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6年我沿长城旅行,在天津蓟县黄崖关长城博物馆看到一尊毛泽东青年时代的雕像,还有院内回廊四周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39首毛泽东诗词。那一刻,让我肃然起敬,感慨万千。</p><p><br></p> <p><br></p><p> 其中一首写于1964年春,发表在1978年第9期《红旗》杂志上的《贺新郎•读史》,吸引了我的目光。</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贺新郎•读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猿相揖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几个石头磨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儿时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铁炉中翻火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问何时猜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过几千寒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世难逢开口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疆场彼此弯弓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流遍了,郊原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篇读罢头飞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记得斑斑点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几行陈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帝三皇神圣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骗了无涯过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多少风流人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盗跖庄蹻流誉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陈王奋起挥黄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未竟,东方白。</p><p><br></p> <p> 注释</p><p><br></p><p> [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石器时代是人类的“小儿时节”。</p><p><br></p><p> [铜铁炉中翻火焰]指青铜器和铁器时代。青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冶练和翻铸。</p><p><br></p><p> [不过几千寒热]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只经过几千年,和石器时代经过几十万年不同,说明人类的进化越来越快。</p><p><br></p><p>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指人类的历史充满了各种苦难和战争。</p><p> </p><p> [五帝三皇神圣事]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皆是最高尚最有才能的神圣人物。</p><p><br></p><p>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盗跖(zhi职),春秋时人,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庄蹻(jue决),战国时人;陈王即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挥黄钺(yue越)饰以黄金的大斧。这两句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p><p><br></p> <p>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用廖廖数语展示了人类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一路走来的宏阔历史,进而又讲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农民起义,用几个极为生动的意象片断,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统治阶级的帝王将相的藐视,对人民群众的推重。读来令人心动,不啻为一部用诗的语言吟诵的社会发展史。</p><p><br></p> <p> 毛泽东爱读书且涉猎极广,尤其对社会发展史极为重视。他认为,社会发展史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入门课,也是领导干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修课。社会发展史所描述的社会发展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並存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主张的基本理论依据。</p><p><br></p><p> 据此,从延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初,毛泽东就曾先后三次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或转折关头,倡导全党全社会学习社会发展史,以此来统一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走向的认识。</p><p><br></p><p> 由此可见,毛泽东1964年创作这首《贺新郎•读史》的初衷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鲜明。</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诗词和书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 <p>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还是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词《沁园春 雪》曾被誉为千古绝唱。他的书法龙蛇飞舞,气势磅礴,更是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沁园春•雪》</b></p> <p><br></p><p> 1936年2月,毛泽东在率领工农红军东征前夕,于陝北黄土高原、黄河之滨创作了《沁园春•雪》。1945年8月,毛泽东飞赴重庆和谈,这首词首次被重庆《新民报晚刊》传抄发表。</p> <p> 词作迅速在山城流传开来,轰动一时。连国民党很多高层人士都感叹:毛泽东不仅能带兵打仗,还会吟诗赋词,且文采飞扬,确令人钦佩!</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沁园春•长沙》</b></p> <p>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面对湘江美丽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中国革命形势,难抑心中豪情而作。</p><p><br></p><p> 整首词情调慷慨激昂,风格豪爽奔放,尽显王者之气!</p><p><br></p> <p><br></p><p> 从上述二首《沁园春》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诗词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不但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还有高瞻远瞩的预见,使古老的格律诗词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一种有独特生命力的文化。</p><p><br></p><p> 毛泽东有着强烈的改造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他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将诗词做为批判旧的社会制度,追求光明,赞美人民,宣扬“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武器,有着极强的时代特征。</p><p><br></p><p> 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提笔挥洒天地,落笔人神惊叹!充满激情,始终给人以奋起向上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惊人的穿透力</p><p><br></p> <p> 毛泽东的书法与诗词一样杰出。他的诗词全部草书书写,一气呵成。他的草书龙蛇飞舞,大气磅礴,有吞吐天地之势,字体遒劲,力透纸背。而且诗词与书法相互借势,相得益彰,己达登峰造极之境。</p><p><br></p><p> 在中国浩如煙海的诗书文化中,毛泽东的诗词与书法已经成为近代的一座灯塔,这一意蕴丰富的文化载体对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做出巨大的贡献。</p><p><br></p> <p> 毛泽东的一位传记作者在他书中这样写道:<b>一株大橡树正在老去</b>,<b>但包括它在内的大森林却展现出新的光彩和形状。</b></p><p><br></p><p> 毛泽东为中华民族所奉献出的一切,我们只有在更久远的时空长河里,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謝谢光临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