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之七十七条——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马婧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此篇文章以一名叫彼特里克的孩子学习数学应用题的事件,阐述了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从形象到抽象,启发他们的思维,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快乐,发自内心的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自豪。</span></p> <p>  顺着文章的思路,我梳理了一下本条建议,以便更清晰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训练思想。</p> <ul><li><b style="font-size: 20px;"><i><u>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是什么?</u></i></b></li></ul><p> 文章开篇苏氏就指出:</p> <p><br></p><p> 那么,我在想,造成学生不会思考(或懒得思考)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教师思维的懒惰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懒惰,不会思考。</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教师在课堂上只会提一些毫无启发性的模式化的问题,不能找出新旧知识的交集点,不能提醒学生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练习作业也多是死记抄写类的单纯机械重复训练,更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久而久之,学生以为学习无非是照着教师的模式回答问题,照着书本抄写完成作业,这样下去谁还思考呢?</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 20px;"><i><u>儿童如何学会思考?</u></i></b></li></ul><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种种自然现象、认识种种事物,寻找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都为学生的思维积累感性材料,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从寻找种种关系中,训练自己的思维,教会他们思考。</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 20px;"><i><u>为什么学生不能理解算术应用题,老师也不急于给他解说?</u></i></b></li></ul><p><br></p> <p><br></p><p> 苏氏在剩下的段落里,就以一名叫彼特里克的三年级学生为例,来说明通过怎样的训练和等待,让头脑迟钝的孩子学会解答应用题的。他认为,当头脑迟钝的孩子不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条件)时,教师也不能急于给他解说。这是为什么呢?</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主要的是,要使这孩子通过自身的智慧努力去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实质。但是,如果儿童没有做好进行理论思维的准备,还不会进行比较和分析,那么他的生动的思想就不会像泉水一样涌出。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即能够等待孩子,也能够相信孩子。</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 20px;"><i><u>对于解应用题的学困生,老师该怎么做?</u></i></b></li></ul> <p>  仅仅不告诉孩子,不给他解说,当然是无法解决他的数学能力问题。就像仅仅有耐心和爱心,不能解决教育的问题一样,教育教学还需要技术和手段。<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氏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把孩子带到自然界里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把孩子们带领到自然界里去,教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和对比各种事物、各种属性和各种现象——即教给他们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察和对比,让学生学会找到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 20px;"><i><u>学困生在独立解题后,更重要的价值是什么?</u></i></b></li></ul><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因为在孩子的兴奋情绪中,还有更让人值得肯定的道德的自豪感。在苏氏认为——而纯洁的道德的自豪感,这是人的尊严的源泉。没有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受到自豪感,就谈不上培养出真正的人。</span></p><p> 这就是整个苏氏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良性的教育学循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体会到智力的自尊感,这是一种道德的自豪感,是培养真正的人的重要条件。</p>