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北京房山张坊古镇,距离北京城区84公里多,南部为平原,北部为山区,拒马河自西北而东南流经张坊。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早在西晋时,大将刘琨等为抗击北方胡人石勒的进犯,就在此地重兵驻防,当时军营帐房林立,连绵数里,故当地百姓取名帐房,后去谐音,定名“张坊”。</p><p><br></p> <p>1991年,修路时发现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战道。战道从地面进深4米,青砖结构,战道经初步探测长1500米,现在修复仅400米。据专家考证,古战道始建于北宋,公元996年,距今一千多年,修复于明代。明初洪武年间,元朝溃逃蒙古漠北,时刻伺机反补南犯,古战道成为明军抗击蒙古鞑子的军事堡垒,文物专家认为,古战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位一一处军事古战道。</p> <p>从张坊镇向北走2.7公里就到大峪沟村~中国磨盘柿第一村。</p> <p>虽然房山处处有柿子,但要说最正宗的柿子产地,谁也比不上张坊镇了。张坊磨盘柿以品质好,面积大,产量高,享誉“中国磨盘柿之乡”。张坊的柿子又属大峪沟村的更好。</p> <p>磨盘柿因中间有一道凹环,外形酷似磨盘而得名。</p> <p>磨盘柿又大又饱满。</p> <p>挂满金黄色果实的柿子树,黄里透红的大柿子压弯枝头,既漂亮又可爱。</p> <p>红色的柿子仿佛一个个音符在大峪沟风中颤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考证,早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房山一带已有栽培磨盘柿记载,距离今天有600多年历史。</p><p><br></p> <p>磨盘柿是公认的优质柿子品种之一,张坊磨盘柿以“个大、皮薄、汤清、味甜”被评为“中华名果”。</p> <p>房山与密云、怀柔、平谷等郊区相比,位置靠南,高差大,升温早升温快,是京郊热量分布最多的地区,自然条件特别适应柿子树的生长发育。</p> <p>大峪沟背风向阳,年平均降雨655毫米,土壤为含石灰质的深厚褐土层,持水能量强,极其适合磨盘柿生长。</p> <p>元末明初,自然灾害频繁,人们对柿子和柿饼可以代粮充饥就有深刻认识。据传明朱元璋在做皇帝以前曾亲身体会柿子能够代粮充饥,为此对臣民影响极大,由于王朝倡导发展,自然灾害多发的北方山区,家家户户都种植柿树。</p> <p>据说大峪沟村现有2000亩,优质柿树7万株。明朱棣迁都北京后,磨盘柿一直是皇宫的贡品。至今,该村还留有一座百年老树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柿农的希望。</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柿子红了,柿子熟了,山区被浓浓的柿红包绕着,随处可见柿子和柿树,在飒飒秋风里摇曳着伟岸的身姿。</p> <p>柿子又红了,像一盏盏红红的灯笼,在山野在山村,摇曳成一幅图画一处风景,是山村独有的特征。</p> <p>山里的人们都有一个红色的梦,在那苦涩的岁月里,不管多么饥饿贫穷,只要看到满树的柿子,心里就有一股暖意在涌动,日子就充满希望!</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柿子树的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对于柿子情有独钟,因为它有着吉祥的寓意。古人便将诸多种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如“事事如意”、“事事安顺”、“事事平安”等。</h3>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柿子林成为了鸟儿的乐园,红彤彤的柿子是它们的美餐,随处可见鸟儿欢快的在枝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熟透的柿子被戳出了一个个深深的洞,金色的果肉流着蜜汁,弥漫着一股甜香。</p><p><br></p> <p>柿子虽然好,还是有一些人食用禁忌需要注意。脾胃虚寒,泄泻便溏,体质多病等少吃或不吃;糖尿病及慢性胃病,最好不吃。不要空腹吃柿子。柿子不能吃的太多。最好不要柿子皮。</p> <p>谢谢您的分享和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