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英卢作孚——走进卢作孚纪念馆

春春

<p><b>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地道的四零后北碚人,在远离故土近五十年后,终于有机会在返老家之际来到位于重庆北碚区的卢作孚纪念馆走访参观,通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封封久远的书信,一篇篇呐喊的文章,回顾中国近代商业巨子的传奇一生,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的实业家情怀,为晚年一大幸事也!</b></p><p><br></p><p><b> 卢作孚,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船王”。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评价卢作孚是中国实业界不能忘记的四个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张之洞、范旭东、张謇。</b></p><h1><br></h1><h1><b>卢作孚纪念馆</b></h1><p><br></p><p><b> 卢作孚纪念馆 位于北碚区朝阳街道文星湾一巷1-33号,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呈三进三重殿四合院布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馆内以图片、文字、实物、影像展陈为手段,集中展现了卢作孚先生兴办教育、创办实业、抗日救国、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实验,为了救国强国之路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b></p><h5><br></h5><h5><b> 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将此地设为峡防局办公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此处也是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北碚管理局、重庆市北碚行政管理处的所在地,是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的北碚政治、文化中心。为纪念“北碚之父”卢作孚先生,北碚区对峡防局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将其辟建为卢作孚纪念馆。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5><p><br></p> <h5></h5><h1><b>创建背景</b></h1><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b> 嘉陵江三峡匪患猖獗,1923年文昌宫内设立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原北碚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朱菲范介绍,1927年,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此出任峡防局局长,他在剿匪同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成就斐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碚作为国民党的迁建地,数千社会名流、文化名人、科教专家聚集于此共同抗日,北碚遂成为20世纪联合国地图上,与北京、上海齐名的中国文化重镇。“峡防局一直是北碚行政中心,卢作孚、卢子英兄弟有关乡村建设的大部分决策都在此制定实施。”</b> <h3><div><b>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br></b></div><b> 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自学成材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br>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b></h3> <h5><p></p></h5><h1><b>先后跨越革命、教育、实业三大领域救国救民</b></h1><b> 卢作孚没有显赫的家世,他出生于重庆合川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卢茂林经营麻布生意,卢家兄弟6人,卢作孚排行第二。贩运麻布的生活虽清苦,但卢茂林知道知识的重要,他咬牙拿出积蓄送孩子去上学,这也是卢作孚知识积累的开端。卢作孚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因家庭贫寒,14岁就辍学。只有小学学历的他有极好的数学天赋,16岁时在自学基础上编写了《应用数题新解》等教材。</b><b><br></b><b> 青年时期的卢作孚怀着满腔热血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在上海,他结识了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同时,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人民的力量,一种新的思想在他心中萌芽,那就是开展民众教育,从事社会改革,从此卢作孚踏上教育救国之路。</b><b><br></b><b> 兴办教育的卢作孚,其实验每次刚有些成效就因军阀混战而中断,让他对军阀支持下开展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的实验能否成功感到怀疑,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航运业,希望通过实业发展找出一条更好的救国途径。</b> <h3><b>毛泽东曾评价卢作孚是中国实业界不能忘记的四个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张之洞、范旭东、张謇.</b></h3> <h5><b>  建国后,峡防局被改建成为普通居民区,最多时有20多户人在此居住,由于年代久远,这栋古建筑摇摇欲坠,布满尘土。2009年,该址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北碚区严格按照“修旧如故”原则完成保护性修缮,170多根柱头中有20多根原始柱头都以最大限度予以保留。5栋主体建筑建面为1320平方米,包括三重大殿、两侧耳房及吊脚楼组合。里面还有一壁价值连城的汉砖墙,这批砖烧制期可追溯至秦汉。</b></h5><h5><b> 从市民处征集来的古物件在原卢氏兄弟的办公室内悄然放置,试图还原他们在书桌前伏案工作、发号施令的历史场景。馆内,可见穿斗结构,青瓦歇山顶,整个纪念馆居雄峙嘉陵江畔,与鱼白石相望。<br></b><br></h5> <h3>  <b>  纪念馆由4个图片和实物展区、5个场景还原展室、1个放映室、1个纪念卢作孚专题书画展组成。馆内陈列140张珍贵历史照片,72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4件文物代用品,集中展现了卢作孚先生为寻找救国之路,创办教育、兴办实业、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爱国主义情怀。</b></h3> <h5><p></p></h5><h1><b>指挥宜昌大撤退 实现中国版“敦刻尔克”</b></h1><b> 作为开创中国民族航运实业先河的民生公司,其创业过程也是极其艰辛,卢作孚用“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来形容它。1925年,在合川县城药王庙,卢作孚邀约十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白手起家,创办了民生公司,民生轮船以一艘客轮艰难起航。“民生”取自孙中山提倡的民生主义,表明公司绝不单纯是一个经营航运的企业,而是一个以发展祖国实业、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公司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一个小小的航运公司,却把自己的事业与整个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人在国家危难时期所承载的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卢作孚的一个重要原因。”</b><b><br></b><b> 民生公司的客舱无论何时都一尘不染,服务生彬彬有礼。客船上,无论贵贱一律有仓位、有饭吃、有水喝,并且没有其他船上常见的黄赌毒现象。1929年,日本船只横行川江,太古、怡和、日清等日本轮船公司凭着强大的实力,大幅降低运费,企图挤垮华轮公司独霸川江。面对这种形势,出任川江船务管理处处长的卢作孚命令: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都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迫使日清公司接受中国海关检查,开创了外国船只接受中国地方政府检查的先例。他废除了甲级船员必须用外国人的陈规,甚至在民生公司旗下所有的客轮床铺上,都写上“梦寐不忘国难”几个大字,时刻提醒乘客,不要忘记日本人正在烧杀抢掠,号召炎黄子孙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到1935年,日清等公司由盈转亏,悄悄退出川江航运。</b> <h5><b>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向我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卢作孚对全体民生职工说:“国家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民生的任务也开始了。”从1937年8月开始,民生公司的所有船只都投入到紧张的战时抢运之中。1938年武汉告急,大量的军政人员和军用装备、工厂必须西迁,宜昌一下子成了长江上人员和物资西进的转运地。几乎所有从武汉撤离出来的人们都挤到了这座小城,一夜之间,西迁的移民和物资,把这座小城撑得爆满。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岌岌可危。</b><b><br></b><b> 卢作孚立即连夜召集各轮船公司的负责人、船长、技术员还有船员开会。当时,以民生公司的运输能力,要完成转移任务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卢作孚硬是在40天内,采用三段运输法,将屯集在宜昌的3万高精尖人才和近10万吨工厂物资后撤到重庆及四川等地,导演了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被誉为航运史上的奇迹。抢运出来的兵工厂机器设备,每月可制造手榴弹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万枚,十字镐20多万把。</b><b><br></b><b> 抗日战争期间,民生公司有117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有60多职工因公负伤。公司被敌机炸毁船只16艘,损坏了11艘,共损失了船舶吨位8000多吨。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向卢作孚颁发了一等一级奖章,冯玉祥将军赞“民生公司是一个救国的公司。”</b><b><br></b><b> 卢作孚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竭诚奋斗,他的爱国精神、民生情怀和高超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大力弘扬。</b></h5> <h5><p></p><p><b>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合川县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1915年在成都《群报》《川报》任记者,勇敢抨击时弊,还参加李大钊等共产党先驱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他任泸州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推荐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到泸州川南师范学校任校长,并结为挚友;1924年,卢作孚在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1926年回重庆创办民生轮船公司。</b></p><b> 1927年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依托民生公司发展后的实力致力于乡村建设实验。迅速治理了匪乱,对北碚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先后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北温泉公园、北碚平民公园、体育场、图书馆、兼善中学等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兴办三峡染织厂、北川铁路、天府煤矿股份公司等实业;到1936年,便使北碚由一个小乡场变成一座闻名的美丽城市,国民政府正式确定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为一等县的行政区,卢作孚由此成为北碚的奠基人。</b><b><br></b><b>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卢作孚被国民政府紧急任命为交通部次长兼水陆联合运输管理处处长,坐镇武汉、宜昌。在日本飞机大轰炸的情况下,指挥民生轮船公司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抢运出大批人员和物资,保住了国家工业命脉;又将出川抗战的部队运往抗日前线,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运输奇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授予他一等一级勋章,表彰他的卓越贡献。</b><b><br></b><b> 抗日战争期间,卢作孚和他的胞弟卢子英邀请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汪仑来北碚出任《嘉陵江日报》总编兼《北碚月刊》主任,与共产党组织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志愿军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使北碚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模范区。</b><b><br></b><b>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他离开香港返回重庆,并安排民生轮船公司的18艘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还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北碚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b><b><br></b><b> 卢作孚一生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生活简朴且志存高远,被人誉为“贫穷的亿万富翁”。毛泽东主席称赞他为我国四个不能忘记的民族实业家之一。中共中央赞许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b></h5> <h5><p></p><p><b>用10年时间将荒蛮之地变身为“名满天下”的城镇</b></p><b><br> “80多年前,卢作孚设计并践行的‘理想国’蓝图,构成了今日北碚的轮廓,直到现在后人仍在受惠。”刘重来感慨地说,“即使斯人远去,也不能让他的理想光芒黯淡——‘要赶快将国家现代化起来’这完整概括了卢作孚践行理想的一切出发点与归宿点。”<br><br> 上世纪20年代末,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兴起,卢作孚便是在这一浩荡潮流的推动下,在北碚开始自己的乡村建设实践的。当时的北碚是一个土匪出没、民不聊生的地方,卢作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农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实验。<br><br> 短短十年时间,在卢作孚的规划设计和他胞弟卢子英的主持实施之下,就使峡区的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乡场很快变成了街道整齐、建筑别致、绿荫葱茏的“大公园”。1944年,一家美国杂志惊呼北碚是“平地涌现出来的现代化市镇”,是“迄今为止中国城市规划的最杰出的例子”。1948年,北碚成为四川省“模范实验区”,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基本教育实验区”。</b><div><b> 正源于此,抗战中,近20个国家一流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学者,四川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个火车头、重庆最大纺织厂……都在北碚诞生或留守。著名作家老舍上世纪40年代在北碚生活了3年,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前二部《惶惑》和《偷生》。刘重来教授称赞,卢作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将北碚建设成“新中国缩影”,不能不感叹他的远见卓识。</b><br></div></h5> <h1><b>卢作孚与弟弟卢子英雕像</b></h1> <h5><p></p></h5><h1><b>场馆故事:“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b></h1><div><b><br></b></div><div><b>作为北碚人,总会或多或少地讨论卢作孚其人其事,有说他是了不起的民族实业家,有说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国民政府政要,但更多人认为卢作孚骨子里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穷,不敢独善其身,达,必要兼济天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下面这段极为壮烈的历史便可充分证明。<br></b></div><div><b><br></b></div><div><b>“九一八”事变后,卢作孚亲拟了“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毋忘国家大难”,印在民生公司职工的床单上<br><br>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的侵略方向从华北转向华东,上海沦陷,南京失守,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到了1938年秋,随着武汉沦陷,整个中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华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的后撤人员以及一大批关系中国工业、军事命脉的设备、物资等齐聚湖北宜昌,等待溯江而上,运往重庆、四川。<br><br>可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铁路,运输大型工业设备唯一只有走长江水路。宜昌以上的长江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当时,只有10.5万人口的小城宜昌都快被“撑” 爆了,全部人都在翘首以盼,盼望着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因为,只有卢作孚可能解决这一难题。<br><br>终于在1938年10月23日晨,大家盼望的卢作孚来了。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卢作孚亲临宜昌码头,当他看到了这一切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大家纷纷聚拢过来,围住卢作孚要票,卢作孚刚要说话,就被随行的一位股东强拽出人群,拉着要往宜昌城走。<br><br>卢作孚不解,推开股东,急切地问:“你要干什么?”卢作孚刚来,就被人拽走,大家也非常不理解,都跟了过来,又一次围住卢作孚要票。<br><br>这位股东把声音提高了很多倍,几乎是在吼着说:“卢经理,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可咱们公司加起来不过24艘船,码头上这么多的人员和物资,咱们无力回天!”<br><br>闹哄哄的人群一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安静下来,甚至是死一般的寂静。卢作孚也愣住了,心说:公司远没有人们想象的强大,困难远比我估计的严峻。股东抓住这个机会,接着说:“卢经理,咱们是公司,是商人,商人利在前,没必要做这种血本无归的生意。”说完就想又拽着卢作孚走,可卢作孚却动也不动。<br><br>股东急了:“作孚,你——”<br><br>卢作孚看了看股东,又看了看码头上的难民和物资,哽咽说道:“谁愿意背井离乡流落至此,谁愿意把好好的工厂拆了囤积在这儿?这不都是被日本人逼得吗?现在武汉沦陷,唯有重庆还有一线生机,我们能眼睁睁视而不见吗?”<br><br>众人听后纷纷点头,但也都能理解卢作孚的难处,因为此刻的状况,绝不是说卢作孚想抢运就能行的。因为还有一个足可以让所有人瞬间崩溃的残酷现实。<br><br>“作孚,现在已是十月下旬,大船还可以勉强通行。可再过四十天,长江就进入到漫长的枯水期,枯水期就意味着大船不能通行,大型设备不能进川,要想把这么多的人员和物资全部运走,就算昼夜兼程抢运,至少也要一年!”股东越说越激动。<br><br>卢作孚听完险些瘫倒在地,股东见卢作孚如此,继续说道:“还有更危险的,现在日军飞机在头上狂轰乱炸;日本军队将随时进攻到此;日本军舰已经在下游虎视眈眈,日本人就是想乘此机会把中国工业的命脉全部摧毁!”<br><br>卢作孚攥紧双拳,字字铿锵:“够了!你总在说各种危险,我认为现在最大的危险是人丧失了斗志,丧失了民族精神!假如我们被危险吓倒了,可能国家就完了,国之不存,何来你我?!迅速召集船员,我有话说!”<br></b><br></div> <h5><div><b>股东从没见过卢作孚这样激动,欲言又止,只得跟着卢作孚往等待转船的船员中走去。卢作孚站在人群中,高声说道:“各位员工,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可是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要去做!前方张自忠将军正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我们在后方不能拖后腿!拿出我们川江人的气魄,要和这时间争一个长短;拿出我们中国人的气魄,要打碎日寇灭华的痴心妄想!”<br><br>“雄起!雄起!雄起!”整个码头上爆发出热烈的呐喊声……<br><br>第二天一早,也就是10月24日清晨,第一艘轮船满载货物和人员,驶出宜昌,向着重庆全力前进。困难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困难,可卢作孚的智慧也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智慧,他根据每艘船的吃水深度和马力大小把整个航程划分为三段:大型船只运货物从宜昌到三峡当即返回,再由中型船只运至万县返回,最后在万县组织大量民间木船,直抵重庆,分段抢运,转递入川。<br><br>自此,24艘轮船、850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上来回穿梭,码头搬运口号高昂激烈,峡江拉纤号子低沉回荡,一场抢运民族工业命脉的战役在争分夺秒地进行。<br><br>日军飞机加紧了对宜昌和川江航线的轰炸,几乎每天都有轮船、木船被炸毁的消息传来。但在国难面前,没有人退缩、逃避,都义无反顾地坚持抢运。其中当年媒体报道的一段史实可见一斑:<br><br>“11月24日,民生轮船公司的“民享”轮在川江遇日本飞机轰炸,投弹20余枚,轮机部人员当即被炸死一半,其余船员一人顶数人工作,奋力将船开到安全地段停靠,然后迅速组织旅客上岸躲避。接着,日机又来轰炸,轮船着火,一群乱兵又上船趁火打劫,船员无一退缩,奋力扑火,努力救助和安置死伤人员,并连夜修复船只,摸黑将旅客送达目的地。”<br></b></div><div><b><br></b></div><div><b>这次抢运,民生公司损失轮船16艘,牺牲员工117人,受伤致残员工76人,这对卢作孚和民生公司来说,是极其残酷的。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意义深远,通过这次抢运,构筑了抗战胜利的坚强后盾,保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也奠定了后来重庆的工业发展格局。<br><br>所以,这次震惊世界的抢运,事后被誉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该评价并不准确,因宜昌大撤退要早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实更胜于敦刻尔克大撤退,那是一场同盟国共同参与的胜利,而宜昌大撤退是一个中国民族实业家指挥一支船队,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勇担民族大义的伟大壮举!<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h5><h1><b>民生公司走道上的标语——“一致克服国家的困难,事业的困</b>难”</h1> <h5></h5><h1><b>一代船王卢作孚之死</b></h1><div><b><br></b></div><b>1952年2月8日,一代“船王”,59岁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选择用大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b><h5><b><br></b><b> 如果不了解卢作孚短短几十年所延伸出的人生宽度有多广,就难以理解他为什么如此仓促结束生命。</b><b><br></b><b> 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却和家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一家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和土地;他们的饮食简单,困难时期吃饱都很困难;他工资不高,兼任几十家企业董事长所得收入,全被用于公益事业;他不愿当官,形势所迫曾任交通部次长等职,一旦任务完成,便立刻弃官。</b><b><br></b><b> 想当初,卢作孚回归大陆时,何等意气风发。风光无限后,“镇反”运动中,民生大批重要干部先后遭拘捕镇压,公司上下人人自危。1952年1月,全国开展“五反”运动。此时,民生财务千疮百孔。</b><b><br></b><b>一代船王卢作孚之死</b><b><br></b><b> 公司财务危机始于解放前。宜昌大撤退后,民生不断扩张。美国航运业巨头凯赛尔在重庆航业协会演讲时感慨,“世界上有史以来航运事业的发展均由海洋而江河,由下游而上游,唯独民生公司是由江河的支流发轫,由上游而下游,这真是一个奇迹。”<br></b><b> 卢作孚创造了奇迹,同时“树大招风”。财阀孔祥熙、宋子文一直对民生念念不忘,但无果而终,卢作孚因此遭受报复。他在加拿大贷款购船,宋子文对借款担保托词百般推脱。加之,内战、军差频繁,通货膨胀严重,民生摇摇欲坠,无度扩张的后遗症在危机中显现。</b><b><br></b><b>1952年2月的,民生资方代理人学习小组会上,卢作孚因为公司财务问题,当众检讨,当场落泪。两天后,民生召开“五反”动员大会,公股代表张祥麟做检查,大意是与卢北京出差时,一起吃饭、洗澡和看戏。卢作孚通讯员关怀突然揭发:暗指张祥麟受卢作孚“糖衣炮弹”的袭击和拉拢腐蚀。</b><b><br></b><b> 卢氏后人说:卢作孚一生光明磊落,洁身自好。他自然难以理解私人工资招待同事如此正常交往怎么成了腐蚀干部?他以心交之的工作人员怎么会忘恩负义?他视人格尊严为生命,无端的侮蔑和侵犯,无疑是极大的刺激。当晚卢作孚服药自杀,并钢笔在一张毛边信纸上给妻子留下遗嘱:</b><b><br></b><b>一、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还民生公司。</b><b><br></b><b>二、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b><b><br></b><b>三、今后生活依靠儿女。</b><b><br></b><b>四、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b><b><br></b><b><br></b><b> 晚8时,卢家人发现卢作孚服毒,他的夫人蒙淑仪向民生求救,童少生、张祥麟依次赶来,目睹卢的死亡。令人不解:卢家仅离仁济医院200米,三个多小时内,两位公司实权人物竟未将卢作孚送到医院抢救……</b><b><br></b><b> 卢作孚死后,民生立即转入“清反”。襄理及大船船长以上骨干几乎全部入狱,两人被杀。面对员工自发悼念,组织上提出要“彻底摧毁卢作孚思想的统治”。1952年9月,民生公私合营,为褒扬的样板。</b><b><br></b><b>仓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卢作孚太脆弱,还是他预见到中国即将“山雨欲来风满楼”?</b><b><br></b><b> 卢作孚死后,重庆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李仲平一语惊人,认为“死得其时”。很难假设如其不死,他的人生将走出什么样的轨迹。心高气傲的卢作孚注定经受不住无数次的人民“革命”?</b><b><br></b><b><br></b><b> 商之大者,为国为民。卢作孚谢世前,除遗嘱,还说了一句话,“我累了,我要休息。”</b><b><br></b><b> 为民生公司困境所累,为莫须有的罪名所累,他再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战火连绵的煎熬时代,他以种种抗争的方式坚韧地活下来;一切百废待兴,却不明不白地倒了下去……</b><b><br></b><b> 一九九九年,卢作孚和妻子的骨灰一起合葬在重庆北碚公园的“作孚园”内,长眠于他亲手创建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北碚。</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