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在还没有用电照明前,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不同的灯具进行照明。这些灯具有的已成为人们收藏品,笔者从去年在洛阳孟津县、洛宁县寻找拍摄到部分历史上人们用过的灯具。</b></p> <p class="ql-block"><b> 下面两种是汽灯</b></p><p class="ql-block"><b> 汽灯在外形上和马灯有些相似,但工作原理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构造上也有一些差别。首先汽灯在装上煤油或石蜡油以后,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其次,汽灯没有灯芯,它的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旧工艺使用硝酸钍溶液浸泡;第三汽灯的上部还有一个像草帽檐一样的遮光罩。由于纱罩经过硝酸钍溶液浸泡工艺制成,所以当纱罩遇到高温后会发出耀眼的白光,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不过,有时汽灯点的时间太长了,半路上还需要再打点气。汽灯平时似乎用的不是太多,主要是在一些大场面或隆重的场合才会使用。六、七十年代,通常是夜里召开群众大会的时候,就高高悬挂着明亮的汽灯;在过年的时候还使用于,村里搭台子唱戏,舞台上的灯光 使用。 </b></p> <p class="ql-block"><b>马灯是上世纪,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如图片。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 </b></p><p class="ql-block"><b>马灯,必有马鞍。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这种灯,难得停留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是 下面是各式各样的马灯。</b></p> <p class="ql-block"><b> 下面两个是煤油灯</b></p><p class="ql-block"><b> 这煤油罩子灯分两部分:底座和灯罩。底座分为灯托、油壶、灯捻三部分;灯罩呈鼓式,中间鼓起,两头略细。</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通电后,煤油灯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在那“煤油照打,电费照把”的供电不正常的年代,人们还不时地点起那已落满灰尘的煤油灯。供电正常后,煤油罩子灯就彻底淡出人们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煤油罩子灯,犹如我们亲密的伙伴和战友,我至今依然十分怀念它、感激它,怀念它曾经给我们工作学习带来的极大帮助,感谢它陪伴我们度过了生活中。</b></p> <p class="ql-block"><b>以下这五种灯这是几十年前农村人晚上出门手提的灯,相当于现在的手电灯。里放一盏小油碗灯,外面用玻璃或白纸围起来,挡风。走夜路照明用。</b></p> <p><b>这是上面手提灯里放的灯碗,给小灯碗里倒上豆油,放上灯焾点着后放入灯罩里。</b></p> <p class="ql-block"><b>下面这种灯估计大多数人没见过,据收藏者讲这是从一个抗日老兵手中收来的。说是日本兵留下来的军用煤油灯,盖上打开里边装煤油,灯焾从上边小圆里撺出来。</b></p> <p class="ql-block"><b>下面几种是小油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小油灯:这是几十年前还没有煤时人们用作照明的灯,在灯碗里倒入豆油、棉油,用棉花做成灯焾,这种灯已成为文物收藏,一般很难找到。</b></p> <h3>这是古代大户人家用的瓷器油灯,已成为收藏品。</h3> <p><b>老式水电筒,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家家必备晚上外出照明用品,现已必充电式手电替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