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年不仅疫情肆虐,台风也十分疯狂。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受了六场台风的袭击。它们分别是:</p><p>1、2020年第1号台风黄蜂,英文名称:Vongfong,编号2001,名称来源中国澳门,含义:一种昆虫。</p><p>2、2020年第2号台风鹦鹉,英文名称:Nuri,编号2002,名称来源马来西亚,含义:一种身上有蓝色冠羽的鹦鹉。</p><p>3、2020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英文名称:Sinlaku,编号2003,名称来源克罗尼西亚,含义:密克罗尼西亚科斯雷岛(Kosrae)传说中的女神。</p><p>4、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英文名称:Hagupit,编号2004,名称来源菲律宾,含义:鞭子。</p><p>5、2020年第5号台风蔷薇,英文名称:Jangmi,编号2005,名称来源韩国,含义:花名,玫瑰的一种。</p><p>6、2020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英文名称:Mekkhala,编号2006,名称来源泰国,含义:雷天使。</p><p>据中央气象台报道,今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的中心8月12日早上7时30分前后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0百帕。</p><p>从生成到登陆,“米克拉”仅用了不到1天的时间。</p><p>北京市政府为迎接“米克拉”的到来,在网上告诫市民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出行,关闭公园,错峰上下班等。12日中午“米克拉”给北京送来了风雨。</p><p>这是去往颐和园南门的道路。</p><p><br></p> <p>今天清晨我们在萌萌细雨下于7:30来到颐和园南门。</p> <p>这是在颐和园南门南侧远端过街桥上拍摄的景观——绣漪桥。</p> <p>这是走进颐和园南门的第一个景观——绣漪桥。</p> <p>颐和园•昆明湖(古瓮山伯)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绣漪桥是昆明湖和京城长河的连接点。也曾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历史上湖水自桥下流入长河,补充护城河水,直至流入通惠河,接济漕运。清代时绣漪桥南建有开启的木板桥,有闸军看守,专供御船通行。现桥南水闸为1993年新建。</p> <p>这是在“绣漪桥”西侧的亭阁建筑,十分秀丽。</p> <p>上午下雨刚刚止住。站在“昆明湖”南岸,眺望湖中山色。天气虽然阴沉,但是十分静美。</p> <p>这是昆明湖南侧的“码头”。由于还未到上班时间,码头上还没有船只(大概上班时间总码头才发船过来营业)。</p> <p>这是昆明湖出水口的水道景观。</p> <p>在昆明湖南岸观望北岸的风景,“佛香阁”似乎还在“沉睡”。</p> <p>湖面上覆盖了一片“荷花”。欢迎着游客的光临。</p> <p>黑天鹅在湖面上游弋,与游客共享“昆明湖”静美!</p> <p>湖边一棵挺拔的老松树,它的树冠像一把伞,似乎是在给昆明湖“遮风挡雨”!</p> <p>在昆明湖岸边,有几千棵粗壮的柳树。它们的树龄可能都在百年以上了吧!记得我们小时候这些树木还很年轻呢。</p> <p>在昆明湖西南方向观看“佛香阁”景色。</p> <p>前方这座桥是“玉带桥”。</p> <p>湖面上映出玉带桥的倒影,构成的圆环多么像一只“白玉环”!</p> <p>“玉带桥”建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p> <p>站在玉带桥上,如同从天而降一般!</p> <p>这是在玉带桥边观看“佛香阁”的景观效果。</p> <p>这里是颐和园游船歇息的地方。公园晚间闭园后,所有游船均聚集于此。清晨上班再分别奔扑各个游船码头执行工作任务。</p> <p>这是在昆明湖西岸观看湖面的全景拍摄效果。</p> <p>在昆明湖西岸观看“佛香阁”的效果。</p> <p>此桥是通往“宿云檐城关”必经之路。</p> <p>“宿云檐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p><p>这是“宿云檐城关”的北立面照片效果。</p> <p>这是“宿云檐城关”南立面照片效果。</p> <p>两建筑间距虽然很小,但仍修建了亭台楼阁与走廊。可称之为“短小精悍”!十分巧妙美观!体现了建筑设计艺术的“美感”!</p> <p>湖中的水上“凉亭”。</p> <p>这是在昆明湖东岸,观看湖面的景观。</p> <p>在昆明湖东岸,用全景拍摄昆明湖西岸的180度景观。</p> <p>长廊景观。</p><p>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丽。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p> <p>“星拱瑶枢 ”,它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p> <p>在南北中轴线位置,拍摄佛香阁效果图片。</p><p>“佛香阁”是颐和园内的园中园,需办理入园手续后,方可进入参观。</p> <p>长廊经过的景观“乐寿堂”。</p><p>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是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p><p>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p> <p>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p> <p>这么一块大石头,是怎么运到颐和园来的呢?</p><p>相传,这块山石原来出在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大官叫米万钟,他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搜集陈列着许多奇峰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以后,非常喜欢它,就决心运回勺园。可是这块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这时候有人给他献策说:古代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采取修冰道的办法搬运山石,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米万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数九寒冬,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道。当时还有人给这条冰道编了一段歌谣,说:“彰义门,修得高,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长又长,过了长辛店是良乡;良乡塔,漫山坡,过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直到如今,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家的财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丢弃在路旁。当时的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p><p>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p><p>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毓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满天下了。</p> <p>乐寿堂也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4只镀金九桃大钢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p> <p>永寿斋地处慈禧居住的乐寿堂东跨院北侧,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在颐和园的住处,俗称“总管院”。这组建筑西邻乐寿堂,东靠近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p><p>寿斋的正厅从外外面看是五间房屋,但当你进屋后,马上会发现室内特别宽敞,原来这是把前后两个五间合在一起的双五间正厅。精美的雕花 扇,把室内分隔成几块,形成几个别具一格的空间。</p><p>李莲英是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有人说李莲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于是不挂名的宰相。</p> <p>这是座落在昆明湖东岸的“文昌阁”建筑北立面。</p><p>“文昌阁”是颐和园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p> <p>这是“文昌阁”南立面。</p> <p>混明湖湖面景观。</p> <p>昆明湖东堤碑亭,亭内立有“东堤昆仑石碑”。</p> <p>这是“东堤昆仑石碑”碑文。是乾隆二十九(公元1764年)立。</p> <p>昆明湖湖面导游图。</p> <p>昆明湖东堤座落一尊“铜牛”雕塑。是乾隆二十(公元1755年)立。铜牛形似“真牛”,意喻“镇压水患”。</p> <p>昆明湖上十七孔桥一角景观。</p> <p>湖面上的游船。</p> <p>昆明湖东岸建有一座“廓如亭”建筑。该建筑面积为130余平方米,是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野开阔。故名“廓如”。因型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及古典名著摘抄。</p> <p>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p><p>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高大之感。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小下来,对称排列。水面未冻结时,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成纺锤形,十分美丽。</p> <p>昆明湖东南角景观。</p> <p>“绣漪桥”昆仑石碑。乾隆二十九(公元1764年)立。石碑四面阴刻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诗文描述夏季乾隆皇帝从西直门外高粱桥乘舟至清漪园避暑时长河两岸美景及水力设施与农务景象。</p> <p>清漪桥全景。</p> <p>多半天的游程,围绕颐和园昆明湖岸边“走马看花”的走了一圈。体会了颐和园不愧为皇家公园!过去只为皇家执政者享用,现在是全国人民的旅游胜地。同时,颐和园公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分享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p><p><br></p><p>注:文中建筑介绍部分取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