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走看看《在乡村间行走》系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东衡村》</b></p> <p class="ql-block">东衡村,湖州东南郊的一个江南古村落。因半山半水,半耕半读,半乡半市,半武半文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旅游爱好者的兴趣。趁着假日,我们在李惠民老师的引领下来到东衡村,李老师的朋友陈景超先生接待了我们。</p><p class="ql-block">陈景超先生本土人士,杭州大学毕业,长期致力文史研究,曾随俞平伯专注学史。已出版专著《衡庐集》十卷,《抱春堂集》十卷,络舍、乾元、新市、禹越四镇镇志以及《德清四库文丛》,《古籍点校》六辑,共1200万字。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文艺人才。</p><p class="ql-block">陈先生其貌不扬,却满腹经纶。他嗜书如命,从14岁开始收藏书籍,现有藏书一万多册,内容遍涉经、史、子、集,还有医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及地方志和工具书。其中不乏许多珍贵古籍,如殿版《汉书》、《后汉书》、初拓本《三希堂法帖》、铜活字版《资治通鉴》、道光版《易经菁花》、大字木刻《王本史记》等珍贵古籍,其中《王本史记》已成孤本。陈景超先生的藏书楼,被称为中国农民第一藏书楼。</p><p class="ql-block">“乐意烹菰米,甘心咬菜根,清闲观雁凫,兴致唱鸡啄,入夜挑灯读,又留把笔痕”,这是陈先生对自己的描述。陈先生对文化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让人赞叹之余更是钦佩万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陈景超先生的陪伴下,参观了东衡村,也走访农家村民,看到了东衡村的不一样。东衡村十分敬重文化,以文化兴村。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576万元,位列湖州市第一,同年被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p><p class="ql-block">东衡村是元书画大家趙孟頫的故里,趙孟頫出仕后与画家管道升(今德清钟管茅山村人)于东衡结为夫妻,后隐居在此,潜心书画。英宗至治二年六月,趙孟頫逝于吴兴,其子趙雍将他与母亲管道升合葬于络舍东衡里“阳林堂”东南侧,该合葬墓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东衡村建有2100平方(二层)的趙孟頫纪念馆,丰富的馆藏、馆展品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东衡村还有一所规模的《乡贤馆》,出自东衡的十五位进士,十六位举人,三十一位贡生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东衡村的文化礼堂,以“清廉东衡”为主题,不仅别其一格,而且与当下政策相吻合。</p><p class="ql-block">东衡村有一条文化街,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有识之士,他们在此振兴文化,发展文化产业。</p><p class="ql-block">东衡一个文化古村落,正在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努力践行。这种敬重文化的精神功在千秋,利在当下,造福子孫,功德无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