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

水若曾经

<p>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p><p><br></p><p> 山间住久了,小刘回复微信的速度,可以说是赶着牛车来的。我问:“我定的半只鸡买了吗?”她说:“现杀。”“那另外半只怎么办?”“自然有它的归处。”突然间,觉得自己真的多虑了。</p><p><br></p><p> 小胖要吃螺蛳,大岚没有夜市。怎么办?发现餐厅前面两个养鱼的水池(石头垒起,大概一平米转方。)里面有螺蛳。赤膊上阵,一下功夫,就摸了三五十个。原生态、纯天然。朋友说,“小胖带来了生趣。”</p><p><br></p><p> 餐厅前的樱花,竟然开了三五朵。不知是弄乱了季节,还是本来就是两季。相对春天的洁白一片,三五朵更显得楚楚动人。夕阳余晖下,黄昏的风,带着寒意,真委屈她们娇弱的身躯了。</p><p><br></p><p> 大红袍泡淡了,随即泡上普洱。小胖一边泡,一边拍着视频,发在微信群里,惹得一众朋友都欲赶来。但也仅仅是突然闪过的一念而已。一念起,荒野山林之趣;万念灭,无非茶米油盐,身不由己。</p><p><br></p><p>夜宿四明山,溪声共虫鸣。</p><p>白云山间绕,红花足下生。</p><p>一盏普洱茶,百年浮世情。</p><p>繁星或可约,最美在小隐。</p><p><br></p><p> ——《小隐》20201014</p> <p><br></p><p> 朋友53岁从单位内退,妻子不解,说,“又不累,坐在那里,就有十多万收入,何必要退?”坐在那里,收入不错,但不可再进一尺,领导都比自己年轻,表面尊你,实则碍眼。况且朝九晚五,寸地之困,已30年之久。如今,儿子在美国发展不错,生计无虞,何不退下来,做些喜欢的事。是呀,在我看来,这实在是明智之举,犹如生命在壮年延长七年,如今他受聘于朋友做些教学的事,来去自由,同时一年翻译两部书,在精神的世界遨游。他的眼中,时常洋溢着一种自由欢快畅意的神色,翻译的作品因为这种轻松,也越来越受读者喜爱与推崇。</p><p><br></p><p> 也是昨天,接触到另一个朋友。她画了一幅沈周的山水小卷。画得很好,画幅中间是一片水色,左边是起伏的山峦,不高,层次分明,右边的山稍微高一点,中间是一个茅草屋。屋里坐着一个人,侧坐着,面朝画外。彷佛,在我们看他的时候,他也在打量我们。我求赠,她说她还是不满意,要重临一幅给我。她也是完美主义者。也是她,画画只是偶尔的精神出离与休整,还经营着一家企业。她说,上半年没有生意,愁开销;下半年生意很好,就是招不到人,赶不出货。我由衷感叹,“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阅古人之山水,处寸地而心远。”这幅画,我是要定了。</p><p><br></p><p> 面对着金轮大道两边的高楼,我总是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视觉的突兀不用说,每个窗户盛放着喜悦还是压力?常想到以前有一个贪官,拥有三百多套房子,也许99%他都没有住过,甚至去看过。这些房子唯一的作用,就是加大了量刑的尺度。所谓拼搏,如果有益于生存与责任,那么无疑值得推崇与肯定,如果是盲目的攀比与无穷的数字游戏,那么必将得到世人的鄙夷。</p><p><br></p><p> 朋友说,往过去追溯,青春只是短暂的一瞬。未来不是吗?我们都曾计划过未来,而现实永远来得突兀与仓促。不要活在期待中,让每一个日子染上季节的色彩。</p><p><br></p><p> ——《寸地远心》20201017</p> <p><br></p><p>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几个人在冬夜的漠北行进,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有一个人走累了,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堆篝火,说大家先走,他停下来烤一下火再走。其中,一个有经验的朋友,告诉他,那不是篝火,只是一堆石头。很多人到了这里,因为疲惫寒冷,身体到了极限,会产生这样的幻觉,然后坐在那里死去。于是不顾自己的疲劳,坚持带着他继续赶路。也许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很陌生,但这个故事有两个寓意值得探寻,一个是人究竟是会因为绝望而死,还是会因为美好的幻觉而死?第二个,朋友在你面临幻觉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方式。</p><p><br></p><p> 现实中,也许没有那么多生死攸关的镜头,更多是一种平凡的感动。我有一个朋友,认识七年,唯一的交集就是经过另外的朋友介绍,他来慈溪办事,我帮了一点小忙。当时他就很客气,赠我随带的茶叶与香烟。香烟我不抽,而且深恶痛绝,所以只收下茶叶。他在后几年,一直有邀请我过去玩,我太忙没有成行。就是这样一位朋友,在我微信运动超过一万步的时候,他总是给我点一个赞,以示他的关注与关心。也许,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和他再碰面,但我可以想见,若我过去,他一定会真诚热切地接待。彼此没有太多的交集,时光却深深烙下了无情岁月的友情痕迹,值得一生回味。</p><p><br></p><p>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不是发小,没有血脉关系,却亲如家人。这或许是人世最美的关系。相聚别离,都是缘分的征程。近年来,有些朋友走得近,有些朋友已离去。这种距离,更多是在内心。时至今日,时间与精力都有限的年纪,朋友两字的定义,更加具有价值。朋友,首先是三观一致,然后相处不累。唯有规矩约束友情,从无友情制定规则。</p><p><br></p><p> 有时我活在美好的幻觉里,总有人催促该起身赶路了。有时我茫然无助,总有人在远方给予关注。相聚别离,守住本心,也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p><p> </p><p> ——《守住本心》20201020</p> <p><br></p><p> 一到小隐,感觉整个人就静下来了。</p><p><br></p><p> 鸟儿婉转地歌唱,风轻轻地摇着槭树的叶子,百日菊寂寞地在岩壁开放。</p><p><br></p><p> 红枫比上一次深色许多,金钱松的叶子也已部分发黄,几盆灵芝随意地摆在石阶上。</p><p><br></p><p> 两只小狗在打闹,一见来客,开始狂吠。蜻蜓在花丛中寻找落脚点,或许累了,人来也不惊。</p><p><br></p><p> 一大片云,从西飘向东,渐渐匀散。再抬头,无数小云,各奔东西。</p><p><br></p><p> 天色很好,秋意正佳。在下一众访客来临之前,我们独占了天光与周遭。</p><p><br></p><p> 想起上午的茅镬,千年金钱松已被圈围,新的石阶没有了过去的感觉。唯有那一堵石墙,斑驳处,藏有多少回味与珍重。</p><p><br></p><p> 若你相信一见钟情,最好不要再去拜访那些面目全非的故友。对于新客,第一眼便是美好。</p><p><br></p><p> ——《重阳-小隐》2020102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第二次带父母去四明山。路线设计过,依次四明湖—茅镬—鹿亭中饭—小隐—大元基。四明湖的池衫,尚未黄去,没有那种秋味。但父母置身于湖山之间,依然感到一种畅快。到茅镬的时候,两边路上停满车辆。新近做了一个门,门口有卖烤薯的,栗子等等。进门两边是两棵五百年的枫香,夹道欢迎。再下去,是新造的卫生间,与一堵砖墙,上书“茅镬”两个大字。再进去,过去的老石阶已经重新修整,没有了岁月的痕迹,令人失望。遍地银杏叶的日子尚未到来,而茅镬已经人流如织了。千年金钱松已经被圈围认养,再无遗世独立之感。最奇怪竟然建了一个平台,平台直视,不过是斑驳的松皮,以及翠竹的中段,或许只是作为休息而并非观景。平台旁一棵柿树结满果实,正是此时四明特色。道路边那堵石墙保持原貌,石墙往下的路径很少有人再去,陡增山野之趣。回来,见宿营地边有不锈钢四字“四明茅镬”,真是大煞风景。后边水库,今年蓄水甚少,平湖如镜,只投得半片云影。一棵小银杏,可能是根基未深,处于光照之地,此刻已是黄叶斐然,弥补了此次茅镬之行些许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茅镬到鹿亭,要半小时左右。途经白鹿村,我提议要不要去上次去过的玻璃塔台转转。父母皆说不用了。父亲又讲起白鹿的一个朋友,与他同龄,说是在哈尔滨三中校办厂做模具师傅,八十年代曾在我家留宿。上次他也讲过,这个地点符号就是那个朋友。上次也没有去寻,此次连车都没有停。我们在叉路跑错,误上了观景平台,恰好一览白鹿全貌。玻璃塔台在中间的小山上,想起在那边望去,下面是溪流与山谷,远处就是莽莽苍苍的群山。曾经与何人登临过,亦像父亲的朋友一样不可寻、不再寻,而记忆的跨度会让你远得不相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鹿亭的午饭,每一个菜都是好的。不枉我们走那么远的路。尤其是那碗店家自己种的青菜,带着甜味,如有幸造访,一定要去尝尝。两斤重的高山水库鲫鱼,也是必点的。饭后,到了小隐,父母不愿再走。大元基之行留待下次。小隐秋色渐露,金钱松下端的枝叶已经发黄。我们来得早,是第一班客人。小刘与大姐闲淡地扫着落叶。父母很喜欢这个地方,当夜住下。我和小胖,饭后走四明山道,原路而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返程中,小胖给我讲马有才,让我下载抖音给他点赞。在路过可以俯瞰四明湖夜景的平台,我不忍打断他,就没有让他停车。匆匆地瞥了一眼窗外,灯火荧荧,瞬间一个弯道,便是黢黑一片。我突然记起了父亲说的那个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阳游四明》20201027</p><p class="ql-block"><br></p> <p>琼筵归去来,陶篱心自安。</p><p>浓光易宣泄,真味谁堪嚼。</p><p>人世浮云卷,小隐黄叶衰。</p><p>若问前尘事,星路霜满天。</p><p><br></p><p> ——20201029</p> <p><br></p><p> 朋友对索画者,有如此感性认识。画作一成,索而取之,最初时感觉是对本人画作的认同,见其诚意满满、恭维十足,虚荣心也得以满足。索者喜,赠者悦。久而久之,发现索者不是将画作束之高阁,就是在搬迁途中随意丢失,心中戚戚。画作本身质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疑是心力付出,索与赠之间,亦是感情所系,而画作未来之处境,对赠者之影响远大于受者。索者又并非买者,买者与作者无感情相系,况其对心力付出已作补偿,至于如何处理画作,并无道德与感情的要求。</p><p><br></p><p> 作画如此,弦歌亦是。赏者如白乐天,“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在浔阳江畔,远离京都,地僻潮湿,乐天如闻仙乐耳暂明,琵琶女,亦是有感垂怜,“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黑夜里,那船舱中,音乐与心流缓缓交织,如暮春三月,瞬间光和日暖,惠风和畅。音乐如此,文字更是。想昨日屠兄诗作,得本地优秀杂志编辑赏识,其心喜之,并非即日上刊,而是对方对他的一种认可。</p><p><br></p><p> 作为索者,我定将所赠之画装裱,置于大堂,每日观之。欣赏其山水画意,亦有感于彼此交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斯画、斯乐、斯文,最后落处无非斯情。为何时感落寞,或是斯情所托非人。云海潮涌,顷刻无踪,若有会心,允当珍重。</p><p><br></p><p> ——《索画》20201030</p> <p><br></p><p>鸟成群,山成群,滩涂成群,暮色成群。</p><p><br></p><p>偶尔车上的一瞥,远山如旧日记忆,缓缓而过。暮色渐深,倦鸟归巢。</p><p><br></p><p>而近处的道旁的树木,迅疾后退,织成流光的虚线,模糊成油画的版面。</p><p><br></p><p>很多东西,越远越清晰。</p><p><br></p><p>比如说,故乡。若不是万里归来,你会真切感受,每一条路,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她对你有什么样的意义!</p><p><br></p><p>匆忙流转中,你总在他人的镜头下,惊诧家乡的美。</p><p><br></p><p>如果你不离开英国,去法国、比利时、荷兰,你永远无法体会英国真正的美。</p><p><br></p><p>人亦如是。你会梦到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想象他们老去的样子,就像在车上瞥见的暮色。</p><p><br></p><p>你断不会从日日重复中感到时光如梭,你只会问自己,“我今天是不是已经尽力!”</p><p><br></p><p>所以,你总在感觉他人的美好,而在日子里消磨自己对美的追寻。</p><p><br></p><p>越远越清晰,就像看自己。</p><p><br></p><p>当你纠结于当下,浑然不知老之将至。</p><p>该去的地方没有去,该做的事没有做,你觉得为他人付出了自己,他人亦不会感激。</p><p><br></p><p>如果把一切看作命运,就时时感到一种压抑;如果把一切看作天意,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活出自己。</p><p><br></p><p>不应为错过的群星哭泣,去感受朝霞的希冀。</p><p><br></p><p> ——《暮色》20201104</p><p><br></p><p>红尘万里路,故都一树秋。</p><p>往来虚无客,常为生计愁。</p> <p><br></p><p> 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将痛苦告诉第一个人,你的痛苦会减轻一半;如果告诉第二个人,减轻的痛苦会回来;告诉第三个人,痛苦就会翻倍。仅管倾诉对象不同,但结果大同小异。因为每个人对他人的痛苦都毫无知觉,所有安慰与理解,是出于友谊,无法实质解决。聪明的人选择隐忍,时间长了,自己也淡忘了。而不是像祥林嫂一样,日日沉浸在重复叙述的苦痛中,不能自拨。</p><p><br></p><p> 渐渐发现,很多人(包括自己)把生活过成了一套模式,什么点做什么事,井然有序。生活逐渐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再也无法有惊喜与期待。先入为主与责任感,让生命变作一台机器。北岛称之为“网”,叔本华称之为“钟摆”。很多人猛然回头,发现并没有错过什么,而生活却平庸的不忍直视。</p><p><br></p><p> 你有倾诉痛苦的权利,可以对沉默的青山说。她还给你四季的颜色,让你知道,即使沉默如她,也不是一成不变。你也可以试着尝试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而不是把她看作浪费时间。固定的生活,会生成固定的思维。当你站在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会欣赏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风景。</p><p><br></p><p> 在城杨村,两次遇见一位老阿婆。穿着朴素的衣服,对我微笑。这种陌生的微笑,有一种魔力。海子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大抵如此。</p><p><br></p><p> 河水随着季节涨落,树叶随着季节变色,四季变化中,我们变换的不应只是自己的服饰。稻读“云在青天书在手”,读书、行走,具有相同的功效。</p><p><br></p><p><br></p><p>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20201106</p> <p><br></p><p> 他致电邀我参加他小女儿的婚宴。婚宴前一天,又与我再次确定。那日值周日,阳光晴好。穿过红色气拱门,我看见他在路中迎接来客。我知道是他,却有种隔世之感。他那么瘦,佝偻着身子。我走上前,将红包放入他的裤袋,然后走进为婚宴置办的临时简易棚中,择一处坐下。在一百多来客中,我只认得他的家人以及以前为他帮忙的外甥。外甥大我7岁,孩子却跟我孩子一样大。他以为我与他同龄,时间已经模糊了过去。大概在快结束的时候,我发现隔壁桌与我靠背坐的,竟是我小学初中的九年同窗。即便同学会在去年,而后又聚过一次,我对他亦是一个模糊的感觉。朋友过来坐在我旁边,说近年胃不好,生意老早不做。我见他脸色蜡黄,眼神中流露疲惫,不知是这几天为婚事操劳,还是常态?虽然是忘年交,他长我二十几岁,这番变化仍令我意外与心酸。</p><p><br></p><p> 其实,我已经几年没有见他。这几年,我没有主动联系过他。他有几次来电问我近况,或是咨询一些事情。二十多年前,我们是同行。那时他对我照顾有加。后来各自转行,也为我介绍生意。大女儿读高中,是我陪他宴请老师。后来远嫁外地,是我驱车前往。我结婚、生子,他都殷勤帮忙。若不是小女儿结婚,我们也许不会相见,过去好像已经过去,而这次见面,一切又重新浮现。</p><p><br></p><p> 在婚礼的第二天,他问我在哪里?说要把礼退给我。我说我在外,空了我会过来。一个星期后,他又来电,我亦说空了会过去。他执意要来海参店,说把礼放在那里。我拗不过他,去店里等他。他已经到了。虽然一样的瘦,背驼着,但气色比那天好些。他把礼包还给我,我的眼前突然浮现他历次送我礼的场景。不仅这些,还有每次比任何人都早早过来帮忙。还有更早些年,我们一起去安徽出差,以及他坐在店里,总是在算账时给我优惠的情形。时光如梭,那时的阳光并未比今天的昏暗,相反有温暖记忆的加持,一切都那么明亮。</p><p><br></p><p> 有多少人可以一起穿过岁月的风雨,有多少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受困于当下,是因为没有将一切置于时间长河的某一个节点。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只是因为有这样的老朋友,倍感此生不虚。</p><p><br></p><p> ——《老朋友》20201108</p> <p>深秋的院子开满了花</p><p>风坐在堂前的竹椅上</p><p>约好的朋友没有来</p><p>暮色不期而至</p><p><br></p><p>晚霞与星光的间隙</p><p>读一段长长的独白</p><p>群鸦惊起</p><p>只为迷失的脚步</p><p><br></p><p>虚掩的门后</p><p>藏着多少这样的灵魂</p><p>不足与外人道</p><p>又渴望着聆听</p><p><br></p><p><br></p><p> ——《独白》20201112</p> <p><br></p><p> 朋友送的赤壁图,已经去裱,不日将挂在堂前。她说没有画好,那日酒醉,将水画过了。我说无妨,如同文赤壁与武赤壁,阅者各有心境。20多年前曾在湖北,游过黄石的赤壁公园,那是东坡怀古怀错的地方。山川草木,亭台楼阁,早已模糊,唯有记得到此一游。至于原先蒲圻的赤壁,也是匆匆一瞥,魏武雄才,如今安在,唯有大江茫茫,亘古不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每逢清秋,坐在时间的小舟里,晃晃荡荡,相较前途,更迷茫的竟是过往。</p><p><br></p><p> 赤壁图将取代的是旧日故友送的一幅字,“宠辱不惊,笑对人生。”郭砚山书于终南画室。终南是隐地,不能显于朝,那就隐于野。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古文人推崇备至。而字面毕竟是字面,我等凡夫俗子,岂能做到宠辱不惊!取而代之的另一个原因,赠字之人,两年前已经故去。每每坐于堂前,总有睹物思人之悲,不如撤去,目赤壁山水,追东坡逸兴。</p><p><br></p><p> 世事如迷,不能如于连一样,迷障一破,便左右逢缘。一切刻意与违心,必将事与愿违。去岁至今,感怀良多,夜梦频频。与人易解忧,惟己常恻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固有长安之心,也效终南之志,坐陋室以观赤壁,饮滇红而自得也。</p><p><br></p><p> ——《赤壁图》20201114</p> <p><br></p><p> 晓风笔下有一位女子,是她的学友,小她几个月。从小乖巧懂事,不让父母操心。上学从不迟到,功课也好,纪律也好,深得老师喜欢。参加工作后,循规蹈矩,恪尽职守,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很好。个人生活上,穿衣每天听天气预报,不喝生水,不吃油炸食品,不熬夜,不喝酒。可偏偏这样一位女子,生病了,病得很重,但每次探访,她的病榻从不凌乱,她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于人。不久好了一阵,她还是那样认真地生活。病情复发,她深知这次已经回天无力,于是把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灵堂摆着她最爱的百合花,奏着她最喜欢的音乐,画着她最喜欢的妆容,与每一个她选定的人一一告别。晓风很是感慨,她原本做了一首诗,不打算发表,其中有这样的意思,“我不是桀纣,不会因为贪一杯酒而亡国。”我们都是普通人,即便是桀纣,也不是为了一杯酒而亡国的。生命的过分拘谨与过度放纵,到底谁的危害更大?把最好的一面展示于人,背后到底是多少的心力损耗?</p><p><br></p><p> 前不久,电视台采访我村的长寿夫妻。男子98岁,女子95岁。是我敬爱的董事长的父母。老祖宗在记者拍摄的时候,送花给老伴,70多年的相濡以沫,尽在彼此展开的眉眼之中。他还不忘调侃,“你们电视台拍我们,是不是要给钱呀?要的话,我有,我去拿。”记者也给他逗笑了。记者不知道的是,在一个多月之前,他突然想吃棒冰,孝顺的孙子给他买了四箱。在不到十天时间,全给他吃完了。于是血糖飙升,送人民医院治疗。医院的血糖仪,也无法测出他的血糖指标,因为已经超出了机器的极限。我看着他戴着大红花的样子,既替他的健康担忧,又对他的幽默与生活态度佩服的五体投地。</p><p><br></p><p> 人的个性差异,不亚于冰火的区别。同样的事,有人一笑而过,有人就如梗在喉。有一篇文章讲一个人在某处丢了100元钱,去拿的话车费要200元。这个账大家都会算,但生活中实际情况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就像赌博,输的人输了钱,更输了心情。当人们为过失一再自责的时候,便酿成更大的过失。我没有晓风那种洞悉一切的聪慧,也没有老祖宗的旷达无羁,只是,人生漫漫,多向智者学习,是不会错的。</p><p><br></p><p> ——《孰是》20201123</p><p><br></p> <p><br></p><p> 女诗人爱菲儿近日在缅甸出家了。谈及出家的理由,她说是人到中年,所有事物对自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想停下来静一静,看看自己的内心。诗人的内心总比常人敏感,如果她看不到自己内心的时候,一定是世事纷扰,挥之不去,挣扎无果,本能地想避开喧嚣,去赴一次疗愈之旅。</p><p><br></p><p> 个人与世界,是两个圆圈。不交织难免封闭,交织多了,小圆圈投入大圆圈,淹没自我。个体与其他个体亦是。欣赏或喜欢一个人,不必处处苟同。人心易变,你努力做到她喜欢的样子,她已经有了不同的追求。答案在茫茫的风里,不问答案最为明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努力求他人认同,不如默默耕耘,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自然有人问津。</p><p><br></p><p> 慈云寺对面是万寿宫,佛教与道教,隔着一条窄窄的路。信仰从不吆喝,看个人喜欢。慈云寺旁,是一家咖啡馆。庭院很大,古色古香,进门放着一块牌子,“在这里,把自己想成一幅画、一首歌、一首诗,在这里,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最美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19岁在黄鹤楼的留影,初为人父时的欢喜样子,还是43岁此刻的自己呢?</p><p><br></p><p> 穿过没有阳光的午后,躲过熙攘的人群,把无数叫卖声丢在砖墙之外。慈云寺中,独自品味一方天井的况味。时光缓缓流淌,天色阴沉,更显初冬的肃穆。人人涌向热闹的街市,对一个游历很久的人来说,我知道,那里没有我要买的东西。</p><p><br></p><p> ——《慈云寺》20201126</p> <p> “去青岩古镇,没有吃乳猪蹄,那等于没有去。”</p><p><br></p><p> “难道吃了乳猪蹄,就没有遗憾了。下次我还要去的。”</p><p><br></p><p> 在迎祥寺,我许了一个愿,如果愿望实现,下次来还愿。因为疫情原因,后门没有开,我们回到正门出来。旁边是一条上坡的小路,路旁是一棵高大的梓树。梓树下面,朝右是通向一户民居的石阶,很有原始的风貌。左边前面一点,是一座古亭,有些残破,却更显古意。再上去,看见一棵柿树。果实累累压枝头,色彩红艳缀秋末。引得游人驻足拍摄。再过去,小路与街道交合,古镇的西门城楼,便矗立眼前。街市上,无非是姜糖、猪蹄等小吃。我们绕至四川会馆,偌大的馆中,只有一男一女在品茶。青砖黑瓦,天色阴沉,旁有高大的树木,只剩枝干,在空中勾勒出中国画的意境。</p><p><br></p><p> 这只是在青岩的一小段路程。万寿宫与慈云寺,古建筑花板上的浮雕,工艺甚为精美。到四川会馆到了一个高潮,雕着八仙过海。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动态美。一进北门时,云游的夫妻艺人,在雕满龙纹的青墙前,设摊表演。男声悠扬,妻子不停地给他拍照摄影。而后,两人琴瑟和鸣,共奏一曲。游人在挂满红灯笼的青石古道上,欣赏鼓掌。有些店铺面前,有机械的儿童在齑粉,做得很像,初看以为是真人。里面的女店员,也似被机械带动,画着一样的妆容,机械地剪着什么。我说,“里面那个也是假人吧?”另一个店员回答,“是的,你去捏一下,就知道了。”说完噗哧一笑。在慈云寺后门的石巷,游人席地而坐,在狭小的空间,拍出个人与天地的感觉。我没有吃乳猪蹄,难道真的等于没有来青岩吗?</p><p><br></p><p> 也许日日在青岩谋生的人,已将眼前的风景当作日常。而我们游客,成为她们的风景。无论是磨得光滑锃亮的青石板,还是香火缭绕的寺庙,都见证着青岩人气的鼎沸。而四川会馆前面,那棵高大的不知名的树,挂满了须须,有些须下缀着即将凋零的阔叶,北门城墙边那棵金黄的银杏,仿佛见证了轮回的沧桑。</p><p><br></p><p> 如果下次来青岩,我会吃乳猪蹄吗?应该不会。不是所有遗憾都为了成全,有时浅进浅出,是为了不留遗憾。</p><p><br></p><p> ——《青岩古镇》20201129</p> <p><br></p><p> 人到中年,更多体会的是一种无力,无论是事业,还是身体。亚丁那次,万波走了三分之一,就拉下了。建定为了给他减压,把他背包拿上,最后他还是没有上来。翻过最后一个小山包,建定也累了,央求我把背包背一下,我拒绝了。因为,我知道,即使只是一根稻草,我都已无法负载。第二天吃早餐,我们互相开着玩笑,说万波你赚了那么多钱,却没有看到五色海。老许后怕地回味,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极限,如果花钱可以雇个直升机,那时我愿意把全部身家给他,只要他能够带我下来。</p><p><br></p><p> 亚丁回来,不久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说好的锻炼身体,说好的戒酒,都抛之脑后。总害怕错过什么,将精力用于冗长的事务与应酬。疫情来了,日夜值班,生活节奏打乱。稍有稳定,人们就开始报复性消费。有时一个晚上,会有两个饭局,参加了A,就无法参加B。小郑说,“陆总,你最好了,我每天发海参,你每天大鱼大肉。”“我们换不换?”“换”。不久后,小郑就体会了到饭局的辛苦,再也不跟我换了。这种辛苦,源于自己的性格,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人生没有完美,也不能日日尽兴,性格不能改变,只好改变行为了。</p><p><br></p><p> 身体与经济上的无力,我们很快地察觉到了。并且,总会在无法承载的时候,及时调整。意识上的无力,我们却始终不肯承认。我们再努力会通向何方?我们何时开始放低预期?我们何时不再勉强自己?心有不甘,也要结合实际。当我看到朋友苦苦挣扎的时候,是否也会在内心对自己说声“放下”。因为如果在1/3的时候放弃,至少你可以有精力重新开始另外的生活。再往前,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有老许的体力。</p><p><br></p><p> 有时这种无力,是对于循环与僵局。日日重复,挪不开步。所谓僵局,不是相对无言,而是千言万语,口干舌燥,却依然难以找到契合。人生没有答案,总是在追问什么。当一个人在凌晨醒来,只能跟自己对话时,一切仿佛都明朗起来。</p><p><br></p><p> 因为总想着控制,才会感觉无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是曹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是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如梅妻鹤子,归去来兮。</p><p><br></p><p> ——《无力》20201201</p> <p><br></p><p> 朋友说,要去北方。去哈尔滨,感受零下30多度的旷野与积雪。说在可以承受的年龄,尽量感受世间所有的风景。我说,我不去。西伯利亚适合夏季去,乌苏里江封装的马哈鱼还不如新鲜的鲤鱼。冰冻三尺,呵气成霜,想象一下就可以了。试想那年夏末登上抚远的小山,望着阿穆尔河的晚霞,风吹来,那份凉意已让人浑身寒颤。至于冬天,还是去台北看雪,才符合我内心的审美。</p><p><br></p><p> 去过的地方,如看过的书,回头就忘。如果一处风景,经常出现在梦里,那么一定是彼此较量的结果。她一定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而自己对喜爱的事物倍加留意。悦榕庄的下午,望着泳池边框切割的大海,无限的空间,让生命不再有囿于一处的困扰,让心灵的四肢无限伸展。境由心生,那是高手所为。我只能在这样的风景面前,才能真切感受存在的温度与意义。这张图片,作为微信的头像,我用了五年。五年中,那份闲适的感觉,却没有重新回来。疫情以来,连出走的想象都受到抑制。那边的大海是否无恙,品饮下午茶的人,能否找回我当初的心情?</p><p><br></p><p> 去北方也好,往南方也好,都是想去感受不同的风景。有些内心的想法,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付诸行动。越想就越失落,没有想过的人无法体会。今天,朋友要去北方了,说宁可去了后悔,也不愿不去遗憾。去吧,所有不期的风景,都不会辜负你的心情!</p><p><br></p><p> ——《不期的风景》20201204</p><p><br></p> <p><br></p><p> 我的第一辆车是别克凯越,在兴欣别克买的。那是2005年年初,当时接待我的,是她。后来买好车保养的时候,才知道她嫁给了我一个朋友,那时刚新婚不久。那个朋友,我们有联系方式,曾经对门工作,也仅此而已。当我看上别克某款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他,致电给他,没想到他夫人还是在别克工作。加了微信,他推荐她的微信,问了一些价格以及选配的问题。虽然隔了很多年,中间也没有怎么联系,但彼此都不生疏。</p><p><br></p><p> 第二天,我来不及等她微信回复,便驱车过去。到了才知道,原来已经搬迁。玻璃门紧闭,但别克的宣传图还在,整个布局,还是原来的样子。想起那年,在门前的空地上,看着新车时喜悦的心情。记忆的大门从未关闭,那份美好犹如新车的油漆,那么鲜亮。到保安提示我已经搬迁大门所写的地址时,她也回我微信了,“今天没有休息。”后面加发了一个位置信息。</p><p><br></p><p> 虽然十多年没见,我一眼认出了那个走过来的她。一头短发,干练、专业。在她到来之前,另一个销售已经把车子的配置价位完整地介绍了一遍。我们直接上车,试车过程中,我们聊的更多是一些生活的事情。“孩子多大了?”“谁还在这里上班吗?”你老公现在还是老本行吗?”原来她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同龄,读一样的年级。试驾的短短几分钟,仿佛把过去十五年从头梳理了一遍。</p><p><br></p><p> 人生兜兜转转,总会回到当初的起点。她,十五年一直坚守,让我在回忆的站点下车时,没有生疏的感觉。只是,出发的勇气,在那些人事纠葛中消耗殆尽。这十五年,应该是人生最美好而关键的十五年,而自己对这份答卷是否满意?满不满意,都是一厢情愿。我向来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厌倦质疑,但在她身上,我看到自己的肤浅,何必流于表面呢?在那些年轻的销售对她仰望的神情中,我知道她走了一段踏实而美好的旅程,值得喝彩。</p><p><br></p><p> ——《买车》20201206</p> <p>路灯笔直的亮着</p><p>探索地底的矿脉</p><p>起伏的是谎言</p><p>更远处 大海传来回声</p><p><br></p><p>一只鸟疲惫了</p><p>栖在梧桐的残枝</p><p>从过去的故事</p><p>走来一片发黄的落叶</p><p><br></p><p>年轻的剑上沾满锈迹</p><p>阳光 转到山的背面</p><p>终于看见了地平线</p><p>和自己渐渐远去的背影</p><p>……</p><p><br></p><p> ——《尾声》202012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