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八路的光辉人生

郝建华

<p><b style="font-size: 22px;"> 撰文:田海明</b></p> <p>全文目录</p><p>一、家世</p><p>二、 日本侵略者给偏关人民带来的灾难&nbsp; </p><p>三、二伯父参军抗日</p><p>四、初上战场心有余而力不足</p><p>五、九死一生几次战例</p><p>六、清水河围歼战身负重伤</p><p>七、右玉攻城死里逃生</p><p>八、为信仰而战三过家门而不入</p><p>九、身残心不残参加建设新中国</p><p>十、在党的关怀下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b>&nbsp;一、 家世</b></p><p class="ql-block"> 我们田氏家族世居偏关县城,为书香门第。祖上居住地在玄帝庙街田家大院。据考,我的高祖田玉蓝出生清道光年间,自幼进学读书,成绩优异,为乡秀才。在科举制度中于同治十二年(1873),以“文行兼优”的偏关文庙县学生员,被山西省学政选拔贡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为癸酉科拔贡生,简称拔贡。广义为选拔人才,贡献国家。毕业后被朝廷例授“微仕郎”,为文散官从七品。后返回乡里,在地方上受到官府与民众尊重,被称为田先生。他说大事,了小事,为民众排忧解难,逢年过节为乡亲们义务撰写对联。特别是他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偏关城隍庙时,他积极参与善事当中,发动群众出资出力。庙宇修复后,他又撰写了《重修城隍庙碑记》,教化后代常行善事。曾祖宅心仁厚,和睦世人,闻名乡里。进入民国时期,曾祖受聘于县政府,被选为“偏关县议会”议长,县里的大事参与定夺。</p><p class="ql-block"> 我祖父田岁丰,是城内生意人,家庭较为殷实富足,膝下有三子,长子田培基(小名和忠);二子田培谟(小名银老虎);三子田培烈(小名团忠)即我父亲,女儿 田珍女。随着历史朝代的变更,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波及偏关,兵荒马乱,社会秩序不稳,人心惶惶,我们田家的生意萧条,顿失当年的繁华景象。几经战乱,几经逃荒保命,生活过得一天紧似一天,全家人的生活仅靠爷爷和大伯父种几亩薄地为生。时至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6月,八路军贺龙领导的一二○师第三五九旅七一四团(老四团)进驻偏关。当时,爷爷给驻西沟的老四团团部做饭,后一直跟随部队到左云、大同一带,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后终因年岁大,体力不支而归乡偏关。</p> <p><b>&nbsp; 二、 日本侵略者给偏关人民带来的灾难&nbsp; </b></p><p> 常记得二伯父田培谟说起,在1938年2月至1941年间,日军三次入侵偏关,杀人、放火、抢劫,给偏关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我家在玄帝庙街田家大院仅离罗店隔一条小街三米七宽,当时罗店就是日本人的长官部即红部,也是看押和杀害抗日志士的部门。我家院落住宅被日本人一把火烧得面目全非,当时全家逃难在岳家村躲避。我的爷爷有一天晚上放心不下,看到城里一片火光回来探视,不幸让日本人抓到红部打得头破血流,脸部全是血迹,被打了个半死。幸遇当时有一位翻译姓金朝鲜人,说老家伙是回来看他隔壁的宅子,不是八路的探子,这才从鬼门关前捡回一条命来,不久因伤势过重无法救治去世了。此为家仇国恨。</p><p> 1941年8月,偏关日伪汉奸圪旦队队长李刚、副队长宋三毛眼(偏关城里人)带领圪旦队与日军,在县城南20余里的高峁梁村,将我老营、南堡子给八路军往河曲鹿固村送公粮的老百姓32人押回县城罗店红部,经过拷打后,在县城东沟挖坑集体活埋。当时还有一位年仅14岁的男孩爬上坑边喊着“我要回家寻我妈去,我妈给我捏下面人人了”,好几次爬上被残忍的鬼子皮靴踢下去。成年人扬起尘土撒向敌人的脸部,边反抗边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最终被活埋了。惨不忍睹,耳不忍闻,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在偏关犯下了滔天罪行。二伯父目睹了在南寺庙院内将抓捕的晋绥边区二专署视察员詹永祥、工作人员贾政等共三名,用军刀砍下了头颅。三名共产党员牺牲时视死如归,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临刑前声音激昂洪亮,大义凛然。当砍杀第二刀、第三刀时声音沙哑,全部壮烈牺牲。二伯父看到了日伪军的滔天罪行后,心中流淌着仇恨的泪水,紧握双拳,钢牙紧咬,决心为国为民报仇雪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伯父参加八路军</b></p> <p><b>三、二伯父参军抗日&nbsp;&nbsp; </b></p><p> 1938年2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偏关县城。3月,八路军120师收复晋西北7座县城,偏关第一次解放。</p><p> 1939年2月21日,驻大同日军第三混成旅团侵入偏关,在县城、楼沟、杨家营设立三处据点。12月,“晋西事变”,国民党阎锡山政府偏关顽固县政府,在八路军与全县人民的打击下,顽固县长朱五美率残部逃往黄河西部的十里长滩地区。</p><p> 1940年1月,晋绥边区政府成立,偏关县属晋绥边区政府晋西北行署。2月,成立“偏关县抗日民主政府”,牺盟会员、共产党员、夏县人刘忠良任县长。</p><p> 1941年11月,偏关阎锡山政权伪警备队60余人,在我八路军714团的军事压力下,走投无路,队长张殿元(偏关东门街人)带领全队向八路军投诚。八路军与中共偏关县委、抗日民族政府在马站村召开了欢迎大会,将这股起义部队改编为“偏关县抗日独立大队”,大队长张殿元,副大队长罗成章,政委崔明山,以上二位为714团派来的老红军。12月17日,在我八路军714团与抗日独立大队、地方游击队的军事围攻下,偏关、楼沟、杨家营三据点的日军退却。20日,偏关县党政领导机关从农村返回县城,组织召开全县军民庆祝偏关胜利解放的大会。</p><p> 1942年1月,八路军120师独立二旅政委张平化来偏关整编地方武装。将抗日独立大队、新五连、地方游击队整编为“偏(关)清(水河)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偏清支队”。支队长罗成章,副支队长张殿元,政委王志武(湖北人,714团政治部组织股长)。隶属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支队进行扩编,偏关县委、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城乡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中。老百姓捐款捐粮,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的热烈场面,受这种形势的影响,我们家开始进步了,父辈与晚辈兄弟三人都想参加八路军,我爷爷通盘考虑做出如下决定:大伯父在家务农养家,当时父亲14岁时正在学铁匠年龄小走不开,年仅17岁的二伯父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偏清支队。二伯父田培谟生于1924年。就这样,在抗日大潮推动下,我家形成了一个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家庭体系支援了抗战。1942年年初,偏关县同时参军的就多达三百多人,记得城内有王厚、高进财、张有、何四海、孟创业、偶润发、韩云生,以及周边村庄的范银柱、裴埃来、李在仁、蒙保银等。支队下辖四个中队,约500多人。二伯父初在二中队一班当战士,真正走上了抗日最前线。</p> <p><b> 罗成章:偏清支队队长</b></p><p><b> 范银柱:偏清支队二连指导员</b></p> <p><b>四、初上战场心有余而力不足</b></p><p> 二伯父参军后正在县城南河教场坪接受短暂的训练,没有多长时间,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攻打日伪据点。在支队长罗成章的带领下袭击了县城南45里的上铺村山头日伪据点。</p><p> 二伯父心地善良,为人忠实谨慎,平时连只鸡也没有杀过,这头一次上战场心慌胆怯。由于日伪军占据最高山头,支队一时攻克不下。双方对射,战斗很激烈,经过两个小时的对抗,最终打死打伤日伪军十几人,敌人仓惶逃窜逃往神池方向,我军伤亡很小。但二伯父看到了战友负伤的、牺牲的流血状况,没打几枪就吓得抖成一团。也看到日伪军尸横地上的血流状况。战斗结束后,一直几天作噩梦,饭也好几天不想吃,总是发呆发痴的。后来在排长何四海和班长的耐心疏导教育下,才逐渐走出了阴影。从此他懂得了杀日本人犹如杀豺狼一样,你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害我们的人民和战士包括你自己。当时,上铺村日伪据点被攻破,楼沟周边村据点的小股日伪军不堪一击,放弃逃跑。支队接连打了几个小小的胜仗。</p><p> 后来几年,二伯父经过多次上战场历练,终于成熟起来,在内蒙古清水河县阳湾子、韭菜庄王、清水河城、暖泉等地多次战斗,他终于磨炼成为一名敢打敢冲成熟的抗日战士了。</p> <p><b>&nbsp;&nbsp;五、九死一生几次战例</b></p><p> 从1942年到1950年间,二伯父大小战斗经过上百次,其中一场生死搏斗,就是有一次在岢岚护送军粮时,当天晚上在一个村庄住宿,这次是排长李保生带领,他很有战斗经验,放着富户人家舒适的大正房不住,找到几间背靠大山崖里的八海窑土窑洞里宿住。夜晚,吃过饭刚住下,忽然哨兵跑来报告说村外发现日伪军从四面包围了村子。李排长召集三个班长和文书偶润发(他又兼管账务钱财)商量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冲是冲不出去的,因为兵力太少,冒然突围会造成很大伤亡,最后决定利用这个天然堡垒坚守待援。这时枪声大作,子弹打在了土窑洞门面和后窑掌上噼里啪啦,战士们立即回击双方打得很激烈。窑内老乡家大小七口人哭作一团,李排长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安慰老乡说:“别怕,有我们在保护你们!”外边的日伪军被打死打伤十几人后,我排战士仅牺牲一人,有俩人肩部头部负轻伤,鲜红的血流出来用白毛巾包扎好,坚持不下火线顽强抵抗,抱着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敌人死伤人数不断增加,考虑到这个山崖窑洞堡垒一时攻不下来,就停止攻击让伪军喊话,“你们投降吧,逃是逃不出去了,投降可以保命,皇军答应不伤害你们。”但换来的却是一阵排子枪回击和倒下的尸体。战士们抱着决不投降,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的想法,宁愿战死决不当俘虏。正当战士们打的子弹手榴弹不多的时候救援部队来了,原来村里有党员干部早已跑到几十里远的绥蒙军区独立四团(由偏清支队改编)团部把情况说明后,团长高步仁当即下令骑兵营立即出动,大部队随后跟进。</p><p> 过了好长时间,驻村的全排战士打的子弹所剩无几,正准备和敌人白刃格斗的时刻,忽然村外响起嘹亮的冲锋号声,随着机枪、手榴弹的射击声、爆炸声,外围日伪军死伤一片。骑兵一营杀声震天,又冲向敌群,敌人一看到我军大部队到了,丢下二三十具尸体仓惶逃窜了。八路军一个排的战士和七个老百姓得救了,最后团领导表扬了全排战士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即消灭了敌人,保存了自己。还总结了三点:一是李排长实战经验丰富,指挥得当有方;二是地理位置选择正确;三是军民团结鱼水亲,及时找到大部队救援。</p> <p><b>&nbsp;六、清水河围歼战身负重伤</b></p><p> 1945年7月,我八路军晋绥军区9团(原警备六团)、27团、36团、骑兵大队、偏清支队合围内蒙古清水河县城的国民党驻军。其时清水河驻国民党杂牌军郭长青部与日伪军约三千多人。7月21日黎明,清水河城北面是八路军36团、西面是9团、东面是27团,正南面是偏清支队,在支队长周志高、副支队长罗成章、政委王志武的带领下,与八路军正规军形成了四面合围的态势。</p><p> 在八路军9团的总指挥下,部队发起全面攻击,子弹炮弹向城外围和城里打过去,日伪军死伤惨重,顿时乱作一团。支队冲锋号一响,战士们勇猛向前冲击,二伯父他们那个连在连长白世廉的带领下开始冲锋,只见身边的战士有倒下牺牲的、有好几个负伤的。就在冲锋的路上,敌人垂死挣扎向他们打来一排迫击炮弹,我的二伯父被炮弹皮击中后背倒下了,炮弹皮把他背上的步枪劈成两节,背部被划开一个长口子鲜血直流。在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冲击下,敌人被打散仓惶逃走。然后,有一位河北籍的姓郭的战友忽然发现二伯父倒在河滩的地上,慌忙找到一头小毛驴把他救起驮到了团部后方医院进行急救,保住了一条生命,但比起牺牲了的那么多战友他算是很幸运的了。最终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歼灭日伪军2300多人,剩下一部分残兵败将在郭长青的率领下逃走了。</p><p> 这次战斗,我八路军以伤亡百十人的代价,歼灭二千多国民党军与日伪军,扩大了根据地,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抗战信心和决心。记得二伯父后来洗上身,我好几次看到他背上的一大片伤痕,以及肩上、胳膊上的枪眼、疤痕,可想而知当时他流了那么多的血,尽然奇迹般的活下来,从死神手里几次捡回一条命,继续在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我真为有这样一位辉煌人生及革命经历的二伯父感到自豪,他为偏关人民争了光,为田家人争了光。</p><p>&nbsp;</p> <p><b>&nbsp;七、右玉攻城死里逃生</b></p><p> 1947年4月18日,偏清支队已经改编为绥蒙军区独立四团,与九团等7个团,在司令员姚喆、政委高克林的指挥下,于晚上20时把右玉城从四面合围后,同时发起了攻击。右玉城驻军是国民党35军部队。独立四团一营从东门打进去开始了巷战,营长张德保命令一连掩护二连、三连主攻,二连长孙子斌、副连长韩云生率先冲进去,他们看到街道、房屋两端全是国民党军。三连连长白世廉、指导员郝文凯,副连长杨章玉也带领全连战士冲了进来,敌人利用明碉暗堡的有利地形用机枪封锁了城门洞,切断了退路。一个营陷入了敌人的重围,营长觉着不对劲,命令部队一边打一边往出撤,但是为时已晚,城门洞我军战士尸体垒高三分之一,机枪封锁东门城门洞是退不出去了。一连在连长孙子斌、指导员范银柱的指挥下,拼死掩护,二连、三连突围。敌人抢占城楼制高点,从东城门撤不出去,在三连连长白世廉和一排长何四海的带领下,杀开一条血路冲上城墙,排长何四海对着二伯父大喊:“小田!快和大家从城墙上斜着往下跳!”二连、三连大部分战士裹着敌人的军衣往下跳,有牺牲的,有负伤的,大部分还是活下来突围出去了。</p><p>这次战斗由于侦查员的失误,误把国民党35军部六千多人报为二千多人,而且敌军预先设伏,又有明碉暗堡,明显的造成对我军很不利的现状。二连、三连伤亡过半,一连战士为了掩护兄弟连队作战,打的坚强勇猛,也很艰苦,后撤退出来伤亡很大,全连126人回到团部一清点仅剩下19人,战士们眼含泪水哭的很伤心。记得二伯父说,何排长平时说话口吃的很,可到了紧要生死关头一句话也不口吃了,带领大家总算逃出来了。右玉战斗刚偏关籍战士就牺牲40几人。最后军区干部作了战斗失利总结:一、侦查失误,处罚了有关侦查人员;二、没有统一指挥好,27团先撤导致全体参战部队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给予批评处分。虽然我们牺牲了那么多战士,但35军伤亡也不小,这次战斗牵制了敌人东进的战略意图,对全局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绥蒙军区各部队在晋北绥南地区经过以上几次战斗后,二伯父一直随大部队参与解放绥南清水河等地与晋北地区战役,攻打朔州、集宁、大同、原平北社、忻州、太原等战役大小战斗达百十次之多。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兵班长,但身经百战,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很大力量,我们下一代是永远不能忘记这段光荣的历史。</p> <p><b>&nbsp;八、为信仰而战三过家门而不入</b></p><p> 1948年1月,二伯父所在的独立四团与兄弟团队、骑兵团等四个团,在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喆的指挥下,从山阴经朔县连夜急行军到达了偏关、河曲,对长期盘踞在河曲黄河西岸的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里长滩的阎锡山晋军晋西北保安司令朱五美部3000多人,发起攻击。</p><p>朱五美,五寨右所人,是一个反动透顶处处与人民为敌的顽固分子,在偏关、河曲曾任过阎锡山政权县长,在十里长滩盘踞时期,经常渡河袭击晋绥革命根据地河曲、偏关一带,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127人,打伤残200多人,手段极其残忍。1946年,朱五美匪军到河曲袭击杀人后,又北上偏关,袭击了偏关县政府,县长张秀贵带领县大队、武工队奋起还击,县委办联络员白世荣在战斗中负重伤。朱五美部匪军从1945年、1946年一直到1947年,每年几次到老解放区抢劫商铺钱财、民众物品等,严重破坏了老区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发出命令:“抓掉朱五美这个虱子。”于是,有了上述绥蒙军区战斗部队的行动。</p><p> 二伯父随部队连夜奔波行军回到偏关,驻西沟与小红沟,很想回家探望一下老人和亲人,但因军情紧急保密的情况下未能回家。到第二天下午,在西门河滩,司令员姚喆与政委高克林声音洪亮地做了战前动员,命令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优良作风,一举歼灭朱五美匪部。然后下达攻打十里长滩的作战命令。部队出发到了河曲楼子营,渡过黄河三面包围十里长滩朱五美老窝,凌晨五点多匪部队正在长滩沟出操,我八路军忽然从长滩广场东面坡上发起了攻击,打了敌军个冷不防,昏头转向乱做一团,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朱五美部三千多人,击毙敌保安副司令张汝愚。朱五美拼死带领几个随从侥幸逃掉了。</p><p>值得一说的是打十里长滩战斗时独立四团原偏清支队中还有一位军官王铭(偏关尚裕菜树峁村人),在这次战斗中结识的老乡加战友,老乡见老乡有说不完的话有格外的亲切感。后经查阅资料与采访亲属,曾经与二伯父在一块打平社、大同、集宁、太原,一直在一个部队。建国后,王铭转为海军军官,曾任海军厦门水警区司令员,将军于2020年8月14日逝世,享年96岁。</p><p>&nbsp; 遗憾的是二伯父打托县和朔县、大同,同样路过家门也不能回家探望父母和妻子,爷爷临死也没有见上二伯父。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二伯父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国事为重中之重。</p> <p><b>在偏关西门河滩姚喆司令员和政委做战前动员大会下达攻打十里长滩命令。</b></p> <p><b>&nbsp; 九、身残心不残 参加建设新中国</b></p><p>&nbsp; &nbsp;&nbsp;&nbsp; 到19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了,二伯父当时在包头战犯管理所当班长,看管国民党战俘和军官,当时接到了几封家书,家里有事叫他回家,但他一直未回。家里派人到部队找他,他请几天假回到了老家,因为十几年的战斗生涯没回家,和妻子无感情,父母包办封建式婚姻很快就破裂了,就到政府离婚了。一位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士,为革命事业拼死拼活地干了十几年,到头来连个家也没有,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他很看得开,觉得为了革命事业在所不惜,可以舍小家保大家。就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来信让他归队,但他由于过去长年的军旅生涯南征北战,曾经负重伤一次,打集宁、大同负轻伤三次,身体不好体力也不支,怕拖累部队,就申请留在地方上了,他觉得在地方上干工作同样也是革命建设的需要,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工作稳定了,再慢慢成个家娶妻生子。就这样,二伯父离开了部队,到了偏关铁业社当了一名工人,跟上三弟田培烈干起了铁匠活,成为建设新中国工人阶级中的一名建设者。</p> <p><b>&nbsp;十、在党的关怀下安度晚年</b></p><p> 二伯父从建国初铁业社干到转为国营机械厂工作的阶段,一直没有忘记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克勤克俭,按时上下班,他大公无私,经常把工作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不断激励教育下一代人如何尽职尽责,做人做事不要犯错误,听党的话,干好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厂里的工人们和子女侄儿、侄女们都受益匪浅。到1976年,由于属于伤残军人,又且岁数也不小了,县委组织部长李进挺找他和厂领导谈话,考虑到他的残疾,调他到党校工作脱离体力劳动。后来找到了一位体贴温柔的老伴,从此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在他有生之年里,幸福地走到人生的尽头。于2014年腊月二十八早七点三十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安详而终,享年90岁。</p><p> 以上所写史实,大部分是二伯父亲口述录,以及儿子、侄儿、亲友所述记录。又经过走访他的老战友张有、李在仁等同志和周围亲朋好友所提供的资料,简略地总结了他老人家一生中的革命经历,力求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后人永远铭记革命前辈的光荣事迹,将革命传统教育发扬光大。我们田家为有抗战、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兵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下一代铭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前赴后继用千千万万个生命换来的。所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把中国革命光荣历史,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成为不可推卸的责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生逢乱世狼烟起, 坚定信仰抗倭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勿学汉伪膝下犬, 追踪先贤万世德。</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撰文:田海明</p> <p class="ql-block">协助提供资料人员:儿子:田尚杰;</p><p class="ql-block"> 侄儿:田志明、田庆海</p><p class="ql-block"> 侄女: 田月英 田明月</p><p class="ql-block"> 田海英 田海萍</p><p class="ql-block">老战友:张有 李在仁</p><p class="ql-block">老战友后代:李吉虎 韩贵仲</p><p class="ql-block"> 何贵成 偶志双 王冰 白俊平</p> <p>作者与五弟田尚杰共同研究修改资料</p> <p>抗战老兵战友:</p><p>贺&nbsp; 耀&nbsp; 张福有&nbsp; 张&nbsp; 越&nbsp; 杨祥林&nbsp; 尚广文&nbsp; </p><p>张&nbsp; 有&nbsp; 张&nbsp; 五</p><p>尤&nbsp; 二&nbsp; 张&nbsp; 六&nbsp; 顾宏旺&nbsp; 李六丑&nbsp; 贺&nbsp; 四&nbsp; </p><p>郝三满&nbsp; 李保厚</p><p>车银锁&nbsp; 田培摸&nbsp; 王&nbsp; 功&nbsp; 郑&nbsp; 三&nbsp; 王&nbsp; 铭</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抗战老兵:李在仁&nbsp; 签名</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走访抗战老兵李在仁</p> <p><b>抗战老兵访问记录:</b></p><p>何四海 范银柱 田培摸 高进财 王&nbsp; 厚 </p><p>张秀贵&nbsp; 董民珠 裴二埃来&nbsp; 韩荣生&nbsp; </p><p>张福有&nbsp; 张&nbsp; 有</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抗战老兵:张有&nbsp; 签名</b></p> <p>走访抗战老兵何四海长子:何贵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走访抗战老兵张有</b></p> <p><b>协助整理资料:郝建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