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秋日登海龙屯三记</p><p> </p><p> 金泽坤</p><p> </p><p> 老遵义人极少没有去过海龙屯的,善游者往往还不止一次,杨应龙与明朝大军血战的传奇故事亦为人熟知。偏偏我与妻子因多种原因没有成行。于是,10月11日,许燕、欧廷英、曾丁玲及我夫妻俩相约,年龄相加将近350岁的老翁老媪一早便出发,奔赴城北2O多公里处的军事城堡海龙屯。当然,前三位女士早年即游过两三次。</p> <p> 秋日登海龙屯三记 (续) </p><p> </p><p> 金泽坤</p><p><br></p><p> (一)</p><p> </p><p> 感天公之作美</p><p><br></p><p> 今年的天气不大正常,伏天过后不久,人们并未迎来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的美好时令。中秋前后,不是绵绵细雨,就是寒风袭面,让人想起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不少人抱怨说,遵义从盛夏一大步跨进了初冬。但我们出游这天,却是一个难得的秋日,虽无艳阳和风,气温却明显回升,这恰恰是越野登山的好时机。</p><p> 心有灵犀一点通, 几个人出发前并未商定,居然都是运动型服装,都戴了一顶网球帽。大家一见面,不禁相视一笑,非常愉悦的心情自然是出游的好开端。一声“出发啦”,67岁的许燕,便熟练地驾车北往。</p><p> 临近景区,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上,两排黄色中又略显淡红的银杏树扑面而来。秋色越来越美,原本吝啬的太阳也偶尔探出云头以助兴。于是,停车拍照,便拉开了一日游的序幕。背倚绵延起伏,斜靠半黄半红的秋叶,几位长于扮靓的“资深美女”的倩影也就成为了文章开始的五彩颜色。</p><p> 游客中心到龙岩山脚有好几里路程,年轻人搞“短平快”,多半购票坐观光车。清冽的空气,温暖的气候,美好的秋光,年轻的朋友们,你为何不多亲近一下大自然,为何不多享受一下老天爷的馈赠呢?你为何去挤观光车,匆匆忙忙前行,像完成工作任务一般地游一趟海龙屯呢?我们决定步行,抖擞抖擞精气神。</p><p> 一路上,我们一边聊平播之役与杨应龙,一边听左侧流水潺潺,观右侧群山起伏。小溪弯弯,清彻见底,时有鹅鸭戏水。山岭青翠,大树杂草,参差披拂,时有山雀掠空。曾丁玲与另外四人先于我们到达游客中心,他们同样步行,半途休整,他们热情邀请我们共进午餐一一棒棒鸡拌凉米皮。大家早已饥肠辘辘,吃得津津有味,盛赞其味丝毫不亚于“刘二妈”,一阵狼吞虎咽,继续前进。山更高,林更密,景色更幽,情致更浓。我突然想起了宋代王禹偁的七律《村行》,乃用原韵套作一首:</p><p> 人穿山径野菊黄,</p><p> 信步悠悠野兴长。</p><p> 万壑有声含清籁,</p><p> 数峰无语立云旁。</p><p> 修篁婀娜风光丽,</p><p> 古木森然气度刚。</p><p> 何事吟余起惆怅?</p><p> 平播往事多杀伤。</p><p> 抵达龙崖山麓,才得知那四位野炊者早已返回。原来他们畏惧山高路险,只选个好地方,选个好天气,吃一顿香喷喷的棒棒鸡拌米皮,与杨应龙匆匆作别。</p> <p>吃棒棒鸡米皮,秀秀恩爱。</p> <p>@珠珠、@沙柳,笑容可掬。</p> <p> 秋日登海龙屯三记(续)</p><p><br></p><p> 金泽坤</p><p> </p><p> (二)</p><p> </p><p> 发思古之悠情</p><p><br></p><p> 海龙屯景区遐迩闻名,上世纪80年代即为贵州省保护文物,本世纪初升格为全国保护文物,2015年成为全省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海龙屯不仅仅是全国乃至亚洲保留最完整、设施最齐备的古代军事要塞,而且它还书写了一段极为壮烈并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与王朝兴替的历史。</p><p> 海龙屯城堡始建于南宋时期的1255年,距今7OO多年。1596年,播州宣慰使、第29代土司杨应龙重修城堡,调8万军士役夫毕4年之功筑就。这一带多山,高低有别,大小不同,纵横交错。既有绵延不绝之形,也有险峻壮阔之势,更兼青幽叠翠之美。城堡依山势而建,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凤关、朝天关、飞龙关依次拱卫于前,均建于悬崖峭壁之上,俯视周遭,深渊万丈,有不寒而栗之感。飞龙关与朝天关两处关名,皆由杨应龙亲笔题写,风格雄浑遒劲。各关口间有石墙相连。关上设有箭楼、兵营、仓库、水牢。头道关、二道关、万安关锁钥于后。大有“一夫当关,方夫莫开。所守或匪(非)亲,化为狼与豺”之势。中部则是老王宫、新王宫,土皇帝杨应龙与众妻妾、子女享乐之处。各处且有栈道或纵或横连接,俨然迷宫。</p><p> </p><p><br></p> <p>@风清扬 虽然不是桃花,信手拉红籽于胸前,也给人以“人面桃花相映红”之感。</p> <p> @沙柳热情乐观,笑靥如花,笑声如铃。</p> <p> 海龙屯文化,底蕴深厚,驻足观看“东部城墙”简介。</p> <p>铜柱关</p> <p>飞龙关</p> <p> 这张照片我至今看着还忍俊不禁,与大家再次分享!祝金大哥和珠珠姐开心永远,长命百岁。</p><p> ---@风清扬</p> <p>快到飞龙关了! ---@沙柳</p> <p> 秋日登海龙屯(发思古之悠情续)</p><p><br></p><p> ---金泽坤</p><p> </p><p> 9处关隘,尤以飞龙、飞虎二关最为险峻雄奇,两关之间有龙虎大道。</p><p> 飞龙关实际上由三个卷拱连接而成,上有月亮门,下临杀人沟,乃由东进入屯顶之唯一通道。关下是交通要隘,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均由此叠次经过,然后分道扬镳,前者西去藏区,后者南下云南。1734年7月,达赖喇嘛由京都返藏,雍正皇帝为保西行安全,派果亲王允礼亲自率军队护送,途经飞龙关,只见“雾霭四塞,咫尺不辨人马”,众人惊魂未定,只得静候多时,直待云开雾散,方才迤逦而行。</p><p> 关前关后,堆满垮塌的巨石,数百年霜欺雪压,日晒雨淋,色彩斑驳,怀古之幽情油然而生。遥想400多年前,名将李化龙率川湘桂黔8路大军,共计24万人,大战杨应龙的播州虎威军。海龙屯是主战场,明军从东西北三面合围,飞龙关上滚木礌石轰隆而下,箭矢如雨纷飞,官军杀声震天,呼啸而上。最终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平播战役经114天,一把大火烧毁新老王宫,只剩断壁残垣,废关宫壕。杨应龙与二爱妾自缢,6个儿子被俘。自此朝廷取消土司世袭制度,改土归流。但真正道破历史真相的是元人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尽管 青山依旧在,却淘尽豪强枭雄。 可怜关内关外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还应提及的是,虽然明军大胜,但国库掏空,国力大衰,东北方防御力量削减,再遭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重创,不过44年,满人入主中原,明亡清兴,以致史家有“明实亡于万历”之说。这正应了陈子昂的名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 <p>朝天关</p> <p>飞凤关</p> <p> </p><p> 金兄雅兴气如虹,</p><p> 美女簇拥登海龙。</p><p> 铁柱朝天风吹凤,</p><p> 新王宫看旧王宫。</p><p> </p><p> ---遵义师院 一教授</p> <p> 旧王宫上新王宫,</p><p> 走马灯转时潮涌。</p><p> 金兄登临海龙屯,</p><p> 引吭高歌意从容!</p><p> ---遵义师院 潘辛毅</p> <p> @农人,今天是我们玩得最愉快的一天,值得请你代作彩视留念。金是万红其中一点蓝(男),大家一路上都说贵普,小欧说云南话像极了。燕子爬山厉害,总是冲在前面,金在后面喊,燕子,话未落音,小欧马上用云南话喊等着我哈。我声音都笑哑了。其中有一张相片,是我的鞋爬翻底了,金把他的臭鞋脱给我,我不领情,好心当作驴肝肺,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晚上吃农家火锅,遗憾太累了,没拍照片。一个人17元,味道好极了。我们还买了野生弥猴桃、新鲜方竹笋……有劳辛苦你代我们制作《美篇》了。可能我和金泽坤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爬海龙屯36步天梯了,以后还敢再去吗? </p><p> ---@珠珠</p> <p>@珠珠 你是在“登”海龙屯还是在“爬”海龙屯哟?</p> <p> @风清扬 ,这张照片有点像海龙屯的女司令哟,手头夹的是根香烟吗(有点像哟)? ---@农人</p> <p> @农人 如果作为缅怀古今,这张照片可能比你说的那张貌似抽烟的要好一点。</p><p> 我大概在用指姆计算我在400年间穿越了几次时空或前世今生,我不抽烟,抽烟不好,不利于健康!</p><p> 四百多年前盘踞海龙屯的不是土匪司令而是土司!</p><p> 这里还有当年的土司皇帝和土司皇后! ---@风清杨</p> <p> @农人 珠珠姐是土司皇后,我是土司皇帝! ---@风清扬</p> <p> @风清扬对@珠珠说:珠珠,你是我海龙屯土司皇帝的妃子。</p><p> @珠珠回答说:我才不是妃子呢,我是正宫娘娘。</p><p> ---@金泽坤</p><p> </p><p> @农人 这是@珠珠皇后在向皇上献殷情,秀思爱。 </p><p> ---@风清扬</p> <p> 秋日登海龙屯(发思古之悠情续)</p><p><br></p><p> ---金泽坤</p><p><br></p><p> 飞虎关高踞海龙屯南端,扼守北向通道,关下即著名的36级"天梯”,两者间有深水壕沟,原有吊桥不复,现以木桥相接。关口与天梯由整体岩壁开凿而成。天梯每级高达半米,超过一般楼房梯步的3倍,垮一级就有1.5米的步幅。游人多为半爬半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畏难者望天梯而止步,索性在下边无可奈何地体息。很难想像当年的官军是如何攻下飞虎关的,李化龙又是如何一战闻名而扬威天下的。</p><p> 我曾经凭吊过新疆安西都护府旧址,也曾瞻仰过意大利的“空中之城”一一白露里治奥与古罗马斗兽场。海龙屯的历史比它们年轻,但海龙屯的传奇同样丰富多彩,平播之役同样震撼后人。它的每道关口,似乎都在抒写杨应龙的悲剧人生,它的每一处废墟,似乎都记载着王朝的兴替,它的每一块巨石,似乎都在诉说人世的变迁。</p> <p>现在要开始下飞虎关36级天梯了!</p> <p class="ql-block"> 秋日登海龙屯(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泽坤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展老人之豪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一开始拒绝坐观光游览车,我们就展示了从未把自己视为古稀老人的心境。平时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乐于体验育锻炼,有的热爱四处游,有的勤于写诗著文。穿着讲究,生活时尚,手机玩得熟,微信发得勤。一举手,一投足,都未见老年人之形态,一席话,一声笑,都力求有生命之活力。一言以蔽之,不扮老,不服老,不言老。“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溪水尚能西。莫将白发唱黄鸡。”</p><p class="ql-block"> 几位同行者中,许燕热情乐观,笑靥如花,笑声如铃。新交之友曾丁玲体力充沛,给大家拍照最勤,且又好学不倦。妻子谢晓珠是朋友圈里出了名的老天真,我素来以老顽童自诩。欧廷英几近顽皮,文化程度高,人又聪慧敏捷,时有奇谈怪论,惊险动作迭出,却全无大学教师的矜持与端肃。</p><p class="ql-block"> 上下山途中,我们都与游客热情问好,普通话原本不错的欧廷英故意用最蹩脚的“贵普”与人戏谑几句,大家哈哈一笑。</p><p class="ql-block"> 谢晓珠毕竟比她们年长三岁,脚踝又有旧伤。为安全计,找来一节木棍仗策而行。龙虎大道上,她居然还唱起了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你挑着胆,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欧廷英立即扮沙和尚挑担状配合。许燕一边后退录相,一边不伦不类地高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年轻的游客们兴致勃勃地观赏。</p><p class="ql-block"> 在道旁木椅上小憩,谢晓珠亲热地喂欧廷英零食,欧立即正襟危坐,扮土皇帝模样,对谢说:“你就是我的爱妃。”谢却不领情,正色曰:“不,我是正宫娘娘!”</p><p class="ql-block"> 高潮发生在36级天梯上。有人作举步维艰状,有人作胆战心惊状,许燕掉头反向爬到更高处。谢晓珠竟然把一级天梯作为石床,平躺其上,扮睡美人,作娇媚状。欧廷英时而展翅欲飞,时而盘腿打座念念有词。笑声在山谷久久荡漾,也送去了欢乐与兴奋,几位好奇的年轻人一直夸我们心态好,体力强,懂生活,会玩乐。</p><p class="ql-block"> 兴之所至,我又套作苏东坡《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翁妪聊发少年狂,</p><p class="ql-block"> 左菊黄,右莽苍。</p><p class="ql-block"> 一袭轻装,</p><p class="ql-block"> 携伴踏山岗。</p><p class="ql-block"> 为登古堡海龙屯,</p><p class="ql-block"> 废墟上,叹杨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龙飞虎曾嚣张,</p><p class="ql-block"> 鬓早霜,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无须嗟叹,</p><p class="ql-block"> 愿效汉冯唐。</p><p class="ql-block"> 一路惊呆少年客,</p><p class="ql-block"> 夜幕垂,看天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人狂而不疯,动多了,也静得下。大家伫足辨认文字漫漶的残碑,还是露出了一些文化范。双歇亭对联“登屯寻幽得古趣,歇亭万象出天真”借景抒情,让我们深入领悟大自然的奥秘。雨看亭对联“看山岭看乌云看之不厌,知古今知人我却也无涯”气韵不凡,更让我们静静思考其间的哲学内涵与天、地、人的微妙组合。我看她们对这两副楹联感兴趣,便乘机讲了些有关对联的知识与典故。人文精神、历史演绎永远都在吸引我们的目光,渗透我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匆匆下山,突然发现我们是最后一批游客。夜幕降临,秋虫鸣叫,大家挥手告别了黑黝黝的崇山峻岭,也告别了刀光剑影、悲壮惨烈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 2020年10日15日</p> <p><br></p><p> </p> <p>@珠珠姐不是在下天梯,而是在“梭”天梯! ---@沙柳</p> <p> 金老师一篇《秋日登海龙屯三记》,将几位合计350岁余不“不扮老、不服老、不言老”的老太老头游海龙屯的壮行英姿描述的栩栩如生,同时还将海龙屯的历史讲述得清楚明白。真真是看君一篇文,胜如翻阅书百本。金老师,给你点赞👍👍👍</p><p> ---@李淑惠</p> <p> 一群来旅游的年轻人对阶梯望而生畏,放弃了跟大部队往上爬,在阶梯下的凳子上坐着仰望我们几个老头老太太在那里倒着顺着的爬阶梯摆谱演戏,赞叹我们那么大年纪了还有那么充沛的精力寻开心! </p><p> ---@风清扬</p> <p> 这两张倒着往上爬的照片是应导演的要求在作秀,现在看着都忍俊不禁。 ---@风清扬</p> <p>下完天梯了,好高兴!</p> <p>@风清扬又在参禅打坐了唛?</p> <p>终于胜利了! ---@沙柳</p> <p>下完天梯了,躺着秀一个。</p><p> ---@珠珠</p> <p> 再见,海龙屯!</p> <p> 2020.10.11.登海龙屯观古战场风光有感:</p><p> ---@风清扬</p><p> </p><p> 四百年前硝烟,</p><p> 空余断壁残垣!</p><p> 将士殊死搏斗,</p><p> 皇权苟延残喘。</p><p> 生灵枉遭涂炭,</p><p> 草木徒遇血染。</p><p> 土司子孙何在?</p><p> 鸭鹅后代安然!</p><p><br></p><p> @风清扬 好诗!为你点赞。</p><p> 一次登海龙屯激起了才子佳人们的灵感,也让没有参加的亲们一饱眼福,分享阅读的快乐。高人多哟!</p><p> ---@周静</p> <p>编后记:</p><p> 受朋友@金泽坤、@珠珠、@风清扬、@沙柳之托,代为制作此《秋日登海龙屯》美篇,此《美篇》照片由@风清扬、@沙柳、@珠珠和曾丁玲拍摄提供,在此一并致以谢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此《美篇》的制作,错漏之处定然难免,敬请亲们批评指正。</p><p> ---农人 叩谢</p><p> 2020年10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