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经过6周的时间,彼此熟悉,了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接触,这时,朋友就出现了。这些接触,包括互相帮助,摩擦,分歧,争执,包容,接纳,理解,原谅,当然,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学习中、活动中的相互欣赏。今天我们就要聊聊孩子们在校园中交朋友,也就是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br>人并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社会性的生物。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生物看起来比人更具有社会性,如蚂蚁、蜜蜂等。在蚂蚁社会中个体的蚂蚁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皇帝”都是天生的。<br>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br>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br>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孩子都非常重视友谊关系,童年的友谊为孩子以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br>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呆板笨拙;<br>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独自游戏、自言自语,显得很不合群;<br>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与人交往处处逞强,横行霸道,显得盛气凌人;<br>还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时,即使大人强迫其对人要讲礼貌打招呼,他也缄口不语,设法躲避。<br> 孩子们在校园中遇到以上问题,老师们会怎么做呢?我们一个一个来砸破金蛋吧! 入学第一天,老师们让孩子带着自己的名卡,向全班同学进行自我介绍,老师则带着孩子们一起响亮读出每一个名字,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们对同伴名字的印象,也让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个平等的亮相机会。没有才艺表演,没有精彩亮相,平等的出镜机会,降低内向孩子的压力。 成人世界里,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特质,形成了我们的问候方式也比较低调。点头示意,面带微笑,眼神交流,摆手问候,而这些“见面礼”在身高处于“下层”的孩子们是无法效仿的。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见面打招呼是一件不用做的事情,因为大人从不“打招呼”。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热情文明的枫叶特质,在校园里,老师们会夸张的互致问候。“老师好!”“体育王早上好!”“保洁员阿姨辛苦啦!”老师们身体力行,给孩子们做榜样。我们还会互相热情的摆手,拥抱,拍拍肩膀,握手,各种花式见面礼,是做给孩子们看的,更是老师之间的真情流露。 孩子之间的友情少数起始于合作,多数来源于摩擦。老话说“六月的天儿,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他们前一秒还总角之交,一个转身就“再也不理你了!”争吵双方很快就提交到“法官”面前。老师不会急于判断,让两个人分别听对方陈述经过,有的说着说着就笑了;有的不能说和,那就要是非曲直,来龙去脉讲个清楚。错的要错个明白,道歉要说清自己的错处,表明态度;委屈的要得理让人,不能轻易就说“没关系”,要教育对方,下次不要再次犯错。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轻易断言,因为上午的争吵双方到了午饭后可能就有一段愉快的游戏时光。 有些大问题存在安全隐患,班会课和教室剧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班会主题明确指向同学间的发生的各类大事,老师会陈述事情经过,让孩子们来讨论,判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事情中来,用大家的时间来解决班级问题,以达成对此类事件的共识,以此来教育全体学生。教室剧场,主要是通过师生,生生的各种情景再现,为孩子们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群体里,熟悉的时间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这种操练会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br>人并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社会性的生物。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生物看起来比人更具有社会性,如蚂蚁、蜜蜂等。在蚂蚁社会中个体的蚂蚁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皇帝”都是天生的。<br> 究竟怎样的孩子,会在社会化过程中显得胆小、退缩、怯懦呢?这跟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有关,但更多是跟成长经历脱不了干系的。<br>第一种可能是,抚养人经常养育得过于细致,出于谨慎,时不时告诉孩子外界有怎样的危险和糟糕的事。<br>孩子无形中就承接了抚养人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妖魔化”,自然而然就会害怕与人交往,潜意识中封闭自己。<br>第二种可能是,就是大人很少教孩子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比如要用语言介绍和表达自己,比如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跟价值,取得同龄人的好感和认可。<br><div>这种具体技巧的传授,就是可以仿照教室剧场的形式,开展家庭社交小剧场来完成。</div> 这里我们重点说说两类孩子。交往弱势和交往强势。<div>交往弱势的孩子,一定要培养他们的某项技能,让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中某方面比较出众,从而拥有有自信;他们就可以凭借这份自信,在群体中扮演了一个合适的功能。他们甚至不需要太多社交技巧,纯粹靠个人魅力,就会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那个人。比如,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系鞋带,会整理物品,会讲故事,会跳绳,会说绕口令,会快速心算,会读很多的字,等等。<br>一个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孩子,更容易树立起自信心;当他走向外界,就更不容易受挫,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也就更多。<br></div> 再说交往强势。我们发现当一个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情绪管理受限时,就更容易用肢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喜欢用肢体动作解决问题的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居多),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排斥。给孩子们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老打人”。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看起来很厉害、攻击性强就不容易被欺负。为此,他们会默许甚至鼓励自家孩子在关系中的“强硬”或“强势”姿态。而在孩子的下意识里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很容易在人际冲突中,采取过当的、攻击性过强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但当其他孩子感受到这个孩子过于自我和暴力,出于本能的自保,自然而然就会远离他。于是,这种看起来不容易“吃亏”的孩子,反而容易成为一个团体中被嫌弃、被排挤的对象。<div>对于这类交往强势的孩子,当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成人有必要及时从行为层面予以喊停、矫正,并且教会孩子用“语言”去化解冲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意识到,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br></div> 一旦发现孩子在与伙伴的冲突中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家长和教师应立即给予表扬。我们还要明确一点——爱孩子不等于百依百顺,应适当通过让孩子去体验面对一些挫折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让孩子懂得侵犯别人是不对的。对于孩子的侵犯行为,要予以批评教育,绝不可姑息养奸。尽可能减少孩子接触侵犯行为的机会,如观看武打、凶杀、暴力性的电影、电视节目,不让孩子玩暴力电子游戏等。 孩子的世界是干净、单纯的,有的家长总习惯拿成人世界复杂阴暗面去衡量孩子间的矛盾,把事情严重化,只会教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是正常的,而且是锻炼、成长的机会。家长不要直接出谋划策,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自己处理;更不能越俎代庖、强行插手、干涉,去找当事小孩子等。实在需要大人的帮助时再发挥积极作用,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尽量还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执行。<br> 孩子们是注定要往外走的,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父母能够做的,就是信任和支持。<br>如何支持?那就是经营好我们跟孩子的关系。<br>跟孩子相处时,该陪伴的陪伴(得到过爱的孩子,内心力量更强大,遇到困难也更容易及时求助);<br>该立规矩的立规矩(懂得规矩规范的孩子,才不至于过度自我为中心,走到充满规则的外界处处碰壁);<br>该放手的就要放手(得到过成长空间的孩子,才有机会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不断树立自信心)。<br><br> 简言之,得到过爱、尊重和信任的孩子,会更自然地去面对人际交往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