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五年级五班 石岳峰</p> <p> 我国古籍中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篇,但是文中只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汉时,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在《两都赋》中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意思是说,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两座石人像。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文学作品,要算《文选洛神赋》了,文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由此来看,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渐渐被古人所意会的。</p> <p> 可能这是我们中国小孩从小在姥姥、奶奶那里听来最熟悉的故事了吧,印象最深的是牛郎用一支扁担挑着两个筐,一头是儿子,一头是女儿,然后走过鹊桥去见织女。因为一年只有一次,那时七夕就让我认定,那是中国的相思和团圆。</p> <p> 今天,当这个流传千年的民间爱情故事出现在课本时,孩子们用绘本的形式倾诉了爱情的纯美!</p> <p>牛郎坎坷的童年。</p> <p>渐渐长大,被哥嫂赶出家门。</p> <p>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撑起自己一片天地。</p> <p>老牛牵红线。</p> <p>织女下凡戏水,牛郎捡红衣。</p> <p>还红衣,识织女,诉衷肠,定终身。</p> <p>牛郎织女淡然执手度清平,山盟不弃白发生。朝夕眼里映欢笑,静夜倾谈鉴月明。</p> <p>衣食奔波共恩爱,涓涓岁月酿真情。风雨路遥同珍重,不负尘缘不负卿。</p> <p>老牛留遗言。</p> <p>王母怒,派天将,暗查访。</p> <p>王母恼,抓织女,牛郎追,划天河。</p> <p>感动天帝,感动王母,每逢七夕来鹊桥相会。</p> <p>这正是,悠悠相思水,圆圆恨别月。年年盼此宵,今日鹊桥会。</p> <p> 这个故事的出现,展现了在我们古人心中就向往平等、自由、美好的爱情。折射出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坚韧、珍惜、隐忍……男人的担当、善良、勤劳、勇敢坚持……而在这个物质的年代,这些品质不正是很多人缺失的么?</p> <p> 在这个不懂爱情的年龄,这个故事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最朴素、健康的爱情观。理解并接受这份“真、善、美”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渐渐长大的他们,会逐步完善自己的爱情观。未来,当他们回想起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回忆和触动呢?</p> <p>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p><p>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p><p>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p><p>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p><p>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p><p> ——此诗书于织女洞内壁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