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西藏-纪念我们的西藏年代

于小冬

<p><br></p><p>这幅画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那时,画面上的这些人,死的死,走的走,那时我本人也即将离开西藏,所以,这幅画便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紫色的天空,猩红的桌布,如一个祭坛,画面充满了神圣、庄严和感伤。这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时至今日,这一切都成了记忆中的风景。</p><p><br></p> <p><br></p><p>20世纪80年代的拉萨,集合了一群对文化梦想无比狂热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进入西藏的动机,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比喻是:40年代的进步青年向往并奔赴圣地延安,我们希望去远方寻找自己的艺术理想。</p><p><br></p> <p><br></p><p>这23个人只是当年一大批聚集在西藏的文艺青年的代表。画面中有作家马原、扎西达娃、皮皮、龚巧明、田文、金志国、刘伟、色波、马丽华,诗人贺中、冯少华,画家裴庄欣、李知宝、曹勇、李彦平、李新建、韩书力、于小冬,摄影家车刚、罗浩,戏剧家牟森,收藏家王海燕,军人洪历伟。这些年轻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落,在世界屋脊的拉萨,在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下,顽强地进行着各自的生命探索。</p><p><br></p> <p><br></p><p>这幅画里所使用的绘画语言,人物造型、构图、细到桌子上的红布皱纹、所有人物的排列,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的。在画中刻意追求一种宗教的意境,没有更多的高光亮点,也没有斑斓绚丽的服饰色彩,所有人的面部表情都像圣徒,单纯、洁净而忧郁。他们被后边辽远寂阔的天空所笼罩,忧郁的带血色的云团似乎暗示了黄昏,又并不完全确定。它的色彩和空间感更多地遵从了人物的内在情绪,透露出这群人对云深不知处的西藏的向往。这像一次离别前的沉默,又像一场安静的祭奠。画面中的意像都是像征意义的。红色的桌布扭动着像热血,像翻腾的思绪,杯里的红酒像一盏盏灯,像一颗颗年轻的心,紫色的天空闪动不定,整个画面的情绪有悲壮有怀念。扑克牌、调色板、《西藏文学》杂志、马原小说《西海无帆船》等等这些东西必须画上去,是那个时代的纪念物。</p><p><br></p> <p><br></p><p>80年代后期开始,这个群体中不断有人离开西藏——内调,出国,也有人永远长眠在那片土地上,这时,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虚构一个聚会,把这些人邀请到一起。于是就诞生了一幅画,这是23位西藏艺术家的群像,每个人都拿着一杯红酒,圣徒般庄严地站立,充满仪式感,画的名字叫《干杯,西藏》。25年过去了,这幅画的人文含量和历史价值更加凸显。 画中人内心的西藏是无法复制的。那个西藏已经消失了,终将有一天,画中人也会消失,只有这幅画,定格了一个并未发生的聚会和他们曾经献给西藏的青春日子。</p><p><br></p> <p><br></p><p>(下面是对画中人物的介绍,离藏日久,朋友近况难免变动,如有不准还请指正)</p><p><br></p> <p><br></p><p>龚巧明:作家。因为一篇名为《白桦林》的短篇小说在四川出名,后考进四川大学,80年代初毕业自愿进藏,在《西藏文学》当文学编辑,86年搭乘军车下乡采风,在墨竹工卡县境内车翻进尼洋河溺水身亡。现葬于拉萨西郊烈士陵园。</p><p><br></p> <p><br></p><p>田文:作家。80年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愿要求进藏,在《西藏文学》编辑部工作,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在龚巧明遇难的第二年,下乡至易贡时,遇塌方身亡。现葬于拉萨西郊烈士陵园。</p><p><br></p> <p><br></p><p>马原:作家,现上海同济大学教授。80年代辽宁大学毕业,自愿进藏后在《雪域文化》杂志社当编辑。中国当代新小说的领军人物。主要作品有:小说《岗底斯的诱惑》、《虚构》、《上下都很平坦》。</p><p><br></p> <p><br></p><p>牟森:中国现代实验话剧鼻祖,戏剧制作人/编导。生于1963年1月22日。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曾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过。创建过独立剧团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主要作品《零档案》、《与爱滋有关》。舞台作品参加过多个国际戏剧节。舞台作品有:《课堂作文》、《伊尔库茨克的故事》、《犀牛》、《士兵的故事》、《一句顶一万句》等。</p><p><br></p> <p><br></p><p>贺中:诗人,裕固族,1963年9月出生于甘肃肃南皇城,有裕固、蒙、藏等民族血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西藏旅游》杂志社主编。著有诗集《群山之中》《西藏之书》《说说你,说说我》等。与庄严合编了《西藏旅游探险手册》。与人合编、合著、合拍有若干有关西藏的摄影画册、图书及电视片。</p><p><br></p> <p><br></p><p>冯丽:作家,笔名皮皮。80年代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自愿进藏后在《拉萨晚报》社做编辑,后调回辽宁沈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渴望激情》、《比如女人》、《所谓先生》、《爱情句号》、《危险的日常生活》。</p><p><br></p> <p><br></p><p>韩书力:画家,西藏文联主席,西藏美协主席。80年代连环画《帮金美朵》获全国美展金奖,90年代新布画创史画《智慧树》,将中国内地古代绘画方式与西藏传统绘画相结合的卷轴画《无限江山》、《藏女与水》。</p><p><br></p> <p><br></p><p>扎西达娃:藏族作家,西藏文联主席,西藏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小说《西藏隐秘岁月》,《系在牛皮绳上的魂》、《骚动的香巴拉》。</p><p><br></p> <p><br></p><p>车刚,摄影家,辽宁省丹东市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藏,先后为《西藏日报》当摄影记者,在西藏旅游局从事专业摄影,任《大公报》驻西藏读者。他作品散于各类影展、影集和报刊,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首批博学会会士,现任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p><p><br></p> <p><br></p><p>洪力伟:军人,现某军区司令员。80年代任西藏军区某团政委,拉萨文艺圈共同的亲密朋友。</p><p><br></p><p><br></p> <p><br></p><p>马丽华:作家,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76年进藏,在自治区组织部工作,后改行到《西藏文学》当编辑;曾任西藏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藏学出版社主编。足迹遍及西藏高原,以纪实文学为主,主要作品有:诗歌《我的太阳》,散文、游记《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合集为《走过西藏》)、《西藏之旅》、《终极风景》、《青藏苍茫》、《探险大峡谷》,长篇西藏题材小说《如意高地》,文学评论《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p><p><br></p><p><br></p> <p><br></p><p>金志国:作家,《西藏文学》主编。做过《雪域文化》主编,在文化厅当处长,现为《西藏文学》主编。主要作品有,小说《永恒的山》、《梦,遗落在草原上》。</p><p><br></p> <p><br></p><p>冯少华:作家,教师。毕业于东北一家师范大学,80年代自愿进藏,后在拉萨做教师,酷爱书法,进藏后开始写诗和小说。后改行在《西藏青年报》做编辑记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以援藏大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冬天的九种情绪》。现在山东济南做报纸编辑。</p><p><br></p> <p><br></p><p>刘伟:作家,现人民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西藏长大,陕西咸阳西藏民院毕业后,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后调至《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当记者、副站长。现任《人民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主要作品有《旺堆的太阳》、《等待蓝湖》。</p><p><br></p> <p><br></p><p>曹勇:画家,现定居美国。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同年志愿赴西藏工作并任教于西藏大学艺术系。1989年赴日本,1991年在日本创办 C&amp;G 壁画制作公司 。1994年移居美国,定居纽约,后迁居洛杉矶。大型油画《自由》在美国取得巨大的影响力。2004年回到了中国,开始了《中国》《大爱无疆》等系列的油画创作。</p><p><br></p> <p><br></p><p>色波:作家。学医出生,在墨脱县当过8年的医生。创办《拉萨河》、《西藏文学》两本杂志。现为四川成都市文联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园形日子》、《在这里上船》、《幻鸣》。</p><p><br></p> <p><br></p><p>斐庄欣:画家,摄影家、诗人。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80年代西藏最优秀的油画家,代表作有《牧民一家》《殿堂》《穿袈裟》等。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 全额奖学金 ,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现居北京纽约两地。</p><p><br></p> <p><br></p><p>李彦平:画家,80年代西藏现代艺术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实验水墨《黑白红系列》。90年代末客逝于奥地利。</p><p><br></p><p><br></p> <p><br></p><p>李知宝:瑶族画家,拉萨美协主席。80年代绘画作品《圣物》、《特提斯古海和建设完的水塔新风景》90年代《藏女》</p><p><br></p> <p><br></p><p>罗浩:摄影家,探险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80年代摄影作品《无题》获全国大奖赛铜奖;《走了很远的路才发现这是一个终点》、80——90年代《对话》系列。伟大壮举雅鲁藏布江漂流的参与者,现从事喜马拉雅生态环境保护和考察工作。</p><p><br></p> <p><br></p><p>李新建:画家,现定居法国。80年代油画《拉萨河写生》、《喇嘛和羊》、《大昭寺》,90年代在法国蓬皮杜前举办行为艺术展。著书立说考证“万字符号”在世界各类古代文化中的发展。</p><p><br></p><p><br></p> <p><br></p><p>王海燕:藏币收藏家。东北某大学毕业,自愿进藏。收集有大量藏币,是较权威的藏币收藏家之一。主编《中国西藏钱币》</p><p><br></p> <p><br></p><p>于小冬: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1963年生于沈阳市。1984年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自愿申请进藏工作。1984 年-1997 年在西藏13年的生活经历。西藏时期的主要创作有《大昭寺》《画室-维米尔构图》《金瓶掣签》。出版专著《藏传佛教绘画史》。</p><p><br></p> <p><br></p><p>2003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题片“干杯西藏”</p><p>https://v.qq.com/x/page/l0527pc19tf.html</p><p> https://v.qq.com/x/page/a0527hcbv6s.html</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