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湖上七彩桥

南山红枫

<p> 大约在2016年以后,我每年都会到滴水湖地区玩一两次,滴水湖给我的感觉,景美,人少,清洁,工地多。</p><p> 因为疫情关系,今年一直没去过。在国庆长假里,受女儿一家去临港地区玩的影响,10月6日那天决定再去滴水湖看看,据说那边新造了好几座景观桥。</p> 从我家去滴水湖,我们一般是公交换乘地铁11号线,到罗山路站换乘16号线。就在等候16号线的站台上,发现了临港地区的第一个改变——16号线列车变长了。以往在这个站台上,想乘坐16号线,需要走到很靠前的地方,因为16号线的列车比其它线路的车厢数少,长度要短得多。<div> 这天,我发现在以往不能上下客的门前已经有人在候车,疑惑地询问站台服务员“这里能上车吗?”服务员点点头,很肯定地回答说:“能!”一会儿列车驶来,发现有两列列车头尾相接连接在一起了,所以长度变成原来的两倍。<br>  到达滴水湖终点站,步出一号口,马上发现了第二个明显的变化:以往走出这个一号口,迎面是个很大的下沉式广场,有瀑布式喷泉和多对自动电梯可以上升到地面,但人相当少,显得十分空旷。上图为2017年8月某日我拍的场面。</div> 这次一出站,发现原来空空如也的大广场上人声鼎沸,人头躜动,原来是开了个“乐樂市集”。 有很多卖各地土特产、小吃的摊位。 有支着大屏幕,高音喇叭唱卡拉OK招徕顾客卖字画的。 有儿童玩的碰碰车、卡丁车、碰碰船,和多种大型电动玩具。反正和往日空旷安静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反差。 搭乘自动电梯上到地面,拍一张下沉式广场的鸟瞰。 我们不是来逛乐樂市集的,无心留连在此,匆匆来到位于滴水湖地铁站一号口斜对面的环滴水湖观光车始发站。这个线路是免费乘坐的,站牌上标着20分钟一班,很适合非自驾的游客游玩滴水湖。 上了环湖免费观光车后,向司机询问:<div>  “我们要看新造的桥,到哪里下车?”</div><div> “你们要看哪一座桥呢?”司机反问道</div><div> “随便哪一座,准备一座座都看看。”</div><div> “那么坐一站路就有。”司机说。</div><div> 一站路很快就到,下车后往前走大约一百多米,就看见上图这座橙色的桥。桥体呈一个“莫比乌斯环”形状,</div> 走到桥上。<div>  从一些公众号文章的介绍中得知,这座桥名为“青缎”(这我可有点疑惑,桥体色彩明明是橙色的嘛?)。又说此桥的主题旨意为“无限”,我想大概是和“莫比乌斯”环的特点有关吧?据说若放一只蚂蚁在莫比乌斯环上,它能不停顿地爬遍此环的正反面全部节点,永无休止。</div><div> </div> 我不是蚂蚁,体力也很差,不但没尝试踏遍莫比乌斯的正反面,连桥面都没有走过去。上图为别人拍的桥另一端的景色。<div>  </div> 站在桥上拍一张湖面/边的景色,这天的天色不好,彤云密布,黑云压城的感觉。 因为要看的景观桥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在桥头上拍了几张照片便匆匆走回公交车站,想赶上下一班观光车。路边停着一排私家车,几乎找不到空的车位。这也是滴水湖的重要变化,以往这些街道上不要说停着,就连行驶的车辆也不是很多的。我曾经参加一批花友的摘桃子活动,途经滴水湖地区,想问个路,开半天也不见一个行人。现在路边居然停满了私家车,应该都是自驾族开来的。 下一班观光车准时驶到,又乘了一站路,来到第二座桥附近。据有关公众号上介绍,此桥名“蓝藻”,采用大批木板做成藻井造型。我因为体力关系,目测此桥的地理位置,无论从哪一端上桥都需要绕行一段路。决定“远观而不亵玩”了。 以上两张是女儿拍摄的照片,在此借用一下,景色很不错的,没上去亲历一番可惜了。 <p>  正在车站等候观光车准备前往第三座桥的时候,忽然接到女儿微信,让我们立即发定位给她,她说她们三个现在也在滴水湖,打算驱车来和我们会合。</p><p> 我知道她和女婿是好心,想用轮椅推着我观光以节省体力。考虑到自己省力让别人受累不大好,我们表示不用过来,但女婿的车恰好赶在观光车的前面一秒到达车站,于是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上了车。</p><p> 外孙女又自告奋勇来推外公,还向我介绍说那远处的桥就是我们刚才看过的,不经意间已经绕过小半个滴水湖啦!</p> 于是,上车坐轿车,下车坐轮椅,我当然省力多了。<div>  不一会来到第三座桥。这里需要插一个说明,我所谓的第N座桥,是指那天我们看见的次序,不是官方的序号。</div><div> 这座外观很漂亮的桥命名为“紫浪”,远观呈波浪形态,顶棚为红色,桥面铺的是木板,油漆得很光亮,看上去非常整洁悦目。桥上有座位可供休憩,我因为坐着轮椅,否则一定会坐上去歇歇脚了。</div> 这张也是女儿在前一天拍的。借用一下。我坐着轮椅,不便到处走动,拍摄的角度比较少。 坐轮椅到了桥的另一端,换个角度拍一张。 太阳从厚厚的云层裂罅中顽强地投射出一缕光线,洒向湖面,形成一片粼粼的波光 途中经过滴水湖水上运动俱乐部,岸边泊着几艘帆船。 第四座桥(官方称为A桥,应算作官方的第一座桥),桥名“赤黾”,又称其主题为“水黾”,别问我水黾是什么东西,我知识少,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艺儿。<div> 上图也是女儿拍摄的。</div> 这张是我坐在轮椅上拍的。<div> 此桥不仅有平整的桥面可供轮椅轻松上桥,还设有四条人行楼梯。</div> 桥堍看上去是个郊野公园,空地上散布着好多个帐篷,那便是路边停着的那些私家车的主人们。 从桥上鸟瞰的这张照片,像不像巨轮的船头? 有儿童乐园,怪不得吸引了众多的三口之家。 这天风有点大,单帆船在有点汹涌的波浪中颠簸。 忽然外孙女惊呼起来,原来她看见一只水鸟站在一块礁石上,低头紧盯着水面,大概是在观察鱼儿的动向,伺机大快朵颐。须臾又被风浪打得飞了起来,逆风展翅飞了一会儿,又停在另一块礁石上故技重演,看来它对这一带的地形水貌相当熟悉。 第五座桥(官方称为B桥)出现在眼前,它被命名为“橙卉”,以花为主题。笔者觉得此桥造型最为别致,整座桥呈螺旋形,平整的桥面以一定角度斜面先向上,到最高处后又向下。<div> 有个问题要在这里交代一向,说起“桥”这个词,本意是用来交通的,一般是为了过江河湖海,从一地通向另一地,使天堑变通途。但滴水湖上的这几座桥却不是这个意义,它们纯粹是景观打卡地。你不经过此桥,也一样可以到达桥的另一端。</div><div> 这天的乌云实在有点吓人,从图上看像是从桥顶上冒出的一大团浓烟。</div> 走到桥里看看,前面那个斜坡便是上桥顶的走道。我最怕向上走,那需要“做功”(物理学名词),会消耗大量氧气,余所不堪也,只能在桥下看看。 穹顶造型,像旧时老婆婆用来放针线的笸箩。 外孙女走到桥的中间向下喊叫:“外公,外公!”。等我回头举起相机(手机),她又调皮地逃走了。<div> 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知为何都不大喜欢照相。</div> 向下一座桥行进的途中,忽然云开雾散,天空和湖水都变得湛蓝清澈,几艘彩色的双桨皮划艇点缀在湖面上,让游客觉得心旷神怡。 一群基督教徒着装列队走过湖滨的街道,这样的仪式我头一回看见,可能某个教派有这样的仪式吧? 最后来到今天游览的最后一座桥,官方称C港桥,命名为“黄篓”,这名字似乎有点土,为什么称它为篓呢?或许和上海最初是个小渔村有关吧? <i>  C港桥黄篓取材于“篓”的形象,网格结构交错盘亘,从空中俯瞰,该桥呈人字形,向湖面奋力挥出一撇一捺。</i><div><i><br></i><div> 本页图片和文字(斜体)均采自“浦东环境”的公众号文章《赤橙黄绿青蓝紫!滴水湖环湖景观带的七座桥有专属名字啦!》,下面是它的链接地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打开浏览:https://mp.weixin.qq.com/s/yEqXe82kyXLU89a681CqqA</div></div> “黄篓”桥的内部 这座桥无论是桥体还是桥上的风景都是很值得观赏的,但这时已近傍晚,湖上气温有所降低,风吹在身上已经有点凉飕飕的感觉,我这个半条命不敢多留连,加上妻子步行也很累了(她还推了我一段路),遂决定返回住处了。 女婿驱车送我们到位于鸿音路上的宝龙商厦用晚餐,他们仨径直回市区家里了。 我们到雨浥苑公租房小区过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乘公交车到新建的芦潮港公园兜了一圈,这个公园范围不大,布局和“康桥生态园”差不多,游客也不多,走走坐坐,倒也不怎么累。略过不详表了。 听说从芦潮港公园去滴水湖,搭公交车还算方便,决定再次前往滴水湖,看看昨天剩余的最后一座桥,女儿遥控指挥坐车路线,和下车地点,一点冤枉路没走,很顺利地到达这座被称为“绿荷”的D港桥,也是我们看的第七座桥。<div>  </div> 此桥的造型,据说借鉴了荷花的形态,桥身外侧建有呈一定弧度的网状装饰,倾斜着蜿蜒伸向桥身外。<div>  说实话,我没看出像荷花,倒令我联想到有些建筑物里防坠落用的安全网兜。唉,咱这种人缺乏艺术细胞,想像出来的东西有点煞风景,不说也罢。</div> 绿荷桥的桥堍有座白塔,构成不错的打卡风景。 过桥后是个休闲广场,游人不少。热闹程度和以往(不包括昨天)来的几次,不可同日而语了。 <p>  这里附上采自上述公众号帖子中的一段视频,描述了七座桥的建造过程,以及从空中俯拍的动态图片和它们的璀璨夜景,供读者欣赏。系港城集团作品,在此向作者致谢。</p> 最后发一张回地铁口时途经的走廊造型。<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南山红枫手机拍摄(有标明作者的图片除外)</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 背景音乐:《爱在深秋》 小提琴演奏:陈蓉晖</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 2020年10月17日完成。</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