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四种

小弟子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仅作艺术鉴赏、书法交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万勿人物臧否、时政评述。</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四种</b></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书法手迹(原稿)</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b></p><p><br></p><p>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改变世界的一周”的历史性访问,在与毛主席的会谈即将结束之时,尼克松说:“主席先生,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当毛主席听完王海容翻译完尼克松的话,不经意露出了笑容——尼克松所引用的“只争朝夕”,正是出自毛主席1963年所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以下称《满江红.和郭沫若》)。</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当时人民日报的报道(1972.2.22)</span></p> <p>《满江红.和郭沫若》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为毛主席唯一参与审订编辑的诗词版本,收录有格律诗词37首,开篇为《沁园春.长沙》,末篇为《满江红.和郭沫若》,出版发行时间正是作者七十寿诞。</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毛主席的书法造诣风格独特、艺术成就举世公认</span></p> <p>《满江红.和郭沫若》是一篇唱和词作。</p><p><br></p><p>1963年元旦,《光明日报》副刊《东风》发表了郭沫若“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的《满江红》词作一首,郭的新作引发了毛主席的唱和。毛主席与郭沫若有着近三十年的诗交,诗词唱和一共有五次,《满江红.和郭沫若》是两人第四次唱和。</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b></p><p><br></p><p>文革时期,《毛主席语录》与《毛主席诗词》两套“红宝书”并驾齐驱风行一时。时至今日时过境迁,若单就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来讲,《诗词》显然要高于《语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主席诗词》基本每篇均配有作者书法手迹,两者珠连璧和相得益彰,既展现了革命领袖博大精深雄浑豪放的诗文功底,又展现了世纪伟人卓尔不群气势磅礴的笔墨修养。品读配有毛主席书法手迹的诗词作品,能够让读者得到双重享受。</p><p><br></p><p>我们今天主要谈一谈《满江红.和郭沫若》书法手迹。</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1967年五一节,毛主席等人在天安门城楼留影,背景书法即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span></p> <p>毛主席《满江红.和郭沫若》书法手迹如今所见共有四种。</p><p><br></p><p>1963年1月9日,在杭州视察的毛主席作了《满江红.和郭沫若》,是夜,毛主席就迫不及待地将这篇尚未定稿的《满江红》手迹“书赠恩来同志”。</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周总理藏本(1963.1.9)</span></p> <p>周总理收到毛主席的《满江红.和郭沫若》这份珍贵手迹后,一直未曾向任何人展示。直到1977年,中共中央向全社会征集毛泽东手迹,邓颖超将它上交中央,现珍藏于中央档案馆。</p><p><br></p><p>毛主席的书法造诣风格独特、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但荣膺毛主席惠赠书法作品殊荣者则廖廖无几,这是至今所见唯一一份毛主席亲自书赠周总理的书法作品,更显弥足珍贵。</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b></p><p><br></p><p>2008年底,在毛主席诞辰115周年之际,被认为可能是《满江红.和郭沫若》最早的手迹版本,在上海被发现。此幅手迹是在整理魏文伯同志遗物时发现的,此时距魏文伯逝世已逾三十年。</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魏文伯藏本(1963.1.9)</span></p> <p>魏文伯所珍藏的《满江红》书法手迹被装订成册,封面有魏文伯手书:“毛主席词手迹文伯藏一九六五年”,册内附有魏文伯所写 “后记”:“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主席由京来沪。…谈论之间,反修正主义之决心已下。未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和《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两文问世。一月九日,和郭沫若《满江红》词一首,曾蒙赠书。…”,魏文伯说的“赠书”,当然是“后记”中所提到的两本书,而并非指书法手迹。</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书法手迹通行本(1963.2.5)</span></p> <p>魏文伯藏本,内容与周总理藏本完全相同,书写时间也为同一天(1963年1月9日),仅是落款顺序略有差异。手迹中"革命精神翻四海”的“翻”字,原作“飞”字,被圈涂,而在其右上角改添一个“翻”字——可能正是此处涂改,证明此幅作品可能是《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最早手迹”。</p><p><br></p><p>魏文伯曾当任司法部长、党组书记等职,工作之余好笔墨工诗词,有《魏文伯书法选》、《魏文伯诗抄》刊行于世,毛主席曾称赞“文伯同志有能力”。魏文伯是如何获得毛主席此幅书法手迹的,如今已成未解之谜。</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b></p><p><br></p><p>《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最初由中国民主同盟主办,原报头为“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题写。</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光明日报》报头版(1963.1.24)</span></p> <p>《光明日报》副刊《东风》是毛泽东比较爱看的报刊之一。1963年元旦,《东风》上发表了郭沫若的新作《满江红》。尽管以今时今日之眼光看来,郭沫若后期作品显然是重政治意识轻艺术灵魂,主旨思想明显偏于趍奉、表现形式未免太过趋势,但其天马行空的艺术想像与叹为观止的文化底蕴还是应该值得我们钦佩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1966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载《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span></p> <p>郭沫若的词作引发了毛主席的唱和。1963年1月9日毛主席作了《满江红.和郭沫若》,词末注明“郭词见一九六三年一月一日光明日报”。 </p><p><br></p><p>“文革”开始后,全国各大重点机关院校、报刊杂志题头均陆续换作毛体,仅有诸如鲁迅体、郭沫若体等少数题鉴得以保留。这其中承蒙毛主席亲笔题鉴的屈指可数,很大部份那是从毛主席的手书墨迹中遴选出要用的单字相辑而成的。</p><p><br></p><p>1966年12月下旬,《光明日报》社根据毛主席1963年1月24日书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手迹,以其中的“光明日报”四字制成报头,并将所制的版样送请毛主席审阅后并征得其同意,于1967年元旦启用。</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光明日报》新报头于1967年元旦启用</span></p> <p>与原作相比,《光明日报》报头四字字体大小略有调整,基本符合毛主席题写报头关于“两边大、中间小"的习惯。尽管这不是毛主席专门为该报题写报头,但与单字遴辑又有很大不同(与此情形相同的还有《人民文学》与《山东大学》),同样具有珍贵价值。这是唯一一份毛体草书报头。</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b></p><p><br></p><p>1977年9月9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纪念堂建造落成并正式对对开放。在新中国这座最高规格纪念堂南大厅的汉白玉墙上,镌刻着毛主席诗词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就郭沫若个人来讲,这无疑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字体全部采用银胎镏金,尽显大气之象。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但迄今为止仍然代表着共和国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毛主席纪念堂南大厅的汉白玉墙上,镌刻着毛主席诗词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span></p> <p>纪念堂这幅雕刻作品原稿为毛主席1963年2月5日书写创作,整幅作品刚健雄浑气势雄劲,是最广为传播的《满江红.和郭沫若》书法手迹,也是毛主席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p><p><br></p><p>《满江红.和郭沫若》的政治寓意是非常明显的,主题思想就是“反修”,词作风格雄健情绪激愤,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能够让人明显感受得到一种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当然,就毛主席全部诗词造诣来说,《满江红.和郭沫若》在艺术成就上要稍逊于《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作品。</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文革时期出版发行的以毛主席诗词手迹为主题的邮票</span></p> <p>创作于1963年2月5日的《满江红.和郭沫若》书法手迹,笔笔中锋力透纸背,“七分愤怒、三分忧愁”的气息迸发笔端扑面而来。整副作品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笔法绞转纵任而不失法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非有“颢气遍寰宇、风露逼衣裘”之气魄而不可为,此后若得旁人再书此作,则索然无味。该作品书法手迹与诗词内容高度契合,已然心无旁鹜书人合一,称得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nbsp;</p><p><br></p><p>2019年10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