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

何立明

<p>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于1420年,( 明永乐十八年),为明清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建筑遵循周代“左祖右社”规制,与社稷坛相对。和紫禁城一样,太庙坐北面南,布局对称,四座殿堂式建筑沿中轴线一次递进。戟门是礼仪之门,享殿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禁地,桃庙是供奉远祖的殿堂。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整个园区占地二百余亩,有古树700余棵,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由毛主席亲自题写宫名。</p> <p>  太庙大门五彩琉璃门是祭殿的正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p> <p>  戟门是太庙的礼仪之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戟门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两侧各有一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原有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衣工孻盥盟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p> <p>  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桥宽八米,为七座单孔石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p> <p>  享殿(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86.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p><p> 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祫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袖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置稻梁、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p><p> 整个大典气势雄伟,庄严朴素。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p> <p>  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p> <p>  太庙享殿东配殿是供奉有功亲王牌位的地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问内倾斜、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有功亲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䜣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p> <p>  太庙享殿西配殿是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余,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汉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内部设置同太庙享殿东配殿一样。</p><p> </p> <p>  寝殿(中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拦,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把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毕奉回。</p><p> 寝殿东西两侧各建配殿五间,用以储存祭器。</p> <p>  桃庙(后殿)。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殿内陈设亦如寝殿,清代规制,正中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每季首月时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祫祭。</p> <p>  太庙丹陛建于明代,享殿、寝殿、桃庙和戟门石阶上均有。享殿丹陛尤为壮观。随阶分为三座,各为整块青石,分别雕有显示尊严的“云龙纹”、“狮子绣球纹”和“海兽纹”。雕工线条冼炼,刀法娴熟,精妙绝伦,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精品。</p> <p>  太庙神马就是太庙丹陛上的“石马”。太庙三大殿和戟门石阶上的丹陛,浮雕图案从上到下排列顺序一致,都是上双龙、中狮子、下海马。这太庙丹陛上的汉白玉“石雕马”俗称“海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匹海马穿行于波涛之中,神态怡然。</p><p> 太庙是祭祀祖先之所,祭祀的目的在于祈福,其丹陛之上的浮雕海马,是为入水之龙马,寓意国家江山永固,人民幸福吉祥。</p> <p>  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位于太庙三大殿和戟门汉白玉台基外侧须弥座与栏板之间,突出兽头的角石便是。</p> <p>  望柱,也称栏杆柱。柱头装饰花样繁多,太庙望柱以龙纹、凤纹为主,配以云纹陪饰,极富立体感。</p> <p>  牺牲所,始建于明代,祭祖所用的牛、羊、猪等均在此宰杀。正门坐东向西,黄琉璃瓦硬山顶。北殿在正门旁。</p><p> </p> <p>  井亭为黄琉璃瓦盝顶、六角亭,内有井一口,上置六角汉白玉井圈,为入涤、治牲取水之处。</p> <p>  燎炉,建于明代,为焚烧享殿和东西配殿的祝版和丝帛而设,通体用素白琉璃构建砌造,质地细腻坚硬,整体仿造木结构建筑。筒瓦单檐歇山顶,檐下饰以斗栱额枋,炉身四角有圆柱,炉膛门上雕花饰带。其余三面雕刻菱花。下为须弥座,雕工精美。</p> <p>  太庙总体设计中,以大面积林木包围主建筑群,并在较短的距离安排多重门、殿、桥、河来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肃穆、深邃的气氛。大殿体积巨大,坐于三层台基之上,庭院广阔,周围用廊庑环绕,以取得雄伟气氛。此外,大殿内檐彩绘以香黄色为底色,配简单的旋子图案,加强了建筑物的庄重严肃气氛。</p> <p>  太子林。太庙正门南有一片柏树林,相传为明朝几代太子所植。太子年幼调皮,随意栽植,不循行距,随从亦不敢阻拦,任其所为,故而成林后与它处柏林不同,纵横排列参差不齐,形成独特之景观。</p><p><br></p> <p>  神柏。此柏树相传为太庙始建时,明成祖手植的第一棵树。太庙始成,遍植所柏,连种三次均末成活,乃因土质不宜。一位工匠献计,将太庙的薄土与皇城东北角的沃土对换,并请朱棣首栽此树,果然成活。人皆说是皇帝福萌所致,随称为“神树”。后代皇帝、亲贵祭祖至此须下骄、下马,以示尊重。</p> <p>  树上柏,在太庙北门外一棵八米高的斜枝上,又长出一株柏树,树形规整、树冠浑圆、 碧绿青翠、蔚为奇观,为清朝入主北京,天下大定后所生。座枝指向皇宫,传有清朝承袭明朝宫殿社稷,且根基稳固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