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县领导干部,到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接受党性教育

风儿

<p>  十万人参与工程建设,建设历时11年,可研土方量11.9亿立方米,丹江口库区移民34.5万人,干线总长度1432公里,途径5个省、直辖市,规划年调水量130亿立方米,工程受益人口1.1亿,这一连串可歌可泣的数字,表述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p><p>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新时代“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光辉,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国家治理智慧和密码。一连串可歌可泣数字的背后,展现出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大国统筹、人民至上、创新求精、奉献担当。</p> <p>  金秋十月,来自新蔡县的50名领导干部走进南水北调学院,接受南水北调精神的洗礼以及特色党性教育的学习培训。</p><p> 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共淅川县委常委 孙富国致开班欢迎辞,并与新蔡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学功一起为新蔡班授旗。</p> <p>  课堂教学中,在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综合楼一楼报告厅,以《南水北调精神及时代价值》为题,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精品课教师、南水北调干部学院讲师、南阳市优秀教师郭度为学员们上了一堂精彩生动、感人肺腑的党性教育课。</p> <p>  郭度老师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概况、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和南水北调的时代价值及弘扬三个方面,以大量的事实和丰富的资料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的具体情况;讲授了在南水北调这项世界级大型水利工程中孕育和催生出来的当代中国精神---南水北调精神;提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弘扬南水北调精神。</p> <p>  南水北调精神包含着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克难攻坚的移民工作精神。大家认真聆听了郭度老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讲解后,充分认识到了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全国各行各业通力协作的结果,是沿线人民共享成果的典范。</p> <p>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北方缺水问题,为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遏制了受水区地下水超采,修复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北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了拉动和支撑作用,对汉江中下游地区发挥着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p> <p>  课堂上,大家被南水北调那种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所感动,更为河南淅川那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所动容。西进青海,南下湖北,面对生存发展受限、文化根脉断裂、骨肉情亲割裂的现实,移民们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大家。</p><p> 之后,在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综合楼三楼多媒体教室,新蔡县司法局局长杨杰,以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民法典》为主要内容,为大家进行授课法律知识。</p> <p>  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玉勇,以《准确把握宗教政策,努力做好宗教工作》为题,为大家进行授课宗教政策。</p> <p>  现场教学首站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渠首大坝是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工程建设类”现场教学点。段西钰老师以《艰苦奋斗,拼搏创新》为题,为大家进行现场授课。面向渠首大坝,段西钰老师重点讲解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的几个故事。在渠首大坝南80米的地方,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老渠首。1969年按照长江委的设计规划,以“远景南水北调 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渠首工程建设的大会战。他们怀着让毛主席喝上丹江水的深厚感情,怀着把家乡建成鱼米之乡的美好愿望来到渠首工地。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机械设备又非常简陋的年代,他们依靠两个肩膀、一条扁担、两个筐子,六年间期间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这670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若堆砌成宽、高各1米的长墙,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半。用断钢丝绳700余吨,把这些钢丝绳连接起来,其长度将近800公里。</p><p> 段西钰老师还为大家讲解了丹阳镇党委书记徐虎,以及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特聘教授、河南日报社记者赵川在两年移民过程中全程跟踪采访的故事。</p> <p>  随后,大家又来到丹江口水库,进行体验式教学。丹江口水库同为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工程建设类”现场教学点。段西钰老师以《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为题,在船舱内为大家授课。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其中湖北535平方公里,河南515平方公里。淅川境内5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2%。丹江口水库大坝建在丹江和汉江交汇处下游800米的地方,它把丹江口水库分为了丹库和汉库两个部分。丹库水域宽阔像湖,汉库狭长像一条线,这是因为丹库拦截的是丹江下游,周围都是冲积平原,而汉库拦截的是汉江上游,附近都是山区。丹江口水库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淅川境内水域库容达到137.7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47.4%。丹江口水库具有发电、防洪、灌溉、航运、旅游、养殖等综合功能,被称为“中国的阿斯旺水坝”、“流动的黄金海”。</p> <p>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复杂、最艰巨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各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各系统积极配合,通力协作,跨江跨河、跨省跨市,绘制了气吞山河的大手笔,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大工程。站在船头,大家面对南水北调的源头----丹江口水库,感慨不已。</p> <p>  体验船行驶在南水北调的源头---丹江口水库,在河南境内领略到烟波浩渺的绝美风光。进入湖北境内,出现了水库、岛屿、山脉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色。建设美丽中国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目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两山论”的具体体现。</p> <p>  大家情不自禁地品尝了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段西钰老师问大家知不知道丹江水为何那么甘甜?她说,淅川县为保护水质也在不懈努力,财政收入一度下滑40%。工业方面,淅川关停了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农业方面,淅川全面禁止了库周农田化肥的使用,推广使用有机肥;养殖受限,以网箱养鱼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发展生产,淅川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鼓励、支持、引导网箱养鱼发展,淅川也成为“河南省十大水产重点县”之一。取缔网箱养鱼,共拆解网箱共51000多箱,涉及渔民8000余户2.8万人。仅取缔网箱一项,造成淅川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同时,为了保护水质,淅川县组建了2000人的库区水面护水队、基层民兵护水队及护水执法队等5支专业护水队伍,还有一支30余人的专业清漂队分行段、划区域对水上漂浮物坚持每天常态化巡查,每天下水大小清漂船只15艘。仅此一项,淅川县财政每年额外支出约1亿元。</p> <p>  现场教学第二站来到了花洲书院。花洲书院是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官德文化类”现场教学点。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市人民东路,该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占地面积211亩。花洲书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五进四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由讲堂、春风堂、藏书楼等建筑组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便诞生于此,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清代建筑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完好。</p> <p>  在花洲书院,于舜老师以《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为题,给大家进行现场授课。于舜老师讲到,大家一是要学习范公的忧乐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忧乐精神光耀千秋。忧乐精神的核心实质是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忠君,就是爱国,对应今天的话就是讲政治,就是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和核心意识,作为今天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反映的是民本情怀,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群众路线、亲民爱民,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二是要学习范公的清廉精神。刚才参观的倡廉阁是为纪念范仲淹而修建,也是他一生廉洁从政的生动写照,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三是要学习范仲淹择天下英才而育之、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和气度。花洲书院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古代培养人才就是为国为民。范仲淹,对于当代领导干部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四是学习范公穷且益坚、矢志不渝的胸襟。《岳阳楼记》是范仲淹遭遇贬谪之时写下的千古名篇。顺境逆境看胸襟。范仲淹身处逆境,处江湖之远,还心怀天下,忠君为民,矢志不渝。学习范仲淹,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胸襟和境界,始终用权为民,始终爱岗敬业。</p> <p>  现场教学第三站来到丹江湿地保护区。丹江湿地保护区是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生态发展类”现场教学点。于舜老师以《保护生态 绿色发展为题》,给大家进行现场教学。于舜老师说,我们在这片保护区内,原来有四个村落,羊洞山村、狐狸扒村、木架沟村和玄苔沟村,共250户近千口人。他们本来在这里过着桃花源般的美好的生活,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丹江口大坝的加高,为了给京津人民看好大水缸,为了永远地消除生产生活、种植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他们深明大义,响应县里号召,噙着热泪,亲手扒掉自己的房屋600多间,毅然决然地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搬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安家生活。</p> <p>  于 舜老师边走边给大家讲解移民何兆胜、移民干部张光东的感人故事。他说,在这一片青山绿水的背后,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何兆胜只是淅川36万移民的一个缩影,张光东只是直接参与移民搬迁的15000名干部中的一个普通代表。我们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最终取得成功,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许许多多的像何兆胜一样的移民百姓,在面对国家需要时,无怨无悔的一次次顾全大局、牺牲奉献;靠的是无数个像张广东一样的党员干部,面对家庭责任与工作需要时,毅然决然的牺牲小家为大家。总的来说,这些移民和干部身上所表现出的奉献和担当,才是真正推动这一伟大工程取得成功,推动一渠清水送京津,进而最终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发展、绿色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p> <p>  现场教学第四站来到了内乡县衙。内乡县衙是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官德文化类”教学点。尽管秋雨一直飘落,但穿上雨衣的大家学习积极性依然高涨。内乡县衙,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是中国古代的官署衙门,是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也是中国古代官衙建筑的历史标本,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有“天下第一衙”之称。</p> <p>  在内乡县衙,大家还观看了《知县审案》的演出,明白了为官与为民的关系。</p> <p>  在前往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路上,大巴车厢里不忘音像教学和访谈教学,连续播放着《水上拆迁》《丹江纪事》《天河》《移民干部张道善的传奇人生》等片子。课下,大家还抽出时间到南水北调精神音像图书教材库自学。</p> <p>  一条地上天河链接了南方与北方,慰藉了生命,滋润了干涸。实现了长江与黄河的拥抱,也实现了长江与长城的握手,更谱写出了一首英雄的赞歌。一次南水北调精神洗礼,一次特色党性教育,使前来学习的新蔡县领导干部收获匪浅。他们一致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让南水北调精神为我所用,与新蔡精神紧紧拥抱在一起,融合为一体,为生态水城、秀丽田园、大美新蔡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