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最近二年,我受朋友推荐,在某高校的“图书推介公众号”上,偶尔写一写“图书推介”。里面有个人的书评。</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它很格式化——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书摘 读书感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读书是个人的事,产生的书评也应该是千人千面。如果更简便又富有个性的读书笔记的话,当推写“读书手帐”</span></p> <p>和读书一样,手帐是相对私人的爱好,读书与手帐的结合,则更为小众。尽管如此,依然认为读书者,养成记手帐习惯,不失一位爱书的读书人。</p><p>网友称“读书手帐”是安静的天空。我表示赞同。</p><p>我的一位曾经的同事,爱读书,习惯写读书手帐多年,她的读书手帐还在她所生活城市的图书馆获得过大奖。</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手帐”的概念算是一个“舶来品”,源自日本,意思是指用于记事的本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青年时期,曾经接受过日本留学归国的二姨指导,教我写读书手帐。也算对此事物不抵触。在日本,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随身带着被称为“手帐”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翻看书写。而近几年,“手帐”的文化在国内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关注这种趋势,甚至亲身参与,将生活中的点滴书写下来,为自己的记忆与思考保留一个独立的平行精神世界,给生活一些自制的“仪式感”。</span></p><p><br></p><p><br></p><p><br></p><p>对于我自己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仪式感变得愈来愈重要,甚至成为生活下去的某种支撑。就像毛利在《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2》书里写过的那段:“只有到了多少岁,才惊觉人生没有多少诗意,日常生活是一张琐碎的网,你得在各种细碎的东西上编织想象。”</p> <p>遭遇“读过诗书已忘记”的危机,应该人人都有体会。读一本书,写一大部头的读书笔记,又没有那么多时间的遭遇也时常产生。</p><p><br></p><p>那么,开启升级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手写“读书手帐”是个不错的方法。</p><p><br></p><p><br></p><p><br></p><p>有这样一系列热议话题,类似于:“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如是说:“你不会记得你吃过的饭,但它们会变成你的血肉。你不会记得你看过的书,但它们会变成你的灵魂。”听上去很美好,读过诗书都忘记,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仔细一想,总觉着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如果只是保持读书的姿态,或者追逐读书的数量,而对读书的质量与效果不管不顾,只能充其量作为读书的入门,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读书人。</p><p><br></p><p><br></p><p><br></p><p>我自己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出版商有时为了宣传与营销,会将一些书“新瓶装旧酒”,改一个书名,换一个花哨的封面、甚至调换一下之前的目录顺序,重新出版。大概有两次,我读了小半本“新书”,越读越觉得眼熟,回去翻了一下读书记录记录,才发现自己在一两年前其实就读了这本书,当时开始下定决心,对于读过的书,一定要做好记录,而且要时时回看,让他们真正成为属于我的书,而不是“读过”而已的书。</p><p><br></p><p><br></p><p><br></p><p>日本手帐界大神奥野宣之的说法深得吾心:“若是将记录作为一段体验的开始,我们的五官便会被擦亮,视觉与听觉都将更加敏锐”。虽然他当时讨论的是旅行手帐,但对于读书手帐也很有启发,提前有了想要把所读所想记下来的念头,就能预防“无意识的心不在焉”,读书更为仔细,记录的时候也会思考更多。“通过回忆这件事,将它用文字去描述、用照片去记录,事后再回顾一系列过程,我已经将这件事在大脑中‘反刍’多次了”,通过在头脑中的“反刍”,精神的以及其他的,可以更深地印刻在脑海中。而对于书中的干货,手帐则可以作为梳理思路的平台,像小时候上课记笔记似的,清清楚楚记下来,用起来回顾起来都更为方便。</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记录手帐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回看,温故而知新。</span></p> <p>上图的“旅行手帐”写得花里胡哨。我不喜欢,认为浪费时间,更多的时候,我的读书手帐是非常简约的。读书手帐和其他手帐的区别,其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花哨的形式固然美丽,但如果花的时间过多,则会妨害读书手帐的初心。世人都说读书好,手帐不属于阅读的必需品,但可以作为很好的一个补充,对于阅读体验是一个极好的加成。坚持做读书手帐,开始会担心费时费力,但在摸索出相对固定的记录模式之后,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p> <p>读书手帐可以写什么?</p><p><br></p><p><br></p><p><br></p><p>节省装饰与排版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聚焦于读书手帐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模块化,有了相对固定的格式,就不用每次都费时费神。大致总结了其中的几个要点:</p><p><br></p><p>第一,字可以不多,但要有重点,有留白,读了什么书一目了然,便于索引。</p><p><br></p><p>第二,总篇幅压缩在1-2页,比较简洁,便于回看。</p><p><br></p><p>第三,有摘抄也有自己的评论,将读书的感受记录下来,更容易将读书的成果消化。</p><p><br></p><p><br></p><p><br></p><p>没有任何基础的读者,可能依然觉得一头雾水,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一下写读书手帐的方法:</p><p><br></p><p>先给大家看一个案例:(如图例)读书手帐:日本.石黑一雄《小夜曲》</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首先,将书名用粗笔大字写出来,便于翻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其次,做一个表格。“如案例”见下图。8</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写阅读收获:(手帐的主要部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一,总结本次阅读。</span></p><p>无论读书如何仔细,一本书终究是一个整体,所以记录下读一本书的总体感受,对于日后回顾,可以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如果是文学类书籍,可以写一下人物关系、主要人物让人印象最深的行动,或者让自己最震撼的情节点,如果是非虚构类书籍,则可以写下书中最重要的概念、观点或自己读完本书最想践行的一点。</p><p><br></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二,摘录书中喜欢的句子、段落、故事。</span></p><p>除非是日后想要模仿的描写,不建议大段摘抄,可以适当用关键词概括、简化。</p><p><br></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三,写下自己对于这些摘抄内容的评价以及阅读时的其他感受。</span></p><p>类似于“批注”整理,个性化的记录是对于自己读书成果的一次梳理,也是加深记忆的良好契机。</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读书手帐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读书,然后才是用心记录,在回看笔记中促进自己的读书质量。</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20.10.1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