆堤的主要缘故。<br>       “省船”与“武船”同是造船企业,相距也很近,但武昌造船厂是央企,尤以造潜艇、护卫舰声名远播。而“省船”是省属国企,原是省交通厅属下的三大重点企业之一,过去也曾是几千人的大厂,主要建造长江内河的大型船舶,如“东方红××号”客轮,曾经也是长江航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风光无限,骄傲无比。一句俗话是: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高速公路的兴起,以及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对长江客运的冲击很大。原来乘坐东方红客轮从武汉至南京上海需三四天时间,花时较多,而走公路铁路仅需一天。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竟争,既显示活力也不掩残酷。长江客运的衰落,给内河造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加之早期传统工业技术及设备的老化落后,被市场经济冲的稀里哗啦,很不适应,国内很多企业开始关停并转,开始改制,“省船”也在这种大潮中被民企“南华船厂”兼并。而时至二0一几年,闹腾了几年的“南船”也终于慢慢消停,终也走上撤资卖地,迁走江西之路。面对市场经济和时代大潮的冲击,适者生存,逆者消亡,谁也不能例外。个人如此,企业亦如此。<br><br>       都说大武汉,其实武昌也不小,从徐东坐公交去武庆堤,虽都在武昌区内,即便不堵车也要行驶一个半小时。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沿着司门口、解放路经解放桥上武金堤公路;另一条则是从武昌火车站经白沙洲大道栅栏口,走八铺街至武泰闸,再沿武金堤公路到毛家巷。堤上有564和566路公交车可达。<br>        重访武庆堤,只见原“省船”地盘内,早已没有往日熟悉的车间厂房,没有硕大高耸的船台船吊,只见几栋新建的楼宇拔地而起,应是房地产业的老板接盘了。昔日曾经辉煌灿烂的“省船”和后来抢占鳌头的“南船”都早已不见踪影,变化之大,可谓天翻地覆,令人惊叹。<br><br>      “省船”不在了,可原“省船”大门右手边(西边)的下陈家巷尚在,也是几十户人家,这里就是我的出生地。经打听,原夏家大哥经营的传呼电话房是下陈家巷42号。提起传呼电话夏大哥,相邻几家都知道,说他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返回江浙老家去了。其有一叔伯姐姐原也是船厂职工,后也不知搬去何方。<br>        夏哥不仅人品很好,长相也不错,中等身材,五官端正,皮肤白皙,就是腿有点残疾。由于经常拉着嗓门喊人接电话,嗓音很亮嗓门很高,待人和善幽默,笑声也很爽朗。由于腿的原因迟迟没能成家,早年跟父母一起过,倒也其乐融融,相安无事。夏伯伯过世后,夏母又陪了他十多年,这期间我母亲和妹妹、妹夫还曾去看望过两次,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相互支撑,生活也还过的去。<br>       听邻居讲,到九十年代,夏母也不在了,BB机和手提电话的出现让传呼电话没了市场,夏哥也就没了生存的饭碗,生活难以为继,可怜的夏哥只得只身一人回了宁波老家。听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心中止不住一阵阵的隐隐酸痛!我的好夏哥啊,您还好吗?家在何方,生活可有着落?身在武汉的钱家小弟向您祈福盼安了!<br>         唏嘘感叹之余,自己不免也有些自责,为什么不早点来看望夏哥?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为什么会有人丢失饭碗?联想到九十年代,大批的国有企业关停改制,许许多多的工人下岗失业,都是因为重新洗牌所致,都是改革变革带来的阵痛。正所谓,时代和社会的一粒尘,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啊!<br>      <br>        紧邻下陈家巷的即毛家巷正街(武汉市区交通图上有此地址),面积较大,纵横交错,房屋众多。放眼望去,西北头不远就是新建的鹦鹉洲长江大桥桥头堡,粉红色的斜拉索桥头巍然矗立,非常醒目,十分壮观漂亮,现代气息很浓,已成为武汉长江上一道酷炫夺目的新地标。由于鹦鹉洲大桥的开通,武汉西二环也必将更加畅达,加之杨泗港大桥即将通车,可以预见,过去较为冷落僻静的白沙洲一带将会成为武汉新的商圈,新的发展带增长极。<br>        武汉的发展有点不太均衡,南北三环都很繁华,东三环有了武汉火车站以后发展也很快,唯独西三环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跟西二环一直没有形成闭环有关,出了武昌火车站往西就跟郊区农村差不多。这个现象跟北京的南三环相似,北京南环也是一直到大兴机场的建立才得以快速建设发展。<br>        我伫立老街良久,沉思凝望拍照,引发周边居民好奇,十分欣喜地问道:“是不是要拆迁了”?我说“拆迁好吗”?“我们都盼着早点拆迁啰”!是呀,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没有太多的收入,生活拮据,最大的资产就是一栋老房子,有的甚至破旧老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拆迁过上好的日子,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br>    <br>         从石牌岭雄楚大道过来的564路和从欢乐谷岳家嘴过来的566路公交车在武金堤上交汇,在毛家巷均有站点。<br>      “省船”不在了,夏家也搬走了,我这不速之客也该折返了。晌午已过,饥肠辘辘,我匆匆上了564转777路打道回府了。<br>        虽然没有见到想见之人,有些惆怅,有些失落,但见到了武庆堤和船厂周边的发展变化,弄清了一些过去懵懂不清的疑问,对于我这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喜欢什么事情都要弄清来龙去脉、清晰明白之人,此时,在觉饿同时也有一丝与之自来的满足补偿。<br><br>        怀旧,不仅仅是怀念过去曾经熟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故人朋友,也怀念过去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环境,生活,气息……,虽然时代的发展已是一日千里,相距甚远,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物质匮乏年代也有许多东东还是值得让人怀念让人珍惜,尤其是人们普遍的纯真善良,热情执着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纯洁难忘的友谊等等,让现代人更觉弥足珍贵,不可多得。<br>       别了,偏安一隅的武庆堤!<br>       别了,曾经辉煌红火的省船厂!<br><br>                                         <br>                                   钱宏献<br>                     二0二0年十月于徐东<br><br></h3> <h3>访问进行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